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
原典
释迦牟尼佛,姓刹利,父净饭王,母摩耶刹利氏。自天地更始①,阎浮洲②初辟已来,世为王佛,历劫③修行。值燃灯佛④授记⑤,于此劫作佛。
后于迦叶佛⑥世,以菩萨成道。上生睹史陀天,名护明大士。及应运时至,乃降神于摩耶,当此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⑦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右胁诞生。生时放大智⑧光明⑨,照十方世界⑩。地涌金莲花,自然捧双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注释
① 更始:重新开始。
② 阎浮洲:又称阎浮提,梵语,即南赡部洲。因为洲上阎浮树最多,所以称为阎浮洲或阎浮提。世俗讲的阎浮洲指中华及东方诸国,其实佛经上则是专指印度而言。
③ 历劫:佛教把宇宙在时间上一成一毁叫作劫。宇宙无穷,成毁也无穷。经历宇宙的成毁称为历劫。
④ 燃灯佛:亦即然灯佛,梵文的意译,音译提和竭罗,亦译锭光佛。《大智度论》卷九说他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据《瑞应本起经》卷上,释迦牟尼前世曾买五茎莲花贡献该佛,所以被预言九十一劫后“此贤劫(现在之劫)”成佛。
⑤ 授记:梵语“和伽罗那”。佛对发心修行的人授予将来成果做佛的预记。
⑥ 迦叶佛:七佛中第六佛。《长阿含经》卷一说他在“此贤劫(人寿两万岁)”时出世,举行过一次法会,有弟子二万人参加。
⑦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公元前九七一年。关于释迦牟尼生卒年代,南传和北传的佛教有不同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记”,推断为前五六五年至前四八六年。《辞源》作前五六三年至前四八三年。
⑧ 大智:广大的智慧,通达一切事理。
⑨ 光明:自莹叫作光,照物叫作明。佛教所说的光明是智慧之相。
⑩ 十方世界: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十方有情世界无量无边,所以叫作十方世界。
译文
释迦牟尼佛,姓刹利,父亲为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刹利氏。自宇宙天地重新开始,阎浮洲最初开辟以来,世世代代作为王佛,修行的时间已经经历了宇宙的一成一毁。遇燃灯佛预记,在此贤劫做佛。
后来,到迦叶佛世,以菩萨修成道行。在上生于睹史陀天,名字称护明大士。等到应运的时间一到,便入胎于摩耶夫人身上,相当于中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那天,从摩耶的右胁诞生。出生时便放射出广大的智慧光明,照耀十方世界。地上涌出金色莲花,自然地托着他的双脚。他一手指着天,一手指着地,向四周各走了七步,目视四方,说:“天上天下,唯独我至上至尊。”
原典
乃于穆王三年癸未①岁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②。至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③。乃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④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⑤。”时年三十矣。
注释
① 穆王三年癸未:此时距周昭王二十四年仅为三年,显然有误。据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周昭王在位仅二十四年,不是五十一年。瞿氏书中认为释迦“欲求出家”在周昭王四十二年,也是不确切的。
② 三昧:又作三摩提或三摩帝。梵文音译。意为定、正定等,即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③ 等正觉:梵语三藐三菩提的意译,意为遍知一切,即感觉认知合乎道理,脱离邪妄,又遍该一切之意。
④ 智慧:梵语若那Jñāna译为智,般若Prajñā译作慧;决断叫作智,简择叫作慧。
⑤ 证得:以正确的心智如实证悟真理。
译文
在周穆王三年癸未岁二月七日的晚上,进入了正定三昧。到了八日,启明星出现的时候,豁然大彻大悟,修成了能正确认识一切、无所不包的等正觉。于是感叹道:“奇怪啊!一切芸芸众生都具有本来的智慧和德相,只是由于妄想和执迷不悟,才无法靠正确的心智如实证悟真理。”这一年他已经三十岁了。
原典
世尊①一日升座,迦叶白椎②曰:“世尊说法竟!”便下座。
注释
① 世尊:佛教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意思是说释迦牟尼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为世所尊。
② 白椎:又叫白槌。鸣椎白事,称为白椎。然而禅林唯独把开堂时敲椎称白椎。
译文
世尊有一天刚坐到座位上,迦叶就敲了一下椎子说:“世尊说法已经完毕!”世尊便起身下座。
原典
世尊示随色摩尼珠①,问五方天王:“此珠所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藏珠,复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强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时五方天王悉自悟道。
注释
