原典
缘起经[1]
四三八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说因缘之法,善思念之,修习其行。”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因缘之法?所谓无明[2]缘[3]行,行缘识[4],识缘名色[5],名色缘六入[6],六入缘更乐[7],更乐缘痛[8],痛缘爱[9],爱缘受[10],受缘有[11],有缘生,生缘死,死缘忧、悲、苦、恼,不可称计,如是成此五阴[12]之身。
“彼云何名为无明?所谓不知苦,不知集,不知尽,不知道[13],此名为无明。
“彼云何名为行?所谓行者有三种。云何为三?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是谓为行。
“彼云何名为识?所谓六识身是也。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识,是谓为识。
“云何名为名[14]?所谓名者,痛、想、念、更乐、思维,是为名。
“彼云何为色[15]?所谓四大[16]身及四大身所造色,是谓名为色,色异、名异,故曰名色。
“彼云何六入?内六入。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入,是谓六入。
“彼云何名为更乐?所谓六更乐身。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更乐,是谓名为更乐。
“彼云何为痛?所谓三痛。云何为三?所谓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是谓名为痛。
“彼云何名为爱?所谓三爱身是也。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谓为爱。
“云何为受?所谓四受[17]是。云何为四?所谓欲受、见受、戒受、我受,是谓四受。
“彼云何为有?所谓三有[18]。云何为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名为有。
“彼云何为生?所谓生者,等具出处,受诸有[19],得五阴,受诸入[20],是谓为生。
“彼云何为老?所谓彼彼众生,于此身分,齿落发白,气力劣竭,诸根[21]纯熟,寿命日衰,无复本识[22],是谓为老。
“云何为死?所谓彼彼众生,展转受形,身体无煴,无常变易,五亲分张,舍五阴身,命根[23]断坏,是谓为死。比丘当知:故名为老、病、死,此名为因缘之法,广分别其义。诸佛如来所应施行起大慈哀,吾今已办。当念在树下露[24]坐,若在冢间,当念坐禅[25],勿怀恐难。今不精勤,后悔无益!”
注释
[1]缘起经:本经为《增一阿含经》之《放牛品》的四三八经和《力品》的三三六经。内容是释十二缘起义。十二缘起又称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称十二支,是对人之生死活动的分析。这十二因缘如十二重城,众生如生活在长狱之中,只有摆脱这十二重城才能免遭轮回之苦。缘起,是说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十二因缘是释迦牟尼创立的最初形态的缘起说。
[2]无明:梵语阿尾儞,即暗钝之心不明诸法事理,为愚痴的异名,是三毒之一,由无明引起种种烦恼。有两无明、四无明及十五种无明等说法。
[3]缘:攀缘之义。人的心识攀缘于一切境界,如眼识攀缘色境而能见之,身识攀缘触境而能觉之,因而心识为能缘,其境界为所缘,其心识向境界而动用,就是缘。缘就是心的虑知,又称作缘虑。
[4]识:梵语婆里惹儞,心的异名,明了分别之义。心对于境了别名为识。
[5]名色:在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中渐渐生长,五蕴完具的时候,叫作名色支。
[6]六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或根境均为识之所入的缘故。又作六处,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生起六识的缘故。
[7]更乐:即触,指二三岁期间对于事物未识别其苦乐,欲触物而觉之。因为此生再度触识苦乐,故名更乐。
[8]痛:即受,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分为三类,即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9]爱:染着、贪物之意。
[10]受:此处为取,取为对所爱的境界执取追求。
[11]有:此处为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之意。
