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灵云志勤禅师

原典

福州灵云①志勤禅师,本州长溪人也。初在沩山,因见桃花悟道,有偈曰:

三十年来寻剑客②,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沩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嘱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注释

① 灵云:山名,在福州。

② 寻剑客:喻求道者。

译文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福州长溪县人。开始在沩山,因见到桃花省悟大道,有偈诗说:“三十年来一心寻觅宝剑的侠客,一回又一回叶子落了又抽出新枝。自从那次见到盛开的桃花之后,直到如今再也不生迟疑。”沩山看了偈诗以后,问他悟出了什么,给予印证,嘱咐说:“从因缘省悟达道,永远不要减退消失,要好好保持。”

原典

长生①问:“混沌②未分时,含生③何来?”师曰:“如露柱怀胎。”曰:“分后如何?”师曰:“如片云点太清④。”曰:“未审太清还受点也无?”师不答。曰:“恁么则含生不来也。”师亦不答。曰:“直得纯清绝点时如何?”师曰:“犹是真常⑤流注。”曰:“如何是真常流注?”师曰:“似镜长明。”曰:“向上更有事也无?”师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⑥?”师曰:“打破镜来,与汝相见。”

注释

① 长生:指皎然。他少时出家,后参雪峰义存禅师而得法,出住福州长生山,因以长生为法号。

② 混沌:亦作浑沌。古人想象中的世界开辟前的状态。

③ 含生:含有生命者。

④ 太清:天空。

⑤ 真常: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

⑥ 向上事:更古远、更奥秘的事。

译文

皎然问:“在世界混沌一片没有分出上下天地时,含有生命的东西是怎么来的?”志勤禅师说:“就像露柱怀胎。”皎然说:“分开以后又怎样?”禅师说:“就像一片云彩点缀在天空。”皎然说:“不知道天空受不受点缀?”禅师不作回答。皎然说:“那样的话含有生命的东西就不来了。”禅师也不作回答。皎然说:“直到纯粹清净绝无一点东西时怎么样?”禅师说:“还是如来所说之法在流注。”皎然说:“什么是如来所说之法在流注?”禅师说:“像镜子长明。”皎然说:“有没有更远更奥秘的事?”禅师说:“有。”皎然说:“什么是更远更奥秘的事?”禅师说:“打破镜子来,再给你看。”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

原典

师坐次,有僧翘一足云:“西天二十八祖亦如是,唐土六祖亦如是,天下老和尚亦如是,某甲亦如是。”师下禅床,打四藤条。

译文

慧寂禅师正坐着,有一个僧人翘起一只脚说:“西天二十八祖就像这个,唐土六祖也像这个,天下老和尚也像这个,我也像这个。”禅师下禅床,打了他四藤条。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

原典

镇州①临济②义玄禅师,曹州③南华邢氏子。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④,便慕禅宗。初在黄檗会中,行业⑤纯一。时睦州⑥为第一座,乃问:“上座⑦在此多少时?”师曰:“三年。”州曰:“曾参问否?”师曰:“不曾参问,不知问个什么?”州曰:“何不问堂头和尚⑧,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师便去,问声未绝,檗便打。师下来,州曰:“问话作么生?”师曰:“某甲问声未绝,和尚便打,某甲不会。”州曰:“但更去问。”师又问,檗又打。如是三度问,三度被打。师白州曰:“早承激劝问法,累蒙和尚赐棒。自恨障⑨缘,不领深旨,今且辞去。”州曰:“汝若去,须辞和尚了去。”师礼拜退。州先到黄檗处曰:“问话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若来辞,方便接伊,已后为一株大树,覆荫天下人去在⑩。”

师来日辞黄檗,檗曰:“不须他去,只往高安⑪滩头参大愚,必为汝说。”师到大愚,愚曰:“甚处来?”师曰:“黄檗来。”愚曰:“黄檗有何言句?”师曰:“某甲三度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过无过?”愚曰:“黄檗与么老婆心切⑫,为汝得彻困,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师于言下大悟,乃曰:“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愚住曰:“这尿床鬼子,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你见个什么道理?速道!速道!”师于大愚肋下筑三拳,愚拓开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

