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州芭蕉慧清禅师
原典
郢州①芭蕉山慧清禅师上堂,拈拄杖示众曰:“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靠拄杖下座。
注释
① 郢州:今湖北钟祥、京山一带。
译文
郢州芭蕉山慧清禅师上堂,捏着拄杖指示众人说:“如果你有拄杖,我就给你拄杖;你如果没有拄杖,我就夺下你的拄杖。”说完把拄杖一靠就下了座位。
原典
问:“贼来须打,客来须看,忽遇客贼俱来时如何?”师曰:“屋里有一破草鞋。”曰:“只如破草鞋,还堪受用也无?”师曰:“汝若将去,前凶后不吉。”
译文
僧人问:“贼来了要打出去,客人来了要出去看候,忽然客人、贼一起来时,怎么办呢?”慧清禅师说:“屋里有一双破草鞋。”僧人说:“不知道这双破草鞋,还能不能用?”禅师说:“你如果拿去,开始危险后来也不吉利。”
福州玄沙师备禅师
原典
雪峰曰:“世界阔一尺,古镜阔一尺;世界阔一丈,古镜阔一丈。”师指火垆曰:“火垆阔多少?”峰曰:“如古镜阔。”师曰:“老和尚脚跟未点地在。”
又云:“是诸人见有险恶,见有大虫刀剑诸事逼汝身命,便生无限怕怖。如似什么?恰如世间画师一般,自画作地狱变相,作大虫刀剑了,好好地看了,却自生怕怖。汝今诸人亦复如是。百般见有,是汝自幻出,自生怕怖,亦不是别人与汝为过。汝今欲觉此幻惑么?但识取汝金刚眼睛①。若识得,不曾教汝有纤尘可得露现,何处更有虎狼刀剑解胁吓得汝?直至释迦如是伎俩,亦觅出头处不得。所以我向汝道,沙门眼把定世界,函盖乾坤,不漏丝发,何处更有一物为汝知见?知么?何不急究取?”
注释
① 金刚眼睛:所谓佛眼、法眼。
译文
雪峰说:“世界如果有一尺那么宽,那么古镜也有一尺那么宽;世界如果有一丈那么宽,古镜也有一丈那么宽。”师备禅师指着火炉子说:“火炉子有多宽?”雪峰说:“就像古镜那样宽。”禅师说:“老和尚脚跟没有着地呀。”
师备禅师又说:“各位看见有险恶,看见老虎刀剑等等威胁你的性命,便产生无限的恐惧。好像什么?恰似世上画师一样,自己画出地狱变相,画出刀剑以后,认真地看过,却又自己心中生出恐怖。现在你们这些人也像这样。把什么都看成实际存在,都是你自己幻想出来的,自己生出的恐怖,并不是别人给你造成的过错。你们现在想从这种幻惑中清醒过来吗?只需认识你自己的金刚眼睛。如果认识到了,可以使你看不到有丝毫尘土能够呈现,哪里还有什么虎狼刀剑来吓唬你呢?即使是释迦牟尼像你们一样,也同样找不到出头觉悟的途径。所以我对你们说,沙门眼把住世界,包容乾坤,不漏一丝一发,哪里还有一种东西能给你看见?知道了吗?为什么不赶快去探索追究呢?”
韶州云门文偃禅师
原典
往参睦州,州才见来,便闭却门。师乃扣门,州曰:“谁?”师曰:“某甲。”州曰:“作什么?”师曰:“已事①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是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轹钻②。”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
注释
① 已事:已,了结之意。已事,指了结心中烦恼,找到佛性。
② 秦时轹钻:秦代的钻头,比喻机锋早已过去。轹,转动。
译文
文偃禅师前去参见睦州,睦州刚一见他来,就关上了门。禅师便敲门,睦州说:“是谁?”禅师说:“是我。”睦州说:“做什么?”禅师说:“因对如何了结心中烦恼,找到佛性不明白,乞求师父指点开示。”睦州开门一看,又关上了。禅师就这样连续三天敲门,到了第三天,睦州刚一开门,禅师就挤了进去。睦州便抓住他说:“说!说!”禅师刚要回答,睦州就把他推出去说:“秦时的轹钻!”随即关上门,弄伤了禅师的一只脚,禅师由此悟入禅理。
原典
师在雪峰。僧问峰:“如何是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峰云:“苍天!苍天!”僧不会,遂问师:“苍天意旨如何?”师云:“三斤麻,一匹布。”僧云:“不会。”师云:“更奉三尺竹。”峰闻喜云:“我常疑个布衲。”
问:“佛法如水中月,是否?”师曰:“清波无透路。”曰:“和尚从何得?”师曰:“再问复何来?”曰:“正与么时如何?”师曰:“重叠关山路。”
韦监军①见帐子画牛抵树,问僧:“牛抵树,树抵牛?”僧无对。师代云:“归依佛法僧。”
注释
① 监军:官职名。
译文
文偃禅师在雪峰那里。僧人问雪峰说:“什么是触目看见不会说,抬脚走路哪知路?”雪峰说:“苍天!苍天!”僧没有领会,便又问禅师:“苍天的意思是什么?”禅师说:“三斤麻,一匹布。”僧人说:“未领会。”禅师说:“再加上三尺竹子。”雪峰听了高兴地说:“我常怀疑是个布衲。”
僧人问:“佛法像水中的月亮,是不是?”文偃禅师说:“清波却没有穿透之路。”僧人问:“和尚您从哪里得来的?”禅师说:“你再问又从什么地方来?”僧人说:“正在这个时候怎么样?”禅师说:“重重叠叠的关山道路。”
韦监军看见帐子上画着牛抵树,就问僧人:“是牛抵树,还是树抵牛?”僧人无言答对。文偃禅师代替他回答说:“归依佛法僧。”
原典
问:“如何是云门一句?”师曰:“腊月二十五。”
问:“如何是法身①?”师曰:“六不收。”
注释
① 法身:佛的真身。
译文
僧人问:“什么是云门一句?”文偃禅师说:“腊月二十五。”
僧人问:“什么是法身?”文偃禅师说:“六不收。”
原典
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师曰:“胡饼。”
