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佛土思想[1]

三二四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阿耨达泉[2]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诸比丘起轻慢想于目连所。是时,世尊便作是念:此诸比丘生轻慢之想向目连,受罪难计。告目连曰:“现汝神力使此众见,无令大众起懈怠想。”

目连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目连礼世尊足,即于如来前没不现,往诣东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来[3]、至真、等正觉,出现彼土。是时,目连以凡常之服往诣彼土,在钵盂缘上行。又彼土人民,形体极大。是时,诸比丘见目连已,自相谓言:“汝等观此虫,正似沙门。”是时,诸比丘复持示彼佛:“唯然,世尊!今有一虫,正似沙门。”

尔时,奇光如来告诸比丘曰:“西方去此七恒河沙土,彼世界名忍[4],有佛名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是彼弟子,神足第一。”尔时,彼佛告目连曰:“此诸比丘起轻慢意,现汝神足,使大众见之。”

目连对曰:“如是,世尊!”是时,目连闻佛教已,以钵盂络盛彼五百比丘至梵天上。是时,目连以左脚登须弥山,以右脚着梵天上。

尔时,便说此偈:

常当念勤加,修行于佛法;

降伏魔众怨,如钩调于象。

若能于此法,能行不放逸;

当尽苦原际,无复有众恼。

是时,目连以此音响,遍满祇洹精舍。诸比丘闻已,往白世尊:“目连为住何处而说此偈?”

世尊告曰:“此目连比丘去此佛土七恒河沙,正在东方,以绳络盛彼五百比丘,以左脚登须弥山,右脚着梵天上,而说此偈。”

尔时,诸比丘叹未曾有[5]:“甚奇!甚特!目连比丘有大神足,我等起于懈慢于目连所,唯愿世尊使目连比丘将此五百比丘来至此间!”

是时,世尊遥现道力[6],使目连知意。

是时,目连将五百比丘来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数千万众而为说法。时,大目连将五百比丘至世尊所。然释迦文佛弟子仰观彼比丘。是时,东方世界比丘礼世尊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告彼比丘曰:“汝等比丘为从何来?是谁弟子?道路为经几时?”

彼五百比丘白释迦文佛:“我等世界今在东方,佛名奇光如来,是彼弟子。然我等今日亦复不知为从何来?为经几日?”

世尊告曰:“汝等知佛世界乎?”

诸比丘对曰:“不也,世尊!”

“汝等今日欲诣彼土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世尊!欲还诣彼土。”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今当与汝说六界法,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六界[7]之法?比丘当知:六界之人禀父母精气[8]而生。云何为六?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9]、识界[10]。是谓,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禀此精气而生六入[11]。云何为六?所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谓,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识身[12]。云何为六?若依眼识则有眼识身,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谓,比丘!此名六识身。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识者,能度六天[13]而更受形。设于彼寿终来生此间,聪明高才,于现身上,尽于结使,得至涅槃。”

尔时,世尊告目连曰:“汝今还将此比丘诣彼佛土。”

目连报曰:“如是,世尊!”是时,目连复以络盛五百比丘,绕佛三匝,便退而去,如屈伸臂顷,已至彼佛土。是时,目连舍此比丘已,礼彼佛足已,还来诣此忍界。是时,彼土比丘闻此六界已,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声闻神足难及,所谓大目乾连比丘是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佛土思想反映了大众部传本《增一阿含经》的特点,这里择选了《六重品》之三二四经。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国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的分别。

[2]阿耨达泉:Anotatta sara,译为无热恼池。位于雪山之顶,纵横有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净无秽。泉东有恒伽河,从牛口而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泉南有新头河,从狮子口而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泉西有婆叉河,从马口而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泉北有斯陀河,从象口中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阿耨达宫中有五柱堂,阿耨达龙王(Anovattata nāga-rājan)住于其中。

[3]奇光如来:又作光明王如来。其佛土有大光明,佛身长四十里,诸菩萨身长二十里,诸菩萨所食钵器,高一里。

[4]忍:指忍土、忍界,即娑婆世界。娑婆译为忍,或堪忍,故又叫堪忍世界。

[5]未曾有:梵名阿浮陀,译为稀有、未曾有,总以名意外之事。

[6]道力:自道体而生的力用得道,故由道发无畏的力用。

[7]六界:又作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种构成有情身心世界的要素;骨、肉属地界,血、尿等属水界,体温属火界,呼吸属风界,种种空隙属空界,种种心识作用属识界。

[8]精气:人的精神气力。

[9]空界:即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内所摄空,在空不为肉、皮、骨、筋所覆。

[10]识界:即乐识、苦识、喜识、忧识、舍识。

[11]六入:分内外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入;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入,合称十二入或十二处。入,为涉入之意,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故名入。处,为依止之意,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所缘,故名处。

[12]六识身:即六识,识为了别之意;乃依六根缘六境,而生见闻觉知之了别作用。身指聚集,谓所聚集之六识,各有分齐,故名六识身。

[13]六天:指欲界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译文

三二四经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在阿耨达泉与五百位大比丘在一起。

当时,诸比丘对目连生起轻慢之念。这时,世尊就产生了这种念头:这些比丘对目连生起轻慢之念,所受罪业难以数计。就对目连说:“显现出你的神力来让众比丘看看,不要让大众生起懈怠心念。”

目连答道:“是的,世尊!”

