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二一五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四谛之法[1]。云何为四?所谓初苦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二者苦集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三者苦尽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第四者苦出要谛[2],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

“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3]、老苦[4]、病苦[5]、死苦[6]、忧悲恼苦、怨憎会苦[7]、恩爱别离苦[8]、所欲不得苦[9],取要言之,五盛阴苦[10],是谓名为苦谛。

“彼云何名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着,是谓名为苦集谛。

“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

“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苦出要谛者,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名为苦出要谛。

“如是,比丘!有此四谛,实有不虚。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谛。诸有众生二足、三足、四足、多足,欲[11]者、色[12]者、无色[13]者,有想[14]、无想[15]者,如来最上。然成此四谛,故名为四谛。是谓,比丘!有此四谛。然不觉知,长处生死,轮转五道[16]。我今已得此四谛,从此岸至彼岸[17],成就此义,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18],如实知[19]之。”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今有四谛法,如实而不知;

轮转生死中,终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谛,已觉已晓了;

已断生死根,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众,不得此谛,不觉不知,便堕五道。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成此四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四谛之法:又名四圣谛、四真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为佛教的基本哲理。苦圣谛,为使人觉悟现实的生命是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的真相。苦集圣谛,为使人了解苦的生起原因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嗔痴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苦灭圣谛,为使人从苦中获得解脱的真理,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因为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圣谛,为导致苦的止息而达到涅槃的真理,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八正道。集是因,苦是果,这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这是悟界的因果。此四圣谛括尽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叙说若不觉知苦、苦集、苦尽、道四谛,则堕五道中,轮转生死;若得此四谛,能断生死根本;故当作方便,成此四谛。此处择选《四谛品》的二一五经及《等趣四谛品》的二三五经。

[2]苦出要谛:即道圣谛。出要,即出离生死的要道。

[3]生苦:八苦之一。在胎如处监牢,出胎如钻穴隙,是为生苦。

[4]老苦:八苦之一。眼昏耳聋,气虚体弱,是为老苦。

[5]病苦:八苦之一。四大不调,面黄肌瘦,是为病苦。

[6]死苦:八苦之一。疾痛丧失,水火殒命,是为死苦。

[7]怨憎会苦:八苦之一。恶眷败家,仇人见面,是为怨憎会苦。

[8]恩爱别离苦:八苦之一。骨肉分离,魂牵梦萦,是为恩爱别离苦。

[9]所欲不得苦:又作求不得苦,八苦之一。名利爱乐,图谋不成,是为所欲不得苦。

[10]五盛阴苦:又作五阴炽盛苦,八苦之一。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之后,复须再生,是为五盛阴苦。

[11]欲:此处指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于这世界。

[12]色:此处指色界。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于这世界。

[13]无色:即无色界。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于这世界。

[14]有想:即有想天的有情,指有他思想的有情而言。有想天,天处中,除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天之外的就是有想天。

[15]无想:即无想天的有情。无想天在色界,生于此的众生,五百大劫间住于无心。

[16]五道:又名五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种境界。

[17]至彼岸:又作到彼岸,梵语波罗蜜的义译,谓越过生死大海而到达涅槃的彼岸。

[18]受有:意即有生死之烦恼。受,即人类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有,即有生死烦恼之意。

[19]如实知:如实是真如实相之义,如实知是指所知极合于真如实相。

译文

二一五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诫诸比丘说:“应修行四谛之法。哪四谛呢?就是所说的,首先苦谛,其教义不可尽,其教义不可穷,说法没有穷尽。第二苦集谛,其教义不可尽,其教义不可穷,说法没有穷尽。第三苦尽谛,其教义不可尽,其教义不可穷,说法没有穷尽。第四苦出要谛,其教义不可尽,其教义不可穷,说法没有穷尽。

“那什么叫作苦谛呢?所谓的苦谛,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简而言之,就是五阴炽盛苦,这就叫作苦谛。

“那什么叫作苦集谛呢?所谓的苦集谛,就是爱欲与贪着相应,心中恒久地熏染执着,这就叫作苦集谛。

“那什么叫作苦尽谛呢?所谓的苦尽谛,就是爱欲贪着永远灭尽而毫无残余,不再会另有造作,这就叫作苦尽谛。

“那什么叫作苦出要谛呢?所谓的苦出要谛,就是贤圣八品道,就是所说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行、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叫作苦出要谛。

“如是,比丘!这四谛,是真实存有而不虚妄的。因为是世尊所说的,所以叫作谛。诸有众生,或是二足众生,或是三足众生,或是四足众生,或是多足众生;或是欲界众生,或是色界众生,或是无色界众生;或是有想众生,或是无想众生,而如来是最为上尊的。所以成就这四谛,故叫作四谛。这就是说,比丘!有这四谛。然而不觉知这四谛之法,就要长久地处于生死之中,在五恶道中轮回。我现在已经获得这四谛之法,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成就了这四谛的法义,了断了生死的根本,不会再有生死之烦恼,所有这一切极合于真如实相。”

当时,世尊便说出这样一首偈颂:

现在有这四谛之法,

是真如实相而不被觉知;

众生便在生死烦恼中轮回,

最终不能获得解脱。

如今有这四谛圣法,

已被众生觉知明晓;

众生已了断了生死的根本,

再也没有了生死的烦恼。

“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没有获得这四谛,不能觉悟不能知晓,就要堕入那五恶道之中。因此,诸比丘!要随方便,成就这四谛之法。如此,诸比丘!要修学这法义!”