[12]五阴:又作五蕴,阴是障蔽之意,能荫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之意,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之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是对人和人的意识活动的概括,也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13]苦……集……尽……道:又作苦集灭道,即四谛。此四谛谓四种正确无误的真理。(一)苦谛,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二)集谛,集,招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是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三)尽谛,亦称灭谛。灭,即寂灭;审察断除苦之根本——欲爱。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四)道谛,道,能通之义。审察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若遵此修行,则可解脱苦、集二谛,臻至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为八正道之真谛。
[14]名:指精神(心)方面,此乃因五蕴中受、想、行、识等四蕴为心法,无形体可见,而须借名以诠显之,故称为名。
[15]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的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16]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17]四受:即四取,为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欲取是贪欲取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境;见取是妄计取着五蕴之法为我见边见等;戒取是取着执行非理之禁戒;我语取是取着发自我见我慢等的说法。
[18]三有:即三界的别名。生死的境界,有因有果所以叫作有。三有就是三界的生死。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
[19]诸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之别,总之谓诸有。
[20]诸入:即六入。
[21]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22]本识:是有为无为诸法的根本,阿赖耶识的别名。
[23]命根:命即寿,由过去之业而生,因而一期之间维持暖与识,名为命;命能持暖与识,故名根。
[24]树下露:即树下与露地,为十六资具之处六种的二种。
[25]坐禅:静坐修禅,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见性的行法。
译文
四三八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诫诸比丘:“现在将演说因缘之法,好好思考,修习其行。”
诸比丘对佛说:“是的,世尊!”当时,诸比丘随从佛接受教诫。
世尊对比丘说:“那为什么叫因缘之法呢?就是所说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死,死缘忧、悲、苦、恼,不可胜数,如此构成这五阴身体。
“那什么叫无明?就是所说的不知晓苦,不知晓集,不知晓灭,不知晓道,这就叫作无明。
“那什么叫行?所谓行,有三种。哪三种呢?就是所说的身行、口行、意行,这就是行。
“那什么叫识?所说的六识身就是这识。哪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识,这就是识。
“什么叫名?所说的名,就是受、想、念、触、思维,这就是名。
“那什么是色?就是所说的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作的色,这就是名为色,色不同、名不同,因此叫名色。
“那什么是六入?就是内六入。哪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入,这就是六入。
“那什么叫触?就是所说的六触身。哪六触?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触,这就叫作触。
“那什么是受呢?就是所说的三受。哪三受?就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就叫受。
“那什么叫爱?就是所说的三爱身。欲爱、有爱、无有爱,这就是爱。
“什么是取?就是所说的四取。哪四取呢?就是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这就是四取。
“那什么是有呢?就是所说的三有。哪三有?就是欲有、色有、无色有,这就叫作有。
“那什么是生呢?所说的生,就是等类身种和合出生,显现诸有,获得五阴,显现诸入,这就是生。
“那什么是老呢?就是所说的彼彼众生,在这肉身上,牙齿脱落头发变白,气力衰竭不振,诸根纯熟,寿命日益衰减,逐渐不再有本识,这就是老。
“什么是死?就是所说的彼彼众生,辗转而获受身形,身体没有微煴,无常而变易不止,眼耳鼻舌身分解离散,舍弃五阴之身,命根断离坏损,这就是死。比丘要知道:因此叫老、病、死,这就叫作因缘之法,广泛分别其教义。诸佛如来所应施行的心生大慈悲,我如今已断尽三界的见思二惑。应思念在树下露地安坐,犹如在坟冢之间,应思念坐禅,不要心怀慌恐畏惧。现在不精进勤修,将后悔不已而无所增益!”
