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山法融禅师
原典
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祖曰:“何以问他?”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这个是什么?”师无语。
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①。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②、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③,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④,亦莫澄心,莫起贪嗔⑤,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⑥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⑦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⑧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⑨。”
注释
① 真要:真实精要之理。
② 戒门:戒律之法门。
③ 业障:罪孽。业,指过去所作;障,即障碍。业障,谓前世所作种种恶果,致为今生的障碍。
④ 观行:由心观理,按理身体力行。
⑤ 贪嗔:三毒中之二毒,贪欲与嗔恚。
⑥ 境: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觉认识到的事物、境界。
⑦ 璨大师:三祖僧璨。
⑧ 谛:细察、注意。
⑨ 玄化:至德的教化。
译文
法融禅师问:“你认得道信禅师吗?”四祖道信说:“为什么问他呢?”禅师说:“我向往他的德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拜见一次。”四祖说:“你所说的道信禅师,正是贫道。”禅师说:“为什么屈身到此?”四祖说:“特意前来拜访。再没有个休息的地方吗?”禅师指着后面说:“还有一个小庵。”于是把四祖带到小庵前面。小庵周围见到的都是虎狼一类的猛兽,四祖举起两手作出害怕的样子。禅师说:“您还有这个在。”四祖说:“这个是什么?”禅师无言可对。
不一会儿,四祖却在禅师坐禅的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禅师看了以后肃然震惊。四祖说:“还有这个在。”禅师还没明白,便磕头请四祖讲说真正而精要的佛理。四祖说:“成百上千种法门,都归结为方寸之间;无数的微妙功德,都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都自然完备,不离开你的心。一切烦恼罪孽,本来都空虚无有。一切因果报应,都像梦幻一样。没有三界可以跳出,也没有菩提智慧可以追求。人和非人,本性相互平等。佛法大道虚无空旷,断绝思想断绝考虑。像这样的佛法,你现在已经得到,再也没有什么欠缺,和佛有什么两样?此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佛法。你只要任凭自己的心自由自在,不要做观察行动,也不要有意澄清自己的心,不要起贪欲嗔怒之念,也不要心怀忧思愁虑,空空荡荡没有障碍,任凭自己的意念纵横驰骋,不做各种善事,不做各种恶事,行住坐卧,触目遇会机缘,总都是佛的妙用,快快乐乐无忧无虑,所以叫作佛。”
禅师说:“心既然已经完备,那么什么是佛?什么是心?”四祖说:“不是心就不问佛,问佛非不心。”禅师说:“既然不许做观察行为,那么当境出现时,心怎样去对付呢?”四祖说:“境缘没有好坏,好坏都起于自己内心。心要是不硬给它安上好坏这类名称,妄情从哪里引起呢?妄情既然不起,真心任运无所不知。你只要随着自心自由自在,不再加以对付,就称得上常住法身,没有变化。吾从璨大师那里得来的顿教法门,现在传授给你。你现在注意听我的话,只住在这座山上,日后会有五人通达真道,承接你的教化。”
牛头山智岩禅师
原典
牛头山①智岩禅师,曲阿②华氏子。弱冠③智勇过人。隋大业④中为郎将⑤,常以弓挂滤水囊⑥,随所至自汲用,累立战功。年四十,遂乞出家。入舒州⑦皖公山,从宝月禅师。
一日宴坐,睹异僧身长丈余,谓之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⑧。”言讫不见。尝在谷中入定,山水暴涨,师怡然不动,其水自退,有猎者遇之,遂改过修善。
复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师隐遁,共入山寻之。既见谓曰:“郎将狂耶?何为住此?”师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叹而去。
师后谒融禅师,发明大事。尝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我复何云?”
注释
① 牛头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南。有佛窟寺、幽栖寺。
② 曲阿:今江苏丹阳。
③ 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成人,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
④ 大业:隋炀帝年号,公元六〇五—六一八年。
⑤ 郎将:官名。北周行府兵制,每府由一位郎将统领,隋沿用其制。
⑥ 滤水囊:也叫漉水囊。比丘衣具六物之一,用以滤去水中微虫。
⑦ 舒州:在今安徽省境。
⑧ 精进:佛教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成佛的基本功德,称六度。能持善乐道不自放逸,为精进。
译文
牛头山智岩禅师,曲阿华氏之子。到二十岁时就智勇超出常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做中郎将,他经常在弓上挂一个滤水囊,不管到哪里都自己打水用它过滤,多次立下战功。到四十岁时,便请求出家。去舒州皖公山,跟随宝月禅师。
有一天在坐禅时,看见一个奇异的僧人身体有一丈多高,对他说:“你共有八十生出家修行,应该加紧修道。”说完就不见了。曾经在山谷中进入禅定,山洪暴涨,智岩禅师怡然不动,洪水自行退去。有个打猎的人遇到禅师,便改掉过错修行善道。
又有过去和他一同从军的两个人,听说禅师隐居遁世,就一起进山来寻找。见到后说:“郎将你疯了吗?为什么住在这个地方?”禅师说:“我的疯狂即将醒悟,可你们的疯狂正在发作。沉湎于声色,贪图荣华,与人争宠,陷于生死轮回之中,怎么能自拔呢?”那两个人感慨叹息着离开了。
禅师后来谒见法融禅师,发明了佛性。法融禅师曾经对他说:“我接受道信大师的真诀,所得到的东西都没有了。如果有一种法,胜过涅槃,那么我说的也就像梦幻一样。一颗尘飞起来可以遮蔽整个天空,一个芥子落下来可以覆盖整个大地。你现在已经超越了这个见解,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
原典
天台山①云居智禅师,尝有华严院②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倏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
