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祖菩提达磨大师

原典

祖念东震旦①国,佛记②后五百岁,般若智灯③,运光于彼,遂嘱弟子不若蜜多罗住天竺传法,而躬至震旦。乃辞祖塔,别学侣④,且谓王曰:“勤修白业⑤,吾去一九即回。”祖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七年庚子岁⑥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刺史萧昂具礼迎供,表闻武帝。帝遣使赍诏迎请。以十月一日至金陵。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⑦小果,有漏之因⑧,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⑨,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⑩?”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

注释

① 震旦:古印度语的音译,即中国。

② 佛记:佛的悬记,也叫佛的记别。预言将要发生的事叫悬记;佛就弟子身上,分别未来之果报,叫作记别。

③ 灯:灯能指明破暗,佛家常用以比喻佛法。

④ 学侣:同学。

⑤ 白业:与“黑业”相对。也是善业,由于善为清白之法,又感清白无垢之果,所以叫作白业。

⑥ 普通七年庚子岁:公元五二六年。

⑦ 人天:佛教认为有情众生皆处于生死轮回之中,人与天是众生轮回的两个去处。

⑧ 有漏之因:招三界因果报应的业因。

⑨ 净智妙圆:净智相是由真如内薰之力与法外薰之力而如实修行之结果。这种相圆满方便、纯净圆常。

⑩ 圣谛第一义:圣者所见之真实不虚之理,即佛教真理。

译文

祖师思念东方的中国,佛预记后五百年,般若智慧之灯,将运转照耀到那里,于是嘱弟子不若蜜多罗住在天竺传法,而自己要亲自前去中国。便告别祖塔,辞别那些共同学道的同学,并且对国王说:“要勤修善业,我去九年就回来。”祖师远渡重洋,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到达了南海,具体时间是梁普通七年庚子岁(公元五二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广州刺史萧昂以隆厚备全之礼迎接供奉,上表告知武帝。武帝派遣使者带着诏书前去迎请。在十月一日到达金陵。

武帝问道:“朕自从即位以来,建造寺院,抄写佛经,度人为僧,难以记数,有什么功德吗?”祖师说:“并没有什么功德。”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祖师说:“这只是生死轮回里的人天福德,仍是由三界因果报应的业因造成,如同虚影跟随形体一样,虽有好的因缘动机却没有得到永恒真实的解脱。”武帝问:“什么是真正的功德呢?”祖师说:“清净的智慧之相妙圆完满,自身自然空寂。像这样的功德,不是按世俗一般方法所能求得的。”武帝又问:“什么是佛圣的第一要义呢?”祖师说:“空空寂寂,并没有佛圣。”武帝问:“对面和我说话的是谁?”祖师说:“不认识。”武帝还是没有领悟。

原典

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洛阳,寓止嵩山少林寺①。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②。

有僧神光,久居伊洛③,博览群籍,善谈玄理④,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遂诣祖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值大雪,光夜侍立,迟明积雪过膝,立愈恭。

祖顾而悯之,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⑤,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⑥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⑦?徒劳勤苦。”光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

祖知是法器⑧,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乃曰:“诸佛法印⑨,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注释

① 少林寺: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南约六十公里登封县城西北少室山密林中,故名。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公元四九五年)。

② 婆罗门:梵文的音译,意译清净。印度的第一种姓。汉语中用以指净行高贵、舍弃恶法之人,博学多闻者。

③ 伊洛:伊水和洛水,在今河南一带。

④ 玄理:深奥、神妙的道理。魏晋以来,人们崇尚玄学,爱谈玄理。

⑤ 甘露门:到甘露涅槃的门户途径,即如来之教法。

⑥ 旷劫:极言过去时间之长久。

⑦ 乘:梵文Yāna的意译。意为运载、运度,谓能乘载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实指佛教所说的修行方法、途径或教说。

⑧ 法器:具有传承佛法才器的人。《释氏要览》卷下认为要具备以下三德才能称上法器:一、禀性柔和,不偏不党;二、经常追求高妙的道理,求法无厌;三、天性聪慧,对于善恶之言能正确判别其得失差别。

⑨ 法印:梵文Dharma-mudrā的意译。法指佛法;印是印记、标帜。意谓证明真正佛法的标准。

译文

祖师知道武帝不契禅机,便在当月十九日悄悄来到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到达洛阳,寓居嵩山少林寺。他面壁而坐,整天默不作声,人们感到高深莫测,把他叫作壁观婆罗门。

有个和尚名叫神光,长期居住在伊洛之间,博览群书,善于谈论玄言妙理,每每感叹道:“孔子老子之教,讲的只是礼数智谋风化规范,《庄子》《周易》之类的书籍,也没有能穷尽妙理。最近听说达磨大士住在少林寺,至圣之人并不遥远,他一定达到了玄妙的境界。”于是来到祖师这里参问承教。祖师常常端坐面壁,没有听到什么教诲激励。神光心里想:过去人求道,敲断骨头取出骨髓,刺破身血以救济饥饿,铺上自己的头发以掩盖泥土,投下悬崖去喂老虎。古人都能这样,我又算什么呢?正赶上下大雪,神光深夜站在雪中侍候,到天亮积雪已经过膝,而他站在那里更加恭敬。