师辞大愚,却回黄檗。檗见便问:“这汉来来去去,有甚了期⑬!”师曰:“只为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侍立。檗问:“甚处去来?”师曰:“昨蒙和尚慈旨,令参大愚去来。”檗曰:“大愚有何言句?”师举前话。檗曰:“大愚老汉饶舌,待来痛与一顿!”师曰:“说甚待来,即今便打!”随后便掌。檗曰:“这风颠汉,来这里捋虎须!”师便喝。檗唤侍者曰:“引这风颠汉参堂⑭去。”

注释

① 镇州:唐元和十五年(公元八二〇年)置。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县。

② 临济:寺名,位于河北正定。原称临济院。创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公元五四〇年)。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义玄禅师住此,大振禅风,故以临济为法号。据《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载,本寺位于镇州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遂得“临济”之名。

③ 曹州:今山东曹县一带。

④ 进具:年满二十,由沙弥进而受比丘具足戒,叫进具。

⑤ 行业:身、口、意之所作,叫行业。

⑥ 睦州:陈尊宿。因居睦州龙兴寺,而号睦州。

⑦ 上座:禅寺中地位较高的人,在参禅僧中居于上座。也常用作对僧人的敬称。

⑧ 堂头和尚:对寺院住持的尊称,这里指黄檗希运禅师。

⑨ 障:烦恼的异名。因为烦恼能障碍圣道,所以叫作障。

⑩ 去在:语尾助词,多表示将要发生。

⑪ 高安:县名。在江西省西北部、赣江支流锦江中游。

⑫ 老婆心切:指苦口婆心,急切引导学人,使其开悟。

⑬ 了期:完了的时候。

⑭ 参堂:禅林用语。禅林中,沙弥新加入为僧堂之一员,称为参堂。

译文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是曹州南华邢氏之子。从小就怀有出家之志,等到剃发受具足戒,就仰慕禅宗。最初在黄檗法会之中,行为纯正始终如一。当时睦州陈尊宿为首座,就问:“上座在这里有多长时间了?”义玄禅师说:“三年。”睦州说:“曾经参问过吗?”禅师说:“没有参问过,不知问个什么?”睦州说:“为什么不问堂头和尚,什么是佛法大略的旨意?”

禅师便去问,问声还没落,黄檗就打。禅师回来后,睦州问:“问话怎么样?”禅师说:“我问声还没落,和尚就打,我不明白。”睦州说:“只管再去问。”禅师又去问,黄檗又打。像这样三次去问,三次被打。禅师对睦州说:“幸好承蒙您的鼓励要我去问法,却累次承蒙和尚赏我棍棒。我只恨自己机缘隔障,不领会深义,现在我暂且告辞离开这里。”睦州说:“你要走,也要辞别和尚再走。”禅师礼拜退下。睦州先到了黄檗那里说:“问话的上座虽然还年轻,却很奇特。如果他来向您辞别,请适当地接待指引他,日后成为大树,荫凉将覆盖天下的人。”

禅师第二天向黄檗告辞,黄檗说:“不要到别处去,你只管前往高安滩头去参见大愚,他肯定会给你讲说。”禅师来到大愚处,大愚问:“从什么地方来?”禅师说:“从黄檗那里来。”大愚说:“黄檗都说了一些什么?”禅师说:“我三次问佛法确实的大意是什么,结果三次被打。不知道我是有错还是没错?”大愚说:“黄檗这样婆婆妈妈的都是为了使你解除困惑,你却来这里问有错没错。”禅师听后顿时大为省悟,便说:“原来黄檗的佛法也没有多少啊!”大愚揪住他说:“这个尿床鬼子,刚才还说有错没错,现在却说黄檗的佛法没有多少,你看出什么道理了?快说!快说!”禅师朝大愚的肋下打了三拳,大愚推开说:“你的师父是黄檗,不关我的事。”

禅师告别了大愚,又回到黄檗这里。黄檗见了他就问:“这个汉子来来去去,有什么完了的时候!”禅师说:“只是为了婆婆妈妈,方便别人了结开悟大事。”说完就站着侍候。黄檗问:“什么地方去来的?”禅师说:“昨天承蒙和尚慈悲之意,使我去参问大愚来的。”黄檗说:“大愚都说了一些什么?”禅师便讲了前面的事。黄檗说:“大愚老汉多嘴,等他来了我要痛揍他一顿!”禅师说:“还说什么等他来,马上就打!”随后就出掌。黄檗说:“这个疯癫汉子,来这里捋老虎胡子!”禅师便喝。黄檗喊侍者说:“拉这个疯癫汉子参堂去!”

