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原典
洪州①百丈山②怀海禅师,福州长乐③人,王氏子。儿时随母入寺拜佛,指佛像问母曰:“此为谁?”母曰:“佛也。”师曰:“形容与人无异,我后亦当作佛。”岁④离尘⑤,三学⑥该练。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⑦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马大师便拈起一片胡饼⑧,示众,云:“是什么?”每每如此。
经三年,一日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什么?”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却归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问曰:“汝忆父母耶?”师曰:“无。”曰:“被人骂耶?”师曰:“无。”曰:“哭作什么?”师曰:“我鼻孔被大师扭得痛不彻。”同事曰:“有甚因缘不契?”师曰:“汝问取和尚去。”同事问大师曰:“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为某甲说。”大师曰:“是伊会也,汝自问取他。”同事归寮曰:“和尚道汝会也,教我自问汝。”师乃呵呵大笑。同事曰:“适来哭,如今为甚却笑?”师曰:“适来哭,如今笑。”同事罔然。
次日,马祖升座,众才集,师出卷却席,祖便下座。师随至方丈。祖曰:“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师曰:“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祖曰:“汝昨日向甚处留心?”师曰:“鼻头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师作礼而退。
注释
① 洪州:故治即今江西南昌市。
② 百丈山:大雄山,在今江西省奉新县。
③ 长乐:今福建省长乐市。
④岁:男女未成年叫。
⑤ 离尘:出家为僧。
⑥ 三学:戒、定、慧。
⑦ 檀越:梵语,意即施主。
⑧ 胡饼:烧饼。因其制法来自胡地,故名。
译文
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福州长乐县人,姓王。童年跟随母亲去佛寺拜佛,指着佛像问母亲说:“这是谁?”母亲说:“是佛。”禅师说:“样子和人没有什么区别,我以后也要做佛。”少年时就离俗出家,戒、定、慧三学无不精通。参见马大师,作为大师的侍者。施主每次送斋饭来,禅师刚一揭开盘盖,马大师就拈起一块胡饼,出示给大家看,说:“是什么?”每每这样。
过了三年,一天正在侍候马祖的时候,看到一群野鸭子从天上飞过。马祖问:“是什么?”禅师说:“野鸭子。”马祖说:“哪里去了?”禅师说:“飞过去了。”马祖便拧住禅师的鼻子扭,疼得他叫出声来。马祖说:“再说飞过去了!”禅师一听有所省悟,却回到侍者寮,哀声痛哭。同学问道:“你想父母了吗?”禅师说:“没有。”同学说:“是被人骂了?”禅师说:“没有。”同学说:“那么你哭做什么?”禅师说:“我鼻孔被马大师拧得疼个没完。”同学问:“有什么机缘不契合吗?”禅师说:“你问和尚去。”同学去问大师说:“怀海侍者有什么机缘不契合,他在寮房中哭,请和尚给我说说。”大师说:“是他已经领悟了,你自己去问他。”同学回到寮房说:“和尚说你领悟了,叫我自己来问你。”禅师于是呵呵大笑。同学问:“刚才还在哭,现在怎么又笑了?”禅师说:“刚才哭,现在笑。”同学迷惑不解。
第二天,马祖登上法座,众人刚刚聚集,禅师就出来把席子卷了起来,马祖便下了座位。禅师随马祖来到方丈,马祖说:“我刚才没有说话,你为什么把坐席给卷了?”禅师说:“昨天被和尚拧得我鼻尖痛。”马祖说:“你昨天往什么地方留心?”禅师说:“鼻尖今天又不疼了。”马祖说:“你很明白了昨天的事情。”禅师行礼退出。
原典
师再参侍立次,祖目视绳床角拂子。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①,将何为人?”师取拂子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于旧处,祖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