祖师回头看见很怜悯他,问道:“你这么长时间站在雪里,要求什么事情?”神光悲伤流泪道:“我只希望和尚发发慈悲,开甘露法门,普遍救度一切众生。”祖师说:“佛的那些至高无上的玄妙之道,经历了极久远的时间勤修苦炼而成,具备一般人难以实行而能够实行的意志,一般人难以容忍而能够容忍的心。岂能靠小功德、小智慧,轻易之心、散慢之心,就想得到真正的教法?这只是白白地辛劳勤苦。”神光听了祖师的教诲激励,悄悄取出锋利的刀,自己砍断左臂,放在祖师的面前。

祖师知道他是个具有传承佛法才器的人,就说道:“诸佛最初探求佛法,为求法而忘记自身形体。你现在能断臂在我的面前,求法的诚心可算足够了。”祖师于是给他改名叫“慧可”。慧可于是问:“那些佛法的真正标准,我能否听听吗?”祖师说:“诸佛法的法印,并不是从人的讲说能够得到。”慧可说:“我的心还不宁静,请大师给我安心。”祖师说:“把心拿来!我给你安定。”过了好长时间,慧可说:“找我的心怎么也找不到。”祖师说:“我已经给你安心完毕。”

原典

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

有道副①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②曰:“我今所解,如庆喜③见阿閦佛④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⑤曰:“四大⑥本空,五阴⑦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

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⑧。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⑨,结果自然成。”

祖又曰:“吾有《楞伽经》⑩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⑪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⑫。”

注释

① 道副:公元四五六年至五二四年,南齐僧人,山西太原人,俗姓王。性好定静,遇达磨出家。齐建武间南游,止于钟山定林下寺。后往蜀,遂使蜀地禅法大行。晚年返金陵住开善寺。

② 尼总持:梁武帝之女,名明练,出家后号总持,生卒年、事迹不详。

③ 庆喜:音译阿难、阿难陀。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④ 阿閦佛:梵文的音译“阿閦婆”之略。意译不动、无嗔恚。佛名。据支谶译《阿閦佛国经》,他住东方妙喜世界,如有人勤修六度,死后可以转生此地。

⑤ 道育:生平事迹不详。

⑥ 四大:梵文Catvrimahā-bhūtāni的意译。亦称四界。指地、水、火、风四种构成色法(相当于物质现象)的基本元素。

⑦ 五阴:亦称五蕴、五众。梵文Pañca-skandha的意译。是对一切有为法的概括,狭义为现实人的代称,广义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是佛教全部教义分析研究的基本对象。

⑧ 法周沙界:佛教常以恒河沙数比喻极多的数字。沙界,即所谓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法之所在,叫法界。法无边无尽,法界亦如沙界无边无尽。因此法周沙界,谓佛法无所不在。

⑨ 一花开五叶:此语历来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一花”指达磨所传禅法,“五叶”指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宗派。

⑩《楞伽经》:梵文为。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意谓佛入楞伽山所说的宝经。宣说世界万有由心所造,认识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于内心。

⑪ 心地: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所以叫心地。

⑫ 悟入:悟实相之理,入于实相之理,即体悟到佛法。

译文

过了九年,大师想返回天竺,就命令弟子们道:“时候快要到了,你们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呢?”

其中有个叫道副的回答说:“在我看来,不拘泥于文字,不离开文字,以此为道的体现作用。”祖师说:“你只得到了我的皮。”比丘尼总持回答说:“我现在所理解的,就好像阿难见到了阿閦佛国,一旦见到就再也不见。”祖师说:“你只得到了我的肉。”道育说:“地、水、火、风四大本来空虚无有,所谓五阴的人也并非实际存在,而我的看法,没有一法可以得到。”祖师说:“你只得到我的骨。”最后慧可上前礼拜,又回到原位站立。祖师说:“你已经得到了我的真髓。”于是看着慧可告诉他说:“当年如来把正法眼藏传授给迦叶大士,辗转嘱咐传授,而到我这里。我现在传授给你,你要加以保持。并授予你袈裟作为正法的信物。各有各的表示,你应该知道了。”慧可说:“请大师指示说明。”

祖师说:“内传法印,用来契证开悟得法之心,在外传授袈裟,用来确定本宗的宗旨。后代人心浇薄,疑虑竞相产生,说我是西天的人,传授给你此方的弟子,凭什么得到法?用什么来证明?你现在得到了法衣,以后大难出现,只要出示这件法衣和我的法偈,以此来表明,教化就会没有障碍了。到了我灭度后二百年,衣留住不再传授,佛法遍布各地方。明白大道的人多,实行大道的人少。空谈道理的人多,真正领会道理的人少。暗中衡量秘密印证,大有人在。你要加以阐述发扬,不要轻视没有醒悟的人。只要他一念之间转机开悟,就像原来得到的一样。听我的偈言:我原来来到这个国土,为的就是传授佛法以救众生的痴迷之情,一朵花开出五片花瓣,结出果实自然而成。”

