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六七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那邠持长者[1]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世尊足,在一面坐。世尊告曰:“云何,长者!贵家恒布施贫乏耶?”

长者对曰:“如是,世尊!恒布施贫乏。于四城门而广布施,复在家中给与所须。世尊!我或时作是念:并欲布施野兽、飞鸟、猪、狗之属。我亦无是念:此应与,此不应与。亦复无是念:此应与多,此应与少。我恒有是念:一切众生皆由食而存其命,有食便存,无食便丧。”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长者!汝乃以菩萨心,专精一意而广惠施。然此众生由食得济,无食便丧。长者!汝当获大果,得大名称,有大果报,声彻十方,得甘露法[2]味。所以然者,菩萨之处恒以平等心而以惠施,专精一意,念众生类由食而存,有食便济,无食便丧。是谓,长者!菩萨心所安处而广惠施。”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尽当普惠施,终无悋悔心;

必当遇良友,得济到彼岸。

“是故,长者!当平等意而广惠施。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六七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人懈惰,种不善行,于事有损。若能不懈惰而精进者,此者最妙,于诸善法便有增益。所以然者,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过去恒沙多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以此方便,当知懈惰为苦,作诸恶行,于事有损。若能精进勇猛心强,诸善功德便有增益。是故,诸比丘!当念精进,勿有懈怠。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六八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阿练比丘[3]当修行二法。云何二法?所谓止与观[4]也。若阿练比丘得休息止,则戒律成就,不失威仪,不犯禁行,作诸功德。若复阿练比丘得观已,便观此苦,如实知之。观苦集,观苦尽,观苦出要,如实知之。彼如是观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过去诸多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由此二法而得成就。所以然者,犹如菩萨坐树王下时,先思维此法止与观也。若菩萨摩诃萨得止已,便能降伏魔怨;若复菩萨得观已,寻成三达智[5],成无上至真、等正觉。是故,诸比丘!阿练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二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七一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6],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三九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弥勒菩萨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弥勒菩萨白世尊言:“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而行檀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7],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佛告弥勒:“若菩萨摩诃萨行四法本[8],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云何为四?于是,菩萨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选择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无食则丧。是谓菩萨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复次,菩萨若惠施之时,头、目、髓、脑,国、财、妻、子,欢喜惠施,不生着想。由如应死之人临时还活,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菩萨发心[9]喜悦,亦复如是,布施誓愿不生想着。

“复次,弥勒!菩萨布施之时,普及一切,不自为己使成无上正真之道。是谓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复次,弥勒!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作是思维:诸有众生之类,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何以故?食已,诸根寂静,思维禁戒,不兴嗔恚,修行慈心,勇猛精进,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错乱,具足辩才,法门终不越次,使此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行此四法,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是故,弥勒!若菩萨摩诃萨欲施之时,当发此誓愿,具足诸行。如是,弥勒!当作是学!”

尔时,弥勒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〇九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出现世时必当为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法轮[10],二者当度父母,三者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五者当授将来佛决[11]。若如来出现世时,当为此五事。是故,诸比丘!当起慈心向于如来。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七四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天地大动有八因缘。云何为八?比丘当知:此阎浮[12]里地,南北二万一千由旬,东西七千由旬,厚六万八千由旬,水厚八万四千由旬,火厚八万四千由旬,火下有风厚六万八千由旬,风下际有金刚轮[13],过去诸佛世尊舍利尽在彼间。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大风正动,火亦动;火已动,水便动;水已动,地便动,是谓第一因缘使地大动。

“复次,菩萨从兜术天降神[14]来下,在母胎中,是时地亦大动,是谓第二因缘使地大动。

“复次,菩萨降神出母胎时,天地大动,是谓第三因缘使地大动。

“复次,菩萨出家学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是时天地大动,是谓第四因缘使地大动。

“复次,若如来入无余涅槃[15]界而取灭度,是时天地大动,是谓第五因缘使地大动。

“复次,有大神足比丘心得自在,随意欲行无数变化[16],或分身[17]为百千之数,复还为一,飞行虚空,石壁皆过,踊没自由,观地无地想,了悉空无,是时地为大动,是谓第六因缘地为大动。

“复次,诸天大神足,神德无量,从彼命终还生彼间,由宿福行,具足诸德,舍本天形,得作帝释、若梵天王,时地为大动,是谓第七因缘地为大动。

“复次,若众生命终福尽,是时诸国王不乐本邦,各各相攻伐,或饥俭死者,或刀刃死者,是时天地大动,是谓第八因缘使地大动。如是,比丘!有八因缘使天地大动。”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阿那邠持长者:即舍卫国的给孤独长者,有七子不信佛法,长者各与金千两,使之前往佛处,蒙受佛的教诲。

[2]甘露法:如来所训示的真理教法,因其教法能令众生解脱涅槃。

[3]阿练比丘:又作阿兰若比丘,即住于闲静处、远离处的比丘。住于阿兰若处,为头陀行之一。

[4]止与观:即止观。止是定的意思,观是慧的意思,是定慧双修之义。若就方法来说,止息妄念名止,或观诸法空,或观诸法假,或空假双即,皆名观。

[5]三达智:又作三明,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即除尽愚暗,于三种智证明通达无碍:(一)宿命智证明,为宿住随念智作证明的略称,又作宿命明,即能忆宿命无数劫事。(二)生死智证明,又作天眼明,即能尽见众生死此生彼。(三)漏尽智证明,又作漏尽明,即断一切烦恼证涅槃。