未几,住大雄山,以所处岩峦峻极,故号“百丈”。四方学者麏至。一日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闻举,不觉吐舌。师曰:“子已后莫承嗣马祖去么?”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之②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③。”师曰:“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檗便礼拜。
注释
① 两片皮:指嘴。
②“之”,原注云“应作大”。
③ 丧我儿孙:比喻丧失法嗣。
译文
禅师再一次参问侍立时,马祖用眼睛看着绳床角上的拂子。禅师说:“接近它用?还是离开它用?”马祖说:“你今后开两片皮,将怎样做人?”禅师取下拂子竖起来。马祖说:“接近它用?离开它用?”禅师把拂子挂回原处,马祖振起雄威大喝一声,禅师直觉得三天耳朵发聋。
不久,去住大雄山,由于那个地方山岩高峻陡峭,所以号称“百丈”。四面八方的学道者蜂拥而至。一天对众人说:“佛法可不是小事。老僧当年被马大师一喝,直觉得三天耳朵发聋。”黄檗希运听他这么一学,不禁吐出舌头。禅师说:“你以后不去继承马祖去吗?”黄檗说:“不是。今天通过和尚这么一学,得以见到马祖的大机大用,然而我且无法认识马祖的全貌。如果做马祖的继承人,以后会丧掉我的儿孙。”禅师说:“是这样,是这样。见解和师父平行,就会减去师父一半的德行;见解超过师父,才可以弘扬传授。你很有超越师父的见解。”黄檗行礼拜谢。
原典
住后,马师寄三瓮酱至,师集众上堂,开书了,拈拄杖指瓮曰:“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众无语,师打破,归方丈。
马祖一日问师:“什么处来?”师曰:“山后来。”祖曰:“逢着一人么?”曰:“不逢着。”祖曰:“为什么不逢着?”曰:“若逢着即举似和尚。”祖曰:“什么处得这消息来?”曰:“某甲罪过。”祖曰:“却是老僧罪过。”
有僧哭入法堂①来,师曰:“作么?”曰:“父母俱丧,请师选日。”师曰:“明日来一时埋却。”
注释
① 法堂:演说大法之堂。
译文
过了一段时候,马大师寄来三坛酱来,怀海禅师召集大家上堂,打开了信,拿着拄杖指着坛子说:“有个说法就不打破,说不出来就打破。”大家都无言以对,禅师将坛子打碎以后,便回方丈。
马祖有一天问怀海禅师说:“从什么地方来?”禅师说:“山后面来。”马祖说:“遇到一个人了吗?”禅师说:“没有遇到。”马祖说:“为什么没遇到?”回答说:“如果遇到了就讲给您听了。”马祖问:“从什么地方得这个消息来?”禅师说:“这是我的罪过。”马祖说:“倒是我的罪过。”
有个僧人哭着进法堂来,怀海禅师说:“怎么了?”僧人说:“父母都死了,请师父选个日子。”禅师说:“明天来了一起埋了。”
原典
沩山①、五峰②、云岩③侍立次,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山曰:“却请和尚道。”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汝儿孙。”又问五峰,峰曰:“和尚也须并却。”师曰:“无人处斫额④望汝。”又问云岩,岩曰:“和尚有也未?”师曰:“丧我儿孙。”
注释
① 沩山:沩山灵祐。
② 五峰:五峰常观。
③ 云岩:云岩昙晟。
④ 斫额:以手加额,远望的动作。
译文
沩山灵祐、五峰常观、云岩昙晟三人侍立时,怀海禅师问沩山:“闭上咽喉嘴巴,怎么说话?”沩山说:“请您说。”禅师说:“不是我拒绝对你说,恐怕以后丧失了你的子孙。”又问五峰,五峰说:“和尚您也应该闭上。”禅师说:“没有人的地方我手搭凉棚望着你。”又问云岩,云岩说:“您有没有?”禅师说:“丧失我的子孙。”
原典
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①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②,贵脱野狐身。”
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律送。”
