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黄檗希运禅师

原典

丈①一日问师:“什么处去来?”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丈曰:“还见大虫么?”师便作虎声。丈拈斧作斫势,师即打丈一掴,丈吟吟而笑便归。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②,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注释

① 丈:指百丈怀海禅师。

② 好看:留心、注意。

译文

百丈有一天问希运禅师:“你从什么地方来的?”禅师说:“去大雄山下采菌子来的。”百丈说:“看到老虎了吗?”禅师便发出虎的叫声。百丈拿起斧子作出砍的架势,禅师打了百丈一个耳光,百丈笑吟吟地回去了。百丈上堂时说:“大雄山下有一只老虎,你们这些人也要小心,百丈老汉今天亲自被它咬了一口。”

原典

师因有六人新到,五人作礼,中一人提起坐具作一圆相。师曰:“我闻有一只猎犬甚恶。”僧曰:“寻羚羊声来。”师曰:“羚羊无声到汝寻。”曰:“寻羚羊迹来。”师曰:“羚羊无迹到汝寻。”曰:“寻羚羊踪来。”师曰:“羚羊无踪到汝寻。”曰:“与么则死羚羊也。”师便休去。

明日升堂曰:“昨日寻羚羊僧出来!”僧便出。师曰:“昨日公案①未了,老僧休去,你作么生?”僧无语。师曰:“将谓是本色衲僧,元来只是义学②沙门。”便打趁出。

注释

① 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借为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用来判断是非迷悟。

② 义学:佛家称俱舍、唯识、法相等宗的学问为义学。

译文

有六个新来的人,其中五个人行礼,一个人拿起座具画了一个圆圈。希运禅师说:“我听说有一只猎狗非常凶恶。”那个僧人说:“来寻找羚羊的叫声。”禅师说:“羚羊没有叫声让你寻找。”僧人说:“来寻找羚羊的足迹。”禅师说:“羚羊没有足迹让你寻找。”僧人说:“来寻找羚羊的踪影。”禅师说:“羚羊没有踪影让你寻找。”僧人说:“这样的话就是死羚羊了!”禅师便休息去了。

第二天禅师上堂说:“昨天寻找羚羊的僧人出来!”僧人便站了出来。禅师说:“昨天的公案还没了结,老僧休息去了,你怎么办?”僧人没法回答。禅师说:“本以为你是在行的禅僧,原来只是死守义理之学的沙门。”便责打赶了出去。

原典

师一日捏拳曰:“天下老和尚总在这里,我若放一线道,从汝七纵八横①。若不放过,不消一捏。”僧问:“放一线道时如何?”师曰:“七纵八横。”曰:“不放过不消一捏时如何?”师曰:“普。”

注释

① 七纵八横:领会透彻,通畅无碍。

译文

希运禅师有一天捏着拳头说:“天下的老和尚都在这里,我要是放一线出路,就随你们七纵八横。如果不放过,不消我这么一捏。”有僧人问:“放一线出路时怎么样?”禅师说:“七纵八横。”僧人问:“不放过不消一捏时怎么样?”禅师说:“普。”

原典

师上堂,大众才集,师拈拄杖一时打散。复召大众,众回首,师曰:“月似弯弓,少雨多风。”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

示裴公美①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②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

“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③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④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注释

① 裴公美:晚唐宰相裴休,字公美,家世代奉佛,到他这里,更加笃信。

② 无始:佛教认为一切世间像众生、像佛法,都没有开头,没有原始。

③ 穷劫:穷尽久远的时间,指永远。

④ 六度:亦称六波罗蜜、六度无极。梵文的意译。谓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译文

希运禅师上堂,大家刚到齐,禅师拿着拄杖一挥,把众人都给打散了。却又招呼大家,大家回头,禅师说:“月亮好似弯弓,必定少雨多风。”僧人问:“什么是祖师从西来的旨意?”禅师便打。

希运禅师对裴休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只是一个心,再没有其他什么法。此心自从原始以来,不曾出生,不曾毁灭,不是青色不是黄色,没有形状没有表相,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无所谓新也无所谓旧,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不是大的也不是小的,超越于一切限度数量概念语言踪迹来对待,本身就是,一动意念就错,好像空旷的天空,没有边际,不可测量,只此一心就是佛。