[6]一生补处菩萨:一生补处,为一生所系之义,此一生之后补佛处,即尽一生即能补到佛位的意思,为最后身菩萨的别号。例如兜率天内院之弥勒菩萨,将继释迦佛之后补佛处,为一生补处菩萨。

[7]六波罗蜜:又作六波罗蜜多,译为六度、六到彼岸,为从生死此岸到达解脱彼岸的六种胜行。(一)檀那波罗蜜,即布施度;(二)尸罗波罗蜜,又作尸波罗蜜,即持戒度;(三)羼提波罗蜜,又作羼波罗蜜,即忍辱度;(四)毗梨耶波罗蜜,又作毗离耶波罗蜜,即精进度;(五)禅那波罗蜜,又作禅波罗蜜,即禅定度;(六)般若波罗蜜,又作般罗若波罗蜜,即智慧度。

[8]四法本:又作四法本末,即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涅槃永寂。

[9]发心:发愿求取无上菩提之心。

[10]转法轮:佛的教法,如车轮旋转,能转凡成圣,能碾摧一切的烦恼,谓之法轮,佛说法,度众生,谓之转法轮。

[11]佛决:即做佛的记别。

[12]阎浮:又作阎浮提,译言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依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娑婆世界。

[13]金刚轮:即金轮,在地层最底端,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在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住处其中。

[14]神:又作神识,有情的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所以名神识,俗称作灵魂。

[15]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相对。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其身体还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犹余有漏的依身;待其依向亦亡了,才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

[16]变化:转换旧形名为变,无而忽有名为化。是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一切的有情与非情。

[17]分身:诸佛为以方便力,化所有的有情众生,分身于十方世界,而现成佛相。

译文

六七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给孤独长者就前往到世尊的处所,头面接足地礼拜世尊后,在一边落座。世尊询问道:“为什么,长者!您家恒久地布施贫困之人呢?”

长者对世尊说:“是的,世尊!我恒久地布施贫困之人。在四座城门广泛布施,又在家中供给他们所需要的。世尊!我有时这样想:想要一并布施与野兽、飞鸟、猪、狗之类。我从未有这种的想法:什么是应该施与,什么是不应该施与的分别。我还没有这种想法:什么应该多给,什么应该少给。我恒久地有这样的想法:一切众生都是因有食物而存活其命,有食物便存活,没有食物便丧命。”

世尊对长者说:“好哇!好哇!长者!你能以菩萨心,专注一心地广泛布施。然而这些众生因有食物而得以救度,没有食物便会丧命。长者!你将获得大果报,得到大名称,有大果报,声名传播十方世界,获得甘露法味。所以这样,菩萨安处于以恒久的平等心进行布施,专注一心,念想着众生都因有食物而得以存活,有食物便得以救度,没有食物便会丧命。这就是说,长者!安处于菩萨心而广泛布施。”

当时,世尊就说出一首偈:

尽当普遍地进行布施,

始终没有悋悔之心;

必定会遇逢良善之友,

获得救度而达到彼岸。

“因此,长者!应当以平等心而广泛布施。正是如此,长者!应当如是修习!”

当时,长者闻听佛所说的话后,就欢喜地奉承持行!

一六七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若是有人懈怠懒惰,做下不善之事,对善法将有所毁损。若是能不懈怠懒惰,而是勇猛精进,这是最好的,对于诸善法就会有所增益。所以这样,是因为弥勒菩萨经历三十个大劫后应当成为佛、至真、等正觉,我以精进之力、勇猛之心,使弥勒落在后边。过去恒河沙数的如来、应供、正遍知,都是由于勇猛精进而得以成就的。用这种方便法门,可以知晓懈怠懒惰是苦,做下种种恶行,对于善法会有所毁损。若是能以强劲的精进勇猛之心,诸善功德就会有所增益。因此,诸比丘!应当思念精进,不要有所懈怠。如此,诸比丘!应当如是修习!”

当时,诸比丘闻听佛所说的话后,都欢喜地奉承持行!

一六八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阿兰若比丘应当修行二法。是哪二法呢?就是所谓的止与观。若是阿兰若比丘能够获得止法,那就成就戒律,不会丧失威仪,不会违犯禁止,能积聚各种善法功德。若是阿兰若比丘又能获得观法,就可以观照这苦,并能如实觉知苦的实相。观照苦集,观照苦尽,观照苦出要,并如实地觉知其实相。他这样观照后,想要让漏心获得解脱,想要让有漏心、无明漏心都获得解脱,就获得了解脱之智:生死烦恼已经灭尽,清净梵行已经具足,造作已经断尽见思二惑,再也不会有生死之烦恼,如实地觉知这一切实相。

“过去诸多如来、应供、正遍知都是由这二法而得以成就佛道。所以这样,就犹如菩萨坐在树王之下时,首先要思考这止与观二法。若是菩萨摩诃萨获得止法后,就能降伏魔怨;若是菩萨又获得观法后,很快便成就三达智,成就无上至真、等正觉。因此,诸比丘!阿兰若比丘应当寻求方便之法,修行这二法。正是如此,诸比丘!应当如是修习!”

当时,诸比丘闻听佛所说的话后,都欢喜地奉承持行!

