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峰祥庵主
原典
示寂日,拈拄杖示众曰:“古人到这里,为什么不肯住?”众无对。师乃曰:“为他途路不得力。”复曰:“毕竟如何?”以杖横肩曰:“楖①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言毕而逝。
注释
① 楖:也作楖栗、楖枥,木名,可为手杖。后代指手杖、禅杖。
译文
在即将圆寂那天,拿着拄杖对众人说:“古人到了这里,为什么不肯停住?”众人都没法回答。祥庵主便说:“因为他在路途上不得力。”又说:“最终怎样?”把拄杖横在肩上说:“楖�横着担起不顾他人,直到千峰万峰上去。”说完就圆寂了。
金陵清凉文益禅师
原典
金陵清凉院①文益禅师,余杭②鲁氏子。七岁落发,弱龄禀具③。属律匠希觉④师盛化于明州⑤,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振锡南迈,抵福州,参长庆⑥,不大发明。
后同绍修、法进三人欲出岭,过地藏院,阻雪少憩。附垆次,藏⑦问:“此行何之?”师曰:“行脚去。”藏曰:“作么生是行脚事?”师曰:“不知。”藏曰:“不知最亲切。”又同三人举《肇论》⑧,至“天地与我同根”处,藏曰:“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巳⑨,是同是别?”师曰:“别。”藏竖起两指。师曰:“同。”藏又竖起两指,便起去。
雪霁辞去,藏门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⑩。”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曰:“在心内。”藏曰:“行脚人着什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藏语之曰:“佛法不恁么。”师曰:“某甲辞穷理绝也。”藏曰:“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师于言下大悟。
注释
① 清凉院:五代时南唐建。初名清凉道场,也称清凉禅院、清凉广慧寺。大法眼文益禅师晚年居此弘化。
② 余杭:区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北部。
③ 禀具:受具足戒。
④ 希觉:字顺之,晋陵(今江苏武进县)人,俗姓商。曾师从西明慧则,精通南山律学。钱元瓘造千佛伽蓝,召他为寺主,赠名“文光大师”。能诗文,尤善于文,有《会释记》《增辉录》等行于世。
⑤ 明州:因境内有四明山而得名。治所在今浙江省宁波一带。
⑥ 长庆:慧棱大师。生于公元八五四年,卒于公元九三二年。俗姓孙,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县)人。得法于雪峰义存禅师。晚年住长庆府(今福州市)长庆院,因此人称长庆和尚。号超觉大师。
⑦ 藏:桂琛禅师。俗姓李,常山(今浙江省常山县)人。参谒玄沙师备禅师得法,初住福州石山建地藏院,后迁漳州罗汉院,故有地藏、罗汉之法号。
⑧《肇论》:书名,后秦僧肇著,一卷,是僧肇的论文集。包括《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
⑨“巳”,应为“己”。
⑩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都由心造成,万事万物都是由心识变化显现的。
译文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是余杭鲁家之子。七岁削发出家,未成年就受了具足戒。时律学宗匠希觉律师在明州盛行传化,文益禅师就前去听讲,研究其中细微的旨意。又提着锡杖向南行脚,到福州,参礼长庆大师,没有大的发现和领悟。
后来同绍修、法进三人打算出岭外,途经地藏院,被大雪阻隔,稍作停歇。围炉烤火时,地藏问:“这次要到哪儿去?”禅师说:“行脚去。”地藏问:“怎样才算行脚呢?”禅师说:“不知道。”地藏说:“不知道最合适。”又同三人谈起《肇论》,至“天地与我同根”句,地藏说:“山河大地和上座您自己,是相同还是不同?”禅师说:“不同。”地藏竖起两个指头。禅师说:“相同。”地藏又竖起两个指头,就走了。
雪晴了以后,告辞离去,地藏到门口送行,问道:“上座,平常说三界都因心生,万法皆由识起。”就指着院子里的一块石头说:“你且说说这块石头在心里在心外?”禅师说:“在心里。”地藏说:“行脚之人有什么缘由在心里安一块石头呢?”禅师困窘无话答对,就放下包裹依在地藏法席之下,请求抉择他的前程。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呈献自己的见解,讲说道理,地藏对他说:“佛法不是那样的。”禅师说:“我理屈辞穷了。”地藏说:“说起佛法,一切都是现成的。”禅师一听,顿时大为省悟。
原典
师问修山主①:“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兄作么生会?”修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师曰:“恁么会又争得?”修曰:“和尚如何?”师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修便礼拜。
注释
① 修山主:地藏院桂琛之法嗣龙济绍修。居抚州龙济山。博学多文,清简自牧,学人奔至如归。有《群经略要》及偈颂六十余首传世。
译文
文益禅师问绍修山主:“毫厘差失,就会造成天壤之别,仁兄怎么理解?”绍修说:“毫厘差失,就会造成天壤之别。”禅师说:“那样领会怎么能行呢?”绍修说:“您怎么样?”禅师说:“毫厘差失,就会造成天壤之别。”绍修便礼拜。
原典
因僧来参次,师以手指帘,寻有二僧齐去卷帘。师云:“一得一失。”
因开井,被沙塞却泉眼,师曰:“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什么碍?”僧无对。师代曰:“被眼碍。”
师见僧搬土次,乃以一块土放僧担上,曰:“吾助汝。”僧曰:“谢和尚慈悲。”师不肯。一僧别云:“和尚是什么心行?”师便休去。
译文
在僧人来参问时,文益禅师用手指了一下帘子,随即有两个僧人一同去卷帘子。禅师说:“一个对一个错。”
在打井时,被沙子堵住了泉眼,文益禅师说:“泉眼不通,是被沙堵塞;道眼不通,是被什么堵塞?”僧人无言应对。禅师代替他们回答:“是被眼睛堵塞。”
文益禅师见僧人正在搬运泥土,就把一块土放在僧人的担子上,说:“我来帮你。”僧人说:“谢谢和尚的慈悲。”禅师没有肯定他的话。另外一个人说:“和尚安的是什么心?”禅师便不作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