祖师又说道:“我有《楞伽经》四卷,也传授给你。这是如来有关心地的重要法门,要让众生开卷诵读以悟入佛法。”

五祖弘忍大满禅师

原典

五祖弘忍大师者,蕲州①黄梅②人也。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后遇信大师③,得法嗣,化于破头山。

注释

① 蕲州:今湖北蕲春县。

② 黄梅:今湖北黄梅县。

③ 信大师:四祖道信

译文

五祖弘忍大师,蕲州黄梅人。原先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后来遇到了四祖道信大师,成为继承者,行化在破头山。

原典

咸亨①中,有居士②姓卢,名惠能,自新州③来参谒。祖问曰:“汝自何来?”卢曰:“岭南④。”祖曰:“欲须何事?”卢曰:“唯求作佛。”祖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卢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祖令随众作务。卢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⑤,即是福田⑥。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曰:“这獦獠⑦根性⑧太利。着槽厂⑨去!”

卢礼足而退,便入碓坊⑩,服劳于杵臼,昼夜不息。经八月,祖知付授时至,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己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

时会下⑪七百余僧,上座⑫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⑬,咸推称曰:“若非尊秀,畴敢当之?”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维,乃于廊壁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⑭,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祖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其壁本欲令处士⑮卢珍绘《楞伽》变相⑯,及见题偈在壁,遂止不画,各令念诵。

卢在碓坊,忽聆诵偈,乃问同学:“是何章句?”同学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则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叹赏,必将付法传衣也。”卢曰:“其偈云何?”同学为诵。卢良久曰:“美则美矣,了⑰则未了。”同学诃曰:“庸流⑱何知?勿发狂言!”卢曰:“子不信耶?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不答,相视而笑。卢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卢自秉烛,请别驾⑲张日用于秀偈之侧,写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祖后见此偈曰:“此是谁作?亦未见性。”众闻祖语,遂不之顾。逮夜,祖潜诣碓坊问曰:“米白也未?”卢曰:“白也,未有筛。”祖以杖三击其碓。卢即以三鼓入室。祖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⑳、三乘㉑、顿渐㉒等旨,以为教门㉓。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㉔正法眼藏付于上首㉕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卢跪受讫,问:“法则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达磨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且当远隐,俟时行化,所谓受衣之人,命如悬丝也。”卢曰:“当隐何所?”祖曰:“逢怀㉖即止,遇会㉗且藏。”

卢礼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五祖自后不复上堂,大众疑怪致问。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询之?”复问:“衣法谁得耶?”祖曰:“能者得。”于是众议卢行者名“能”,即共奔逐。

祖既付衣法,复经四载,至上元二年㉘,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寿七十有四。塔于黄梅东山。

注释

① 咸亨:唐高宗李治年号,公元六七〇—六七四年。

② 居士:指在家奉佛的人。

③ 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④ 岭南:五岭以南,今广东、广西一带。

⑤ 自性: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⑥ 福田:指在佛、法、僧三宝前所做的各种功德。

⑦ 獦獠: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指未开化或没有知识的人。

⑧ 根性:气力之本叫作“根”,善恶之习惯叫作“性”。

⑨ 槽厂:马房,也指僧人住的房子。

⑩ 碓坊:舂米的地方。碓,舂米谷的设备。

⑪ 会下:犹言门下,法会之下所列弟子辈的意思。

⑫ 上座:梵文Sthavira的意译。对有德行僧人的尊称。

⑬ 宗仰:信奉崇仰。

⑭ 菩提树:梵文为Bodhi-druma或。亦译作觉树、道树。相传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故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

⑮ 处士:未仕或不仕的士人。

⑯ 楞伽变相:《楞伽经》的变相。变相,本是唐代流行的绘画形式之一,佛教常用来描绘佛经故事,宣传教义。

⑰ 了:了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佛性。

⑱ 庸流:平庸之辈。

⑲ 别驾:官名,唐时曾一度称长史。唐中期与长史并设,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属僚。

⑳ 十地:梵文Daśa-bhūmi的意译。亦译十住。指佛教修行的十个阶位。

㉑ 三乘: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另外,就菩萨随时修集之,分天乘、梵乘、圣乘等三乘。

㉒ 顿渐:顿悟和渐修。

㉓ 教门:教法是入道的门户,所以称为教门。又教法门户各异,各教法也称教门。

㉔ 真实:佛法脱离迷情,断绝虚妄,称为真实。

㉕ 上首: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

㉖ 怀:怀集县,今广东怀集。

㉗ 会:四会县,今广东四会。

㉘ 上元二年:唐高宗年号,公元六七五年。

译文

唐高宗咸亨年间,有个居士姓卢,名叫惠能,自新州前来参见。五祖问道:“你从哪儿来?”卢行者回答:“岭南。”五祖说:“你想求什么事?”卢行者说:“只求做佛。”五祖说:“岭南人没有佛性,你怎么能成佛呢?”卢行者说:“人是有南北之分,佛性难道也是这样?”五祖让他随着大众作务。卢行者说:“弟子自己心中经常生出智慧,不离开自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让我做什么?”五祖说:“这个獦獠的根性不错,太聪明了,到槽厂去吧!”