一七一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有二法对于凡夫俗人,可以获得大功德,成就大果报,得到甘露法味,达到无为的涅槃境界。是哪二法呢?就是供养父母,这就是所说的供养父母二人可获得大功德,成就大果报。若是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也可以获得大功德,得到大果报。比丘!这就是说,施行这二法可以获得大功德,受大果报,得到甘露法味,达到无为的涅槃境地。因此,诸比丘!应当常常想念着孝顺供养父母。正是如此,诸比丘!应当如是修习!”

当时,诸比丘闻听佛所说的话后,都欢喜地奉承持行!

二三九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弥勒菩萨来到如来的处所,头面接足地礼佛后,在一边坐定。当时,弥勒菩萨对世尊说:“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才修行布施波罗蜜,具足圆满六波罗蜜,迅疾成就无上正真之道呢?”

佛告诉弥勒说:“若是菩萨摩诃萨修行四法本,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就会迅疾成就无上正真等正觉。是哪四法本呢?在这里,菩萨布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全都平均布施而不拣择人,恒常地这样想:一切众生都因有食物而得以存活,没有食物就会丧命。这就说菩萨成就这初法,具足圆满六度。

“其次,菩萨若是布施的时候,头颅、眼睛、骨髓、大脑,国家、财富、妻子、儿女,全都欢喜愉快地布施,心中不生执着念想。犹如将要死亡之人在临近命终之时又命还存活,欢喜雀跃,不能自已。当时,菩萨发心喜悦,也是如此,誓愿布施,心中不生执着念想。

“再次,弥勒!菩萨布施的时候,遍及一切,不只为自己成就无上正真之道。这就是所说的菩萨成就的第三法,具足圆满六度。

“再次,弥勒!菩萨摩诃萨布施的时候,产生出这种思考:诸有众生之中,菩萨为最上首,具足圆满六度,了悟诸法本。是什么缘故呢?饮食饱足之后,诸根就能寂静,能思考禁戒,不兴起嗔恚,修行仁慈心,勇猛精进,增益善法,除去不善之法,恒常犹如一心,意念不散乱,具足辩才,法门终究不能逾越次第,使这诸多布施具足六度,成就布施波罗蜜。

“若是菩萨摩诃萨持行这四法,迅疾成就无上正真等正觉。因此,弥勒!若是菩萨摩诃萨要布施的时候,应当发出这种誓愿,具足诸行。正是如此,弥勒!应当如是修习!”

当时,弥勒闻听佛所说的话后,便欢喜地奉承持行!

三〇九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如来出现在世间的时候,一定应做五件事。是哪五件事呢?一是要广转法轮,二是要度脱父母,三是使没有信念之人立于信念之上,四者要让未发菩萨意的人生发菩萨心,五是要给未来佛授予记别。若是如来出现于世间的时候,应当做这五件事。因此,诸比丘!应当生发慈心归于如来。正是如此,比丘!应当如是修习!”

当时,诸比丘闻听佛所说的话后,都欢喜地奉承持行!

三七四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天地出现大震动是有八种因缘。是哪八种因缘呢?比丘应当知道:在这阎浮地,南北有二万一千由旬,东西有七千由旬,地厚有六万八千由旬,水厚有八万四千由旬,火厚有八万四千由旬,火下有风,厚六万八千由旬,风下边有金刚轮,过去诸佛世尊的舍利都在那里。比丘应当知道:或许有这么一个时候,大风动起,火也动起;火已动起,水也就动起;水已动起,地也就动起,这就是所说的第一种因缘使大地震动。

“其次,菩萨从兜术天降神识下来,到母胎中,这时地也出现大震动,这就是所说的第二种因缘使地出现大震动。

“再次,菩萨神识出母胎时,天地出现大震动,这就是所说的第三种因缘使地出现大震动。

“再次,菩萨出家学道,成就无上正真等正觉,这时天地出现大震动,这就是所说的第四种因缘使地出现大震动。

“再次,若是如来进入无余依涅槃境界而取得灭度,这时天地出现大震动,这就是所说的第五种因缘使地出现大震动。

“再次,有大神足比丘心得自在无碍,随意顺欲而行,有着无数的变化,或是分身成数百、数千,再又还成为一身,在虚空中飞行,可以穿过石壁,出现湮没自在无碍,观地而没有地的念想,所有一切了然而空无,这时大地出现大震动,这就是第六种因缘使地出现大震动。

“再次,诸天具有大神足,神力福德无量,从他们寿命终结到生还至另一世间,是由于宿世的福行,而具足诸德性,舍弃原本的天形,得以成为帝释或是梵天王,这时大地出现大震动,这就是所说的第七种因缘使地出现大震动。

“再次,若是众生命数已终福寿已尽,这时诸国王不安于本身已有的邦土,而各自间相互攻伐争夺,或是因饥馑而死,或是因刀刃而死,这时天地出现大震动,这就是所说的第八种因缘使地出现大震动。正是如此,比丘!有八种因缘使天地出现大震动。”

当时,诸比丘闻听佛所说的话后,便欢喜地奉承持行!

原典

三九六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1]迦兰陀竹园[2]所,与大比丘[3]众五百人俱。

尔时,罗阅城中有一比丘,身遇疾病,至为困悴,卧大小便,不能自起止,亦无比丘往瞻视者,昼夜称佛名号[4]:“云何世尊独不见愍?”