① 摩尼珠:宝珠。摩尼,梵语的音译,也作末尼,意译为珠宝、如意、离垢,珠的总称。
译文
世尊拿着随色变化的宝珠,问五方天王:“这珠子是什么颜色?”这时五方天王各说一种颜色,都不一样。世尊藏起珠子,又抬手说:“这个珠子是什么颜色?”五方天王说:“佛手中没有珠子,哪里还有什么颜色?”世尊说:“你们是多么迷惑糊涂啊!我把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就硬说有青色、黄色、红色、白色,我把真的珠子给你们看,就都不知道了。”当时五方天王全都自己悟了道。
原典
世尊因黑氏梵志①献合欢梧桐花,佛召:“仙人②放下着!”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曰:“吾今两手俱空,更教放下个什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③,内六根④,中六识⑤,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放身命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⑥。
注释
① 梵志:梵文Brahmacārin的意译。通称一切外道的出家者。
② 仙人:梵文的意译。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用以指吠陀颂诗的作者,后泛指一般的圣人。
③ 外六尘:六境,十二处中的“外六处”,十八界中的“六境界”,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感觉认识到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
④ 内六根:梵文的意译。也叫六情。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指眼、耳、鼻、舌、身、意具有能取相应之六境,生长相应之六识的六种功能。
⑤ 中六识:梵文的意译。对“识”所做的分类。十八界中的“六识界”,指依据六根对于六境生起见、闻、嗅、味、触、思虑等作用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⑥ 无生忍:无生,也叫无生法,与涅槃、实相、法性等含义相同。认为现象之生灭变化,都是世间众生虚妄分别的产物,本质在于无生。“无生”即“无灭”,故寂静如涅槃,为诸法实相、真如。达到对无生的认识,称为无生忍或无生法忍。修得无生,即是涅槃。
译文
世尊因黑氏梵志向他献合欢梧桐花,便招呼道:“仙人放下吧!”梵志便放下了左手的一株花。佛又招呼道:“仙人放下吧!”梵志又放下了右手上的一株花。佛又招呼道:“仙人放下吧!”梵志说:“我现在两手都空了,还让我放下个什么?”佛说:“我并不是叫你放弃那些花,你应当放弃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将这些一齐舍弃,在那无可舍弃的地方正是你放下身家性命之处。”梵志听了这番话,体悟到了没有生也就无所谓灭的道理。
原典
世尊因五通仙人问:“世尊有六通①,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仙人应诺,佛曰:“那一通,你问我?”
注释
① 六通:梵文的意译,说的是佛、菩萨、阿罗汉所具有的通过禅定所得到的神变力。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为“五通”,五通再加上“漏尽智证通”,合为六通。
译文
有五通仙人问:“世尊您有六通,我只有五通,什么是那一通?”佛招呼五通仙人,五通仙人应诺,佛说:“那一通,你却问我?”
原典
世尊尝于阿难行次,见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礼。阿难曰:“此是什么人塔?”世尊曰:“过去诸佛塔。”阿难曰:“过去诸佛是什么人弟子?”世尊曰:“是吾弟子。”阿难曰:“应当如是。”
世尊因自恣日①,文殊三处过夏②,迦叶欲白椎摈出。才拈椎,乃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椎不能举。世尊遂问迦叶:“汝拟摈那个文殊?”迦叶无对。
注释
① 自恣日:自恣,梵文的意译,亦译作随意。佛教仪式。佛教徒每年夏安居期满之日举行检举忏悔集会,请别人尽情揭发自己的过失,自己进行忏悔;同时也随别人的意愿,尽情检举其过。此日称僧自恣日,也称僧受岁日、佛欢喜日。
② 过夏:也叫坐夏、夏安居。佛教规定夏天僧人要安居九十日。中国佛教的夏安居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阴历),在此期间,僧人禁止外出,应在寺内修习,接受供养。
译文
世尊曾经在与阿难出行时,见到了一座古佛塔,世尊便礼拜。阿难说:“这是什么人的塔?”世尊说:“这是过去诸佛的塔。”阿难说:“过去诸佛是什么人的弟子?”世尊说:“是我的弟子。”阿难说:“应当这样。”
在自恣日那天,由于文殊不守规矩,在多处过夏,迦叶想拿起椎将他赶出。可是才去抓椎,就见成万上亿的文殊。迦叶用尽他的神力,椎还是抬不起来。世尊于是问迦叶:“你想赶哪个文殊?”迦叶回答不上来。
原典
城东有一老母,与佛同生,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乃至十指掌中,总皆是佛。
世尊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唯有一女人近于佛坐而入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梵天①,尽其神力,而不能出。