“佛与众生并没有其他差别,只是众生执着于色相去寻求,寻求反而失去,让佛去找佛,让心去捉心,这是永远也得不到的。不知道屏息意念忘掉思虑,佛自然就出现在眼前,此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作为众生时,此心没有减少;作为诸佛时,此心也没有增加;乃至所有的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和修行方式,无数的功德,本来都充足圆备,不须修行增添,遇上因缘就行动,因缘息灭就静寂。要是不坚定地相信此心是佛,而要拘泥于物相去修行,以寻求功德应用,都是妄想,与大道相违背。”

原典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①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②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③,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注释

① 人我:佛教认为“人”本来没有真实性实体。而世俗之人由于不懂佛理,错认有实在之我体,并由此产生关于“我”的观念。

② 念:一刹那。

③ 三际:犹言三世。前际即为过去,后际即为未来,中际即为现在之世。

译文

僧人问:“怎样才能不陷落在各各分别妄念上?”希运禅师说:“整天吃饭没有咬着一粒米,整天行走没有踩着一片土地,这个时候就没有了人我实有的相状,整天不离开一切事情,不被各种境象所迷惑,才叫作自在人。更要时时刻刻不见一切物相,也别辨认前后三际,前际没有过去,今际无所谓停留,后际无所谓到来,安然端坐,任其自然没有拘束,这才叫解脱。努力!努力!此宗门中成千上万的人,只有三个五个,如果不当回事,受罪的时候有着呢!所以说:努力今生就得到解脱,有谁愿意多少辈子都在受苦遭殃!”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

原典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造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得后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师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

同参祐禅师①创居沩山②,师躬耕助道。祐归寂,众请主法。上堂:“汝诸人总来就安求觅什么?若欲作佛,汝自是佛。担佛傍家走,如渴鹿趁阳焰③相似,何时得相应④去?汝欲作佛,但无许多颠倒攀缘⑤妄想恶觉⑥垢欲不净,众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觉、佛,更向何处别讨?所以安在沩山三十年来,吃沩山饭,屙沩山矢,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转来;才犯人苗稼,即便鞭挞调伏。既久可怜⑦生,受人言语,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⑧,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

注释

① 祐禅师:灵祐禅师。

② 沩山:大沩山,在今湖南长沙一带。有同庆寺,为灵祐禅师所居。

③ 渴鹿趁阳焰:《楞伽经》卷二说,一群极渴的鹿,看到阳光中浮动的尘埃,以为是水波翻动,就奔驰追逐,企图饮水解渴。比喻把假相当成事实,徒劳妄为,无法达到目的。

④ 相应:契合之意。

⑤“攀缘”,原为“攀绿”。《续藏经》中已将“绿”改作“缘”。

⑥ 恶觉:恶的思想。

⑦ 可怜:可重可贵。

⑧ 露地白牛:《法华经·譬喻品》所说的,立于门外露地之大白牛车,譬喻大乘佛法。此处也是借以比喻佛法。

译文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造访百丈禅师,行礼后问道:“学生想求得认识佛法,怎么做才对呢?”百丈说:“很像骑牛找牛。”禅师说:“认识以后又怎样呢?”百丈说:“就像骑牛回到家里。”禅师说:“不知道从始至终怎样保持?”百丈说:“就像放牛的人拿着棍子看着,不让它毁坏别人的庄稼。”禅师从此领悟佛法,再也不去奔走寻求。

同学灵祐禅师创居沩山,大安禅师亲自耕种资助他开山弘道。灵祐归寂以后,众人请求他来主持法会。上堂对大众说:“你这些人来我这里寻求个什么?如果想做佛,你自己就是佛。扛着佛挨家走,就像渴鹿追赶太阳的火焰一样,什么时候才能契合佛旨?你如果想做佛,只要你们没有那么多颠倒攀缘妄想恶的想法污垢欲望不净,那么众生之心,就是初心、正觉、佛,还向什么地方去寻找?所以我在沩山三十年来,吃沩山饭,屙沩山屎,却不学沩山禅。只看着一头水牯牛,如果下路进入草中,就把鼻子拽转过来;刚去侵犯人家的庄稼,就用鞭子抽打驯服。时间一长就变得可喜了,听人的话,如今变成个露地白牛,常在眼前,整天明晃晃地,赶也赶不走。”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

原典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本州大中寺受业,后行脚遇百丈开悟,却回受业。本师问曰:“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曰:“并无事业。”遂遣执役。一日因澡身,命师去垢,师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圣。”本师回首视之,师曰:“佛虽不圣,且能放光。”

