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 |
量处轻重仪 | 道宣 | 二卷。唐代释道宣撰。《量处轻重仪》作于唐贞观十一年 (637),乾封二年(667)重修。在自序中,详明亡五众物量处轻重。立制听二门,制门分三,谓三衣坐具灌水袋。听门分四,称之为百一诸长粪扫衣,檀越施亡五众物。在明亡五众物中,更张十门。即:制人僧余处不得,封亡者分法不同,同治共财不同,嘱授是非,负愤还否,定物重轻,具德赏劳,分物时节,正分加法,杂明受物。此仪专详断割重轻之条,细明十三之别。即:一、僧伽蓝,二、属僧伽蓝园田果树,三、别房,四、别房物,五、瓶瓮斧釜灯台,六、重物,七、床褥,八、氍毹,九、守僧伽蓝人,十、车舆,十一、澡灌、锡杖、扇,十二、杂作器具,十三、衣钵坐具缄筒。其物品重轻,均依位次就人,使其物用有据,法规遵行。四科条理有:一、局限常住僧物,二、四方常住僧物,三、四方现前僧物,四、当分现前僧物。卷末以仪门作结,依类广释。大意有:一、制令畜物人轻,告明僧人不宜以物质为重;二、制不令畜物人重,说明万法皆空,贵在人修善法;三、听开畜物通轻重,明示以仪之规,分晓畜物轻重,安份守己,听法自便。在收诸类中,以三例分之,即:一、性轻性重,二、事轻事重,三、用轻用重。此仪划清了对待精神与物质的佛家立场和观点,“于是迷悟两开”;规定了成文义理,使“明乎此者,庶可以执物案文”;明示了物品轻重以位就人,使之僧举有据遵行,“足镜规猷”。其具有很大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
乐邦遗稿 | 宗晓 | 佛教文献。南宋嘉泰四年(1204)宗晓编。二卷。据自序称,是《乐邦文类》的拾遗编,主要收录《乐邦文类》余而未编之“片文只义”及新辑的净土文稿。共收文献一百二十六篇。每篇前有编者加的标题,篇尾有编者的附语。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乐邦文类 | 宗晓 | 5卷,南宋宗晓编,成书于庆元六年(1200)。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为净土类文献之总集,“乐邦”指西方极乐世界。“文类”谓文献类编。全书分经、咒、论、序、跋、文、赞、碑记、传、杂文、赋铭、偈、颂、诗、词凡十四门,按文类分编,共收各种文字二百四十七篇。有些文字末尾附宗晓评语。本书不仅收录五十余种经论中有关西方净土的经咒论述,而且收录了自东晋至宋代关于净土宗历史、人物、事件、著述、仪式、文学、艺术等各种文献资料,为中国净土宗的重要典籍。此书编成后四年,宗晓又将新搜集到的资料编为《乐邦遗稿》二卷,共收文一百二十篇。两书刊行后流布甚广。 |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 鸠摩罗什 | 亦称《大乘大义章》。东晋慧远问,后秦鸠摩罗什答。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鸠摩罗什至长安后,慧远遣人致书,而后又常向罗什致问经典和大乘深义,相互往返酬答甚多。此书所录即为这方面的内容,编辑者不详。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六事:初问答真法身、次重问答法身、次问答法身像类、次问答法身寿量、次问答三十二相、次问答受决;中卷七事:初问答法身感应、次问答法身尽本、次问答造色法、次问答罗汉受决、次问答观佛三昧、次问答四相、次问答如法性真际;下卷五事:初问答实法有、次问答分破空、次问答后议追忆前议、次问答遍学、次问答经寿。此书国内诸藏不载,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 | 佚名 | 一卷,唐善无畏译。七俱胝佛母尊之仪轨也。 |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 佚名 | 凡四卷。失译。乃属于杂部密教之密部经典之一。 又作七佛神咒经、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七佛十一菩萨陀罗尼经、七佛所说神咒经、广济众生神咒。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可视为后世纯密教之根源。 |
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明修普贤三昧成普贤之身者。 |
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 | 佚名 | 二卷,唐不空译。略称大随求陀罗尼经、随求陀罗尼经、大随求经、随求经等。佛在大金刚须弥峰楼阁,集一切大众,放顶毫之光照十方一切佛刹说大神咒,名普遍光明。(中略)大随求陀罗尼。并说种种灵验之事。更有宝思惟译之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同本抄略。 |