卢行者接足作礼退出后,就走进了碓坊,劳动在舂米的杵臼之间,昼夜不停。过了八个月,五祖知道传授正法的时候到了,就向众人宣布道:“真正的佛法难以理解,不要光记住我的话,就算作自己的。你们各自随意说一则偈语,如果偈语能和密意契合,衣和法都将传授给他。”

当时五祖门下七百多位僧人当中,上座神秀所学贯通教内教外,为众人所信奉崇仰,都推让说:“如果不是推尊神秀,谁敢担当?”神秀背地听到众人的称誉,也不再思维,就在走廊的墙上写了一个偈道:

此身是菩提之树,此心如明镜之台。

时时刻刻勤加拂拭,不要使身心沾上尘埃。

五祖因从这里经过,忽然看到这则偈语,知道是神秀作的,就赞叹说:“后代若能按照这样修行,也能取得好的功果。”那个墙壁本来是叫处士卢珍画《楞伽经》变相的,等见到这个偈写在上面,便命令不用画了,叫人人念诵。

卢行者在碓坊,忽然听到有人在诵偈,就问同学:“是什么章句?”同学告诉他:“你不知道和尚正选传法继承人,让大家各自作表达心意的偈语吗?这是神秀上座所作的,和尚看后深表赞叹,肯定是授法传衣给他了。”卢行者说:“那则偈语说了些什么?”同学给他背了一遍。卢行者过了好一会儿说:“好是很好,要说了悟则没有了悟。”同学呵斥道:“你这个平庸之辈知道什么?不要口出狂言!”卢行者说:“你不相信吗?我愿意作一偈来奉和。”同学都不理他的话,互相看着冷笑。卢行者到了夜里,悄悄地叫了一个童子,带他到廊下,卢行者自己举着烛火,请别驾张日用在神秀偈语旁边写了一偈说:

本来就没有菩提之树,也不存在什么明镜台。

佛性永远清洁干净,哪里有什么尘埃?

五祖过后看到这则偈语说:“这是谁作的?也没有认识到佛性。”众人听五祖这样一说,就都没把它当回事。等到夜里,五祖偷偷来到碓坊问道:“米白了没?”卢行者说:“白了,但还没有筛。”五祖用手杖敲了那个石碓三下就走了。卢行者便在三更鼓响时,来到五祖的住室。五祖告诉他说:“诸佛的出世,是一件大事,所以随着机缘的大小而加以引导,于是有了十地、三乘、顿渐等宗旨,作为不同的教法门径。而把至高无上的微妙秘密的旨意,达到圆满光明的真实境界的正法眼藏传授给首座大迦叶尊者,辗转传授二十八代。到达磨大师来到中土,得到慧可大师的继承因袭以至于现在,我把法宝和所传袈裟都交付给你。你要善加保护,不要使正法断绝!听我的偈语:有情前来播种,靠土地使果实产生。没有情也没有种,没有性也没有生。”

卢行者跪在地上接受完毕,问道:“法是接受了,那么袈裟传给谁呢?”五祖说:“过去达磨大师刚来的时候,人们还不相信,因此传袈裟以表明得到正法。如今人们相信的心理早已成熟,袈裟是引起争端的东西,传到你这里为止,不再往后传了。而且你应该到远处去隐居,等待时机再进行传化,这就是所谓接受衣钵的人,性命就像悬丝那样危险。”卢行者问:“应该隐居在什么地方?”五祖说:“到了怀集县就停下来,到了四会县就隐藏起来。”

卢行者接足作礼后,捧着袈裟就出去了,当夜奔向南面,大众根本没有察觉。五祖自那以后不再上堂讲法,大家感到奇怪,前来询问。五祖说:“我的道已经实行了,何必再问呢?”又问:“那么衣法到底谁得到呢?”五祖说:“有能力的人得到了它。”于是大众一起议论卢行者名字叫“惠能”,当即共同奔跑追赶。

五祖传完衣法以后,又过了四年,到了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忽然告诉众人说:“我现在事情都做完了,时候已到,可以走了。”便进入居室安详地坐着逝世了。享寿七十四岁。弟子们在黄梅东山为他建了塔。

六祖惠能大鉴禅师

原典

六祖惠能大师,姓卢氏,父行瑫。母李氏,感异梦,觉而异香满室,因有娠。六年乃生,毫光腾空。黎明有僧来语祖之父曰:“此子可名惠能。”父曰:“何谓也?”僧曰:“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语毕不知所之。祖不饮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三岁父丧,母嫠居,家贫甚。幼则樵采鬻薪以养母。