本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求出。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①去!”遂有偈曰: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本师置经问曰:“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后见汝发言异常。”师曰:“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②,今欲报慈德耳。”本师于是告众致斋,请师说法。

注释

① 驴年:比喻无期,因十二地支中没有驴年。

② 歇处:领悟禅旨之所。

译文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开始在本州大中寺中受业学习,后来行脚遇百丈禅师开悟,然后又回到大中寺学习。师父问:“你离开我在外面,学得什么事业回来?”神赞说:“并没有事业。”于是派他去作务。有一天师父洗澡,命他擦背,神赞禅师拍打着师父的后背说:“好一所佛堂,但佛却不神圣。”师父回头看他,禅师说:“佛虽不神圣,但还能放光。”

又有一天师父在窗户下面看佛经,一只蜂子撞窗纸想出去。禅师看到说:“世界这么广阔不肯出去,钻他故纸,驴年才能出去!”于是作偈说:“空敞着门却不肯飞出,扑打窗纸也太愚痴。用一百年去钻旧纸,哪年才有出头之日?”师父放下佛经问道:“你行脚遇到了什么人?我前后几次看你说话异乎寻常。”禅师说:“我承蒙百丈和尚指明开悟门径,如今回来想报答您的恩德。”师父于是告诉大众准备斋席,请禅师说法。

赵州观音从谂禅师

原典

赵州①观音院②真际从谂禅师,曹州郝乡人也,姓郝氏。童稚于本州扈通院披剃③,未纳戒④,便抵池阳⑤参南泉。值泉偃息⑥,而问曰:“近离甚处?”师曰:“瑞像⑦。”泉曰:“还见瑞像么?”师曰:“不见瑞像,只见卧如来。”泉便起坐,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沙弥。”泉曰:“那个是你主?”师近前躬身曰:“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候万福!”泉器之,许其入室。

他日问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⑧,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师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⑨纳戒,仍返南泉。

注释

① 赵州:今河北赵县一带。

② 观音院:也称东院。

③ 披剃:初出家为僧尼叫披剃,意思是剃发披僧衣。

④ 纳戒:受戒。

⑤ 池阳:在今安徽省内。

⑥ 偃息:安卧。

⑦ 瑞像:指佛像。

⑧ 无记:梵文。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谓无记者因不能招感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是故称为无记。另外,对质问不作肯定与否定的回答,亦称无记。

⑨ 琉璃坛:以琉璃宝所筑的戒坛。

译文

赵州观音院真际从谂禅师,曹州郝乡人,姓郝。童年时在本州扈通院剃发,还没受戒,就到池阳去参礼南泉。正赶上南泉躺着休息,南泉就问他:“你现在离什么地方最近?”从谂说:“佛像。”南泉说:“你还看见佛像吗?”从谂禅师说:“不见佛像,只看见躺着如来。”南泉便起身坐着,问:“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没主沙弥?”禅师说:“是有主沙弥。”南泉说:“哪个是你的主?”禅师走近南泉跟前躬身说:“仲冬天气严寒,我来恭问和尚万福!”南泉很器重他,允许他入室。

有一天问南泉说:“什么是道?”南泉说:“平常心就是道。”禅师说:“可以趣向吗?”南泉说:“一考虑趣向就错了。”禅师说:“不考虑怎知是道?”南泉说:“道无所谓知,无所谓不知。知是虚妄幻觉,不知则不可断定,如果真正达到了不疑之道,就像天空一样,空旷开阔,怎么能硬做评论呢?”禅师当即领悟了道理,于是前往嵩山琉璃坛纳戒,然后仍旧去见南泉。

原典

师在井楼上打水次,见南泉过,便抱柱悬却脚,曰:“相救!相救!”南泉上胡梯曰:“一二三四五。”师少顷却去礼谢,曰:“适来谢相救。”

到道吾①,才入堂,吾曰:“南泉一只箭来也!”师曰:“看箭!”吾曰:“过也。”师曰:“中。”

注释

① 道吾:道吾山宗智禅师。

译文

从谂禅师在井楼上打水,看见南泉走过来,就抱着柱子悬起两脚,说:“来救我!来救我!”南泉上胡梯说:“一二三四五。”禅师不一会儿却去行礼感谢,说:“刚才谢谢您救我。”

来到道吾禅师处,一走进法堂,道吾就说:“南泉的一只箭来了!”从谂禅师说:“看箭!”道吾说:“过去了。”禅师说:“中了。”