这时,目连礼拜世尊的脚足,随即就在如来足前隐没不现,前往东方七恒河沙数那么远的佛土。有一位佛名叫奇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就出现在那方佛土之上。这时,目连以平凡寻常的服饰前往那方佛土,在钵盂边缘上行走。又,那佛土上的人民,形体极大。这时,诸比丘见到目连后,互相说道:“你们看这只小虫,很像是沙门。”这时,诸比丘又拿着目连给奇光佛看:“世尊!现在有一只小虫,很像是沙门。”

当时,奇光如来告诉诸比丘说:“在西方离这里七恒河沙数远的佛土,那个世界名叫忍,有一位佛,名叫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在那世间,这位就是他的弟子,是神足第一。”这时,奇光佛告诉目连说:“这里的诸比丘生起了轻慢之意,你显露出你的神足,让大家看看。”

目连答道:“是的,世尊!”这时,目连听到佛的指教后,便用钵盂的网络盛着那里的五百位比丘来到梵天之上。这时,目连将左脚登在须弥山上,将右脚放在梵天上。

当时,便说出这样一首偈:

应时常念想着更加勤勉,

去对佛法进行修持;

降伏那群魔众怨,

犹如用铁钩去调大象。

若是能对于此法行持,

而毫不放逸;

就应达到苦际的尽头,

再也没有众多的烦恼。

这时,目连以此说法音声,遍满祇洹精舍。诸比丘听到后,都前来询问世尊:“目连这是在什么地方说出这首偈的呢?”

世尊告诉诸比丘说:“这时目连在距此七恒河沙数远的佛土,在正东方,用绳网盛着那里的五百位比丘,将左脚登在须弥山上,右脚放在梵天之上,而说出了这首偈。”

当时,诸比丘赞叹闻所未闻:“真是奇特!目连比丘具有这等大神足,我们对目连生起懈怠轻慢之意,只希望世尊让目连比丘带着五百比丘来到这里!”

这时,世尊向遥远处显现其道力,让目连知道他的心意。

这时,目连带着五百位比丘来到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在为数千万众的人说法。这时,大目连带着五百位比丘来到世尊的处所。这些释迦文佛的弟子们仰视着那些比丘。这时,东方世界比丘们礼拜在世尊的脚前,并在一旁坐下。当时,世尊询问那些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是从何处而来呢?是谁的弟子呢?道路上经历了多长时间呢?”

那五百位比丘对释迦文佛说:“我们的世界如今在东方,佛的名字叫奇光如来,我们是他的弟子。然而我们今日也不知是从何处而来,用了多长时间。”

世尊对他们说:“你们知道佛的世界吗?”

诸比丘答道:“不知道,世尊!”

“你们今日要回到你们那佛土吗?”

诸比丘答道:“是的,世尊!要回到佛土。”

当时,世尊对那些比丘说:“现在应当为你们演说六界法,要好好思考。”

诸比丘答道:“是的,世尊!”当时,诸比丘便跟随佛接受教示。

世尊说:“那什么叫作六界之法呢?比丘应当知道:六界的人是禀受父母的精气而生成的。是哪六界呢?就是所谓的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比丘!这就是所说的六界。人禀受这些精气而产生六入。是哪六入呢?就是所谓的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比丘!这就是所说的六入,因父母而得以形成,因六入便具有了六识身。是哪六识身呢?若是依眼识就有眼识身,依次是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比丘!这就是所说的六识身。若是有比丘了悟这六界、六入、六识,就能生入欲界六天而再度受形。假设他在寿命终结时投生于人间,将会有聪明才智,并于现世身中,灭尽一切烦恼,得以到达涅槃境界。”

当时,世尊告诉目连说:“你现在将这些比丘带回到他们的佛土上去。”

目连答道:“是的,世尊!”这时,目连又用绳网盛着五百位比丘绕佛三匝,便退离而去,如屈伸手臂的短瞬之间,便已到达那佛土。这时,目连放下那些比丘,在那奇光如来足前礼拜后,才返回到这堪忍世界。这时,那佛土上的比丘们听到这六界法后,诸尘垢便尽皆灭除,获得法眼清净。

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我的弟子之中,第一声闻神足无与相比的,就是这大目乾连比丘。”

当时,诸比丘闻听佛所说的话后,都欢喜地奉承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