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虎丘绍隆禅师

原典

平江府①虎丘绍隆禅师,初谒长芦②信禅师③,得其大略。有传圆悟④语至者,师读之,叹曰:“想酢生液,虽未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恨未聆謦欬耳!”遂由宝峰,依湛堂,客黄龙扣死心禅师⑤,次谒圆悟。

一日入室,悟问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举拳曰:“还见么?”师曰:“见。”悟曰:“头上安头。”师闻脱然契证。悟叱曰:“见个什么?”师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肯之。寻俾掌藏教。有问悟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为哉?”悟曰:“瞌睡虎耳!”

注释

① 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一带。

② 长芦:长芦崇福寺。在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初名崇福禅院,俗称长芦院,南宋时改称禅寺。

③ 信禅师:长芦崇信禅师,属云门宗。又称净照禅师。庐州(在今安徽省)慎县人。俗姓高,生卒年不详。

④ 圆悟:昭觉克勤之号。

⑤ 死心禅师:宋代僧,俗姓王,韶州(今广东韶关等地)人。参黄龙祖心得法,晚年在黄龙弘法,号死心叟。学人云集,多为其所成就。政和五年(公元一一一五年)入寂,享寿七十二岁。

译文

平江府虎丘绍隆禅师,起初去拜见长芦崇福寺崇信禅师,得到其大略旨意。有人传圆悟话来,绍隆禅师听了以后,感叹说:“想到醋生出唾液,虽然没有浇灌到肠胃里,就已经使人感到畅快,只是遗憾没有聆听到美妙的谈论!”于是通过宝峰,皈依湛堂,客居黄龙参问死心禅师,然后拜见圆悟。

一天进入圆悟居室,圆悟问:“见到见的时候,见并不是见,见就像离开见一样,见并不能达到。”说完举着拳头说:“还见么?”禅师说:“见。”圆悟说:“头上安头。”禅师听完释然契悟。圆悟呵斥说:“见到了什么?”禅师说:“竹子虽密却不妨碍流水通过。”圆悟肯定了他的见解。不久让他掌管经藏。有人问圆悟说:“隆藏主这样老实柔和,能做什么呢?”圆悟说:“他是一只正在打瞌睡的老虎啊。”

径山大慧宗杲禅师

原典

十七落发,即喜宗门①中事。遍阅诸家语录,尤喜云门、睦州语。尝疑五家宗派,元初②只是一个达磨,甚处有许多门庭?性俊逸不羁。

注释

① 宗门:本来是诸宗的通称,后来成了禅宗自赞自夸的称呼,因此把其他宗称为“教门”。

② 元初:原来、最初的意思。

译文

宗杲禅师十七岁剃发出家,就喜欢禅宗里的义理。广泛地阅读了各家的语录,特别喜欢云门、睦州说的话。曾经疑惑五家宗派,原来只有一个达磨祖师,哪里有这么多的门户?性格俊迈豪放不羁。

原典

师才见僧入便云:“释迦老子来也!”僧近前,师云:“不是。”便打。次一僧入,师亦曰:“释迦老子来也!”僧当面问讯,便出。师曰:“却似真个。”

僧才入,师便曰:“诸佛、菩萨、畜生、驴马、庭前柏树子、麻三斤、干矢橛,你是一枚无状贼汉!”曰:“久知和尚有此机要①。”师曰:“我已无端入荒草②,是你屎臭气也不知。”僧拂袖便出。师曰:“苦哉!佛陀耶!”

注释

① 机要:精义和要点。

② 入荒草:落草,落于下贱之意。

译文

宗杲禅师看见一个僧人刚走进来就说:“释迦老子来了!”僧人走近了,禅师说:“原来不是。”就打他。接着又有一个僧人进来,禅师也说:“释迦老子来了!”僧人当面问候完毕,就出去了。禅师说:“倒像是真的。”

僧人刚进来,宗杲禅师就说:“诸佛、菩萨、畜生、驴马、庭院前的柏树、麻三斤、干屎橛,你是一个不可言状的贼汉!”僧人说:“我早就知道和尚有这个机密要点。”禅师说:“我已无故落入荒草,而你连屎臭气也不知道。”僧人甩着袖子出去。禅师说:“苦啊!佛陀呀!”

原典

问僧:“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作么生?”曰:“总得。”师曰:“抛却甜桃树,缘山摘醋梨。”

又云:“他弓莫把,他马莫骑,他人之事莫知。此虽常言,亦可为入道之资粮。但常自检察,自旦至暮,有甚利人自利之事,稍觉偏枯①,当须自警,不可忽也!”

