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四念处经[1]
八三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入道[2],净众生行,除去愁忧,无有诸恼,得大智慧,成泥洹证,所谓当灭五盖[3],思维四意止。云何名为一入?所谓专一心,是谓一入。云何为道?所谓贤圣八品道[4]:一名正见,二名正治,三名正业,四名正命,五名正方便,六名正语,七名正念,八名正定,是谓名道,是谓一入道。
“云何当灭五盖?所谓贪欲盖[5]、嗔恚盖[6]、调戏盖[7]、眠睡盖[8]、疑盖[9],是谓当灭五盖。
“云何思维四意止?于是,比丘内自观[10]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外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内外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内观痛痛[11]而自娱乐,外观痛痛,内外观痛痛。内观心[12]而自娱乐,外观心,内外观心。内观法[13],外观法,内外观法而自娱乐。
“云何比丘内观身而自娱乐?于是,比丘观此身随其性行,从头至足,从足至头,观此身中皆悉不净[14],无有可贪。复观此身有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之属,皆悉观知。屎、尿、生熟二藏[15]、目泪、唾、涕、血脉、肪、胆,皆当观知,无可贪者。如是,诸比丘!当观身自娱乐,除去恶念,无有愁忧。
“复次,比丘!还观此身有地种耶?水、火、风种耶?如是,比丘观此身。复次,比丘!观此身,分别诸界[16]。此身有四种,犹如巧能屠牛之士,若屠牛弟子,解牛节,解而自观见此是脚,此是心,此是节,此是头。如是,彼比丘分别此界,而自观察此身有地、水、火、风种。如是,比丘观身而自娱乐。
“复次,比丘!观此身有诸孔,漏[17]出不净。犹如彼人观竹园,若观苇丛。如是,比丘观此身有诸孔,漏出诸不净。
“复次,比丘!观死尸,或死一宿,或二宿,或三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身体膖胀,臭处不净。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免此患。若复比丘观死尸,乌鹊、鸱鸟所见啖食;或为虎狼、狗犬、虫兽之属所见啖食。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离此患。是谓比丘观身而自娱乐。
注释
[1]四念处经:为《增一阿含经》之《一入道品》一部分,本经叙说依一入道,则可灭五盖,思维四意止,修八正道,远离愁忧,无忧喜想,便得智慧,证涅槃。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2]一入道:一入,专注一心;道,八正道。意为一行而至涅槃之道。
[3]五盖:即五种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覆盖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叫作五盖。
[4]贤圣八品道:又名八正道、八圣道,即八条圣者求趣涅槃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治,又作正思维,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方便,又作正精进,即正确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此处八正道为正见、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语、正念、正定。修此八正道,可证得阿罗汉果。由于八正道是圣人所游行的处行,故又名八游行。
[5]贪欲盖:又作贪欲想,指有贪着五欲之念。
[6]嗔恚盖:又作嗔恚想,指对违情之事,心怀忿恨。
[7]调戏盖:又作掉举盖、调戏想,指内心躁动忧恼,无法定心。
[8]眠睡盖:又作睡眠想,指心昏身重,懒惰欲眠。
[9]疑盖:又作疑想,对法犹疑而无决断。
[10]观:即观察妄惑。
[11]内观痛痛:于诸受观察受之意。
[12]观心:观察心性如何谓之观心。心是万法之主,无一事能漏于心,所以观察心,就是观察一切,因而凡究事观理都是观心。
[13]观法:于心观念真理之法,与观心相同。
[14]不净:即污秽、鄙陋、丑恶、过罪之意。
[15]生熟二藏:藏即内脏。初受饮食为生,饮食变坏为熟。意即初受饮食的器藏为生藏,纳藏食物经消化后之渣滓的器藏为熟藏。故生熟二藏系泛指腹腔内的各种器官。