师令维那③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大众皆安,涅槃堂④又无病人,何故如此?”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
黄檗便问:“古人错只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个什么?”师曰:“近前来向汝道。”檗近前打师一掌。师笑曰:“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⑤。”
时沩山在会下作典座⑥,司马头陀举野狐话,问:“典座作么生?”座撼门扇三下。司马曰:“太粗生。”座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注释
① 因果:佛教认为任何思想言行都引出相应的后果,称为因果报应。因果指报应中的前因与后果。
② 转语:禅林用语。随于机宜自由自在转变词锋之语,称为转语。在禅者迷惑不解、进退维谷之际,师家为了使禅者迷惑开解,忽然翻转机法而下转语。
③ 维那:音译羯磨陀那。为寺中统理僧众杂事之职僧。于禅宗,维那为六知事之一,为掌理众僧进退威仪之重要职称。
④ 涅槃堂:又叫延寿堂、省行堂、无常堂。送病僧入灭之处。
⑤ 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意谓天外有天,强中更有强中手。
⑥ 典座:禅林中负责大众斋粥之职称。东序六知事之一。
译文
怀海禅师每次上堂讲法时,都有一个老人随着大众听法。有一天众人退下以后,唯有老人不走,禅师问:“你是什么人?”老人说:“我不是人。在过去迦叶佛时,曾经住在这座山上。因学人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报应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报应。’于是五百生堕为野狐之身。现在请和尚您替我说一句转语,希望能脱离这野狐之身。”
禅师说:“你问吧。”老人说:“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报应吗?”禅师说:“不昧于因果报应。”老人听后大为省悟,行礼说:“我已经脱离了野狐之身,住在山后,我大胆地请求您按亡僧规式替我送葬。”
禅师命令维那敲椎通知大家:“吃完饭以后去送亡僧!”大家聚在一起议论说:“大家都好好的,涅槃堂里又没有病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吃完饭以后,禅师带领大家来到后山岩石下面,用拄杖挑出一只死野狐狸,就按照亡僧送葬的方式将它火葬了。禅师到晚上上堂,便讲了前后原因经过。
黄檗问:“古人只是错对了一句转语,就堕为五百世野狐身。如果转转总也不错,应该做个什么?”禅师说:“你到我跟前来我给你说。”黄檗上前打了禅师一掌。禅师笑着说:“本以为胡人的胡子是红的,更来了一个红胡子的胡人。”
当时沩山在会下做典座,司马头陀举野狐这个故事,问:“典座你怎么办?”典座把门扇撼三下。司马头陀说:“太粗疏了。”典座说:“佛法并不是这个道理。”
原典
普请①䦆地次,忽有一僧闻鼓鸣,举䦆头大笑便归。师曰:“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师归院,乃唤其僧问:“适来见什么道理,便恁么?”曰:“适来肚饥,闻鼓声归吃饭。”师乃笑。
注释
① 普请:寺院中集体劳动称普请。
译文
集体劳动䦆地时,忽然有一个僧人听到鼓响,就举起䦆头大笑往回走。怀海禅师说:“行啊,这是观察声音深入妙理的途径。”禅师回到寺院里,便召来那个僧人问:“刚才你看到什么道理,就那样做了?”回答说:“刚才肚子饿,听到鼓声回来吃饭。”禅师听完就笑。
原典
师谓众曰:“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
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则亦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诸方。
译文
怀海禅师对众人说:“有一个人经常不吃饭也不说饿,有一个人整天吃饭也不说饱。”