注释

① 偏枯:偏于一方面,照顾不均,失去平衡。

译文

宗杲禅师问僧人:“那样也不行,不那样也不行,那样不那样都不行,怎么办?”僧人说:“都行。”禅师说:“抛弃了甜桃树,满山去摘酸醋梨。”

宗杲禅师又说:“别人的弓不要把,别人的马不要骑,别人的事情不要知。这虽是常言,也可以作为悟入佛道的本钱。只要经常自我检察,从早到晚,有什么利于别人和自己的事情,稍稍发现有偏于自己方面的迹象,就要自我警醒,不可忽视啊!”

原典

又云:“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穷年,以为日课,此乃愚之甚也!殊不知梵语‘忏摩①’,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②,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此吾佛忏悔之意,学道之士不可不知也。”

注释

① 忏摩:梵文为,意为忍恕,请别人容忍宽恕。

② 断相续心:逆流十心第五为断相续心。说的是修行的人做完恶事以后,进行忏悔,之后就更坚决不做恶事,以此来破恶念相续之心。

译文

宗杲禅师又说:“有这样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忏悔,晚上又放纵自己的嘴骂人,第二天依旧向佛礼拜忏悔,一年到头,好像作为每天的功课一样,这是最愚蠢不过的了!殊不知梵语‘忏摩’,汉语叫‘忏过’,说的是断相续心,一旦阻断,永远不再接续,一旦忏悔永远不再造就。这是我佛忏悔的含义,学道的人不可不知啊!”

原典

示李献臣曰:“士人博览群书,本以资益性识①,而反以记持古人言语,蕴在胸中作事业,资谈柄,殊不知圣人说教之意。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看读佛教亦然,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有志之士,读书看教能如是,方体圣人之意少分②也。”

注释

① 性识:佛教指众生之根性心识。此处指心性见识。

② 少分:少许。与一切相对。佛教把一切分为全分与少分二种、全分指不限定在特定范围之内者,包括广的一切;少分指在某种限定范围之内者。

译文

宗杲禅师在给李献臣的信中说:“士人博览群书,本来是为有益于性识的培养,却反倒以记住古人的言语,蕴藏在胸中作为事业,供做谈论的材料,这是很不了解圣人说教的本意。正像人们所说的整天数别人的宝贝,自己却没有半分半钱。阅读佛的教示也是这样,应该见到月亮忘记手指,不能望文生义。古时高僧说:‘佛所说的一切法,为的是度一切心,我没有一切心,哪里用得上一切法?’有志之士,读书看经能达到这一步,才能体会到一点圣人的用意。”

原典

示李献臣曰:“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本无法,心亦无心。心法两空,是真实相。而今学道之士,多怕落空,作如是解者,错认方便,执病为药,深可怜愍。故庞居士①有言:‘汝勿嫌落空,落空亦不恶。’又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若觑得遮②一句子破,无边恶业无明,当下瓦解冰消。”

注释

① 庞居士:名蕴,字道玄,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人。生卒年未详,八世纪下半叶、九世纪上半叶在世。参马祖道一禅师得法。曾与妻子儿女躬耕鹿门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下,有语录和三百多篇诗偈传世。

②“遮”,通“这”。

译文

宗杲禅师在给李献臣的信中说:“佛所说的一切法,为的是度一切心,我没有一切心,哪里用得上一切法?法本来没有法,心也没有心。心和法两者都空无所有,才是常住不变的真实相状。而现在那些学道之士,总是害怕落空,像这样理解的人,错认了方便之门,拿病当药,真是够可怜的。所以庞蕴居士有这样的话:‘你不要嫌弃落空,就是落空了也不错。’又说:‘但愿把一切有都变成空虚,也千万不要把一切虚空变成实有。’如果能把这句话看破,无数烦恼愚痴,就会顿时冰消瓦解。”

原典

示聂寺丞云:“禅不在静处,不在闹处,不在思量分别处,不在日用应缘处。然虽如是,第一不得舍却静处、闹处、日用应缘处、思量分别处参。忽然眼开,都是自家屋里事。”

译文

宗杲禅师在给聂寺丞的信中说:“禅不在寂静之处,不在热闹之处,不在思考分析之处,不在日常生活随机应缘之处。可是虽然这样,第一是不能舍弃寂静之处、热闹之处、日常生活随机应缘之处、思考分析之处去参。忽然开悟睁眼一看,都是自己家屋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