净心戒观法 | 道宣 |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净心诫观法》一书,道宣作于隋州与唐寺,由弟子泰山,灵严寺僧人慈忍刊行于世。全书共有文三十篇,第一篇为释名,第二篇为序宗,第三篇为五停,第四篇为校量,第五篇为自庆,第六篇为善根,第七篇为破戒,第八篇为邪命,第九篇为佛性,第十篇为造过,第十一篇为解脱,第十二篇为食缘,第十三篇为流转,第十四篇为不动,第十五篇为过患,第十六篇为心浊,第十七篇为二报,第十八篇为结使,第十九篇为缘生,第二十篇为安般,第二十一篇为相资,第二十二篇为因果,第二十三篇为止劫,第二十四篇为二谛,第二十五篇为心行,第二十六篇为菩提,第二十七篇为教化,第二十八篇为佛性,第二十九篇为福田,第三十篇为受持。除第一、第三十篇外,其余各篇均有长行偈颂。而五停,解脱、教化三篇,较为详细。言明 “五停”为净心之行,解脱是净心之证;就智德来说,教化为净心之用,利己利他。并于教化篇中略说四谛十二因缘,十善、六度。于解脱篇中专门出示女人十恶,教以一切众生正性命,解脱生死轮回,于二谛、佛性篇中明理极。安般篇中明行本,弘阐定慧之学,沿行止观之轨。统观全书,可谓简而要,约而丰,文通字顺、意足劝远。该书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受到教界学人重视,研习它的人很多。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
净土疑辨 | 祩宏 | 一卷,明袾宏撰, |
净土十疑论 | 智顗 | 佛教论著。隋智顗述。一卷。此书前有宋熙宁九年(1076)杨杰序,书末有宋元祜八年(1093)陈灌序。以问答的形式,论释有关净土的问题。所论“十疑”为:(1)求生净土,自安其身,则是无大慈悲疑;(2)求生西方净土,岂不乖本来无生理疑;(3)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乘疑;(4)偏念一佛净土疑;(5)出过三界,具缚凡夫疑;(6)即得不退,超过三界疑;(7)弥勒菩萨,一生补处,何须求生西方疑;(8)无恶不作,临终十念即得往生,云何可通疑;(9)女人及得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疑;(10)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疑。其中第八疑末“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一段,引自《杂集论》,其论为唐玄奘所译,故知此文有唐人补注的内容。此书见载于明清诸藏及《频伽藏》、日本《大正藏》等。 |
净土生无生论 | 传灯 | 全一卷。明代传灯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为撰者采用诸经论之要旨,阐明净土之生、无生。总分十门:一真法界门、身土缘起门、心土相即门、生佛不二门、法界为念门、境观相吞门、三观法尔门、感应任运门、彼此恒一门、现未互在门。本书与隋代智顗之净土十疑论、唐代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合成净土三论。注疏有明代正寂之净土生无生论注、明代受教之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达默之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
一字佛顶轮王经 | 佚名 | 梵名Eka^ks!ara -buddhos!n!i^s!a-cakra-ra^ja-su^tra 。凡五卷。略称五佛顶经。唐朝菩提流志译。现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叙述释迦佛于摩竭陀国菩提树下金刚道场,应金刚密迹主菩萨之请,入大三摩地,现大转轮王相,说一字顶轮王咒,时大千世界震动,观音、金刚主二菩萨闷绝躄地;佛复说一切佛眼佛母真言,二大菩萨即起身,更说白伞盖、光聚、高顶等诸轮王咒,以明印成就品五十四种印法、世成就品九种印法。全经分十三品:即序品、画像法品、分别成法品、分别密仪品、分别秘相品、成像法品、印成就品、大法坛品、供养成就品、世成就品、护法品、证学法品、护摩坛品。本经与不空所译之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为同本异译。 |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佛住广博大园,因毗钮达多婆罗门求子,为说陀罗尼,种值一切善根,能满一切意愿。 |
毗沙门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 |
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 | 佚名 | 一卷,唐含光记。记大圣欢喜天之秘法。 |