是时,如来以天耳闻彼比丘称怨,唤呼投归如来。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吾与汝等,悉案行诸房,观诸住处。”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世尊与比丘僧前后围绕,诸房间案行。尔时,病比丘遥见世尊来,即欲从座起而不能自转摇。是时,如来到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止!止!比丘!勿自动转。吾自有坐具[5],足得坐耳!”

是时,毗沙门天王知如来心中所念,从野马[6]世界没,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是时,释提桓因知如来心中所念,即来至佛所。梵天王亦复知如来心中所念,从梵天没,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四天王知如来心中所念,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是时,佛告病比丘曰:“汝今患苦有损不至增乎?”

比丘对曰:“弟子患苦遂增不损,极为少赖。”

佛告比丘:“瞻病人今为所在?何人来相瞻视?”

比丘白佛言:“今遇此病,无人相瞻视也。”

佛告比丘:“汝昔日未病之时,颇往问讯病人乎?”

比丘白佛言:“不往问讯诸病人。”

佛告比丘:“汝今无有善利于正法中,所以然者,皆由不往瞻视病故也。汝今,比丘!勿怀恐惧,当躬供养,令不有乏。如我今日天上、人中独步无侣,亦能瞻视一切病人,无救护者与作救护,盲者与作眼目,救诸疾人。”是时,世尊自除不净,更与敷坐具。

是时,毗沙门天王及释提桓因白佛言:“我等自当瞻此病比丘,如来勿复执劳。”

佛告诸天曰:“汝等且止,如来自当知时。如我自忆昔日未成佛道,修菩萨行,由一鸽故,自投命根,何况今日已成佛道,当舍此比丘乎?终无此处!又释提桓因先不瞻此病比丘,毗沙门天王护世之主亦不相瞻视。”

是时,释提桓因及毗沙门天王皆默然不对。

尔时,如来手执扫彗除去污泥,更施设坐具,复与浣衣裳,三法[7]视之,扶病比丘令坐,净水沐浴,有诸天在上,以香水灌之。是时,世尊沐浴比丘已,还坐床上,手自授食。

尔时,世尊见比丘食讫,除去钵器[8],告彼比丘曰:“汝今当舍三世之病。所以然者,比丘当知:生有处胎之厄,因生有老。夫为老者,形羸气竭;因老有病。夫为病者,坐卧呻吟,四百四病[9]一时俱臻;因病有死。夫为死者,形神分离,往趣善恶。设罪多者,当入地狱[10],刀山[11]、剑树,火车[12]、炉炭、吞饮融铜;或为畜生,为人所使,食以刍草,受苦无量;复于不可称计无数劫中,作饿鬼[13]形,身长数十由旬,咽细如针,复以融铜而灌其口,经历无数劫中得作人身,搒笞拷掠,不可称计。复于无数劫中得生天上,亦经恩爱合会,又遇恩爱别离,欲无厌足;得贤圣道,尔乃离苦。

“今有九种之人,离于苦患。云何为九?所谓向阿罗汉、得阿罗汉[14]、向阿那含、得阿那含[15]、向斯陀含、得斯陀含[16]、向须陀洹、得须陀洹[17]、种性[18]人为九。是谓,比丘!如来出现世间,甚为难值,人身难得,生正国中,亦复难遭,与善知识相遇,亦复如是。闻说法言,亦不可遇,法法相生,时时乃有。比丘当知:如来今日现在世间,得闻正法,诸根不缺,堪任闻其正法,今不殷勤,后悔无及。此是我之教诫。”

尔时,彼比丘闻如来教已,熟视尊颜,即于座上得三明[19],漏尽意解。

注释

[1]罗阅城:,又作罗阅耆、罗阅祇等,是摩揭陀国王舍城的梵名。

[2]迦兰陀竹园:,又作迦兰陀竹林、迦蓝陀竹园等,为迦兰陀鸟所栖息的竹林,又是迦兰陀长者所有的竹园。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与上茅城之间。原为迦兰陀长者赠与尼犍外道,后又奉献给佛为僧园,为印度僧园之初,就是所谓的竹林精舍。

[3]大比丘:指年岁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

[4]名号:显体为名,名彰于外而号令于天下为号,名与号一体。通用于诸佛世尊。

[5]坐具:又作尼师檀,译为敷具、随坐衣,坐卧时,展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布,比丘六物之一,长为佛的二搩手,广一搩手半。

[6]野马:即为阳焰、幻影、蜃气楼,于沙漠、旷野中出现的一种非实在的自然现象。

[7]三法:即教法、行法、证法。教法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十二分教;行法是依佛教示而修行四谛十二因缘与六度等;证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证得菩提涅槃之果。

[8]钵器:钵为梵语钵多罗的略语,译之为应器,或应量器。是比丘的饭器,世称作铁钵。

[9]四百四病:即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生起一一大种的百病。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这四病,而生起四百四病。

[10]地狱:为六道中最苦之处,其位置于地下,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感,因此苦报及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

[11]刀山:即刀剑之山,是地狱的危难之处。

[12]火车:为载罪人运于地狱的车,车自身生出火焰。

[13]饿鬼:为六道之一,时常遭受饥饿的鬼类,其中略有威德的,便成为山林冢庙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间弃食,无威德的,则常不得食,甚至口中因渴出火,故名饿鬼。

[14]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即四向四果。阿罗汉,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思惑,方证得之,未断尽上界七十二品时为向,已断尽则为得果。