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过四十二恒河沙②国土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作礼世尊。世尊敕罔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鸣指一下,女子于是从定而出。
注释
① 梵天:梵文Brahmā。佛经有梵众天,为梵民所居;梵辅天,为梵佐所居;大梵天,为梵王所居。统称梵天。此天脱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所以叫作梵天。
② 恒河沙:恒河,河名,位于今印度与孟加拉国境内。恒河沙数一般比喻数量不胜其多。
译文
城东有一个老母,和佛是同一天出生的,不想见佛,每当见到佛走过来,便立刻躲避。虽说是这样,东西回头一看,总都是佛,于是用手捂脸,以至十指手掌之中,到处都是佛。
文殊到了诸佛会集之处,正赶上诸佛各自归还本处,唯独有一个女子靠近佛坐下而入三昧。于是文殊对佛说:“为什么这个人能接近佛,而我却不能?”佛告诉文殊说:“只要你把这个女子弄醒,使她从三昧中出来,你自己去问她。”文殊绕着女子走了三圈,弹了一个响指,便将她托到梵天,用尽他的神力却仍然不能使她从入定状态中出来。
世尊说:“即使百千个文殊也不能使这个女子从入定状态中出来,下方过四十二恒河沙的国土有个罔明菩萨,能叫这个女子从入定状态中出来。”不一会儿,罔明大士从地里涌现出来,向世尊施礼。世尊令他将这个女子从定中叫出来。罔明来到女子面前,弹了一个响指,女子就从定中出来了。
原典
殃崛摩罗因持钵至一长者①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长者曰:“瞿昙②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产难?”殃崛语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报,言我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殃崛奉佛语疾往告之。其妇得闻,当时分娩。
注释
① 长者:佛经称具备十德者为长者。十德谓: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
② 瞿昙:梵语音译。也作乔达摩。释迦牟尼之姓,后以瞿昙作为佛之代称。
译文
殃崛摩罗拿着钵来到一位长者家的门前,正赶上那家的妇人难产。长者说:“在瞿昙的弟子当中,你是最贤圣的,你有什么方法,能免除难产?”殃崛对长者说:“我刚刚入道学习佛法,还不会这种法术,等我回去问问世尊,再来告诉你。”等到回去以后,详细地向佛讲了这件事。佛告诉殃崛:“你赶快回去告诉他,说我从圣贤佛法那里来,从没有杀过生。”殃崛带着佛的话飞快地前去告诉了长者。那妇人一听,当时就得以分娩。
原典
世尊一日因文殊在门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门来?”文殊曰:“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
无边身菩萨①将竹杖量世尊顶,丈六了,又丈六,量到梵天,不见世尊顶。乃掷下竹杖,合掌说偈云:
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然。
若有能量者,穷劫不可尽。
注释
① 无边身菩萨:如来的别名。《传心法要》曰:“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译文
世尊有一天因文殊在门外站着,就说:“文殊,文殊,为什么不进门来?”文殊说:“我没看到有一法在门外,怎么叫我进门?”
无边身菩萨用竹杖量世尊,从脚到顶量了六根竹杖,后又量了六根竹杖,一直量到梵天,还是见不到世尊的头顶。于是扔下竹杖,合掌说偈道:“虚空无际无边,佛的功德也像这样一般。如果有谁能去丈量,任你用宇宙一成一毁的时间也量不完。”
原典
世尊在第六天①说《大集经》②,敕③他方此土、人间天上,一切狞恶鬼神悉皆辑会,受佛付嘱④,拥护正法。设有不赴者,四天门王⑤飞热铁轮追之,令集。既集会已,无有不顺佛敕者,各发弘誓⑥,拥护正法。唯有一魔王谓世尊曰:“瞿昙,我待一切众生成佛尽,众生界空,无有众生名字,我乃发菩提心⑦。”
注释
① 第六天:欲界之天共有六重,第六重他化自在天叫作第六天,是欲界最顶上一重。
②《大集经》:《大方等大集经》。梵文。大集部诸经的汇编。北凉昙无谶等译。六十卷。
③ 敕:诫饬、告诫。
④ 付嘱:又叫付属。付是付予东西,属是托付事情,嘱是用言语寄托心中所想。
⑤ 四天门王:亦称护世四天王。印度佛教传说,须弥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之,各护一天下,故名。
⑥ 弘誓:宏大的誓愿,梵名僧那。
⑦ 菩提心:菩提,梵语意译为正觉。即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求正觉之心,就叫作菩提心。
译文
世尊在第六重他化自在天上讲说《大集经》,命令他方此地、人间天上,一切狰狞凶恶的鬼神都去赴会,受佛的训诲,让他们拥护正法。如果有谁不去赴会,四天门王就会飞热铁轮追赶他们,使他们参加。在集会听法以后,没有不顺从佛的教诲的,都许下宏大的誓愿,拥护正法。只有一个魔王对世尊说:“瞿昙,我等一切众生全都成佛,众生界里空无一人,再也没有众生这个名字了,我才发菩提心,觉悟真理。”
原典
世尊因调达①谤佛,生身②入地狱,遂令阿难问:“你在地狱中安否?”曰:“我虽在地狱,如三禅天③乐。”佛又令问:“你还求出否?”曰:“我待世尊来便出。”阿难曰:“佛是三界④导师,岂有入地狱分?”调达曰:“佛既无入地狱分,我岂有出地狱分?”