原典

到黄檗,檗见来,便闭方丈门。师乃把火于法堂内,叫曰:“救火!救火!”檗开门捉住曰:“道!道!”师曰:“贼过后张弓。”

僧问师:“学人乍入丛林①,乞师指示。”师云:“吃粥了也未?”云:“吃粥了也。”师云:“洗钵盂去。”其僧因此大悟。

注释

① 丛林:指僧众聚居之寺院,尤指禅宗寺院。

译文

来到黄檗处,黄檗看他来了,便关上了方丈的门。禅师就拿着火把来到法堂里,叫道:“救火!救火!”黄檗打开门抓住他说:“说!说!”禅师说:“贼过去后才拉开弓。”

有个僧人问从谂禅师:“学生刚入丛林,请师父指示。”禅师说:“吃粥了没有?”僧人说:“吃粥了。”禅师说:“洗钵盂去。”那个僧人因此大为省悟。

原典

师示众云:“此事的的①,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老僧到沩山,见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山云:‘与我过床子来。’若是宗师,须以本分事②接人始得。”

时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

注释

① 的的:明白,昭著。

② 本分事:身心自然脱落而现眼前之人人本来具有的心性。

译文

从谂禅师指示众人说:“这件事确确实实,没有量大的人不能从这里面出来。老僧曾经到沩山去,看到有僧问:‘什么是祖师从西来这里的旨意?’沩山说:‘给我过床这边来。’如果是一位宗师,一定要以本分事接引学人才行。”

这时有僧人问:“什么是祖师从西来这里传达的主要旨意?”禅师说:“庭院前面的柏树。”僧人说:“您不要用境来指示别人。”禅师说:“我不拿境来指示人。”僧人说:“那么什么是祖师从西来传授的旨意?”禅师说:“庭院前的柏树。”

原典

师一日于雪中倒卧,曰:“相救!相救!”有僧便去身边卧,师便起去。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①在。”又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曰:“既有,为什么入这皮袋里来?”师曰:“知而故犯。”

注释

① 业识:谓处于生死轮回的有情众生的根本意识。

译文

从谂禅师有一天在雪中卧倒,说:“救我!救我!”有个僧便到他身边趴下,禅师就站起来走了。

从谂问刚来的僧人:“曾经来过这里吗?”僧人说:“曾经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又问别的僧人,僧说:“没有来过。”禅师说:“吃茶去。”过后院主问道:“为什么来过也叫吃茶去,没来过也叫吃茶去?”禅师招呼:“院主。”院主应诺,禅师说:“吃茶去。”

问:“狗有佛性没有?”禅师说:“没有。”那人说:“上至诸佛,下到蝼蚁,都有佛性,狗为什么没有?”禅师说:“因为它有业识。”又有僧人问:“狗有佛性没有?”禅师说:“有。”僧人说:“既然有,为什么却进入这个皮袋里来?”禅师说:“明知故犯。”

原典

秀才问:“佛不违众生所愿,是否?”师曰:“是。”曰:“某甲欲觅和尚手中拄杖,得否?”师曰:“君子不夺人所好。”曰:“某甲不是君子。”师曰:“我亦不是佛。”

问:“和尚姓什么?”曰:“常州有。”问:“甲子①多少?”曰:“苏州有。”

注释

① 甲子:犹言年纪。

译文

有个秀才问:“佛不违反众生的心愿,是不是?”从谂禅师说:“是。”秀才说:“我想要您手中的拄杖,行不行?”禅师说:“君子不夺别人所爱。”秀才说:“我不是君子。”禅师说:“我也不是佛。”

有人问:“和尚您姓什么?”从谂禅师说:“常州有。”问:“多大年纪?”禅师回答说:“苏州有。”

原典

问:“如何是赵州?”曰:“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官人问:“和尚还入地狱否?”师曰:“老僧末上①入。”曰:“大善知识为什么入地狱?”师曰:“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

注释

① 末上:最后。

译文

有人问:“什么是赵州?”从谂禅师说:“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有位官人问:“和尚您还进地狱吗?”从谂禅师说:“老僧最后进去。”官人说:“大智慧有见地的人为什么入地狱呢?”禅师说:“我要是不进去,谁来教化你呢?”