怀海禅师每当劳动作务时,一定领先做在众僧的前面,主管的人不忍心,悄悄把工具藏起来请他休息。禅师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该劳烦他人呢?”在到处找工具找不到以后,也就不吃饭。因此有“一天不劳动,一天就不吃饭”的话传遍四面八方。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
原典
池州①南泉②普愿禅师,郑州新郑③人。姓王。依大隗山大慧禅师④受业⑤,嵩岳受具。初习相部⑥及毗尼。既游讲肆⑦,历听《楞伽》《华严》,入《中》《百》《门观》⑧,精练玄义⑨。后扣大寂⑩之室,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⑪。
一日为众僧行粥次,马祖问:“桶里是什么?”师曰:“这老汉合取口,作恁么语!”祖便休。自是同参⑫无敢诘问。
注释
① 池州:州名,唐置,辖地相当于今安徽贵池、青阳、东至等县地。
② 南泉:南泉院,位于池州。
③ 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
④ 大慧禅师:怀让禅师。
⑤ 受业:从师学习。
⑥ 相部:“相部律宗”是中国佛教律宗的一派。隋唐时法砺创立,因传法中心在相州,故名。相部,指相部之律。
⑦ 讲肆:讲舍。
⑧《中》《百》《门观》:大乘空宗主要论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⑨ 玄义:高妙精深之义。
⑩ 大寂:马祖道一之谥号。
⑪ 游戏三昧:游戏,谓自在无碍;三昧,谓正定。自在无碍,而常不失定意,叫游戏三昧。
⑫ 同参:平辈禅僧互相之间的称谓。
译文
池州南泉院普愿禅师,郑州新郑人。姓王。随大隗山大慧禅师学习,在嵩岳受具足戒。开始时学习相部律及律藏。后来游历各地讲法道场,听过《楞伽经》《华严经》之后,又更深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精通其中玄妙深奥的义理。后来由于参礼马祖,顿时忘记了这些入道的工具,得以达到自在无碍而又不失正定的自由境界。
一天在给众僧盛粥的时候,马祖问:“桶里是什么?”禅师说:“这老汉闭上嘴,竟说出这样的话!”马祖便不作声了。从此那些同学没有人敢向他问难。
原典
赵州问:“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师便打。州捉住棒云:“已后莫错打人!”师曰:“龙蛇易辨,衲子①难瞒。”
注释
① 衲子:对参禅僧的称呼。衲,僧服。
译文
赵州从谂问:“道不在物外,物外也没有道。那么什么是物外之道呢?”普愿禅师听完就打。赵州抓住棒子说:“以后不要错打人了!”禅师说:“龙蛇容易分辨,禅僧却难以蒙骗。”
原典
师一日问黄檗:“黄金为世界,白银为壁落,此是什么人居处?”檗曰:“是圣人居处。”师曰:“更有一人居何国土?”檗乃叉手①立。师曰:“道不得,何不问王老师②?”檗却问:“更有一人居何国土?”师曰:“可惜许③。”
注释
① 叉手:禅林礼法之一。又称拱手。原为我国俗礼,后为禅门所采用。
② 王老师:南泉自指。师俗姓王,故称。
③ 许:语气助词。
译文
普愿禅师有一天问黄檗希运:“用黄金做世界,用白银做围墙,这是什么人的住处?”黄檗说:“是圣人的住处。”禅师说:“另外有一个人居住在什么国土?”黄檗拱手站立。禅师说:“说不出来,为什么不问问王老师?”黄檗便问:“还有一个人居住在什么国土?”禅师说:“可惜啊!”
原典
师问黄檗:“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理如何?”檗曰:“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师曰:“莫是长老①见处么?”檗曰:“不敢。”师曰:“浆水钱②且置,草鞋钱③教阿谁还?”
注释
① 长老:对腊(指出家岁数)德高僧人的尊称。有时也专门用以表示对住持的尊称。
② 浆水钱:饭费。
③ 草鞋钱:行脚参学的时间和费用。
译文
禅师问黄檗:“定慧平等之学,明了认识佛性,这道理是什么?”黄檗说:“十二个时辰当中,都不依靠任何东西。”禅师说:“这不是长老自己的见解吗?”黄檗说:“不敢。”禅师说:“茶饭钱暂且不说了,你的草鞋钱叫谁来偿还?”