问:“如何是佛?”师曰:“干矢橛。”
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师曰:“东山水上行。”
问:“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师曰:“须弥山①。”
注释
①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延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也译苏迷卢、须弥卢,意译妙高、妙光。
译文
僧人问:“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谈?”文偃禅师说:“胡饼。”
僧人问:“什么是佛?”文偃禅师说:“干屎橛。”
僧人问:“什么是诸佛出身之处?”文偃禅师说:“东山在水上行走。”
僧人问:“一个念头也不起,还有什么过错没有?”文偃禅师说:“须弥山。”
原典
师以乾祐元年①七月十五赴广主召,至府留止供养。九月甲子乃还山。谓众曰:“我离山得六十七日,且问汝六十七日事作么生?”众莫能对。师曰:“何不道和尚京中吃面多?”
注释
① 乾祐元年:五代后汉年号,公元九四八年。
译文
文偃禅师在后汉乾祐元年(公元九四八年)七月十五日赴广主的约请,到府中居住供养。九月甲子日才回到山上。对众人说:“我离开山门有六十七天,我且问你们六十七天的事情怎么样?”众人都不能回答。禅师说:“为什么不说和尚在京城里吃面的时候多?”
原典
上堂:“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良久曰:“与我拈案山①来!”僧便问:“学人见山是山,水是水时如何?”师曰:“三门②为什么骑佛殿从这里过?”曰:“恁么则不妄想去也。”师曰:“还我话头来!”
注释
① 案山:中国古代营造宫室时,常常是以北方吉相而高,南方较低,所以北方之山为主山,南方之山则为案山,常用以表示主客关系。
② 三门:寺院大门。后泛指寺院。寺院有开三道门的,有开一道门的。开一道门也叫“三门”,取三解脱门之意,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译文
上堂说:“诸位和尚不要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过了好长时间又说:“给我拿案山过来!”僧人便问:“学人见山是山,水是水时怎么样?”文偃禅师说:“三门为什么骑着佛殿从这里经过?”僧人说:“那么就不妄想去了。”禅师说:“还我话头来!”
原典
又曰:“三乘十二分教横说竖说,天下老和尚纵横十字说,与我拈针锋许说底道理来看,与么道,早是作死马医。虽然如此,且有几个到此境界?不敢望汝言中有响,句里藏锋,瞬目千差,风恬浪静。”
又曰:“我事不获已,向你诸人道直下无事,早是相埋没了也。更欲踏步向前,寻言逐句,求觅解会,千差万别。广设问难,赢得一场口滑,去道转远,有什么休歇时?此事若在言语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语?因什么更道教外别传?若从学解机智得,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诃责,见性如隔罗縠。
“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虽然如此,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烧口;终日说事,未尝挂着唇齿,未尝道着一字;终日着衣吃饭,未尝触着一粒米,挂一缕丝。虽然如此,犹是门庭之说,也须是实得恁么始得。若约①衲僧门下,句里呈机,徒劳伫思,直饶一句下承当得,犹是瞌睡汉。”时有僧问:“如何是一句?”师曰:“举。”
注释
① 约:按照。
译文
文偃禅师又说:“三乘教法十二部类经典横说竖说,全天下的老和尚纵横十字说,给我捏来针尖那么大的道理看来,这样讲,早就是把死马当作活马医。虽然这样,有几个能达到这种境界?我不敢指望你们言语中有声响,词句里藏着机锋,瞬目之间千差万别,过后又风平浪静。”
文偃禅师又说:“我的事情没有了结,和你们这些人说当下没有事,早已互相埋没了。再去踏步向前,追寻语言词句,寻求知解领会,那就和大道千差万别了。多方地设问诘难,只是换来一场嘴上痛快,离禅道更加遥远,什么时候才能了悟休歇?这件事如果是在言语上面,那么三乘教法十二部类经典难道没有言语?为什么还说教外另行传授呢?如果从学习理解机会上就能得到,那么就像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还是被诃责,离见到佛性还隔一层罗纱。
“由此而知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与禅道有天壤之别。虽然这样,要是得道的人,说火却从来没烧着嘴;整天说话,从来没有挂在嘴上,也没有说着一个字;整天穿衣吃饭,没有触到一粒米,挂一缕丝。当然,这还是门庭里面的说法而已,必须实际上得到才行。如果按照禅门对僧人的要求,在句子里呈现禅机,一味思虑只是徒劳,纵然一句之下能够领会,仍然是个瞌睡汉。”这时有个僧人问:“什么是一句?”禅师说:“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