原典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与诸比丘说甚深缘本,然我观察无甚深之义。”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勿兴此意。所以然者,十二因缘[1]者极为甚深,非是常人所能明晓。我昔未觉此因缘法时,流浪生死,无有出期[2]。又复,阿难!不但今日汝言因缘不甚深,昔日已来言不甚深也。所以然者,乃昔过去世时,有须焰[3]阿须伦王窃生此念:欲捉日月。出大海水,化身[4]极大,海水齐腰。
“尔时,彼阿须伦王有儿名拘那罗[5],自白其父:‘我今欲于海水沐浴。’须焰阿须伦报曰:‘莫乐海水中浴。所以然者,海水极深且广,终不堪住海水中浴。’时,拘那罗白言:‘我今观水齐大王腰。何以故复言甚深?’是时,阿须伦王即取儿着大海水中。尔时,阿须伦儿足不至水底,极怀恐怖。尔时,须焰告其子曰:‘我先敕汝,海水甚深,汝言无苦。唯我能在大海水洗浴,非汝所能洗浴。’
“尔时须焰阿须伦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须焰者即我身是也。尔时阿须伦儿,即汝身是也。尔时海水甚深,汝言无苦,今复言十二因缘甚深之法,汝复言无是甚深,其有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6]之中,求出甚难。我初成佛道,思维十二因缘,降伏魔[7]官属,以除无明而得慧明[8],诸暗[9]永除,无尘垢[10]。又我,阿难!三转十二说[11]此缘本时,即成觉道[12]。以此方便,知十二缘法极为甚深,非常人所能宣畅。如是,阿难!当念甚深,奉持此十二因缘之法。当念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或十二有支,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此十二支分,故名十二有支。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2]出期:出离生死苦恼的日期。
[3]须焰:又作须夜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重天,译为时分、善分。因善知时分受五欲之乐的缘故。
[4]化身:又名应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为佛三身之一。
[5]拘那罗:Kunāla,又作鸠那罗、拘拏罗,鸟名,译为好眼鸟。
[6]五恼:又作五结,即贪结、恚结、慢结、嫉结、悭结。结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结缚众生,使流转于三界。
[7]魔:梵语魔罗。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恶魔,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8]明:智慧的别名。
[9]暗:又作庵,暗之义。
[10]尘垢:烦恼的通称。
[11]三转十二说:又作三转十二法轮,三转为三转法轮的略称。佛成道后,首在鹿野苑,说四谛法,度五比丘,是为初转法轮。嗣后又复重说三次,故亦称三转法轮。三转的不同处是:一、示转,佛对利根者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闻即悟。二、劝转,佛对中根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使其信受奉行。三、证转,佛恐钝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以明非虚,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虑。
[12]觉道:即大觉之道,正觉的大道。
译文
当时,阿难对世尊说:“如来对诸比丘演说的甚深的缘起,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甚深的教义。”
世尊说道:“停!停!阿难!不要心生这种意念。所以这样,是因为十二因缘是极为深奥的,并不是寻常之人所能明了知晓的。我过去没有觉悟这因缘法时,在生死轮回中流转,没有出离生死烦恼的时日。还有,阿难!不只是今天你才说这因缘不是极为深奥,从往昔以来就已经说过这因缘不是极为深奥。所以这样,是在往昔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位须焰阿须伦王曾暗自产生这样的想法:想要捉拿太阳月亮。于是就从大海中出来,将身体变化为极大,海水只到其腰部。
“当时,那阿须伦王有一个儿子名叫拘那罗,自己对父亲说:‘我现在想要在海水中沐浴。’须焰阿须伦答道:‘不要耽乐在海水中沐浴。所以这样,是因为海水极深且广阔,你终究不能在海水中沐浴。’当时,拘那罗对其父说:‘我现在观看这海水只到大王的腰部。为什么缘故又说海水很深呢?’这时,阿须伦王当即拿起儿子放入大海之中。当时,阿须伦的儿子双脚达不到海底,便心中极为恐怖。当时,须焰阿须伦告诫其儿子说:‘我先前曾告诫你,这海水非常深,你说没有问题。只有我能在这大海的水中洗浴,不是你所能在这里沐浴的。’
“当时的须焰阿须伦,难道是别人吗?不要这样认为。所以这样,因须焰阿须伦就是我。当时阿须伦的儿子,就是你阿难。当时,海水非常深,你说没有问题,如今再演说十二因缘这甚深之法,你又说没有什么深奥。有众生不解悟十二因缘之法,于生死轮回中流转,没有出离生死烦恼的时日。全都迷惑,不识造作之根本,于今世到后世,从后世又到今世,永远在五种烦恼之中流转,寻求出离非常艰难。我当初成就佛道,思考这十二因缘,降伏那魔王所属魔民魔众,因灭除无明而获得智慧,诸昏暗永远除尽,没有烦恼尘垢。另外,阿难!我三转十二法轮演说这缘起根本的时候,就成就了正觉的大道。以这随方便之法,知晓十二因缘法极为深奥,不是寻常之人所能教导宣扬的。如此,阿难!当思考奉持这甚为深奥的十二因缘之法。应思考修习这法义!”