原典
师与归宗①、麻谷②同去参礼南阳国师,师于路上画一圆相,曰:“道得即去。”宗便于圆相中坐,谷便作女人拜。师曰:“恁么则不去也。”宗曰:“是什么心行?”师乃相唤便回,更不去礼国师。
注释
① 归宗:智常。
② 麻谷:宝彻之号。
译文
普愿禅师同归宗智常、麻谷宝彻一同去参礼南阳国师,禅师在路上画了一个圆圈,说:“说得出就去。”归宗便在圆圈中坐下,麻谷便装作女人样子下拜。禅师说:“那么就不去了。”归宗说:“是什么心理行为?”禅师于是招呼他们回去,再也不去参礼慧忠国师了。
原典
师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州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译文
普愿禅师因东西两堂的僧人争一只猫,正好遇上,就对众人说:“说得出就救了这只猫,说不出就杀掉它。”大家没话对答,禅师便把猫杀了。赵州从谂从外面回来,禅师把上面的事说给他听,赵州就脱下鞋子放在头上走了出去。禅师说:“当时你要是在场,便救了猫。”
杭州盐官海昌院齐安国师
原典
僧问大梅①:“如何是西来意?”大梅曰:“西来无意。”师闻乃曰:“一个棺材,两个死汉。”
注释
① 大梅:大梅法常禅师。
译文
僧人问大梅法常:“什么是祖师从西来的旨意?”大梅说:“祖师从西来并没有什么旨意。”齐安禅师听了就说道:“一个棺材,两个死汉。”
庐山归宗智常禅师
原典
大愚①一日辞师,师问:“甚处去?”愚曰:“诸方学五味禅②去。”师曰:“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有一味禅③。”愚便问:“如何是一味禅?”师便打。愚忽然大悟云:“嗄,我会也。”师云:“道!道!”愚拟开口,师又打趁出。愚后到黄檗,举前话。檗上堂曰:“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着个个屙漉漉地,只有归宗较些子④。”
注释
① 大愚:归宗智常之法嗣。
② 五味禅:五种交杂之禅。相对于一味禅而言。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五种。
③ 一味禅:顿悟顿入之禅。是相对于分阶段的渐进之禅而言。
④ 较些子:好一些,还算可以。
译文
大愚有一天向智常禅师告辞,禅师问:“到什么地方去?”大愚说:“到各山寺学五味禅去。”禅师说:“各山门有五味禅,我这里却只有一味禅。”大愚就问:“什么是一味禅?”禅师听了便打。大愚忽然大为开悟说:“嗄,我会了。”禅师说:“讲!讲!”大愚刚要开口,禅师又把他打了出去。大愚后来到了黄檗那里,说起这段话。黄檗上堂对大家说:“马大师门下出了八十四个有智慧见识的人,被有道者问起来个个尿裤子,只有归宗智常强一些。”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
原典
夹山①与定山②同行,言话次,定山曰:“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夹山曰:“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互相不肯,同上山见师。夹山便举,问:“未审二人见处,那个较亲?”师曰:“一亲一疏。”夹山复问:“那个亲?”师曰:“且去,明日来。”夹山明日再上问,师曰:“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注释
① 夹山:夹山(今湖南石头县一带)大同院开创者善会禅师。
② 定山:神英禅师。
译文
夹山善会与定山神英同行,说话间,定山说:“生死中没有佛,就没有生死。”夹山说:“生死当中有佛,就不迷惑于生死。”两人都说对方不对,一同上山来见法常禅师。夹山举出上面的话题,问道:“不知道我们两个人的见解,哪个比较接近?”禅师说:“一个近一个远。”夹山又问:“哪个接近?”禅师说:“你们先下去吧,明天来再说。”夹山第二天又上前问,禅师说:“近者不问,问者不近。”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
原典
幽州①宝积禅师,因于市肆行,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斤来。”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长史②,那个不是精底?”师于此有省。
又一日,出门见人升丧,歌郎③振铃云:“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审魂灵往那方?”幕下孝子哭曰:“哀!哀!”师身心踊跃,归举似马祖,祖印可④之。
注释