[15]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即三向三果。阿那含,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得果。

[16]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即二向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除断尽三界见惑外,更须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证得之,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得果。

[17]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即初向初果。须陀洹,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证得之,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得果。

[18]种性:又作种姓地、向种姓者,具有显现佛性种子的人,为证得三乘菩提的本性。四果圣者前修暖、顶、忍、世界第一法,四善根之加行道之行者,名种性人,或种姓地,再上即得初果见道位。

[19]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作三明,在佛叫作三达。

译文

三九六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的处所,与五百位比丘众在一起。

当时,在王舍城中有一个比丘,身体遭患疾病,极为困苦憔悴,卧在床上而进行大小便,起身行动不能自已,也没有其他比丘前往看望探视他,白天黑夜地称赞佛的名号,说:“为什么独有我不被世尊怜愍呢?”

这时,如来用其天耳听到了那比丘的称怨,唤呼着要投归如来。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我与你们一起,都去巡视各房间,察看各个住处。”

诸比丘回答说:“是的,世尊!”

这时,世尊与比丘僧们一起前后转绕,在各房间察视而行。当时,患病比丘远远看见世尊来到,马上就要从座位起身,却不能自己转动身体。这时,如来到那比丘的处所,并告诉他说:“不要动!不要动!比丘!不用自己转动身体。我自己有坐具,可以坐了!”

这时,毗沙门天王知道如来心中的所思所想,便从野马世界中隐没,来到佛的处所,头面接足地礼拜世尊后,便在一旁住立。这时,释提桓因知道如来心中的所思所想,马上就来到佛的处所。梵天王也是知道如来心中的所思所想,从梵天隐没,便来到了佛的处所,头面接足地礼拜佛后,便在一旁坐定。当时,四天王知道如来心中的所思所想,便来到佛的处所,头面接足地礼拜佛后,便在一旁住立。

这时,佛告诉患病比丘说:“你现在所患的病痛是否有所减轻不再增加了呢?”

比丘回答说:“弟子所患的病痛不断增加没有减轻,极少有所暂缓。”

佛告诉比丘说:“探视的人如今在哪里?有什么人曾前来探视?”

比丘回答道:“如今患得这病苦,不曾有人前来探视。”

佛询问比丘说:“你过去没有患病的时候,曾前往问讯过病人吗?”

比丘对佛说:“不曾前往问讯其他病人。”

佛告诉比丘说:“你如今在正法时期没有种下菩提的利益,所以这样,都是由于不曾前往探视病人的缘故。你现在,比丘!不要心怀恐惧,应当亲身供养,使之不会有所缺乏。犹如我如今在天上、人间独行而无伴侣,还能探视一切病人,没有被救护的对其进行救护,眼盲的人为其造作眼睛,拯救各种病人。”这时,世尊亲自除去不洁净之物,为他放置好坐具。

这时,毗沙门天王及释提桓因对佛说:“我们自然应当探视这患病的比丘,如来不必再烦劳了。”

佛对诸天说:“你们且停,如来自然应当知晓时宜。譬如我自己忆念起昔日未成佛的时候,修持菩萨行,因一只鸽子的缘故,便自愿舍弃生命,何况如今我已经成就佛道,还能舍弃这比丘吗?终究不能这样做!另外,释提桓因先前不曾探视这患病的比丘,毗沙门天王作为护世之主也不曾前往探视。”

这时,释提桓因及毗沙门天王都默然而不对答。

当时,如来手执着扫帚除去污泥,再放置好坐具,又为那比丘洗涤衣裳,用三法察视他,扶着患病的比丘让他坐起,以净水为他沐浴,又有诸天在空中,以香水灌洒他。这时,世尊为比丘沐浴之后,又返回坐在床上,亲自送上饭来。

当时,世尊见比丘吃完饭,便撤去钵器,告诉那比丘说:“你如今要舍弃三世的病苦。所以这样,比丘你应当知道:生有入胎的困厄,因有生就会有老。老,是形态羸弱,气血枯竭;因有老就会有病。病,就是坐卧呻吟,四百四病同时一起到来;因有病就会有死。死,就是形与神的分离,趋往善道或恶道。假如罪孽很多,就应进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铜水;或是变成畜生,被人所驱使,只能吃草,受尽无数的苦;又在不可胜数的无数劫中,做饿鬼,身长数十由旬,咽喉细如针,又用铜水灌入他口中,经历无数劫中得以成为人身,鞭笞拷打,不可胜数。又在无数劫中得以生往天上,还经过恩爱和合,又遭遇恩爱别离,欲念没有厌足;获得贤圣之道,这才脱离困苦。

“如今有九种人,脱离了苦患。是哪九种人呢?就是所谓的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种性人这九种人。这就是说,比丘!如来出现于世间,是非常难以遇到的,人身是难以得到的,生在正见之国中,又是难以遇到,与善知识相遇,更是如此。闻听演说佛法,也是不可遇的,法法相生,一定时候才会有法。比丘应当知道:如来现在出现在世间,才得以闻听正法,诸根不会有所缺损,能够闻听到正法,如今还不勤加修持,就会后悔不及了。这就是我的教诫。”

当时,那患病的比丘闻听了如来的教诲后,注视着世尊,立即在座位之上获得了三明,诸漏已尽,意念解脱。

原典

四三〇经[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阿难偏露右肩[2],右膝着地,白世尊言:“如来玄鉴,无事不察,当来、过去、现在三世皆悉明了,诸过去诸佛姓字、名号,弟子菩萨翼从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无数劫,悉观察知。亦复知国王、大臣、人民姓字,斯能分别。如今现在国界若干,亦复明了。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欲闻其变;弟子翼从,佛境丰乐,为经几时?”