原典

师在僧堂里睡,檗入堂见,以拄杖打板头一下。师举首见是檗,却又睡。檗又打板头一下,却往上间,见首座坐禅,乃曰:“下间后生却坐禅,汝在这里妄想作么?”座曰:“这老汉作什么?”檗又打板头一下,便出去。

师栽松次,檗曰:“深山里栽许多松作什么?”师曰:“一与山门①作境致②,二与后人作标榜③。”道了,将䦆头地三下。檗曰:“虽然如是,子已吃吾三十棒了也。”师又地三下,嘘一嘘。檗曰:“吾宗到汝,大兴于世。”

注释

① 山门:又作三门。禅刹七堂伽蓝之一。指寺院正面之楼门。以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名。一般有三个门,象征空、无相、无作等三解脱门,故又称三门。或仅有一门,亦称之为三门。

② 境致:景致。

③ 标榜:标帜、榜样。

译文

义玄禅师在僧堂里睡觉,黄檗进堂看见后,用拄杖打了一下板头。禅师抬头见是黄檗,又接着睡。黄檗又打了板头一下,就往上间走,看见首座在那里坐禅,就说:“下间的后生却在那里坐禅,你在这里妄想干什么?”首座说:“这个老汉在干什么?”黄檗又打了板头一下,就出去了。

义玄禅师正在栽松,黄檗问:“深山里栽这么多松树干什么?”禅师说:“一来给山门添些景致,二来给后人做个榜样。”说完,用䦆头刨了三下地。黄檗说:“虽然这样,你已挨我三十棒了。”禅师又刨了三下地,嘘了嘘。黄檗说:“我门宗法传到你这里,将会在世上大为兴盛。”

原典

到初祖塔头①,塔主②云:“长老先礼佛,先礼祖师?”云:“佛、祖俱不礼。”塔主云:“佛、祖与长老是什么冤家?”师便拂袖而出。

注释

① 初祖塔头:初祖,初祖达磨。塔头,在禅宗,指开山祖师塔之所在。大的寺院里德高望重的住持入寂之后,弟子为了感慕师德,而去塔头建房而住,称为某大德之塔头某某院。

② 塔主:禅林里职务名,即守塔的人。

译文

义玄禅师来到初祖的塔头,塔主说:“长老您是先拜佛呢,还是先拜祖师?”回答说:“佛、祖师都不拜。”塔主说:“佛、祖师和长老是什么冤家?”禅师就拂袖出去。

原典

至晚小参①曰:“有时夺人不夺境②,有时夺境不夺人③,有时人境两俱夺④,有时人境俱不夺⑤。”克符⑥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符曰:“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符曰:“如何是人境俱夺?”师曰:“并汾绝信,独处一方。”符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曰:“王登宝殿,野老讴歌。”符于言下领旨。

注释

① 小参:禅林中称随时说法为“小参”。上堂说法为“大参”。小参规模较小,故名。

② 夺人不夺境:与下面“夺境不夺人”“人境两俱夺”“人境俱不夺”,被称为“四料简”。即四种简别法,又作“四料拣”。这是义玄禅师所施设的,能够应机应时、予夺随宜、杀活自在地教导学人的四种规则。与洞山良价的“五位说”都普遍流传于禅林。“境”,指客观;“人”,指主观。“夺人不夺境”,即夺主观而仅存客观,在万法之外不承认自己,以破除对人我见的执着。义玄后面解释说:“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即大自然日落日出,每日常新,相比之下人的生命却稍纵即逝,刚出生的婴儿转眼间就成了发如白丝的老人。这就形象地说明了人我实体上的不存在。

③ 夺境不夺人:夺客观而仅存主观,以世界映现在一己心中,破除以法为实有的观点。义玄后面解释说:“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王令虽然颁行天下,但对于隔绝烟尘在外的将军来说是不存在的,此时的将军只能自己做主。这就形象地表明了以法为实有的错误。

④ 人境两俱夺:否定主客观之见,兼破我执与法执。义玄后面解释说:“并汾绝信,独处一方。”意思是说并州、汾州等边关断绝音信,人们各处一方,就像人和法都不是实体性存在一样。并汾,今山西、河北一带。