原典

师与文远①论义曰:“斗劣不斗胜,胜者输果子。”远曰:“请和尚立义。”师曰:“我是一头驴。”远曰:“我是驴胃。”师曰:“我是驴粪。”远曰:“我是粪中虫。”师曰:“你在彼中作什么?”远曰:“我在彼中过夏。”师曰:“把将果子来。”

注释

① 文远:从谂的侍者。

译文

从谂禅师与文远辩论说:“咱们斗败不斗胜,胜的人要输果子。”文远说:“请和尚开个头。”禅师说:“我是一头驴。”文远说:“我是驴胃。”禅师说:“我是驴粪。”文远说:“我是粪中的虫子。”禅师说:“你在那里面干什么?”文远说:“我在那里过夏。”禅师说:“把果子拿过来。”

原典

扫地次,僧问:“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么扫地?”师曰:“尘从外来。”曰:“既是清净伽蓝①,为什么有尘?”师曰:“又一点也。”

注释

① 伽蓝:全称僧伽蓝、僧伽蓝摩。梵文的音译。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转而为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寺院的总称。

译文

扫地时,僧人问:“和尚您是大善知识,为什么扫地呢?”禅师说:“尘土是从外面进来的。”僧人说:“既然是清净寺院,为什么有尘土?”禅师说:“又是一点。”

原典

尼问:“如何是密密意?”师以手掐之。尼曰:“和尚犹有这个在?”师曰:“却是你有这个在。”

上堂:“金佛不度垆,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

问:“南泉迁化,向什么处去?”师曰:“东家作驴,西家作马。”曰:“学人不会,此意如何?”师曰:“要骑即骑,要下即下。”

译文

比丘尼问:“什么是密密的旨意?”从谂禅师用手掐了他一下。比丘尼说:“和尚您还有这个吗?”禅师说:“倒是你有这个。”

从谂禅师上堂对大众说:“金佛通不过熔炉,木佛通不过火烧,泥佛渡不过水,真佛在里边坐着。菩提涅槃真如佛性,都是贴身衣服,也叫烦恼。真实究竟之境地何处着?一个内心不生意念,那么万事万物都没有过错。你只要静坐参究佛理二三十年,如果还不能领会,就把老僧的头割去。”

僧人问:“南泉迁化以后,往什么地方去了?”从谂禅师回答说:“东家作驴,西家作马。”僧人说:“学生不会,这是什么意思?”禅师说:“要骑就骑,要下就下。”

五台山智通禅师

原典

五台山①智通禅师,初在归宗会下。忽一夜连叫曰:“我大悟也!”众骇之。明日上堂,众集,宗曰:“昨夜大悟底僧出来!”师出曰:“某甲。”宗曰:“汝见什么道理,便言大悟?试说看。”师曰:“师姑原是女人做。”宗异之。师便辞去,宗门送与提笠子。师接得笠子,戴头上便行,更不回顾。后居台山法华寺。临终有偈曰:

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

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注释

① 五台山:在今山西五台、繁峙二县间,五峦巍然,故名五台。

译文

五台山智通禅师,开始时在归宗门下。忽然有一天夜里接连喊叫:“我大悟了!”大家都很惊奇。第二天上堂,众人到齐后,归宗说:“昨晚大悟的和尚出来!”禅师站出来说:“是我。”归宗说:“你发现什么道理,就说大悟了?说说看。”智通禅师说:“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归宗感到他很奇特。禅师便告辞离去,归宗送到门口手提着笠子。禅师接过笠子,戴在头上就走,头也不回。后来居住在五台山法华寺。临终时作了一偈说:“举手攀接南斗,回身倚靠北辰。探出头从天外一看,有谁是像我一样的人?”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

原典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福州长溪①赵氏子。年十五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于杭州龙兴寺究大小乘教。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丈一见,许之入室,遂居参学之。首侍立次,丈问:“谁?”师曰:“某甲。”丈曰:“汝拨垆中有火否?”师拨之曰:“无火。”丈躬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曰:“汝道无,这个聻②?”师由是发悟。

注释

① 福州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

② 聻: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译文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是福州长溪县赵家之子。十五岁时出家,投奔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在杭州龙兴寺参究大小乘教义。二十三岁游江西,参见百丈。百丈一看,就准许他入室,于是定居参学。第一次侍立时,百丈问:“是谁?”禅师说:“是我。”百丈说:“你拨一拨炉子里有没有火?”禅师拨拨炉子说:“没有火。”百丈亲自起来向炉子深处拨出少许火,举起来给他看道:“你说没有,这是什么?”禅师由此感发开悟。