① 幽州:古“九州”之一,辖境历代不同,唐时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及所辖通县、房山、大兴和天津武清、河北永清、安次等县地。
② 长史:本为官职名,此处用作对人的敬称。
③ 歌郎:举办丧事时被雇请为人唱丧歌者。
④ 印可:佛教称印证、许可为印可,犹言同意。
译文
幽州宝积禅师,在市场上走,看见一个客人买猪肉,对屠夫说:“把精的割一斤来。”屠夫放下刀,拱手说道:“长史,您看哪个不是精的?”禅师因此有所省悟。
又有一天,出门看见人家送丧,歌郎晃动着铃铛唱道:“一轮红日已决定向西沉去,不知魂灵前往何方?”帷幕下的孝子哭道:“哀!哀!”禅师身心震动很大,回到寺中学给马祖听,马祖肯定了他的想法。
湖南东寺如会禅师
原典
东寺如会禅师,常患门徒诵大寂“即心即佛”之谈不已,谓:“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而云‘即佛’?”遂示众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
译文
东寺如会禅师总是忧虑门徒们念诵马祖的“心就是佛”的话没完没了,说:“佛到底住在哪里,却说‘就是心’?心像画师,却说‘就是佛’?”于是指示大家说:“心不是佛,智慧不是道。剑离开已经很远了,你才去刻舟。”
抚州石巩慧藏禅师
原典
抚州①石巩慧藏禅师,本以弋猎为务,恶见沙门。因逐鹿从马祖庵前过,祖乃逆之。师遂问:“还见鹿过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猎者。”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个。”祖曰:“汝不解射。”
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曰:“一箭射几个?”祖曰:“一箭射一群。”曰:“彼此生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直是无下手处。”祖曰:“这汉旷劫无明②烦恼,今日顿息。”师掷下弓,投祖出家。
注释
① 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
② 无明:梵文Avidyā的意译,即痴。意思是说暗钝之心没有观察了解诸法事理之明。
译文
抚州石巩慧藏禅师,本来以打猎为生,讨厌见到和尚。有一天追鹿从马祖庵前过,马祖就迎了上去。禅师便问:“见到一只鹿从这里跑过去吗?”马祖说:“你是什么人?”回答说:“猎人。”马祖说:“你懂得射箭吗?”回答说:“懂得射箭。”马祖问:“你一箭射几个?”回答说:“一箭射一个。”马祖说:“你还不懂得射箭。”
慧藏问:“您懂得射箭吗?”马祖说:“懂得射箭。”慧藏问:“一箭射几个?”马祖说:“一箭射一群。”慧藏说:“彼此都是生命,何必射他一群?”马祖说:“你既然这样想,为什么不自己射自己呢?”慧藏说:“你叫我自己射自己,我只觉得没有下手之处。”马祖说:“这个汉子几世的痴钝烦恼,今天一下子消失了。”慧藏禅师扔下弓箭,投靠马祖出了家。
潭州三角山总印禅师
原典
僧问:“如何是三宝①?”师曰:“禾、麦、豆。”曰:“学人不会。”师曰:“大众欣然奉持。”
注释
① 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
译文
僧人问:“什么是三宝?”总印禅师说:“禾、麦、豆。”僧人说:“学生不懂。”禅师说:“大家都欣然地奉行保持。”
信州鹅湖大义禅师
原典
信州①鹅湖②大义禅师,唐宪宗③诏入麟德殿论义。有法师问:“如何是四谛④?”师曰:“圣上一帝,三帝何在?”法师无语。
又问:“欲界⑤无禅,禅居色界⑥,此土凭何而立禅?”师曰:“法师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曰:“如何是禅?”师以手点空,法师又无对。帝曰:“法师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奈何。”
注释
① 信州:今江西上饶。
② 鹅湖:在信州城南百里。原名荷湖山,晋代改为今名。大义禅师于此开山。
③ 唐宪宗:名李纯,公元八〇五—八二〇年在位。
④ 四谛:梵文Catur-satya的意译。也叫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⑤ 欲界:三界之一,为具有饮食、淫欲的众生所居。
⑥ 色界:三界之一,为已离食欲、淫欲的众生所居。
译文
信州鹅湖大义禅师,被唐宪宗下诏召进麟德殿讨论义理。有个法师问:“什么是四谛?”禅师说:“圣上只是一位皇帝,其他三帝在什么地方?”法师无言以对。