⑤ 人境俱不夺:肯定主客观各各之存在。义玄后面解释说:“王登宝殿,野老讴歌。”意思是说天子登上宝殿,令行天下,田间野老自得其乐,讴歌太平之年,这就好像法周天下,而个人找到了自我心中之佛性。

⑥ 克符:参义玄禅师领悟。后往涿州(今河北固安一带)。常穿纸做的衣服,人称“纸衣和尚”。他作有许多歌颂,广为流传。寂于唐昭宗、哀宗之际,生卒年及出家时间不详。

译文

到晚上小参时说:“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和境都不夺,有时人和境都夺。”克符问:“什么是夺人不夺境?”义玄禅师说:“旭日升起大地又像铺满锦绣,婴儿初生瞬间头发垂下如未染的白丝。”克符问:“什么是夺境不夺人?”禅师说:“君王诏令已颁行整个天下,塞外的将军断绝了烽烟路尘。”克符问:“什么是人和境都夺?”禅师说:“并、汾地区断绝音信,将军独处天的一方。”克符问:“什么是人和境都不夺?”禅师说:“君王登上宝殿,野老在田间讴歌。”克符听后领会了参禅要旨。

原典

僧问:“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师开示。”师曰:“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如真正作道人,念念心不间断。

“自达磨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底人,后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从前虚用工夫。山僧今日见处,与祖、佛不别。若第一句中荐①得,堪与祖、佛为师;若第二句中荐得,堪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中荐得,自救不了。”

僧便问:“如何是第一句?”师曰:“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②。”曰:“如何是第二句?”师曰:“妙解岂容无着问,沤和争负截流机③?”曰:“如何是第三句?”师曰:“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借里头人④。”乃曰:“大凡演唱宗乘⑤,一句中须具三玄门⑥,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⑦,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

注释

① 荐:领悟、省悟、认识。

② 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此句与后面两句合起来为“临济三句”,即义玄禅师接引学人的三种方法。三要,指真佛;印开,指开显佛心印。三要印开,指一念开悟,真佛具现,而至成佛。这一句说的是言语以前真实的意味。

③ 妙解岂容无着问,沤和争负截流机:此句则是教示第一句真佛具现之绝对解了会得。这种解了会得系属绝对,不容有任何方便。沤和,为梵文Upāya的音译,意译“方便”。截流机,指断绝烦恼而得解脱;即以各种方便法而求绝对之解脱。此句即具体说明真佛具现的绝对性。

④ 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借里头人:此句系专对求道者中不通第一句,也不通第二句的钝根之人而设置的各种方便法门,有如傀儡师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神头鬼面。

⑤ 演唱宗乘:演唱,布演唱颂;宗乘,各宗所弘扬的宗义和教典。

⑥ 玄门:玄妙之法门。有时也总称佛法为“玄门”。

⑦ 权、实:适于一时机宜的方便法门叫作“权”;究竟不变之法叫作“实”。

译文

僧人问:“什么是真佛、真法、真道?请师父给我开导指示。”义玄禅师说:“佛是指内心的清净,法是指内心光明,道是指处处都没有障碍清净光明。三者是一个,都只是空名并没有实际存在。如果真正做一个有道的人,时时刻刻心不间断。

“自达磨大师从西土来这里只是想找一个不受人迷惑的人,后来遇到了二祖,一句话就了悟了,才知道从前千百经论注解佛教都是白费功夫。山僧今天的看法,与佛、祖并没有差别。如果从第一句中领悟,可以作为佛、祖的导师;如果从第二句中领悟,可以做人、天的导师;如果从第三句中领悟,自己就救不了自己了。”

僧人就问:“什么是第一句?”禅师说:“三要之印打开朱点显得狭窄,没等想起议论主宾就已划分。”僧人问:“什么是第二句?”禅师说:“玄妙理解怎能对没有执着于事物之念产生疑问,沤和方便怎能载起截流机?”僧人问:“什么是第三句?”禅师说:“只看棚头耍弄木偶做戏,抽线牵动全靠里边之人。”于是又说:“大凡弘扬本宗教义,一句当中要具有三玄门,一玄门里要具有三要,有权宜有实际,有观照有作用,你们这些人怎么去理解?”