当时,诸比丘闻听佛所说的话,都欢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二三五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是谓,比丘!我等常所说法,所谓四谛,以无数方便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云何为四?所谓苦谛之法,以无数方便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以无数方便说集、尽、道谛,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

“汝等比丘!当亲近舍利弗[1]比丘,承事供养。所以然者,彼舍利弗比丘以无数方便,说此四谛,广与人演。当舍利弗比丘与诸众生及四部众,分别其义,广与人演,时不可计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2]净。

“汝等比丘!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3]比丘,承事供养。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众生之父母,以生已长养令大者目犍连比丘。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与人说法要[4],成四谛;目犍连比丘与人说法要,成第一义[5],成无漏[6]行。汝等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比丘。”世尊作是语已,还入静室[7]。

世尊去未久,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其有能得四谛法者,彼人快得善利[8]。云何为四?所谓苦谛,以无数方便广演其义。云何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

“云何苦集谛?所谓爱结[9]是也。

“云何为尽谛?所谓尽谛者,爱欲结永尽无余,是谓尽谛。

“云何为道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是:正见、正治、正语、正方便、正命、正业、正念、正定,是谓道谛也。彼众生快得善利,乃能闻此四谛之法。”

尔时,尊者舍利弗当说此法,无量不可计众生闻此法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我等亦快得善利,世尊与我说法,安处福地[10]。”

“是故,四部之众!求于方便,行此四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舍利弗:Śāriputra,又作舍利弗多罗、舍利子等。舍利,译言为鹙鹭,其母之名;弗为弗多罗的略语,译言为子。鹙鹭为百舌鸟,因其母之眼似鹙鹭鸟,或因其母辩才犹如鹙鹭,故其母名鹙鹭。舍利女之子故名为舍利弗。其父名为优婆提舍,从其父而称之,又名为优婆提舍。舍利,亦译言为身,又译为珠,因其母身形妙好,故名身;又因其母的聪明表现在眼睛,故名为珠。舍利弗,本为外道,适逢导师死,另往求道,于途中见马胜比丘,听马胜说“因缘所生法”之偈后,于是出家。后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

[2]法眼:五眼之一,为菩萨之眼,能够清楚地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

[3]目犍连:Maudgalyāyana,又作摩诃目犍连(Maha-maudgalyāyana),简称目连,译言为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原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颇精通教学,修行精进以求得解脱,后得舍利弗相告,率一百徒众进入佛门。相传古时有仙居山中,常采菉豆而食,因名大采菽氏,目犍连之母属仙人之族,取其母姓氏为其名,故称大采菽。

[4]法要:佛法的要义,亦即简约而枢要的法义。

[5]第一义:至高无上的真理。

[6]无漏:为清净无烦恼之意。

[7]静室:为禅定的譬喻。

[8]善利:意为利益的善妙,即菩提之利益。

[9]爱结:九结之一。结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结缚于生死。爱结就是贪爱的烦恼。

[10]福地:生有福德的地域。

译文

二三五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诫诸比丘说:“这就是说,比丘!我们时常所演说的法义,就是所谓的四谛法,用无数的随方便之法来观察这四谛法,分别其法义,广泛为众生宣说。是哪四谛呢?就是所谓的苦谛之法,用无数的权巧方便观察这苦谛法,分别其法义,广泛为众生演说;用无数的权巧方便演说集谛、灭谛、道谛,并观察这些法,分别其法义,广泛为众生演说。

“你们这些比丘!应当亲近舍利弗比丘,奉承侍事供养他。所以这样,是因为那舍利弗比丘用无数的权巧方便,宣说四谛之法,并分别其法义,广泛地为众生演说。当舍利弗比丘为诸多众生及四部之众,分别其法义,广泛为众生演说四谛法的时候,不可胜数的众生的诸多尘垢烦恼全都除去,获得法眼清净。

“你们这些比丘!应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比丘,奉承侍事供养他们。所以这样,是因为舍利弗比丘为众生之父母,而出生之后的长养是靠大目犍连比丘。所以这样,是因为舍利弗比丘为众生演说佛法要义,成就四谛之法;目犍连比丘为众生演说佛法要义,成就至高无上的法义,成就无漏行。你们应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比丘。”世尊说完这些话,还入静室禅定。

世尊离去不久,当时舍利弗告诫诸比丘说:“如果有人能够获得四谛法,那人就很快能得到菩提的利益。是哪四谛呢?就是所谓的苦谛,用无数权巧方便广泛演说其法义。什么是苦谛呢?就是所谓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简而言之,是五阴炽盛苦,这就是苦谛。

“什么是苦集谛呢?就是所谓的爱结。

“什么是尽谛呢?所谓的尽谛,就是爱欲贪着的烦恼永远除尽而没有残余,这就是尽谛。

“什么是道谛呢?就是所谓的贤圣八品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精进、正命、正业、正念、正定,这就是道谛。那众生很快得到菩提的利益,才能闻听这四谛之法。”

当时,舍利弗尊者演说这四谛法,不可胜数的无量众生闻听这法的时候,诸多尘垢烦恼全都尽除,获得法眼清净。

“我们也很快得到菩提的利益,世尊为我们说法,安处于福德之地。”

“因此,四部众生!寻求方便权巧之法,行这四谛。如此,诸比丘!应当修习这四谛之法!”

当时,诸比丘闻听佛所说的话,全都欢喜地奉持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