原典

司马头陀见百丈,谈沩山之胜,宜结集法侣①,为大道场。丈因语众曰:“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②,当与住持。”即指净瓶③问曰:“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什么?”时华林觉为首座,师为典座④。林曰:“不可唤作木⑤也。”丈乃问师,师踢倒净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输却山子也。”

师遂往焉。是山峭绝,夐无人烟,虎狼纵横,莫敢往来。师拾橡栗充食者五七年。未几,懒安⑥上座同数僧从百丈所来辅佐,曰:“某与和尚作典座,俟众至五百乃解务。”于是人稍稍集。厥后禅学辐辏⑦,风动天下,称沩仰宗焉。

注释

① 法侣:尊法之徒侣,犹言僧侣。

② 出格:特殊、破格。

③ 净瓶:为比丘常随身携带十八物之一。即盛水之容器。又称水瓶、澡瓶。有净、触二种,净瓶之水,是供饮用。

④ 典座:禅林中负责大众斋粥之职称。东序六知事之一。

⑤ 木:木桩子。

⑥ 懒安:大安禅师。由于他喜端坐,无所事事,故被人称为懒安。

⑦ 辐辏:车辐凑集于毂上,比喻人或物集聚一处。

译文

司马头陀来见百丈,谈起沩山景致幽胜,应在那里聚集僧侣,开辟一个大道场。百丈于是对众人说:“如果谁能够当众出色地回答一句话,就让他去做住持。”就指着净瓶问:“不许称作净瓶,你把它叫作什么?”当时华林觉为首座,灵祐禅师为典座。华林觉说:“总不能叫它木桩子吧!”百丈于是问灵祐禅师,禅师踢倒净瓶,就出去了。百丈笑着说:“首座把山给输了。”

禅师于是前往沩山。这座山山势陡峭,没有人烟,虎狼纵横出没,没有人敢去。禅师拾橡栗充当食物有五七年。又过了不长时间,懒安上座带着几个僧人从百丈那里前来辅佐,懒安说:“我来给您做典座,等众人到了五百就解除这个职务。”于是人慢慢地聚集。打那以后禅学如辐条辏集车毂上,风气震动天下,号称沩仰宗。

原典

师问仰山:“《涅槃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①说?”仰曰:“总是魔说。”师曰:“已后无人奈子何!”仰曰:“慧寂即一期②之事,行履③在什么处?”师曰:“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

注释

① 魔:梵文Māra音译魔罗的略称。指能扰乱身心、破坏好事、障碍善法者。

② 一期:人的一生。此处指一时。

③ 行履:行,进退;履,实践。指日常一切行为,即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吃茶吃饭、屙屎送尿。

译文

灵祐禅师问仰山慧寂:“《涅槃经》四十卷,有多少是佛说的,多少是魔说的?”仰山说:“都是魔说的。”禅师说:“以后没有人能把你怎么样!”仰山说:“我只是一时的事,我的行为进退在什么地方?”禅师说:“只希望你的眼光正,不说你的行为进退怎样。”

原典

师因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竖起拂子。后僧遇王常侍①,侍问:“沩山近日有何言句?”僧举前话。侍云:“彼中兄弟如何商量?”僧云:“借色明心,附物显理。”侍云:“不是这个道理。上座快回去好,某甲敢寄一书到和尚。”

僧得书遂回,持上。师拆开,见画一圆相,内写个“日”字。师云:“谁知千里外有个知音!”仰山侍次,乃云:“虽然如是,也只是个俗汉。”师云:“子又作么生?”仰却画一圆相,于中书“日”字,以脚抹,师乃大笑。

注释

① 常侍:官职名。

译文

灵祐禅师因僧人问道:“什么是祖师从西来传授的旨意?”便竖起拂子。后来那个僧人遇到了王常侍,王常侍问:“沩山近来有什么言论教导你们?”僧人便提起了前面这件事。王常侍问:“你那些弟兄怎样讨论的?”僧人说:“借色以表明心迹,附物以显示道理。”王常侍说:“不是这个道理。上座你最好马上回去,我要寄一封信给沩山和尚。”

僧人拿到信就回去了,将信呈上。禅师拆开一看,只见画一个圆圈,中间写了一个“日”字。禅师说:“谁知千里之外有个知音!”仰山在旁边侍立,就说:“虽然这样,也不过是个俗汉。”禅师说:“你又要怎么样?”仰山画了一个圆圈,在中间写了一个“日”字,又用脚抹掉,禅师于是大笑。