当时,阿难闻听佛所说的话,便欢喜地奉承行持教诲!
原典
三三六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本为菩萨时,未成佛道中有此念:此世间极为勤苦;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然此五盛阴不得尽本原。是时,我复作是念:由何因缘有生、老、病、死?复由何因缘致此灾患?当思维此时,复生此念:有生则有老、病、死。
“尔时,当思维是时,复更生念:由何因缘有生?此由有而生。复生此念:有者,何由而有?当思维是时,便生此念:此有由受而有。复念:此受何由而有?尔时,以智观之,由爱而有受。复更思维:此爱何由而生?重观察之,由痛而有爱。复更思维:此痛何由而生?当作是观察时,由更乐而有此痛。复重思维:此更乐何由而有?我生此念时,缘六入而有此更乐。时我重思维:此六入何由而有?观察是时,由名色而有六入。时我复作是念:名色何由而有?观察是时,由识而有名色。此识何由而有?观察是时,由行生识。时我复作是念:行何由而生?观察是时,行由痴而生。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死,死缘愁、忧、苦、恼,不可称计。如是名为苦盛阴所集。
“我尔时复作是念:由何因缘灭生、老、病、死?我观察是时,生灭,老、病、死灭。时复生此念:由何而无生?观此生原有灭,生则灭。复念:由何而无有?时生此念:无受则无有。时我生此念:由何灭受?观察是时,爱灭,受则灭。复生此念:由何而灭爱?重更观察,痛灭,爱则灭。复思维:由何而灭痛?观察是时,更乐灭,则痛灭。复思维:更乐何由而灭?观察是时,六入灭,则更乐灭。复观此六入何由而灭?当观察时,名色灭,则六入灭。复观名色何由而灭?识灭,则名色灭。复观察此识何由而灭?行灭,则识灭。复观此行何由而灭?痴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更乐灭;更乐灭,则痛灭;痛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灭;老、病灭,则死灭,是谓名为五盛阴灭。
“时我复生此念:此识最为原首,令人致此生、老、病、死;然不能知此生、老、病、死之原本。犹如有人在山林中,行逐小径道。小复前行,见旧大道,古昔诸人在中行处。是时,彼人便复行此道,小复前进,见旧城郭、园观、浴池,皆悉茂盛,但彼城中无有居民。此人见已,还归本国,前白王言:‘昨游山林见好城郭,树木繁茂,但彼城中无有人民。大王!可使人民在彼城止住?’是时,国王闻此人语,即居止人民;然此城郭还复如故,人民炽盛,快乐无比。
“诸比丘当知:我昔未成菩萨时,在山中学道,见古昔诸佛所游行处,便从彼道,即知生、老、病、死所起原本,有生有灭,皆悉分别,知生苦、生集、生尽、生道,皆悉了知,有、受、爱、痛、更乐、六入、名色、识、行、痴亦复如是。无明起则行起,行所造者复由于识。我今以明于识,今与四部之众而说此本;皆当知此原本所起,知苦、知集、知尽、知道,念使分明,以知六入,则知生、老、病、死,六入灭,则生、老、病、死灭。是故,比丘!当求方便,灭于六入。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三三六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我原本行菩萨道时,在未成就佛道时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个世间极为辛勤劳苦;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然而这虚妄的五阴炽燃,使人不能得以见至世间的实相。这时,我又产生这种念头:由于什么因缘才有生、老、病、死呢?又由于什么因缘招致这些灾患呢?当我思考到这些时,又产生了这种念头:有生才有老、病、死。