又问:“欲界没有禅,禅居于色界,这个世上凭什么立禅呢?”禅师说:“法师你只知道欲界没有禅,却不知道禅界没有欲望。”法师说:“什么是禅?”禅师用手指点天空,法师又没法回答。宪宗皇帝说:“法师能讲无穷的经论,只在这一点上还无可奈何。”
京兆兴善惟宽禅师
原典
京兆兴善①惟宽禅师,僧问:“狗子还有佛性否?”师曰:“有。”曰:“和尚还有否?”师曰:“我无。”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独无?”师曰:“我非一切众生。”曰:“既非众生,莫是佛否?”师曰:“不是佛。”曰:“究竟是何物?”师曰:“亦不是物。”曰:“可见可思否?”师曰:“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议。”
注释
① 兴善:寺名,又称大兴善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二点五公里处。
译文
京兆兴善惟宽禅师,有僧人问他:“狗有没有佛性?”禅师说:“有。”僧人说:“和尚有没有?”禅师说:“我没有。”僧人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和尚您为什么唯独没有呢?”禅师说:“我不是一切众生。”僧人说:“既然不是众生,莫非是佛吗?”禅师说:“不是佛。”僧人说:“究竟是什么东西?”禅师说:“也不是东西。”僧人说:“可以看到可以思想吗?”禅师说:“思想不能到达,议论不可认识,所以叫作不可思议。”
五台山隐峰禅师
原典
石头刬草次,师在左侧叉手而立。头飞刬子向师前刬一株草,师曰:“和尚只刬得这个,不刬得那个。”头提起刬子,师接得,便作刬草势。头曰:“汝只刬得那个,不解刬得这个。”师无对。
师推车次,马祖展脚在路上坐。师曰:“请师收足。”祖曰:“已展不缩。”师曰:“已进不退。”乃推车碾损祖脚。祖归法堂执斧子曰:“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师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
译文
石头希迁正在铲草,隐峰禅师在左边拱手站立。石头飞起铲子直向禅师前面的一株草,禅师说:“您只铲了这个,没有铲那个。”石头拿起铲子,禅师接过来,便作铲草的样子。石头说:“你只铲掉那个,却不懂得铲掉这个。”禅师没法回答。
禅师推车时,马祖伸着脚在路上坐着。禅师说:“请师父收起脚。”马祖说:“已经伸出去了就不再缩回来。”禅师说:“已经前进就不再后退。”便推车过去碾伤了马祖的脚。马祖回到法堂拿着斧子说:“刚才碾伤老僧脚的人出来!”禅师便出来站到马祖面前伸着脖子,马祖便放下斧子。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
原典
澧州药山①惟俨禅师,绛州②韩氏子。年十七出家,纳戒衡岳,博通经论,严持戒律。一日,叹曰:“大丈夫当离法自净③,谁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耶?”
首造石头之室,便问:“三乘十二分教④,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师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
师禀命恭礼马祖,仍伸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⑤,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师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什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⑥。”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注释
① 药山:在今湖南澧县一带。
② 绛州:今山西新绛一带。
③ 自净:“三自”之一,即修禅以求得正念、正定。
④ 十二分教:亦称十二部经,佛经体例上的十二种类别。
⑤ 扬眉瞬目:又叫瞬目扬眉,迅速思虑之意。
⑥ 蚊子上铁牛:蚊子停在铁牛身上,无处可以下嘴,比喻禅旨无法用语言表达,无法通过语言去领会。
译文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绛州韩氏之子。十七岁时出家,在衡岳受戒,博通经论,严格持守戒律。一天,忽然感叹道:“男子汉大丈夫应当离开法修禅以明心见性,谁能琐碎地做这些细小得像祭祀一样的事情呢?”
于是首先拜见石头希迁,问:“三乘十二分教,我已经大致知道了。我听南方流行着直指人心,见到自我心中本性即可成佛的说法,希望和尚您大发慈悲给指示一二!”石头说:“那么也不行,不那么也不行,那么不那么都不行,你怎么办?”禅师不知如何对答。石头说:“你的缘份不在这里,暂且去马大师那里吧。”