[16]界:梵语驮都,差别之义,即差别而不混滥。
[17]漏: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作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亦叫作漏。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有漏法,无烦恼之法叫无漏法。
译文
八三经
我亲自听世尊这样说:
那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对诸比丘说:“有一入道法,可以清净众生的行业,除去忧虑烦愁,没有诸多苦恼,证得大智慧,成就涅槃之道,就是所说的当灭五盖,思维四意止。什么叫一入?就是所说的专注于一心,这就是一入。什么叫道?就是所说的贤圣八正道:一名正见,二名正思维,三名正业,四名正命,五名正精进,六名正语,七名正念,八名正定,这就是道,这就是一入道。
“什么是当灭五盖?就是所说的贪欲盖、嗔恚盖、调戏盖、眠睡盖、疑盖,这就是当灭五盖。
“什么叫思维四意止?在这里,比丘从内观察自身,除去邪恶之念,无有忧烦愁苦;从外观察自身,除去邪恶之念,无有忧烦愁苦;从内外观察自身,除去邪恶之念,无有忧烦愁苦。从内于诸受观察受而自得愉悦快乐,从外于诸受观察受,从内外于诸受观察受。从内观察心而自得愉悦快乐,从外观察心,从内外观心。从内观察法,从外观察法,从内外观察法而自得愉悦快乐。
“为什么比丘从内观察自身而自得愉悦快乐?在这里,比丘观察这自身随顺其根性而行,从头到脚,从脚到头,观察这肉身全都不净,没有任何可贪着之处,再观察这肉身有毛、发、手、齿、皮、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之类,都观察并知晓。屎、尿、所有内脏、眼泪、唾、涕、血脉、肪、胆,都观察并知晓,没有什么可贪着的。如此,诸比丘!要观察自身而自得愉悦快乐,除去邪恶之念,没有忧烦愁苦。
“其次,比丘!还要观察此身有地种吗?有水、火、风种吗?如此,比丘要观察此肉身。再次,比丘!观察此肉身,分别诸差异。这肉身有四种,犹如善巧的屠牛之士,若是屠夫弟子,肢解牛的骨节身体,肢解时自己观察看到这是脚,这是心,这是骨节,这是头。如此,那比丘分别这些差异,自己观察这肉身有地、水、火、风四种。如此,比丘观察肉身而自得愉悦快乐。
“再次,比丘!观察这肉身有诸孔,泄漏出不清净之物。犹如那人观赏竹园,如观看苇丛一般。如此,比丘观察这肉身有许多孔,泄漏出诸多不净。
“再次,比丘!观察尸体,或死过一夜,或死过二夜,或死过三夜,或死过四夜,或死过五夜、六夜、七夜,身体胀裂,恶臭不净。再观察自己这肉身与那尸体没有不同,我这肉身也不可避免这种苦患。如果比丘再观察尸体,被乌鹊、鸱鸟所食;或被虎狼、狗犬、虫兽之类所食。再观察自己这肉身与那尸体没有差异,我这肉身终不能脱离这种苦患。这就是比丘观身而自得愉悦快乐。
原典
“复次,比丘!观死尸,或啖半散落在地,臭处不净。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离此法。复次,观死尸,肉已尽,唯有骨在,血所涂染。复以此身观彼身亦无有异。如是,比丘观此身。复次,比丘!观死尸筋缠束薪,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如是,比丘观此身。
“复次,比丘!观死尸骨节分散,散在异处,或手骨、脚骨各在一处;或膊骨,或腰骨,或尻骨,或臂骨,或肩骨,或胁骨,或脊骨,或项骨,或髑髅。复以此身与彼无异,吾不免此法,吾身亦当坏败。如是,比丘观身而自娱乐。
“复次,比丘!观死尸白色、白珂色。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不离此法。是谓比丘自观身。
“复次,比丘!若见死尸、骨青、瘀想,无可贪者,或与灰土同色不可分别。如是,比丘!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此身无常[1],为分散法。如是,比丘内自观身,外观身,内外观身,解无所有[2]。
“云何比丘内观痛痛?于是,比丘得乐痛[3]时,即自觉[4]知我得乐痛;得苦痛[5]时,即自觉知我得苦痛;得不苦不乐痛[6]时,即自觉知我得不苦不乐痛。若得食[7]乐痛时,便自觉知我得食乐痛;若得食苦痛时,便自觉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乐痛时,亦自觉知我得食不苦不乐痛。若得不食乐痛时,便自觉知我得不食乐痛;若得不食苦痛时,亦自觉知我不食苦痛;若得不食不苦不乐痛时,亦自觉知我得不食不苦不乐痛。如是,比丘内自观痛。