“当时,我思考到这些时,另外又产生这种念头:由于什么因缘才有生呢?这是由于有才有生。又产生这种念头:有,是由于什么才有有呢?当我思考到这时,就产生这种念头:这有是由于取才有的。又这样想:这取是由于什么因缘才有呢?当时,我以智慧观察得知,是由于爱才有取的。另外又思考:这爱是由于什么因缘才产生的呢?再次观察得知,是由于受才有爱的。另外又思考到:这受是由于什么因缘才产生的呢?当我进行这种观察之时,得知是由于触才有这受的。我又再次思考到:这触是由于什么才有的呢?我心生这种念头时,得知是缘于六入才有这触的。当时我再次思考到:这六入是由于什么因缘才有的呢?我观察这些时,得知是由于名色才有六入的。当时我又产生了这种念头:名色是由于什么因缘才有的呢?观察到这时,得知是由于识才有名色的。那这识是由于什么因缘才有的呢?观察到这时,得知是由于行才产生识的。当时我又产生这种念头:行是由于什么因缘才产生的呢?观察到这时,得知行是由于痴才产生的。
“无明缘于行,行缘于识,识缘于名色,名色缘于六入,六入缘于触,触缘于受,受缘于爱,爱缘于取,取缘于有,有缘于生,生缘于死,死缘于愁、忧、苦、恼,不可胜数。这就叫作苦盛阴所聚集。
“我当时又产生这种想法:由于什么因缘而灭尽生、老、病、死呢?我观察这些时,得知生灭尽,老、病、死就会灭尽。当时又产生这种想法:由于什么因缘才没有生呢?观察这生的原本之有灭尽,生才会灭尽。又想到:由于什么因缘才没有有呢?当时便产生这种念头:没有取就没有有。当时我产生这种念头:由于什么因缘灭尽取呢?观察这些时,得知爱灭尽,取就会灭尽。又产生这种想法:由于什么因缘才灭尽爱呢?另外再观察,得知受灭尽,爱才灭尽。又思考到:由于什么因缘才灭尽受呢?观察这些时,得知触灭尽,受才会灭尽。又思考到:触由于什么因缘才灭尽呢?观察这些时,得知六入灭尽,触才会灭尽。又观这六入由于什么因缘才灭尽呢?当观察之时,得知名色灭尽,六入才会灭尽。又观察名色由于什么因缘才灭尽呢?识灭尽,名色才灭尽。又观察这识由于什么因缘才灭尽呢?行灭尽,识才灭尽。又观察这行由于什么因缘才灭尽呢?痴灭尽,行才灭尽;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灭;名色灭,六入就灭;六入灭,触就灭;触灭,受就灭;受灭,爱就灭;爱灭,取就灭;取灭,有就灭;有灭,生就灭;生灭,老、病就灭;老、病灭,死就灭,这就是所说的五盛阴灭。
“当时我又产生这种念头:这识是最为原初的,使人招致这生、老、病、死;然而不能知晓这生、老、病、死的原本。犹如有人在山林之中,在小道路上行走。又稍往前走,看到旧有的大道,往昔古代诸人在这道中行走。这时,那人就又行走在这道上,又稍往前行进,看到旧有的城郭、园林、浴池,全都丰茂昌盛,但那城中没有居民。这人看见之后,返归至本国中,前往禀告大王说:‘昨日我巡游于山林之间看到一座很好的城郭,树木繁茂,但那城中没有人民。大王!可以让人民到那座城中去居住吗?’这时,国王闻听这个人所说的话,就让人民前去居住;这样,这城市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人民昌盛,快乐无比。
“诸比丘应当知道:我昔日未成为菩萨之时,在山中修道,看到昔日诸佛所游行的处所,便随从那诸佛之道,就得知了生、老、病、死所生起的原本,有生有灭,全都分别知晓,知晓生起苦、生起集、生起灭、生起道,全都了悟知晓,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痴也都是这样。无明生起,行就生起,行的造作又是由于识。我如今因对识明了,现在为四部众生演说这本原;都应知晓这原本所生起的,知晓苦、知晓集、知晓灭、知晓道,念想着让他们分别明了,因知晓六入,就知晓了生、老、病、死,六入灭,则生、老、病、死灭。因此,比丘!应当寻求方便法,灭尽六入。正是如此,诸比丘!应当如是修习!”
当时,诸比丘闻听佛所说的话后,都欢喜地奉承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