一日负薪过市中,闻客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问客曰:“此何法也?”曰:“此《金刚经》,黄梅东山五祖忍和尚,恒教人诵此经。”祖闻语,勃然思出家求法。乃乞于一客,为其母备岁储,遂辞母,直抵韶州①。

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尝读《涅槃经》②,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祖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祖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③,请居宝林寺④。寺废已久,四众营缉,朝夕奔凑⑤,俄成宝坊。祖曰:“我求大法,止此何为?”遂弃之,抵黄梅,参礼五祖。语在《五祖章》。

当呈偈后,三鼓入五祖室。五祖复征其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祖言下大彻,遂启五祖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⑥,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悟本性⑦,谓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⑧、佛。”遂传衣法。

五祖送祖至九江驿边,令祖上船,祖随即把橹。五祖曰:“合是吾渡汝。”祖曰:“迷时师度⑨,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注释

① 韶州:今广东韶关。

②《涅槃经》:《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亦有多种译本。主要阐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大乘佛教思想。

③ 耆艾:年长者。年六十曰耆,五十曰艾。

④ 宝林寺:在广东韶州曲江县南六十里南华山。亦即曹溪南华寺。

⑤ 奔凑:聚集、趋附。

⑥ 具足:完备。

⑦ 本性:本来固有之性德。

⑧ 天人师:佛的名号之一,意为天与人的导师。

⑨ 度:使人离俗、出离生死之意。

译文

六祖惠能大师,姓卢,父亲名叫行瑫。母亲李氏,做了一个奇特的梦,醒后觉得有一股奇异的香味充满屋内,于是怀了孕。过了六年才降生,当时毫光腾空而上。天亮时有个和尚来到家里对六祖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可以取名叫惠能。”父亲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和尚说:“惠,是以佛法来惠济众生;能,能做成佛的种种事业。”话一说完就不见了。六祖不喝母亲的乳汁,到夜里有神人来灌甘美的露水给他喝。到三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寡居,家里贫困极了。幼小时就砍柴卖柴以奉养母亲。

有一天他背着柴在闹市中经过,听见有个客人读《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有所感受醒悟,就问客人说:“这是什么法?”客人告诉他:“这是《金刚经》,黄梅东山五祖弘忍和尚经常教导人们念诵这部经。”六祖听了这番话,忽然兴起想出家探求佛法的想法。于是乞求一位客人,替他母亲准备了生活所需,便辞别了母亲,直接到了韶州。

遇到了一位有高洁志行之士刘志略,结交为朋友。比丘尼无尽藏,就是刘志略的姑姑。她曾经读《涅槃经》,大师刚一听就能给她讲解其中的含义。无尽藏便拿着经卷问经文的文字怎么读。六祖说:“文字我不认识,经文的义理请你随便问吧。”无尽藏说:“文字都不认识,又怎能懂得经文的义理呢?”六祖说:“各种佛法高深玄妙的道理,与文字没有什么关系。”无尽藏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就把事情告诉了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们,请他居住在宝林寺。这座寺庙荒废好长时间了,四方百姓建筑修缮,不分早晚前来帮忙出力,不久便建成了一座宝寺。六祖说:“我寻求的是大彻大悟的佛法,待在这里做什么呢?”于是放弃了寺庙,到黄梅县参见拜礼五祖。具体情况在《五祖》那一章里。

当他呈上自己的偈语之后,敲三更鼓时,来到五祖的住室。五祖又重新印证使他最初开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话,六祖听后当即大彻大悟,于是对五祖说:“任何佛法,都离不开人的本性。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本来是清净的,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是没有生也没有灭的,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就是具足圆满的,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就是不动不摇的,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能产生种种佛法!”五祖知道他已认识到了佛法的本性,就对他说道:“不认识到自己的本来之心,学习佛法并没有什么好处。如果认识了自己的本心,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就叫作大丈夫、天和人的导师、佛。”于是传授衣法给他。

五祖送六祖直到九江驿旁,叫六祖上了船,六祖随即去把船橹。五祖说:“应该是我度你。”六祖说:“在自性迷惑时是师父指示开悟度我的,开悟以后就应当自己去度自己。虽然同样称为度,可用处各有不同。承蒙师父传我心印妙法,现在已经开悟,正应该以自性来度自己。”五祖说:“很对,很对。以后佛法将由你发扬光大广泛流行。”

原典

祖礼辞南行者两月,至大庾岭。僧惠明①,本将军,同数百人来,欲夺衣钵。明先趁及。祖掷衣钵于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明举衣钵不能动,乃曰:“我为法来,不为衣来。”祖曰:“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②,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复问曰:“上来密语③密意④外,还更有密意旨否?”祖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⑤,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祖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向甚处去?”祖曰:“逢袁⑥则止,遇蒙⑦则居。”明礼辞还至岭下,谓众曰:“向涉崔嵬,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遂散。

注释

① 惠明:生卒年不详。鄱阳(江西)人,俗姓陈,为陈宣帝之孙。曾受四品将军之爵,隶署诸卫,故有将军之号。幼年出家,于高宗之世投五祖。后遇六祖开示,至袁州蒙山宣六祖之旨。