“复次,若复比丘得乐痛时,尔时不得苦痛,尔时自觉知我受乐痛。若得苦痛时,尔时不得乐痛,自觉知我受苦痛。若得不苦不乐痛时,尔时无苦无乐,自觉知我受不苦不乐痛。彼习[8]法而自娱乐,亦观尽法,复观习尽之法。或复有痛而现在前可知可见,思维原本,无所依倚而自娱乐,不起世间[9]想;于其中亦不惊怖,以不惊怖,便得泥洹:生死[10]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11],更不复受有,如真实[12]知。如是,比丘内自观痛,除去乱念,无有愁忧;外自观痛,内外观痛,除去乱念,无有愁忧。如是,比丘内外观痛。
注释
[1]无常:无有常住之意。有二种,即念念无常与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住,又作刹那无常;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归于坏灭。
[2]无所有:又作无所得,空的别名。即没有什么法可以得到之意,这是无相的道理。
[3]乐痛:即乐受,三受之一。为领受顺情身心适悦时的快乐感受。
[4]自觉:三觉之一。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断尽三界内的见思惑和三界外的尘沙无明惑,才能算是达到自觉的地位。
[5]苦痛:即苦受,三受之一。为领受逼迫苦心违情时的烦恼感受。
[6]不苦不乐痛:即不苦不乐受,三受之一,又作舍受。为对于不违不顺而领纳不苦不乐时的心意。
[7]食:增益身心谓之食,梵语作阿贺罗。
[8]习:烦恼的余气叫作习气,又作习。
[9]世间:时间与空间。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作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作间。所谓世间,亦就是宇宙之意。佛教里,不光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的宇宙国土,叫作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作有情世间。
[10]生死: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之分别。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
[11]所作已办四句,亦即罗汉四智。乃二乘、无学圣人内证四谛之智。(一)我生已尽,指断尽未来苦果,为断除集之智。(二)梵行已立,指修行已成无漏之圣道,为修道之智。(三)所作已办,指断障证灭已圆满,为证灭之智。(四)不受后有,指无学圣人已断尽生死惑业,不受后世苦果,为断苦之智。
[12]真实:法离迷情、绝虚妄,谓之真实。
译文
“再次,比丘!观察死尸,或被吃剩一半散落在地,恶臭而污秽不净。再观察自己肉身与那尸体没有差异,我这肉身不能避免这样。再次,观察死尸,肉已经烂尽,只剩骨头,为血浆所涂染。再以这肉身去观察那尸身,也没有差异。如此,比丘观察这肉身。再次,比丘!观察死尸枯筋已缠绑柴薪,再观察自己肉身与那尸身没有差异。如此,比丘观察这肉身。
“再次,比丘!观察死尸骨节分布散落,散落在各自不同之处,或是手骨、脚骨各分一处;或是膊骨,或是腰骨,或是尻骨,或是臂骨,或是肩骨,或是胁骨,或是脊骨,或是项骨,或是髑髅。再以这肉身与那尸身相比没有差异,我们不免如此,我们的肉身也将破坏败损。如此,比丘观察肉身而自得愉悦快乐。
“再次,比丘!观察死尸的白色、白珂色。再观察自己肉身与那尸身没有差异,我的肉身不能脱离这样。这就是比丘自观身。
“再次,比丘!如果心生死尸、青白枯骨、血浆瘀滞的念想,便会无所贪着,或许尸身与粉灰尘土同色而无法分别。如此,比丘!自观肉身除去邪恶之念,而没有忧烦愁苦;这肉身是无常,是分散离析之物。如此,比丘从内观察肉身,从外观察肉身,从内外观察肉身,了悟这肉身毕竟是空。
“什么是比丘于诸受观察受?于是,比丘得到乐受时,随即自觉知道我得到了乐受;得到苦受时,随即自觉知晓我得到了苦受;得到不苦不乐受时,随即就自觉知晓我得到了不苦不乐受。如果得到食乐受时,随即就自觉知晓我得到了食乐受;如果得到食苦受时,随即就自觉知晓我得到了食苦受;如果得到食不苦不乐受时,随即就自觉知晓我得到了食不苦不乐受。如果得到不食乐受时,随即就自觉知晓我得到了不食乐受;如果得到不食苦受时,随即就自觉知晓我得到了不食苦受;如果得到不食不苦不乐受时,随即就自觉知晓我得到了不食不苦不乐受。如此,就是比丘内自观受。