佛告阿难:“汝还就座,听我所说,弥勒出现,国土丰乐,弟子多少,善思念之,执在心怀。”是时,阿难从佛受教,即还就座。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鸡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泽香,昼则清和。是时,鸡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伺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又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阿难当知: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十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据一方。

“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是时,弊花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乎地。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嗔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郁单曰[3]人,而无有异。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向,无若干之差别也。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复还合。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银、珍宝[4]、车渠[5]、玛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各相伤害,系闭牢狱,更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

“尔时,法王出现,名曰蠰佉[6],正法治化,七宝成就。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之宝,是谓七宝。领此阎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难!四珍之藏:乾陀越[7]国伊罗钵[8]宝藏,多诸珍琦异物,不可称计;第二弥梯罗[9]国般绸大藏,亦多珍宝;第三须赖吒[10]大国有宝藏,亦多珍宝;第四婆罗捺[11]蠰佉有大藏,多诸珍宝,不可称计。此四大藏自然应现,诸守藏人各来白王:‘唯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尔时,蠰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录之,意无财物之想。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着之,如今郁单曰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

“尔时,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爱敬。又且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时,修梵摩有妻,名曰梵摩越,玉女中最极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优钵莲花香,身作栴檀香,诸妇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亦无疾病乱想之念。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下。’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有三十二相[12]、八十种好[13],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适。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

“尔时,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14]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其夜成无上道。时,三千大千刹土[15],六变震动[16],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弥勒已成佛!’转至闻四天王宫:‘弥勒已成佛道!’转转闻彻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声展转乃至梵天:‘弥勒已成佛道!’尔时,魔名大将以法治化,闻如来名教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时,魔王将欲界无数天人,至弥勒佛所,恭敬礼拜。

“尔时,比丘姓号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诸声闻皆称释迦弟子。尔时,弥勒与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维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膖胀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今得尽有漏[17]、心得解脱。

“‘若复此众中释迦文佛弟子,过去时修于梵行,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奉持其法,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供养三宝[18],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弹指之顷,修于善本[19],来至此间;或于释迦文佛所,行四等心,来至此者;或于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20]、三自归[21],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起神寺庙,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补治故寺,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受八关斋法[22],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香花供养,来至此者;或复于彼闻佛法,悲泣堕泪,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专意听法,来至我所;复尽形寿[23]善修梵行,来至我所;或复书读讽诵,来至我所者;承事供养,来至我所者。’

“是时,弥勒便说此偈:

增益戒闻德,禅及思维业;

善修于梵行,而来至我所。

施发欢心,修行心原本;

意无若干想,皆来至我所。

或发平等心,承事于诸佛;

饭食与圣众,皆来至我所。

或诵戒契经,善习与人说;

炽然于法本,今来至我所。

释种善能化,供养诸舍利;

承事法供养,今来至我所。

若有书写经,颁宣于素上;

其有供养经,皆来至我所。

缯彩及众物,供养于神寺;

自称南无佛[24],皆来至我所。

供养于现在,诸佛过去者;

禅定正平等,亦无有增减。

是故于佛法,承事于圣众;

专心事三宝,必至无为处。

“阿难当知:弥勒如来在彼众中当说此偈。尔时,众中诸天、人民思维此十想,十一姟[25]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弥勒如来千岁之中,众僧无有瑕秽,尔时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口意不行恶,身亦无所犯;

当除此三行,速脱生死渊。

“过千岁之后,当有犯戒之人,遂复立戒。

“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法当存八万四千岁。所以然者,尔时众生皆是利根。其有善男子[26]、善女人[27],欲得见弥勒佛,及三会声闻众,及鸡头城,及见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宝者,欲食自然粳米,并着自然衣裳,身坏命终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当勤加精进,无生懈怠,亦当供养诸法师承事,名华、捣香种种供养无令有失。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及诸大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本经不仅体现出一定的菩萨思想,还出现了对书写、供养经典(法宝)的提倡。

[2]偏露右肩:披袈裟而偏袒右肩,是比丘表达对尊者恭敬的形象。

[3]郁单曰:又作郁多罗究留(Uttarakuru)、郁单越等。四大洲中的北方大洲之名,又称北俱卢洲,在四大洲中最为妙胜。

[4]珍宝:即金银珠玉之类。

[5]车渠:梵语作牟娑洛揭婆或牟娑罗,译为玛瑙,又作车磲。是宝玉之名,为玛瑙色,或是绀色宝、紫色宝,或是青白色。

[6]蠰佉:Samkha,又作儴伽、饷伽,译为螺。是转轮法王之名。

[7]乾陀越:Gandhāra,又作乾陀罗、乾陀卫、犍陀啰,译为香地、香遍、持地,国名。其国在中印度北、北印度南二界中间。

[8]伊罗钵:Elāpattra,译作香叶,为龙王,因毁佛的禁戒,损伤树叶,以此因缘,命终而受龙身。

[9]弥梯罗:Mithila,又作弥缇罗、弥萨罗、蜜罗,译为量、分侄、金带,国名。

[10]须赖吒:,国名。

[11]婆罗捺:,又作婆罗痆斯、波罗奈,译为江绕。

[12]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狮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狮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13]八十种好: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纹藏覆、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纹明直、手纹长、手纹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14]道树:指弥勒成道时之菩提树。又称龙华树、那伽树、龙华菩提树。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于佛陀入灭后五十七亿六千万年,自兜率天下生于人间,于龙华树下成道,为众生三度说法。行说法之会座即称龙华会。