原典

石霜①会下,有二禅客②到,云:“此间无一人会禅。”后普请搬柴,仰山见二禅客歇,将一橛柴问曰:“还道得么?”俱无对。仰曰:“莫道无人会禅好。”仰归举似师曰:“今日二禅客被慧寂勘破。”师曰:“什么处被子勘破?”仰举前话。师曰:“寂子又被吾勘破。”

注释

① 石霜:指唐代普会大师庆诸(公元八〇七—八八八年)。他栖止石霜山二十年,大扬宗风。石霜山,又称霜华山,位于湖南浏阳县西南四十六公里处。

② 禅客:在禅宗寺院里应俗人的请求升座说法时,事先选择有口才的人站出来与升座之人进行问答,这样的人被称为禅客。

译文

在石霜山法会下,来了两个禅客,说:“这里没有一个人懂禅。”后来集体劳动搬柴,仰山看见两个禅客在休息,就拿起一根木柴问道:“说得出来吗?”两个禅客都没法回答。仰山说:“还是不要说没有人懂禅为好。”回去后,仰山讲给禅师听,说:“今天两个禅客被我验出破绽了。”禅师说:“什么地方被你给验出破绽了?”仰山又讲了前面经过。禅师说:“你又被我验出破绽了。”

原典

上堂:“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左胁下书五字曰‘沩山僧某甲’,当恁么时,唤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又是沩山僧,毕竟唤作什么即得?”仰山出礼拜而退。

译文

灵祐禅师上堂说:“老僧百年之后,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左胁下写上五个字‘沩山僧灵祐’。到那时,叫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叫作水牯牛,又是沩山僧,到底叫什么才好?”仰山站出来礼拜后退下。

潭州云岩昙晟禅师

原典

潭州云岩①昙晟禅师,钟陵建昌②王氏子。少出家于石门③,参百丈海禅师,二十年因缘④不契。后造药山,山问:“甚处来?”曰:“百丈来。”山曰:“百丈有何言句示徒?”师曰:“寻常道:‘我有一句子,百味具足。’”山曰:“咸则咸味,淡则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作么生是百味具足底句?”师无对。山曰:“争奈目前生死何?”师曰:“目前无生死。”山曰:“在百丈多少时?”师曰:“二十年。”山曰:“二十年在百丈,俗气也不除。”

他日,侍立次,山又问:“百丈更说什么法?”师曰:“有时道:‘三句外省去,六句内会取。’”山曰:“三千里外,且喜没交涉⑤。”山又问:“更说什么法?”师曰:“有时上堂,大众立定,以拄杖一时趁散。复召大众,众回首,丈曰:‘是什么?’”山曰:“何不早恁么道?今日因子得见海兄。”师于言下顿省,便礼拜。

注释

① 云岩:寺名,位于湖南长沙攸县东南方之云岩。由于昙晟于此开山,故号云岩。

② 建昌:今江西省奉新县。

③ 石门:寺名。

④ 因缘:梵文Hetu-pratyaya的意译。“因”和“缘”的合称,指得以形成事物、引起认识和造就“业报”等现象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此处有缘分的意思。

⑤ 没交涉:多指禅意相差极远,没有共同点。

译文

潭州云岩昙晟禅师,是钟陵建昌王家之子。少年在石门寺出家,去参见百丈怀海禅师,二十年因缘没有契合。后来去造访药山,药山问:“从什么地方来?”回答说:“从百丈那里来。”药山说:“百丈有什么话教导僧徒?”昙晟禅师说:“常常说:‘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全。’”药山说:“咸就是咸味,淡就是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怎么是百味具全的句子?”禅师无言以对。药山说:“对眼前的生死怎么办呢?”禅师说:“目前没有生死。”药山问:“你在百丈山有多长时间了?”禅师说:“二十年。”药山说:“在百丈山二十年,连俗气也没有去掉。”

又有一天,禅师站着侍候时,药山又问:“百丈还说一些什么法?”禅师说:“有时说:‘三句外省悟,六句内领会。’”药山说:“三千里之外,庆幸没有沾边。”药山又问:“还说一些什么法?”禅师说:“有时上堂,大家刚刚站稳,就用拄杖一时间都打散了。却又招呼大家,大家一回头,百丈说:‘是什么?’”药山说:“为什么不早这么说?今天透过你见到了怀海兄。”禅师一听顿时省悟,便施礼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