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原典

尊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弥①见,乃问尊者:“何得自为?”者曰:“我若不为,谁为我为?”

注释

① 沙弥:梵文的音译。指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

译文

有一天尊者走路时正在踏平泥泞的路面,有一个沙弥看见了,就问尊者:“为什么您亲自去做呢?”尊者说:“我要是不做,谁来替我做呢?”

原典

佛涅槃时,尊者在毕钵罗窟①。以净天眼②,见世尊在熙连河③侧,入般涅槃。即至双树,悲恋号泣。佛于金棺出示双足。尊者告诸比丘④:“佛已茶毗⑤,金刚舍利⑥非吾等事。宜当结集法眼⑦,无令断绝。”乃说偈告曰:

如来弟子,且莫涅槃。

得神通⑧者,宜赴结集。

于是得神通者,悉赴耆阇崛山毕钵罗窟。

时阿难为漏⑨未尽,不得入会,后证阿罗汉果⑩,乃得入。尊者告众言:“此阿难比丘,有大智慧,所闻佛法,如水传器,无有遗余。可请彼集修多罗藏⑪。”大众默然。尊者告阿难曰:“汝今宜宣法眼。”阿难闻语信受⑫,观察众心而宣偈言:

比丘诸眷属⑬,离佛不庄严⑭。

犹如虚空中,众星之无月。

说偈已,礼众僧足,升法座而宣是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说某经教,乃至人天等作礼奉行。”

时尊者问诸比丘:“阿难所言不错缪乎?”皆曰:“不异世尊所说。”

注释

① 毕钵罗窟:梵文。又作卑钵罗窟、宾钵罗窟。因为窟上有毕钵罗树繁生,所以叫这个名字。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竹林精舍之西。

② 净天眼:清净之天眼。

③ 熙连河:又作希连河。

④ 比丘:梵文的音译。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

⑤ 茶毗:梵文Jhāpeti的音译。原为印度葬法之一。指佛教僧人死后,将尸体火葬

⑥ 舍利:梵文的音译。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之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下的骨头。

⑦ 法眼:泛指佛教观察事物、认识真理的一种智慧。也指用以观察问题的特别观点。

⑧ 神通:梵文Abhijñā的意译。指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变力。

⑨ 漏:梵文Āsrava的意译。原意为漏泄、烦恼的异名。

⑩ 阿罗汉果:也称无极果、无学果。据称是断尽三界见、修二惑所达到的果位,已至修学的顶端。

⑪ 修多罗藏:意译作经藏、契经藏。为三藏之一。汉译之经藏大别为大乘、小乘二种。

⑫ 信受:信奉接受。

⑬ 眷属:汉语本意为家属、亲属。佛家也用来指受佛传化的人。据《智度论》卷三十三云,释迦曾有内、大二眷属。

⑭ 庄严:以善和美装饰国土或以功德来装扮自身,都叫作庄严。

译文

佛在入涅槃的时候,尊者正在毕钵罗窟。他用净天眼看到世尊在熙连河畔,进入涅槃。当即来到双树下,悲哀眷恋哭号涕泣。佛从金棺中伸出双脚。尊者对那些僧人们宣布道:“佛已经火化,金刚舍利这些都不是我们所要管的事。我们应当把佛观察事物、认识真理的智慧收集整理出来,不要叫它断绝。”于是又说偈语告诉大家:“如来的弟子们,暂且不要随佛涅槃,得到神通的人,应当前去整理佛经。”于是那些得神通的人都赶赴耆阇崛山毕钵罗窟。

这时阿难尚未彻底消除烦恼,没有资格参加这个集会,后来修成了阿罗汉果,才得以入会。尊者告诉大众说:“这是阿难比丘,具有广大的智慧,所听到的佛法,像水注入器皿中一样,没有任何遗漏剩余。可以请他编集修多罗藏。”大众都默不作声。尊者告诉阿难说:“你现在应该宣讲法眼。”阿难听后答应,观察众人的心理而宣偈说:“比丘和受佛传化的人,离开佛就失去了庄严。就好像在虚无缥缈的空中,众星星失去了月亮。”说完偈,就去礼拜众僧的脚,登上法座而宣讲了这些话:“我听说是这样的:一时佛在某处,说了某某经教,以至于人、天等施礼奉行。”

这时尊者问那些僧人:“阿难所说的没有错误吧?”众人都说:“和世尊所说的不差。”

原典

结集既毕,尊者自念衰老,宜入定①于鸡足山②,以待弥勒,乃召阿难言:“我今不久世间,今将正法付嘱于汝,汝善守护!听吾偈: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偈已,阿难作礼奉命。

注释

① 入定:入于禅定。即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三业。

② 鸡足山:梵文。在摩揭陀国(其地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也叫狼迹山。

译文

编集完了佛经以后,尊者想到自己已经衰老,应该到鸡足山里入定,以等待弥勒,于是把阿难叫来说道:“我在世的时间不多了,现在将正法眼藏交付传授给你,你要好好保护!听我的偈语:学法就要学习本来之法,没有法也就没有什么不是法。何必在一法当中,分出有的是法,有的不是法?”说完偈后,阿难施礼奉命。