原典

上堂:“赤肉团上①,有一无位真人②,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矢橛。”便归方丈。

注释

① 赤肉团上:肉体之身的上面。又谓像赤肉团一样的心上面。

② 无位真人:指不在诸佛之位的赤裸裸的真人,如云本来面目,也就是人所具有的佛性。

译文

上堂说:“红肉团上,有一个无位真人,经常在你们面门出入,没有印证见到的人看看。”这时有一个僧人出来问:“什么是无位真人?”义玄禅师下禅床抓住说:“说!说!”那个僧人刚想说,禅师推开他说:“无位真人是什么?是干屎橛。”说完就回方丈室去了。

原典

师见僧来,举起拂子,僧礼拜,师便打。又有僧来,师亦举拂子,僧不顾,师亦打。又有僧来参,师举拂子,僧曰:“谢和尚指示。”师亦打。

一日,普化①在僧堂前吃生菜,师见云:“大似一头驴。”普化便作驴鸣。师谓直岁②云:“细抹草料着。”普化云:“少室③人不识,金陵④又再来。临济一只眼⑤,到处为人开。”

注释

① 普化:唐代禅僧。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八六〇年。日本禅宗支派普化宗之祖。籍贯、世寿均不详。曾师从马祖门人宝积,密受真诀,深入堂奥。宝积入寂之后,即游化到北地镇州。

② 直岁:直,当值之意。禅宗寺院中称一年之间担任干事之职务者为“直岁”。是禅寺六知事之一。本为接待客僧之职务,但在禅林中则为掌管一切杂事之称,是一个重要的职务。原来规定只担任一年,故名。

③ 少室:少室山之少林寺。有时也指菩提达磨

④ 金陵:今南京。

⑤ 一只眼:指法眼,即能够观照事物真相,认识玄如真理的智慧眼光。

译文

义玄禅师见一个僧人过来,就举起拂子,僧人礼拜,禅师便打。又有一个僧人过来,禅师也举起拂子,僧人不理睬,禅师也打。又有一个僧人前来参问,禅师也举起拂子,僧人说:“谢谢和尚指示。”禅师也打。

一天普化在僧堂前面吃生菜,义玄禅师看见了说:“好像一头驴。”普化就学驴叫。禅师对直岁僧说:“仔细添加草料。”普化说:“少室山没人赏识,金陵又再次到来。临济禅师一只慧眼,到处为人睁开。”

原典

又云:“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着衣吃饭,屙矢送尿,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工夫,总是痴顽汉。’”

云:“三乘十二分教,是拭不净故纸,佛是幻化身,祖是老比丘。你还是娘生已否?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摄;你若求祖,即被祖魔缚。你若有求皆苦,不如无事。有一般秃比丘向学人道:佛是究竟①,于三大阿僧祇劫②修行,果满③始成道。道流,你若道佛是究竟,缘什么八十年后向拘尸罗城双林树间侧卧而死去?佛今何在?明知与我生死不别。”

注释

① 究竟:梵文Uttara的意译。意为至极之理。

② 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意为无数劫。三大阿僧祇劫,是菩萨成佛的时间。

③ 果满:修行的时间叫“因位”。依修行之功而得证之位叫“果地”。此果地为因位之上,所以又叫“果上”。果上之功德圆满叫“果满”。

译文

义玄禅师又说:“各位学道者,佛法没有什么用功之处。只是平常没事,穿衣吃饭,拉屎撒尿,困了就睡。愚人讥笑我,智者才会理解。古人说:‘向外在费功夫的,都是痴迷愚顽的人。’”

义玄禅师又说:“三乘教法的十二部类经典,都是擦不干净的旧纸,佛是幻化之身,祖师是个老和尚。你是不是你娘生的?你如果去求佛,就被佛魔抓住;你如果去求祖师,就会被祖师的魔法抓住。你如果有所求,都是痛苦,不如没有事。有一种秃头和尚对学道者说:佛是终极真理,经过无数劫的修行,功果圆满才能成道。各位学道者,你若是说佛是终极真理,为什么他八十岁时在拘尸罗城双林树间侧身卧而入灭了呢?佛现在在什么地方?显然和我们一样有生有死。”

原典

师曰:“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①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②,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③,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

注释

① 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此句与后面三句合称“临济四喝”。此句意思是临济有时一喝是切断一切情解葛藤的利剑。金刚王,质地最坚硬的金刚石。