[15]三千大千刹土:即三千大千世界。刹,梵语差多罗之讹略,译为土田、刹土,为国土之义。佛教说明宇宙世界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天王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作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16]六变震动:又作六种震动。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震动时,我们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唯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17]有漏:指三有漏,即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

[18]三宝:指佛、法、僧三宝。一切佛陀为佛宝;佛陀所说的教法为法宝;随其教法而修业者为僧宝。佛有觉知之义,法有法轨之义,僧有和合之义。

[19]善本:同于善根,植善因而不拔之意。善为菩提之本。

[20]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做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21]三自归:又作三归依、三归,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入正道;归依法是我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

[22]八关斋法:又作八支斋、八分斋戒、八戒,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观玩歌舞妓乐,七不睡卧高大床褥,八不非时食。

[23]尽形寿:尽我们这一世的身形和寿命。

[24]南无佛:意为归命于佛。南无,译为归命、敬礼、皈依、救我、度我等义,是众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顺的话。

[25]姟:数量之名,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姟。

[26]善男子:佛称呼信佛修善的男子为善男子。

[27]善女人:佛称呼信佛修善的女人为善女人。

译文

四三〇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五百人在一起。

当时,阿难袒露着右肩,右膝着地,对世尊说:“如来深远明鉴,无事不明察,未来、过去、现在三世都了达通明,过去诸佛的姓字、名号,周围有多少弟子菩萨相随,全都知道,一劫、百劫、或无数劫,全都通明详察。还知道国王、大臣、人民的姓名,这些全都能分别。现在国家的疆界有多少,也都明了。当久远的将来弥勒佛出现于世间,至真、等正觉,想要听闻他的变化,周围有多少弟子相随,佛国境土丰乐等,这要经历多长时间呢?”

佛对阿难说:“你回到座位之上,听我为你们说说,弥勒出现于世间,国土的丰乐,弟子的多少,好好思考这些,牢记在心中。”这时,阿难随从佛接受教示,就返回落座。

当时,世尊告诉阿难说:“在久远的将来于这个国家中,将会有一座城市名叫鸡头,东西有十二由旬,南北有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繁多,街道排列成行。当时,城中有位龙王名叫水光,夜间降下香泽,白天则和煦清新。这时,鸡头城中有位罗刹鬼名叫叶华,所行的都是顺法,而不与正教相违,在人民都寝卧睡去之后,便除去那些秽恶的各种不清净,又用香水浇洒地面,使国土极为清香洁净。阿难你要知道:当时,阎浮地的东、西、南、北有十万由旬,诸山河石壁都自行消灭,四大海水各据一方。

“当时,阎浮地极其平整,犹如镜面清明,整个阎浮地内,谷物粮食丰腴、便宜,人民极为繁盛,珍宝非常丰富,各村落相互邻近,鸡鸣之声相闻。这时,败坏的花果树木全都枯萎,秽恶的东西也都自行消亡湮灭,剩余的都是甘美的果树,香气非常清新,都生于大地之上。那时,时节气候温和适宜,四时随顺节气,人的身体之中没有一百零八种疾患。贪欲、嗔恚、愚痴不太旺盛。人心平缓匀均,都如同一种心意,相见时欢喜愉悦,相互间都以美善之言相对答,言辞语言都属一类,没有什么差别。犹如那北俱卢洲的人,没有差异。那时,阎浮地内的人民大小都如同一类,没有多少差别。那时的男女之人想要大小便时,大地便会自然开启,事完之后,大地又还原合闭。当时,阎浮地内自然生长着粳米,也没有外皮包裹,极为甘醇香美,吃的时候没有任何忧虑。所谓的金银、珍宝、车渠、玛瑙、珍珠、琥珀七宝,都各自散布在地上,没有人光顾收藏。这时,人民手执这些宝物,相互说道:‘昔日之人因为这宝物的缘故,而各自间相互伤害,系缚关入牢狱,还有无数的苦恼,如今这些宝物与瓦石同流,没有人去看护。’

“当时,有位法王出现于世间,名叫蠰佉,以正法治理教化世间,以七宝成就世间。所谓的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之宝,这就是七宝。统领这阎浮地内,不用刀杖,使阎浮地内自然降伏。如今,阿难!四珍之藏:乾陀越国的伊罗钵宝藏,有多种珍奇异物,不可胜数;第二弥梯罗国的般绸大藏,也有多种珍宝;第三须赖吒大国有宝藏,也有多种珍宝;第四婆罗捺的蠰佉有大藏,有多种珍宝,不可胜数。这四大宝藏自然感应显现,诸守藏的人各自来对大王说:‘只希望大王用这些宝藏物品,布施给贫穷者!’那时,蠰佉大王获得这些宝物之后,也没有将宝物收录起来,没有妄图财物的念想。当时,阎浮地内树上自然生长出衣裳,极其精细柔软,人们取来穿在身上,犹如现在北俱卢洲人,树上自然生长出衣裳,没有什么差异。