“再次,如果比丘又得到乐受时,当时没得到苦受,当时便自觉知晓我受到乐受。如果得到苦受时,当时没得到乐受,便自觉知晓我受到苦受。如果得到不苦不乐受时,当时没有苦没有乐,便自觉知晓我受不苦不乐受。修习法而自得愉悦快乐,也观察灭尽之法,还观察习灭尽之法。或是又有受显现于前,可以知晓可以看见,思考其根源,无所欲求而自得愉悦快乐,心中不生世间的念想;于其中也不惊怖,因为不惊怖,便得证涅槃:生死已断尽,清净梵行已具足,断诸烦恼证悟寂灭已完成,便不再受后世苦果,犹如真实不虚的觉知。如此,比丘内自观受,除去散乱邪念,没有忧烦愁苦;比丘外自观受,从内外观察受,除去散乱邪念,没有忧烦愁苦。如此,比丘内外观受。
原典
“云何比丘观心心法[1]而自娱乐?于是,比丘有爱欲心,便自觉知有爱欲心;无爱欲心,亦自觉知无爱欲心。有嗔恚心,便自觉知有嗔恚心;无嗔恚心,亦自觉知无嗔恚心。有愚痴心,便自觉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便自觉知无愚痴心。有爱念心,便自觉知有爱念心;无爱念心,便自觉知无爱念心。有受入心,便自觉知有受入心;无受入心,便自觉知无受入心。有乱念心,便自觉知有乱心;无乱心,便自觉知无乱心。有散落心,亦自觉知有散落心;无散落心,便自觉知无散落心。有普遍心,便自觉知有普遍心;无普遍心,便自觉知无普遍心。有大心,便自觉知有大心;无大心,便自觉知无大心。有无量心,便自觉知有无量心;无无量心,便自觉知无无量心。有三昧心,便自觉知有三昧心;无三昧心,便自觉知无三昧心。未解脱心,便自觉知未解脱心;已解脱心,便自觉知已解脱心。如是,比丘心心相观意止[2]。
“观习法,观尽法,并观习尽之法,思维法观而自娱乐。可知、可见、可思维、不可思维,无所猗,不起世间想。已不起想,便无畏怖;已无畏怖,便无余[3];已无余,便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如是,比丘内自观心心意止,除去乱念,无有忧愁;外观心,内外观心心意止。如是,比丘心心相观意止。
“云何比丘法法相观[4]意止?于是,比丘修念觉意[5],依[6]观、依无欲[7]、依灭尽,舍诸恶法。修法觉意[8]、修精进觉意[9]、修念觉意[10]、修猗觉意[11]、修三昧觉意[12]、修护觉意[13],依观、依无欲、依灭尽,舍诸恶法。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复次,比丘!于爱欲[14]解脱,除恶不善法,有觉、有观,有猗念,乐于初禅[15]而自娱乐。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复次,比丘!舍有觉、有观,内发欢喜,专其一意,成无觉、无观,念猗喜安,游二禅[16]而自娱乐。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复次,比丘!舍于念,修于护,恒自觉知身觉乐,诸贤圣所求,护念[17]清净,行于三禅[18]。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复次,比丘!舍苦乐心,无复忧喜,无苦无乐,护念清净,乐于四禅[19]。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彼行习法,行尽法,并行习尽之法而自娱乐,便得法意止而现在前。可知可见,除去乱想,无所依猗,不起世间想;已不起想,便无畏怖;已无畏怖,生死便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诸比丘!依一入道众生得清净,远离愁忧,无忧喜想,便逮智慧,得涅槃证。所谓灭五盖,修四意止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观心心法:即于心随观心之意。心心,心王与心所,心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万法都从心中生出来;心所即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
[2]心心相观意止:即于心观察心而住。
[3]无余:即无有残余。
[4]法法相观:即于法观察法之意。
[5]念觉意:七觉支之一,观念正法,而念于定慧均等。
[6]依:梵语腻地,依凭之意,为物所依止。
[7]无欲:无贪欲,无多欲。
[8]法觉意:又作择法觉意,以智慧简择诸法的真伪。
[9]精进觉意:以勇猛心,力行正法而不懈。
[10]念觉意:此处应为喜觉意。喜觉意即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11]猗觉意:又作轻安觉意,即除去粗重烦恼,身心皆得轻安快乐。
[12]三昧觉意:又作定觉意,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13]护觉意:又作舍觉意,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