② 踞地师子:比喻威势震猛,足以使百兽妖魔恐惧毙命,以扫除心中错误念头。

③ 探竿影草:比喻引发学人悟道。探竿,把鹈鸟羽毛扎在竹竿顶端,伸进水中,诱鱼围拢,便于捕捞。影草,将草浸在水中,使鱼聚集到草影中以便打捞。

译文

义玄禅师说:“有时一声吆喝如同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声吆喝就像蹲在地上的狮子,有时一声吆喝就像探竿影草,有时一声吆喝不当作一声吆喝使用,你怎么领会?”僧人正想说话,禅师就吆喝一声。

原典

咸通八年①丁亥四月十日将示灭,说传法偈曰: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②离名人不禀,吹毛③用了急须磨。

复谓众曰:“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三圣④出曰:“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师曰:“已后有人问你,向他道什么?”圣便喝。师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⑤。”言讫端坐而逝。塔全身于府西北隅,谥“慧照”。

注释

① 咸通八年:唐懿宗年号,公元八六七年。

② 离相:三相之一,见《法华经·药草喻品》。而此处则指超越“相”的束缚。

③ 吹毛:指吹毛利剑。

④ 三圣:指义玄之法嗣慧然禅师。因久住河北镇州(今正定县)之三圣院,故世人称为三圣。其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⑤ 瞎驴边灭却:此句为本公案的要点。临济虽将三圣比作愚钝的瞎驴,却咐嘱了他正法眼藏。临济在揶揄其正法眼藏向这瞎驴灭却,于贬损中实寓赞美之意,表示真正之咐嘱。

译文

唐懿宗咸通八年丁亥(公元八六七年)四月十日即将圆寂,说传法偈说:“顺流而下不问停处如何,真正的观照无边无际说它像什么。脱离物相名称不能给人讲解,吹毛利剑用过要立刻就磨。”又对众人说:“我死后,你们不要断绝了我的正法眼藏!”三圣站出来说:“怎敢断绝了和尚的正法眼藏?”禅师说:“以后有人问你,对他说些什么?”三圣就吆喝。禅师说:“谁知道我的正法眼藏在这头瞎驴身边断灭了。”说完端坐而圆寂了。在镇州府城西北角建塔,以全身入塔。谥号为“慧照”。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

原典

瑞州①洞山②良价悟本禅师,会稽③俞氏子。幼岁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曰:“吾非汝师。”即指往五泄山④,礼默禅师⑤披剃,年二十一诣嵩山具戒。

游方,首谒南泉,值马祖讳辰⑥修斋⑦,泉问众曰:“来日设马祖斋,未审马祖还来否?”众皆无对,师出对曰:“待有伴即来。”泉曰:“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⑧。”

注释

① 瑞州:在今江西省高安、宜丰、上高等县一带。

② 洞山:在今江西高安县。

③ 会稽:今浙江绍兴市。

④ 五泄山:在今浙江金华市。

⑤ 默禅师:灵默禅师。生于公元七四七年,卒于公元八一八年。俗姓宣,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初依马祖出家,后又以石头希迁为师。晚年居五泄山。

⑥ 讳辰:忌辰。

⑦ 修斋:聚会僧人而供斋食叫“斋会”。执行斋会叫“修斋”。

⑧ 压良为贱:本意为掠买平民子女做奴婢,在禅语中多指不了解自心本来是佛,却用烦琐手段追求做佛。

译文

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会稽俞家之子。小时候跟随业师念《般若心经》,到“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然用手摸脸,问业师说:“我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为什么经上说没有呢?”他的业师对他的特异感到很吃惊,说:“我并不是你的老师。”便告诉他去五泄山,参礼灵默禅师剃了发,二十一岁到嵩山受了具足戒。

游方,首先去谒见南泉,正好赶上马祖的忌辰举行斋会,南泉问众人:“明天为马祖举行斋会,不知道马祖来不来?”众人都没法回答,良价禅师站出来回答说:“等有伴就来。”南泉说:“这位虽是个后生,很可以雕琢成器。”禅师说:“和尚不要压良为贱。”

原典

师初行脚时,路逢一婆担水。师索水饮,婆曰:“水不妨饮,婆有一问,须先问过。且道水具几尘?”师曰:“不具诸尘。”婆云:“去!休污我水担!”