注释
① 调达:又作提婆达多、调婆达多。指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
② 生身:诸佛、菩萨有法身和生身两个身。证悟到真理之体叫法身,为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之肉身叫生身。
③ 三禅天:唯有意识活动,与乐受、舍受(非苦非乐之感受)相应。
④ 三界:梵文。佛教把世俗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处在“生死轮回”的过程之中。三界即这种有情众生存在的三个境界。
译文
世尊因调达诽谤他,遭受下地狱的果报,便派阿难去问:“你在地狱中安心吗?”调达说:“我虽然在地狱中,就像在三禅天那么快乐。”佛又让阿难问:“你还要求出来吗?”调达说:“我等世尊来我就出去。”阿难说:“佛是三界的导师,岂有入地狱的道理?”调达说:“佛既然没有入地狱的道理,我难道有出地狱的道理?”
原典
世尊因外道①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②?”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注释
① 外道:指佛教之外其他宗教哲学派别。外道种类说法不一,主要指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六师外道和九十六种外道。
② 无言:又叫无言行或无言戒,是奉行无言的一种佛法。
译文
世尊因外道问他:“不问有言语,也不问没有言语,怎么办?”便好长时间默不作声,外道感叹说:“世尊果然大慈大悲,拨开我心中的迷云,使我得以入道!”施礼之后便走了。阿难问佛:“外道得到了什么道理,就赞叹着离开了?”世尊说:“这就好比世上那些好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走。”
原典
世尊在灵山会上①,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②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③,涅槃④妙心,实相⑤无相⑥,微妙法门⑦,不立文字,教外别传⑧,付嘱摩诃迦叶。”
注释
① 灵山会上:世尊在灵鹫山说法度生时之会座。有二种说法:一、指演说《法华经》之会座。二、指拈花付法之会座。世尊拈花付法之会座乃后世禅门付法之根本会座,其典故迄今犹广为流传。
② 尊者:梵文Ārya的意译,亦译为圣者。指僧人德智兼备者。
③ 正法眼藏:也叫清净法眼,泛指佛教之正法。禅宗以全体佛法为“正法”,朗照宇宙叫作“眼”,包含万物叫作“藏”。
④ 涅槃:梵文的音译。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
⑤ 实相:梵文的意译。真如、涅槃、性空、法性、无相、真性、实际、实性等,皆为实相之异名。因为世俗认识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所以叫作实相。
⑥ 无相:“相”指现象的相状和性质,亦指认识中的表象和概念,即“名相”。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
⑦ 法门:指通过修习佛法获得佛果的门户。一般指为便于宣传佛法而划分的门类。
⑧ 教外别传:意谓禅宗微妙之义,不立文字,不用语言,在佛教经典之外,用心心相印的特殊方式传授。
译文
世尊在灵鹫山举行的法会上,拿着一枝花给大众看。当时众人都默不作声,只有迦叶尊者开颜一笑。世尊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真如之相即是无相,微妙玄密的法门,不立语言文字,在经典之外另行传授,交付传授给摩诃迦叶。”
原典
世尊至多子塔①前,命摩诃迦叶分座②令坐,以僧伽黎③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④,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黎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⑤,至慈氏⑥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⑦,曰:“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教!”
注释
① 多子塔:为辟支佛之古迹。
② 分座:把座位之半分给他人坐,称为分座。禅宗之首座代理住持分担接化的责任,也叫分座。代理住持向大众说法,也叫分座说法。
③ 僧伽黎:僧服大衣,袈裟的一种,也称僧伽梨。
④ 护持:禅悟之后须加保持、巩固,称护持。
⑤ 补处:前佛寂灭以后,成佛而补其处,称为补处。也就是继嗣而成佛的菩萨。
⑥ 慈氏:弥勒菩萨,因姓“慈”,故称慈氏。
⑦ 礼足:以头顶触礼佛足,用以表示身心上之绝对归依。又作顶礼、接足作礼、头面礼足、稽首礼足、顶礼双足。
译文
世尊来到多子塔前,命令摩诃迦叶同他并排坐下,用僧伽黎将二人围起来,于是告诉迦叶说:“我现在把正法眼藏,秘密传付给你,你要加以巩固、保持,并派阿难做你的副手,帮助你进行传化,不要让它断绝!”然后说偈道:“学法本来就是学习无法,无法的法也是法,如今付予你无法的时候,学法何曾有过法?”
当时世尊说完这首偈语之后,又告诉迦叶:“我把金缕僧伽黎衣,传授给你,辗转传授给未来绍继佛位的补处菩萨,一直到慈氏佛出世,不要使它腐烂变坏!”迦叶听了偈语,以头和脸礼接佛脚,说:“善哉!善哉!我一定按照吩咐去做,恭恭敬敬地顺承佛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