“当时,那位大王有位大臣,名叫修梵摩,是大王少年时的好友,大王非常喜欢他。另外,还容颜相貌端正,不高、不低,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当时,修梵摩有位妻子,名叫梵摩越,是玉女之中最为殊胜美好的,犹如天帝之妃,嘴里发出优钵华莲花香味,身体发出栴檀香味,诸妇人所具有的八十四态,永远不会再有,还没有疾病烦乱的念头。那时,弥勒菩萨在兜率天,观察到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识来应现,从右胁出生,犹如现在的我从右胁出生一样,弥勒菩萨也是如此。兜率诸天各自唱颂道:‘弥勒菩萨已经降临来到人间。’这时,修梵摩就为其子起名字,叫作弥勒,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形庄严端正,身体呈金黄色。当时,人们寿数极长,没有各种疾病,都寿命八万四千岁,女人年纪五百岁后才出嫁。当时,弥勒在家中没经多长时间,就要出家学道。

“当时,离鸡头城不远,有棵菩提树,名叫龙华,高达一由旬,广五百步。当时,弥勒菩萨坐在那棵树下,成就了无上道果;正值那天半夜,弥勒出家,就在当夜成就了无上佛果。当时,三千大千国土,出现了六种震动,地神各自相互说:‘现在弥勒已经成佛了!’辗转传至四天宫:‘弥勒已经成佛了!’辗转传遍整个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声闻辗转以至于到达梵天:‘弥勒已经成佛了!’当时,有位魔王名叫大将,以法治理教化,闻听如来响彻的教化声音,欢喜雀跃,不能自已,七日七夜不卧不睡。这时,魔王带领欲界的无数天人,来到弥勒佛的处所,恭敬地礼拜了弥勒佛。

“当时,比丘的姓氏都叫慈氏弟子,犹如现在我的诸声闻弟子都叫作释迦弟子。当时,弥勒对诸弟子说法道:‘你们这些比丘!应当思考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膖胀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这样,比丘应当知道:这十想,都是过去释迦文佛为你们演说,让你们得以尽除有漏、心获得解脱。

“‘若是这众生之中还有释迦文佛弟子,都是在过去修持梵行,而来到我的处所;或者是在释迦文佛处,奉承持行佛法,而来到我的处所;或者是在释迦文佛处,供养过三宝,而来到我的处所;或者是在释迦文佛的处所,弹指之间,修持善根,而来到我的处所;或者是在释迦文佛的处所,行四无量心,而来到这里;或者是在释迦文佛的处所,受持五戒、三归依,而来到我的处所;或者是在释迦文佛处,起造神寺庙宇,而来到我的处所;或者是在释迦文佛处,修补整缮旧寺,而来到我的处所;或者是在释迦文佛处,受持八关斋法,而来到我的处所;或者是在释迦文佛处,以香和花作为供养,而来到这里;或者是在释迦文佛处,闻听佛法,悲泣落泪,而来到我的处所;或者是在释迦文佛处,专注一心地闻法,而来到我的处所;或者是尽形寿地善修梵行,而来到我的处所;或者是书读讽诵佛经,而来到我的处所;或者是承事供养佛经,而来到我的处所。’

“这时,弥勒便说这样一首偈颂:

积集了持戒、闻法的功德者,

修习思维和禅定的正业;

善于修持梵行,

而来到我的处所。

发欢喜心,劝人布施者,

明白心是修行的根本;

意念没有邪思,

而来我的处所。

或能发平等心者,

奉承亲侍于诸佛;

以饮食供养圣贤众,

而来我的处所。

或诵戒持经者,

欢喜与人演说教法;

对于法的探求如火的炽然,

而来我的处所。

善于化导众人者,

并供养诸佛的舍利;

能以法音宣流供养大众,

而来我的处所。

如果书写经典,

广为流传;

如此供养经典,

都来我的处所。

以种种庄严彩布者,

供养寺院殿堂;

能称念南无佛,

都来我的处所。

供养过去、现在诸佛者,

于禅定中心念平等,

对于外境不起增减好坏的念头。

因此于佛法,

能亲承供养圣众;

专心事奉佛、法、僧,

必定能得到寂灭。

“阿难应当知道:弥勒如来在那众生中正演说这首偈。当时,大众之中诸天、人民思考这十想,十一姟的人都诸尘垢尽皆除去,获得法眼清净。

“弥勒如来出世的千年之中,众僧没有微瑕秽垢。当时恒久地以一首偈,作为禁戒:

口、意都不行恶业,

身也不犯恶业;

应当除灭这三种行业,

迅速离脱生死之深渊。

“经过千年之后,将有犯戒之人,于是才设立戒律。

“弥勒如来应当寿长八万四千岁,涅槃之后,遗存的佛法将存世八万四千年。所以这样,因为当时的众生都是利根之人。那里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见见弥勒佛、三会的声闻们、鸡头城,及见蠰佉王和四大藏珍宝,想要吃自然生长的粳米,并穿着自然长出的衣裳,身形坏灭命运终结生往天上,那些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勤加精进,不要心生懈怠,还应供养承事诸法师,以种种名花、捣香进行供养,不要有所忘失。正是如此,阿难!应当如是修习!”

当时,阿难及与会众生闻听佛所说的话后,都欢喜地奉承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