云岩讳日营斋,僧问:“和尚于云岩处得何指示?”师曰:“虽在彼中,不蒙指示。”曰:“既不蒙指示,又用设斋作什么?”师曰:“争敢违背他?”曰:“和尚初见南泉,为什么却与云岩设斋?”师曰:“我不重先师道德佛法,只重他不为我说破。”曰:“和尚为先师设斋,还肯先师也无?”师曰:“半肯半不肯。”曰:“为什么不全肯?”师曰:“若全肯即孤负先师也。”

师自唐大中①末,于新丰山接诱学徒,厥后盛化豫章②高安之洞山。权开五位③,善接三根④,大阐一音⑤,广弘万品,横抽宝剑,翦诸见之稠林,妙叶弘通,截万端之穿凿。又得曹山⑥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风,播于天下,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⑦。

注释

① 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八四七—八六〇年。

② 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③ 五位:良价禅师为了开导修行者,将心的状态分成五位,提出了“五位”的主张,被称为“洞山五位”。可分为正偏五位和功勋五位二种。

一、正偏五位,即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等五位。正是阴,意即真如之本体;偏是阳,意即生灭之现象。正中偏指平等中有差别;偏中正指差别即平等。基于此,作静中之动的修行工夫,则谓正中来;动中之静则为偏中至。兼以上二者,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就叫兼中到。对此,曹山本寂曾以君臣为例而加以说明。

二、功勋五位,指向、奉、功、共功、功功等五者。即知众生本来具有佛性,追求达到佛果(向);为证得佛性而修行(奉);见佛性(功);虽已达自由之觉位,尚有其作用(共功);最后更超越前者而达到自由自在之境界(功功)。

④ 三根:就众生善根的强弱而分上、中、下三根。

⑤ 一音:指如来所说之法。

⑥ 曹山:指曹山本寂禅师。曹山在今江西省宜黄县北三十余里。旧名梅山,亦名荷玉山。唐乾宁(公元八九四—八九八年)年间来此开山,建宝积寺。本寂念六祖之德,因改山名为“曹山”。

⑦ 曹洞宗:当时良价禅师于洞山普利院致力于禅学的教化,参学者常常达数百人。后良价传法于本寂,本寂后迁至抚州之曹山。其法系称作曹山;良价之法系称作洞山,合称之,即为曹洞宗。

译文

良价禅师开始行脚时,路上遇着一个婆婆担水。禅师要水喝,婆婆说:“水倒不怕你喝,但有一个问题,得先问过才行。你说水里有几粒尘土?”禅师说:“没有尘土。”婆婆说:“去!不要弄脏我的水担!”

云岩的忌日,良价禅师营办斋会,僧人问:“和尚在云岩那里得到什么指示了?”禅师说:“虽然在他的法会当中,却没有得指示。”僧人说:“既然没有受到指示,那么还用设斋做什么?”禅师说:“怎敢违背他呢?”僧人说:“和尚最初参见的是南泉,为什么却又给云岩举行斋会?”禅师说:“我并不看重先师的道德佛法,只看重他不为我说破。”僧人问:“和尚为先师举行斋会,还肯定先师吗?”禅师说:“一半肯定一半不肯定。”僧人说:“为什么不全肯定?”禅师说:“如果全部肯定就辜负先师了。”

良价禅师自从唐宣宗大中末年,在新丰山接引诱导学人徒众,后来传化于高安县的洞山。为了便于学人接受而开五位之说,善于接引不同善根的众生,大肆阐扬如来佛法,广泛教化众生万品,横抽金刚宝剑,剪除那些邪见如稠密的树林,玄妙的枝叶光大亨通,截断了千头万端穿凿附会之见。又得到曹山深奥明确的意旨,高妙的唱颂美好的见地,道合于君臣五位,偏正互相回互照应,从此洞山的玄妙之风,传播整个天下,各山门的住持宗祖都共同推崇尊奉,称为“曹洞宗”。

原典

师作“五位君臣颂”曰:

正中偏①,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偏中正②,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③,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兼中至④,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⑤,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注释