迦才净土论 | 迦才 | 凡三卷。唐代迦才撰。又作净土论。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作者迦才与善导同为继承道绰之净土教而活跃于同一时代之高僧。本书乃整备道绰之安乐集,以问答之形式,叙说净土教之教法,更彰显安乐集之思想。内容系评定极乐净土之报化及往生机品等,举理证及实例论述凡夫往生之可能。全书总分九章。我国及日本净土教徒多沿用此书。 |
净土境观要门 | 怀则 | 全一卷。元至大三年(1310)怀则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为怀则极力阐明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之约心观佛之义。天台之观法有内观、外观二种,关于观阿弥陀佛应属何种观法,后世知礼门下曾起争议。本书即就此异论而加以探讨叙述。此书专述净土“境观”法门,谓“诸上善人,厌苦求乐,发心念佛者多,知于境观者少,因引笔略书大概,庶使信乐之人,因此以得入道之门”。收录于明清诸版大藏经和日本《大正藏》。 |
净土或问 | 天如惟则 | 佛教论著。元惟则撰。一卷。书前有“三宗讲主守愚悟勤”所撰序。此书设“禅上人”问、天如(惟则)答,共二十六问,主要阐述禅与净土的关系,并提出了“净土禅”和“禅净土”的思想。成书年代无考,见载于明《嘉兴藏·续藏》和日本《大正藏》。 |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 | 净源 | 佛典注疏。宋元丰三年(1080)净源述。一卷。是唐法藏的《华严金师子章》的注释书。据序称,当时《华严金师子章》为“禅丛讲席”所崇尚,但唐代以来的四家注解“或文繁而义缺,或句长而教非”,净源于是根据《搜玄记》、《探玄记》及唐李通玄和澄观有关“八十华严”的著作,分类编成是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 文益 | 全一卷。唐代僧法眼文益(885~958)撰,明代僧语风圆信、郭凝之编。又作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大智藏大导师语录、清凉文益禅师语录、文益录、法眼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集录法眼文益之略传,及其住崇寿院、报恩禅院、清凉禅院等处之开堂、上堂、示众、问答、机缘、举古、代古、偈颂等。文益接引后进,恳切提撕,不行棒喝,自本书所录语要即可窥其宗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亦收录本语录,卷首附题‘五家语录法眼宗’,卷末附语录风圆信、郭凝之所撰之五家语录序二篇。 |
金光明最胜忏仪 | 知礼 | 佛教忏仪书。宋知礼集。一卷。述说“金光明忏仪”中的“最胜忏仪”。内容相当于《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中“十科事仪第六”的三至六法。但未标题目,仪文也较简略。此书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 |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 | 遵式 | 佛教忏仪书。宋遵式撰。一卷。是对智顗的《金光明忏法》的补充和注释。据书首“缘起”称,《金光明忏法》的内容已载《国清百录》,但内容不全,故遵式作此“补助”。全书分六部分:(1)缘起;(2)按文开章以定铨次;(3)别明礼请洒散二法;(4)略明能请及所求难过;(5)总示事理观慧所依;(6)补助正修十科事仪。其“十科事仪”为:一严净道场、二清净三业、三香华供养、四召请诵咒、五赞叹述意、六称名散洒、七礼敬三宝、八修行五悔、九旋绕自归、十唱诵金光明典。此书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 |
金刚錍 | 湛然 | 亦称《金刚錍论》、《金錍论》。佛教著述。唐湛然著。一卷。“金刚錍”原系治疗盲人眼疾的一种器具,用为书名,以寓开启众生迷惑的一种法门。全书约八千余字,以宾主问答的形式,提出并阐述了“无情有性”这一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作者认为,佛性不应分“有情”和“无情”,也不应分“彼”与“我”,草木瓦石等无情之物皆具佛性。此说不见于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的著述,是湛然独创的思想。其注疏书有:日本辨才的《金刚錍论私记》二卷,宋仁岳的《金刚錍科》一卷,宋智圆的《金刚錍显性录》四卷,宋可观的《金刚錍论义解》一卷,宋时举释、海眼会的《金刚錍释文》三卷,宋善熹的《评金刚錍》一卷等。见载于《金藏》、《元藏》及明、清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