② 诸缘:色香等百般世相都是自我心识所攀缘牵扯的,都是心识所产生的。

③ 密语:传达密意所说的言语,例如如来说涅槃就隐藏着如来常住之意。

④ 密意:对佛意有所隐藏,不明确地讲出来。又佛意深密,不能随意为人所测知。

⑤ 返照:日悬西山,返照东方,叫作返照。比喻穷明自心之本源。

⑥ 袁:袁州,今江西宜春县。

⑦ 蒙:蒙山,在袁州。

译文

六祖行礼辞别五祖向南走了两个月,来到大庾岭。有个和尚叫惠明,原来是将军,同数百人追来,想要抢夺衣钵。惠明最先追上。六祖把衣钵扔到一块石头上说:“这袈裟是表明得法的信物,怎么能以武力来争夺呢?”惠明去拿衣钵,可怎么也拿不动,就说道:“我是为佛法而来,并不是为了衣钵而来。”六祖说:“你既然是为佛法而来,就要停止心中的一切欲望牵挂,一念也不要生,我给你说明。”过了好长时间,六祖说:“不思想善,不思想恶,正在这个时候,哪个是你惠明上座自己的本来面目?”惠明听了这番话大为醒悟。

又问道:“从祖上传下来的密语密意之外,还有什么秘密的旨意吗?”六祖说:“给你说出来的这些,就不是秘密。你如果能返身观照,则秘密都在你那里。”惠明说:“我惠明虽在黄梅这么多年,实实在在还没有省悟自己的真面目。如今承蒙您的指示,就好像人喝水一样,是冷是热唯有自己知道。现在行者您就是惠明的师父啊!”六祖说:“你要是这样想的话,我和你共同拜五祖黄梅大师,你要好好保持。”

惠明又问:“我惠明现在到哪里去呢?”六祖说:“到了袁州就止步,到了蒙山就居留。”惠明施礼告辞回到岭下,对众人说:“我曾到山顶上看过了,找不到任何踪迹,应该从其他道路去追。”追赶的人于是都散了。

原典

仪凤元年①正月八日,忽念说法时至,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刹幡②,闻二僧对论,一曰:“幡动。”一曰:“风动。”往复不已。祖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竦然。

注释

① 仪凤元年:仪凤,唐高宗李治年号。元年,公元六七六年。

② 刹幡:寺院前的旗幡。

译文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正月八日,六祖忽然心想说法的时候到了,于是来到广州法性寺。正赶上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便住在堂前的廊屋里。到了晚上,风吹着寺院前的旗幡,听见有两个和尚在那里争论,一个说:“这是旗幡在动。”一个说:“这是风在动。”往来争论不休。六祖说:“这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幡动,而是仁者你们的心在动。”众人一听都非常震惊。

原典

正月十五日,印宗会诸名德①,为祖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②。

注释

① 名德:对有名望德行的僧人的尊称。

② 满分戒:“具足戒”的异名。具足戒,梵文的意译。指比丘和比丘尼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中国僧尼隋唐以后都依《四分律》受戒,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出家人依戒法规定受持此戒,即取得正式僧尼资格。

译文

正月十五日那天,印宗法师会同那些有声望德行的僧人,为六祖剃发。二月八日,到法性寺智光律师那里,被授予满分戒。

原典

次日,韦使君①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善知识②,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③本性?《菩萨戒经》④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⑤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注释

① 韦使君:当时韶州地方行政长官韦璩。

② 善知识:对听佛法的人的一种称呼。

③ 真如:梵文Tathatā或Bhūta-tathatā的意译。意为事物的真实状况、真实性质,绝对不变的永恒真理或本体。

④《菩萨戒经》:后秦鸠摩罗什最后译出的《梵网经》中之《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佛教戒律书,二卷。

⑤《净名经》:《维摩诘经》之异名。

译文

第二天,韦使君请六祖讲佛法,大师坐到讲座上,告诉大家说:“善知识,如果不明白不开悟,佛也就是众生;如果在一念之中能明白开悟,众生也就是佛。所以应该知道万种佛法都是在自己心中。为什么不从自己的心中,立刻明白认识到佛的真正本性呢?《菩萨戒经》上说:‘我本来自性就是清净的。如果从自己的本心出发来认识佛的本性,就都可以成就佛道了。’《净名经》上说:‘忽然领悟明白,还是来自于本心。’

“善知识,我在弘忍和尚那里,一听到他讲的佛法,当下就明白了,顿时看到了佛的真实本性。因此将这种方法广为传播,使学道的人能够顿时觉悟佛法,自己审视自己的心,自己认识自己本来的佛性。”

原典

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①慧②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③学。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注释

① 定:梵文Samādhi的意译,亦译为等持。谓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佛教以此作为取得确定之认识,做出确定之判断的心理条件。