二祖阿难尊者

原典

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见一奇特事。”佛曰:“见何奇特事?”者曰:“入城见一攒乐人作舞,出城总见无常①。”

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见一奇特事。”者曰:“未审见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时见一攒乐人作舞,出城时亦见乐人作舞。”

注释

① 无常:佛教谓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成、坏之中,故称无常。

译文

有一天尊者对佛说:“今天进城看到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佛说:“看到什么奇怪的事?”尊者说:“进城的时候看见一群乐人在跳舞,出城的时候却总是看到无常。”

佛说:“我昨天进城也见到一件奇怪的事情。”尊者说:“不知您见到了什么奇特的事情?”佛回答说:“我进城时见到一群乐人在跳舞,出城时也见到一群乐人在跳舞。”

原典

者一日问迦叶曰:“师兄,世尊传金缕袈裟外,别传个什么?”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①着。”

注释

① 刹竿:长竿之上用金铜造成宝珠焰形,立于寺前。“刹”,土田之意,用以表示佛刹,所以叫刹竿。

译文

尊者有一天问迦叶:“师兄,世尊在传金缕袈裟之外,还传授了个什么?”迦叶招呼阿难,阿难应答一声。迦叶说:“门前的刹竿倒了。”

十四祖龙树尊者

原典

十四祖龙树尊者,亦名龙胜。少则能诵“四韦陀”①,长而善知众艺,才辩神明。出家入石窟,栖止龙树,为龙众②所归。遇摩罗尊者③,付法。

后至南印度。彼国之人,多信福业④,祖为说法,递相谓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能睹之?”祖曰:“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⑤。”彼人曰:“佛性大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不死不生。”彼闻理胜,悉回初心⑥。

祖复于座上现自在身⑦,如满月轮,一切众惟闻法音,不睹祖相。彼众中有长者子,名迦那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众曰:“目所未睹,安能辨识?”提婆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何以知之?盖以无相三昧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廓然虚明。”

言讫,轮相即隐,复居本座而说偈言:

身现圆月相,以表诸佛体。

说法无其形,用辨非声色。

彼众闻偈,顿悟无生⑨,咸愿出家,以求解脱。祖即为剃发,命诸圣授具⑩。

注释

①“四韦陀”:四吠陀,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指《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

② 龙众:八部众之一。又作龙神。因其具有神力,故称龙神。

③ 摩罗尊者:西天祖师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④ 福业:感福德之行业。有三福业:一是施福业,施予贫穷之人,由此而获得出世之福利;二是平等福业,以平等的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因而成出世之福利;三是思维福业,以智慧思维观察出世之法,因而成为出世福善之业。

⑤ 我慢:七慢之一。意为不认识“我”乃是五蕴暂时和合,而认为有实我、我所(我之所有)。

⑥ 初心:初发之心,尚未经过深行的心。

⑦ 自在身:进退无碍叫作自在;心离烦恼的束缚,通达无碍也叫自在。自在身,是指二种自在之一的作用自在,即菩萨在观照真如之后,用现身说法化度众生,圆融自如。

⑧ 无相三昧:三三昧(三定)门之第二。又叫无相解脱门。

⑨ 无生:涅槃的真理,无生即无灭,所以叫无生。因而明白了无生的道理,就可以破除生灭之烦恼。

⑩ 授具:授予僧人具足戒的简称。

译文

十四祖龙树尊者,也叫龙胜。小时候就能诵读“四韦陀”,长大以后擅长多种技艺,辩才无碍好像神明一样。出家以后进入石窟,隐居在龙树,那些各部龙众都来归依。遇到摩罗尊者,付予了他正法眼藏。

后来他到了南印度。那个国家的人,大多相信福业,祖师给他们说法,他们互相议论说:“人们有了福业,便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光说佛性,谁能看见?”祖师说:“你们要想见到佛性,必须先除去我慢。”那些人问:“佛性是大是小?”祖师说:“不大不小,不宽不窄,没有福也没有报应,不死也不生。”那些人一听有道理,都回复了本来之心。

祖师又在座上现出了自在身,像满月的月轮,一切闻法众只听见法音,却看不见祖师的形象。在众人当中有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迦那提婆,对众人说:“认识这种现相吗?”众人说:“连眼睛都看不见,怎能去辨认呢?”迦那提婆说:“这是尊者为了体现佛性而表现的一种相,以指示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呢?是因为无相三昧,其形状像满月。佛性的含义,就是廓然虚空光明的。”

话刚说完,月轮之相就消失了,尊者又坐在原来的座位上说偈道:“身体呈现圆月之相,是用来表示诸佛之体。说法而又没有它的外形,是用来辨明法并不是声和色。”那些众人听完偈语之后,顿时领悟了无生的道理,都愿意出家,以求得解脱。祖师便为他们剃发,命各位高僧为他们授具足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