禅师领命去参礼马祖,仍旧问原来的问题。马祖说:“我有时叫他扬眉瞬目,有时不叫他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是对的,有时扬眉瞬目又不对,你怎么办?”禅师听了以后当即开悟,便施礼拜谢。马祖说:“你见到什么道理,礼拜我呢?”禅师答:“我在石头那里就像蚊子叮上了铁牛。”马祖说:“你既然这样,要好好加以护持。”
邓州丹霞天然禅师
原典
邓州①丹霞②天然禅师,本习儒业,将入长安应举。方宿于逆旅③,忽梦白光满室。占者④曰:“解空⑤之祥也。”偶禅者问曰:“仁者何往?”曰:“选官去。”禅者曰:“选官何如选佛?”曰:“选佛当往何所?”禅者曰:“今江西马大师出世⑥,是选佛之场,仁者可往。”
遂直造江西。才见祖师,以手拓幞头⑦额,祖顾视良久曰:“南岳石头是汝师也。”遽抵石头,还以前意投之。头曰:“着槽厂去。”师礼谢,入行者房,随次执爨役,凡三年。忽一日石头告众曰:“来日刬佛殿前草!”至来日,大众诸童行各备锹䦆刬草,独师以盆盛水沐头,于石头前胡跪⑧。头见而笑之,便与剃发。又为说戒,师乃掩耳而出。
再往江西,谒马祖。未参礼,便入僧堂内,骑圣僧⑨颈而坐。时大众惊愕,遽报马祖。祖躬入堂视之,曰:“我子天然。”师即下地礼拜曰:“谢师赐法号。”因名天然。祖问:“从甚处来?”师曰:“石头。”祖曰:“石头路滑,还跶倒汝么?”师曰:“若跶倒即不来也。”乃杖锡观方。
注释
① 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一带。
② 丹霞:山名,位于邓州。唐贞元(公元七八五—八〇五年)天然开山。初名广济禅院,后名寺。
③ 逆旅:客舍。逆,迎;迎止宾客之处。
④ 占者:占卜之人。
⑤ 解空:悟解万物皆空的道理。
⑥ 出世:本指如来出现于世,后也用以指得道高僧住持寺院。
⑦ 幞头:古代一种头巾。
⑧ 胡跪:西域僧人跪坐之法,其中又分左跪、互跪、长跪等。
⑨ 圣僧:又作上僧。原指开悟且德高望重之僧,后转指于斋堂上座所安置之圣僧像而言。一般小乘寺院安置宾头卢,大乘寺院则安置文殊。于禅堂,僧堂中央或安置文殊菩萨,或安置观音菩萨、宾头卢、憍陈如、空生、大迦叶,或布袋和尚之像。
译文
邓州丹霞天然禅师,原本学习儒家的学业,正要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刚住在旅店里,忽然梦见白光充满居室。占卜的人说:“这是悟解万物皆空的征兆啊!”遇到一位学禅的人问他:“您到什么地方去?”天然说:“选官去。”学禅的人说:“选官怎么比得上选佛?”天然说:“选佛应该去什么地方?”学禅的人说:“现在江西马大师出世,那里是选佛的场所,您可以去那里。”
天然于是直接到了江西。刚一见到马祖大师,就用手拍着幞头帽子的前部,马祖看了他半天说:“南岳石头是你的师父。”天然又立刻到了石头那里,仍然以见马祖的动作参见石头。石头说:“到槽厂去吧。”天然禅师行礼感谢,进入行者的寮房,随着别人做炊事劳,一共做了三年。忽然有一天石头告诉众人说:“明天要割佛殿前的草。”第二天,大众和童子们各自准备铁锹䦆头割草,唯独禅师用盆盛上水洗好头发,跪在石头面前。石头看见后笑了,就给他剃了发。又给他解说戒法,禅师便捂着耳朵出去了。
又前往江西,谒见马祖。还没有参礼,就进入僧堂里,骑在圣僧像的脖子上坐着。当时大家都非常惊愕,立即报告马祖。马祖亲自到僧堂来看,说:“我子天然。”禅师当即下地礼拜说:“感谢师父赐给我法号。”因此名叫天然。马祖问:“从什么地方来?”禅师说:“石头。”马祖说:“石头路滑,没摔着你吗?”禅师说:“要是摔倒的话就不来了。”于是拄着锡杖四处游方。
原典
过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烧火向,院主①诃曰:“何得烧我木佛!”师以杖子拨灰曰:“吾烧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师曰:“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主自后眉须堕落②。
注释
① 院主:又叫寺主、监寺,即寺院之主。
② 眉须堕落:以眉毛胡须掉落,比喻意念错误而受到惩罚。
译文
访问慧林寺,正遇上大冷天,天然禅师就拿木佛来烧火烤,院主呵道:“怎么能烧我的木佛!”禅师用拄杖拨灰说:“吾正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哪有什么舍利?”禅师说:“既然没有舍利,再拿两尊来烧。”院主从此以后眉毛胡须都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