[14]爱欲:贪着亲爱五欲。
[15]初禅:又作初禅天,四禅之一,即色界初禅天的禅定。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
[16]二禅: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的心所,于三受中只有喜乐的二受。修成二禅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与光音天。在这二禅天的天人,因无寻伺的粗动,所以能避开劫末的大火灾,但因为心中还有喜乐的念头,所以不能避开劫末的大水灾。
[17]护念:保护和忆念。
[18]三禅:四禅之一,即色界三禅天的禅定。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因此天的天人禅定深妙,人人身心快乐,又因为此天的快乐乃是三界九地所最突出者,故此天又名为离喜妙乐地。
[19]四禅:四禅之一,即色界四禅天的禅定。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
译文
“什么叫观心心法而自得愉悦快乐?在这里,比丘有爱欲之心,便自觉知晓有了爱欲之心;没有爱欲之心,也自觉知晓没有爱欲之心。有嗔恚之心,便自觉知晓有了嗔恚之心;没有嗔恚之心,也自觉知晓没有嗔恚之心。有愚痴之心,便自觉知晓有了愚痴之心;没有愚痴之心,便自觉知晓没有愚痴之心。有爱念之心,便自觉知晓有了爱念之心;没有爱念之心,便自觉知晓没有爱念之心。有受入之心,便自觉知晓有了受入之心;没有受入之心,便自觉知晓没有受入之心。有乱念之心,便自觉知晓有了乱念之心;没有乱念之心,便自觉知晓没有乱念之心。有散落之心,也自觉知晓有了散落之心;没有散落之心,便自觉知晓没有散落之心。有普遍之心,便自觉知晓有了普遍之心;没有普遍之心,便自觉知晓没有普遍之心。有大心,便自觉知晓有了大心;没有大心,便自觉知晓没有大心。有无量心,便自觉知晓有无量心;没有无量心,便自觉知晓没有无量心。有三昧心,便自觉知晓有了三昧心;没有三昧心,便自觉知晓没有三昧心。心没有解脱,便自觉知晓心没有解脱;心已获解脱,便自觉知晓心已获解脱。这就是比丘心心相观意止。
“观察习法,观察灭尽法,并观察习灭尽之法,思维法观而自得愉悦快乐。可以知晓、可以亲见、可以思维、不可思维,无所依托,心中不生起世间的念想。因为心不生念想,便无有怖畏;因为没有怖畏,便无余;因为无余,便得证涅槃;生死烦恼已经灭尽,清净梵行已经具足,断诸烦恼证悟寂灭已经完成,再不会受后世苦果,如实地知晓这些。如此,比丘从内观察自心的心意止住,除去散乱邪念,没有忧烦愁苦;从外观心,从内外观心心意止。这就是比丘心心相观意止。
“什么叫作比丘法法相观意止?在这里,比丘修念觉意,依止观、依止无欲、依止灭尽,舍弃诸多恶法。修法觉意、修精进觉意、修喜觉意、修猗觉意、修三昧觉意、修护觉意,依止观、依止无欲、依止灭尽,舍弃诸多恶法。这就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其次,比丘!从贪着爱欲中解脱,除去邪恶等不善之法,有觉、有观,有轻安之念,游乐于初禅天而自得愉悦快乐。这就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再次,比丘!舍弃有觉、有观,内心生发欢喜,专注一心,成就无觉、无观,念、轻安、喜、乐,游乐于二禅天而自得愉悦快乐。这就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再次,比丘!舍弃忆念,修行护持,恒久觉知自身觉乐,诸贤圣所寻求的,就是护念清净,游行于三禅天。这就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再次,比丘!舍弃苦乐之心,不再有忧虑欢喜,没有苦没有乐,护念清净,游乐于四禅天。这就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他行习法,行灭尽法,并行习灭尽之法而自得愉悦快乐,便得法意止而显现于前。可以觉知、可以察见,除去散乱念想,无所依止,不起世间的念想;因为不起世间念想,就没有怖畏;因为没有怖畏,生死烦恼便尽除:清净梵行已经具足,断诸烦恼证悟寂灭,不再受后世苦果,这些都如实知晓。诸比丘!依这一入道众生便得到清净,远离忧烦愁苦,没有忧愁欢喜的念想,这就获得智慧,证得涅槃。这就是所说的灭五盖,修四意止。”
当时,诸比丘闻听佛所说的话,都欢喜地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