① 正中偏:此乃开悟过程的五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此一阶段的证悟是以现象界为主。只是其所见的现象早已被认为是绝对我的境界。颂里首句“三更初夜”为正位,“月明”为偏位,即指明暗黑白未分之位;次句“莫怪相逢不相识”谓正即是偏,显示色即是空的道理;末句“隐隐犹怀旧日嫌”乃是指正偏互相融合,各还其本来面目,表示不变随缘之意。

② 偏中正:此阶段不再强烈呈现分别见解,现象界的一切逐渐隐退。颂首句中“失晓(不知天晓,起身晚)老婆”为正中偏位,“逢古镜”则为偏中正位,即千差万别的事物现象直指真如平等的法界;次句“分明觌面别无真”说的是明相未显的时候,好比面向古镜而面容不分明;末句“休更迷头犹认影”乃劝诫学人不要只迷惑镜中影像的有无,以显示随缘不变的道理。

③ 正中来:此阶段已不再感受身心的存在,二者都泯灭无余,即本体已达到无念的境界,以适应万象之差别,变现出自在之妙用。颂的首句“无中”为正位,“有路”为来偏,即空无一物的“体”“相”回互,能成色相、有相之活路,以表示佛与凡尚有间隔之相;次句“但能不触当今讳”说其正位“说有说无”都不中,若反过来去触及则失其本意;末句“也胜前朝断舌才”谓不触及之功是为天真,在于潜行密中的隐微之间,以显示有语中之无语。即指无始之本觉佛性如来藏心之意。

④ 兼中至:应为“偏中至”。此阶段从现象界差别之妙用,体悟现象与本体冥合。而达到无色不相之境。颂的首句“两刃交锋不须避”表示现偏之功用亨通无穷,在语默是非之间事事交锋,既不能躲避,也不为所伤;次句“好手犹如火里莲”谓其功用随处很少见到,如莲花之在火里犹声色天然;末句“宛然自有冲天志”则谓在声色是非之途所必归之所,即不觉之全相之意。

⑤ 兼中到:这是圆满总收正偏来至无碍自在之境。颂的首句“不落有无谁敢和”,谓入有之时乃为绝对之有,非无可对,入无之时亦为绝对之无,非有可对,显现当头正面泯灭比邻,不随有无二境之见;次句“人人尽欲出常流”则劝诫学人勿迷失于常流自在之轨;末句“折合还归炭里坐”则导入“一相无相,究竟非思量”之归处,即显示究竟大觉道位之意。

译文

良价禅师作“偏正五位君臣颂”说: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亮出现之前,不要错怪相逢却不相识,隐隐约约仍旧怀着宿怨前嫌。

偏中正,不知天亮的老婆婆遇上一面古镜,分明是照自己的脸面可就是看不真,不要再痴迷着心去辨认真影假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却有阻隔的尘埃,只要能不触及当今的忌讳,也胜过前朝的断舌之才。

偏中至,两把刀刃交锋不须躲避,好的身手就像火中的白莲,宛然自有冲天的雄心壮志。

兼中到,不堕入有与无谁敢唱和,人人都想超越庸常之流,最后还是回到炭中去坐。

原典

问:“蛇吞虾蟆,救则是,不救则是?”师曰:“救则双目不睹,不救则形影不彰。”

洗钵次,见两乌争虾蟆,有僧便问:“这个因什么到恁么地?”师曰:“只为阇黎①。”

注释

① 阇黎:亦作阇梨,阿阇梨的略称。意思是正行、轨范。谓能纠正弟子品行,能为弟子轨范之师,故又称导师。

译文

有人问:“蛇吞虾蟆,救对,还是不救对?”良价禅师说:“救的话,两眼看不见;不救的话,形和影都不明显。”

在洗饭钵时,看到两只乌鸦在争一个虾蟆,有个僧人就问:“这件事为什么弄成这样呢?”良价禅师说:“就是因为你。”

原典

师与云居①过水,师问:“水多少?”居曰:“不湿。”师曰:“粗人。”居却问:“水深多少?”师曰:“不干。”

注释

① 云居:指道膺禅师。云居,山名,也叫“欧山”,在今江西永修县西南三十里,顶峰常生云雾。道膺禅师于此创真如禅院(宋易名为真悟寺),故号云居。

译文

良价禅师与云居道膺一起过河,禅师说:“水多少?”云居说:“不湿。”禅师说:“粗人。”云居反问:“水深多少?”禅师说:“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