② 慧:梵文Mati的意译。指通达事理、决断疑念,取得决断性认识的那种精神作用。

③ 等:平等之意。

译文

六祖指示大家说:“善知识,我的这个顿教法门,是以定慧作为根本的。大家不要糊涂,说定慧是有区别的。定慧本来是一体,不是两种。定是慧的本体,慧是定的运用。接近慧的时候,定在慧的里边;接近定的时候,慧在定的里面。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就是定慧平等同体的学问。

“善知识,定慧像什么一样呢?就像灯光。有灯就有光,没有灯就黑暗了。灯是光的本体,光是灯的运用。名称虽然有两个,本体却是同一个。这种定慧之法也像这样。”

原典

南岳怀让禅师礼祖,祖曰:“何处来?”曰:“嵩山。”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以修证①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②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③。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④,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注释

① 修证:修行证理。

② 污染:被世间之五尘所污染。

③ 护念:保护忆念。

④ 般若多罗:西天祖师第二十七祖。

译文

南岳怀让禅师来礼拜六祖,六祖问道:“从哪里来?”回答说:“从嵩山来。”六祖说:“什么东西那么来?”怀让说:“如果说像一个东西就不对了。”六祖说:“还可以修证吗?”怀让禅师说:“修行证悟未尝不可,污染就不行。”六祖说:“正是这个不污染,就是诸佛所以保护忆念的。你既然如此,那么我也是这样。西天般若多罗祖师,预言在你门下出现一只马驹,踏杀天下的人。应在你的心中,不必急着说出来。”

原典

青原行思①禅师参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②?”祖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令首众。

注释

① 青原行思:青原,山名,在今江西省内。行思禅师得法后住青原山,法席隆盛,故名青原行思。

② 阶级:对事物进行分析划分出层次等级。这是禅宗反对的。

译文

青原行思禅师来参见六祖,问道:“应当怎样修行,才不致落入渐修法门?”六祖说:“你都曾经做过一些什么?”行思禅师说:“四圣谛都不做了。”六祖说:“落什么渐修法门?”行思禅师说:“我连四圣谛都不管了,哪有什么渐修啊?”六祖十分器重他,让他做了众僧的首座。

原典

永嘉玄觉禅师①,少习经论②,精天台止观法门③。阅《维摩经》④,发明心地。后遇左溪朗禅师⑤激励,与东阳策禅师⑥同诣曹溪。初到,振锡⑦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⑧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⑨,大德⑩自何方来,生大我慢?”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

于时大众,无不愕然。觉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

注释

① 永嘉玄觉禅师:公元六六五—七一三年,字道明,俗姓戴,永嘉(今浙江温州、永嘉、乐清等地)人。著作撰为《永嘉集》。

② 经论:三藏中之经藏、论藏。

③ 止观法门:“止”,梵文Śamatha,亦译为止寂或禅定等,使所观察对象“住心于内”,不分散注意力。“观”,梵文为Vipaśyanā,意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集中观察和思维预定的对象,得出佛教的观点、智慧或功德。天台宗提倡“止观双修”作为一切修习方法的概括。又有《大乘止观法门》一书,四卷。

④《维摩经》:《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后秦鸠摩罗什等译,三卷。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诘与文殊师利等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

⑤ 左溪朗禅师:公元六七三—七五四年,天台宗第八祖。婺州乌伤县(今浙江义乌县)人。一作东阳(在今浙江省内)人。俗姓傅,傅大士六世孙,字慧明,号左溪。“自以止观为入道安心之要”。天台教法,由其转盛。

⑥ 东阳策禅师:东阳玄策禅师。金华人。参六祖得法,游行四方,宣扬祖道。

⑦ 振锡:僧人手持锡杖,行走时振动作声。

⑧ 沙门:梵语,僧侣的称呼。

⑨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威仪指动作行为应有威德仪则,细行指细小行为也应符合规范。三千指过去、现在、未来各一千,一千含行、住、坐、卧各二百五十条威仪,故合计一千。八万细行,指八万四千处细微的地方。

⑩ 大德:梵文Bhadanta的意译。指有大德行者。用以对比丘中的长老或佛、菩萨的敬称。有时对高僧也泛用此称。

译文

永嘉玄觉禅师,少年时就学习佛经中的经和论,精通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因为阅读《维摩经》而明白了心地法门。后来遇左溪朗禅师得到激励,与东阳玄策禅师共同来到曹溪。刚一到,振动锡杖,绕六祖法座走了三圈,昂然地站在那里。六祖说:“作为僧人,应当具备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高僧您是从哪里来,表现出这么大的傲慢?”玄觉禅师说:“生死事情重大,变化十分迅速。”六祖说:“为什么不去领悟无生的道理,了悟没有迅速的变化呢?”玄觉禅师说:“领会就是无生无灭,了悟本来无快无慢。”六祖说:“是这样,是这样。”