曰:“至理如何?”师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
又曰:“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③。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且不坏方便④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继宗踊跃礼谢而退。
注释
① 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县,为仙霞山余脉。道家谓其八重四面,上应台宿,故名天台。
② 华严院:在天台山。
③ 拨无因果:否定因果报应规律,佛教认为是一种邪见。
④ 方便:这里指为度脱众生而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
译文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曾经有个华严院的和尚继宗问:“见性成佛,它的意思是什么?”禅师说:“清净之性,本来是澄澈的,没有动摇,也无所谓有无、净秽、长短、取舍,其本体自然超脱。这样明白地认识,就叫作见性。性就是佛,佛就是性。所以说见性成佛。”
又问:“至极真理是什么?”禅师说:“我简要地说,你应该想到清净的本性之中,无所谓凡人和圣人,也没有明了之人和不明了之人。凡人和圣人,两者都只是个名称。如果就名称去理解,就堕入了生死轮回之中。如果知道了名称的虚假没有真实,也就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使用名称了。”
又说:“这是佛法的最根本的地方,如果说‘我能明了,他不能明了’,就是大的错误。看到有干净和污秽、凡人和圣人的差别,也是大的错误。如果当作没有凡人圣人去理解,又否定了有因果报应的道理。看到有清净本性可以栖息,也是大错误。认为不可栖息,也是大错误。然而清净本性之中,虽然没有动摇,却可以不妨碍方便应用。至于发扬慈悲,在这种施行之中,就圆满地体现了清净本性,可以说是见性成佛了。”继宗听后高兴地跳起来施礼感谢退下。
鸟窠道林禅师
原典
白居易守杭时①,入山谒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②。”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③不停,得非险乎?”
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④。”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礼而退。
注释
① 白居易守杭时:白居易,中唐大诗人。长庆二年(公元八二二年)七月至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五月任杭州刺史。
② 住处甚危险:道林禅师曾在秦望山(浙江绍兴东北)古松上栖宿,所以人称“鸟窠禅师”。
③ 识性:二十五圆通第二十三,弥勒菩萨所举的通向圆通之法。亦即七大中的识大。
④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本为《增一阿含经》卷一中阿难所说一偈语中前两句。全偈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一偈总括一切佛教。
译文
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时,进山去参见道林禅师,问道:“禅师您住的地方太危险了吧。”道林禅师说:“太守您的危险更大。”白居易说:“弟子现在职位镇守江山,有什么危险?”禅师说:“薪柴与烈火相交接,识性不能停止,能够不危险吗?”
白居易又问:“什么是佛法的主要旨意?”禅师说:“各种恶事不要去做,各种善事都应奉行。”白居易说:“三岁的小孩也懂得那么说。”禅师说:“三岁的孩子虽然能说得出,八十岁的老人却做不到。”白居易行礼而退。
南阳慧忠国师
原典
供奉①注《思益经》②。师曰:“凡注经须会佛义始得。”曰:“若不会佛意,争解注经?”师令侍者盛一碗水,中着七粒米,碗面安一只箸,问奉是什么义。奉无语。师曰:“老僧意尚不会,何况佛意?”
注释
① 供奉:官职名,在皇帝左右供职。此处指紫璘。
②《思益经》:《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之名,讲大乘的实义以破小乘的偏小。
译文
供奉紫璘在注《思益经》。慧忠国师说:“凡是注经一定要领会佛意才行。”供奉说:“如果不会佛意,怎么懂得注经呢?”国师便叫侍者盛上一碗水,中间放七粒米,碗上放一根筷子,问供奉是什么意思。供奉无法回答。国师说:“老僧的意思你都不能领会,更何况佛的意思呢?”
原典
僧问:“古德①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②。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③。不知若为?”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④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⑤意合。
“故《华严经》⑥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般若经》⑦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于是禅客作礼而去。
注释
① 古德:已作古的德行高的僧人。
② 法身:佛身,亦即真如本相。
③ 不思议:也叫不可思议。或因道理过于深妙,或由于事情过于稀奇,不可以用心去思想,不可以用语言去议论。
④ 凡小:凡夫,小乘之人。又凡夫即是小人,所以叫作凡小。
⑤ 了义经:指说理透彻而明了的佛教经典。
⑥《华严经》:梵文为。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宗据以立宗的重要经典。
⑦《般若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梵文为Mah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略称《大般若经》《般若经》。为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
译文
僧人问:“过去的高僧说:‘青青的翠竹,都是真如本相。茂盛的黄色花,无不是般若智慧。’有人不同意,说这是邪说;也有相信的,说不可思议。不知究竟怎样?”国师说:“这大概是普贤、文殊菩萨的境界,并不是凡夫小人所能够相信接受的。这都与大乘中说理透彻而明了的佛教经典的意思相符合。
“所以《华严经》说:‘佛身充满在万事万物当中,普遍地呈现在一切众生之前,随着因缘感应着无不周遍,而永恒地处在菩提智慧当中。’翠竹既然没有超出万物之外,难道不是法身吗?又《般若经》说:‘物界广阔无边,所以般若智慧也广阔无边。’黄色的花既然没有超越于物界,难道不是般若智慧吗?意义深远的话,不领悟的人难以理解。”于是禅客行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