当时大众没有一个不惊讶的。玄觉禅师这才按照礼仪参拜六祖。不一会儿又起身告辞。六祖说:“回去得太快了吧?”玄觉禅师说:“本来就没有动,哪里有快呢?”六祖说:“谁知道没有动?”玄觉禅师说:“是您自己硬分出的动和没动。”六祖说:“你很懂得无生无灭的旨意。”玄觉禅师说:“无生无灭难道还有什么旨意吗?”六祖说:“没有旨意是谁在分别?”玄觉禅师说:“分别也是没有旨意。”六祖赞叹道:“善哉!小住一宿再走吧。”当时人称其为“一宿觉”。

原典

僧志彻,初名行昌,姓张,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忘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北宗既自立秀师为六祖,忌祖传衣,天下所闻。嘱行昌刺祖。祖心通①预知其事,置金十两于座间。

昌怀刃入室,祖舒颈就之。昌挥刃者三,都无所损。祖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愿出家。祖以金授曰:“汝且去,恐众或害汝。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昌禀旨宵遁,遂出家。

注释

① 心通:六通之中的“他心通”,谓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念之事。

译文

僧人志彻,原来叫行昌,姓张,少年时喜欢做行侠仗义之事。自从禅宗有了南宗和北宗分别之后,二宗的宗主虽然无分别他宗我宗,但徒弟们竞相兴起爱憎之心。北宗自己拥立神秀禅师作为六祖,忌惮六祖得到五祖大师传授衣钵的事,被天下人所传闻,于是派行昌来行刺六祖。六祖靠他能预知众生心中所念的神通,事先就知道了这件事,将十两黄金放在座位上。

行昌怀揣利刃进入六祖的卧室,六祖将脖颈伸给他。行昌挥刀连砍好几下,脖颈都毫无损伤。六祖说:“正直的剑不会偏邪,偏邪的剑不会正直。我只欠你黄金,并不欠你性命。”行昌大惊昏倒在地,过了好长时间方才苏醒过来,哀求六祖表示愿意悔过自新,志愿出家修行。六祖把金子给他说:“你暂且离开这里,我怕徒弟们或许会伤害你。改日化装回来,我再收你为徒。”行昌领受了六祖的旨意连夜逃走,以后便出了家。

原典

有一童子,名神会,年十三,自玉泉①来参礼。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②?”会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祖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祖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家过③,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④。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

一日,祖告众曰:“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⑤,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注释

① 玉泉:玉泉寺。位于湖北当阳县玉泉山之东南麓。东汉建安年间(公元一九六—二二〇年),普净禅师初结茅于此。隋文帝时智建寺。文帝先敕“一音寺”,后又改玉泉寺。

② 取次语:草率之语。

③“”,《六祖坛经》作“愆”字。

④ 恚恨:愤怒、怨恨。

⑤ 茆盖头:用茅草盖头,引申寺庙。如有把茅盖头,即有一座寺庙可居住,以避日晒雨淋。这里之“把茅盖头”,意为禅僧主持寺院。

译文

有一个童子,名叫神会,十三岁,从玉泉寺前来参拜。六祖说:“知识远道而来一定很辛苦,还带来了你的‘本’没有?如果有本就应该认识主——佛性,你试着说说看。”神会说:“我以无住为本,认识本性就是主。”六祖说:“这个小沙弥怎么乱说话?”神会说:“和尚您坐禅时,还见不见?”六祖用拄杖打了他三下说:“我打你疼还是不疼?”神会回答说:“也疼也不疼。”六祖说:“我也是也见也不见。”

神会问:“什么是也见也不见?”六祖说:“我所说的见,是经常看见自己身上的过失,不见别人的是非好坏,这就是也见也不见。你说也疼也不疼怎么样?你如果不疼,那么就像木头石块一样;如果疼,那么你是和凡夫俗子一样,就会产生怨恨。你以前说的见和不见是断见、常见二见;疼和不疼是没有超越生死的看法。你自己的本性尚且没有见到,居然敢来捉弄人!”神会礼拜表示悔过。

有一天,六祖告诉众人说:“我有一样东西,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没有背后也没有前面,你们这些人还认识吗?”神会站出来说:“这是诸佛的本源,也是神会的佛性。”六祖说:“跟你们说了没有名也没有字,你却叫作本源佛性。你日后如果主持一个寺院,也只能成为一个推重知识见解之辈。”

原典

八月三日,复示众曰:“吾灭度①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②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说偈已,端坐至三更,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③。

注释

① 灭度:梵文,指命终证果。

② 兀兀:与下面“腾腾”都是任运自然、自在无为之意。

③ 迁化:迁,迁移;化,化灭,皆谓人之死。

译文

八月三日,又指示大家说:“我圆寂以后,你们不要以世俗之情悲伤哭泣,接受别人的吊唁慰问,身穿孝服,这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正宗佛法。只要你们认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没有动也没有静,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去没有来,没有是没有非,没有住也没有往。担心你们这些人心中迷惑,不理解我的意思,现在又特意叮嘱你们,使你们见到本心佛性。我圆寂以后,你们照此修行,和我在世时一样。如果违背我的教诲,即使我活在世上,也没有什么益处。”又说偈道: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说完偈后,一直端坐至三更天,对弟子们说:“我走了。”溘然入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