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摄阿毗达摩义论 | 叶均 | 南传上座部佛教论书。阿耨楼陀撰。1910年译为英文本,由伦敦巴利圣典会刊行。中译本1986年中国佛教协会出版,叶均译。本论是一部介绍南传上座部佛教论藏哲学纲要书,共5万余字,9品。前5品介绍了心法和心所法,把上座部基本6种心法,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依欲、色、无色界和出世间分为89种心理状态,加出世间非常心47种,组成121种心识。再立52心所(52种心理活动要素),分为一切心心所、杂心所、不善心所、善心所4类,将此与89心一一对应,指出其授受关系。89心还有14种作用,称为“14行相”,它们分别和眼等6门对应,色等外6处所缘。在14作用中心识活动路线称为“毗提”,有“六门毗提”、“三界毗提”、“出世问毗提”等类型,众生依自己的特点而获得某种“毗提”。此外还有一种潜在的“毗提”,称“离毗提”,此为众生所忽视的下意识“毗提”。作者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分析,意在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由生到死,又由死转生的转转相续道理。第6品说色法,并略论涅槃法,列举了由4大种(地、水、火、风)和所造色2大类构成的28种色的性质,并且分析了一切色法的成因,得出色法都是由许多物质元素聚合而成的“色聚”情况。三界有情的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都是由聚而长,聚散而灭的过程。最后简论了从多角度来看待涅槃。第7品对广集经论中的法相名数作了解释。第8品以种种行相,从不同角度阐述12支缘起道理,立24缘名称,解释物质与精神间的种种关系。第9品述禅定实践,介绍了修禅定的具体做法和体现的不同境界。 |
秘钞问答 | 赖瑜 | 秘钞问答,22卷,日本赖瑜撰,《大正藏》第79卷No.2536 |
大疏百条第三重 | 圣宪 | 大疏百条第三重,十卷 日本 圣宪 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79卷,圣宪(1307~1392)继承了赖瑜(1226~1304)的加持身说,使新义真言教学大成。此外,他还总结了赖瑜以后未经整理的庞大论义算题,撰述了《大疏百条第三重》、《释论百条第三重》等,是新义真言宗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
自证说法 | 佚名 | 《大正藏》第79卷,然此自证三菩提(文)尔者于自证极位。可云说今经乎。答。此事古来难义。末学虽难一定。且依相承一义非自证极位之说可答申也。两方也。若云非自证说者。凡思今经以自性法身为能说教主。以自觉境界为所说法门。此则一家不共之实义。诸教超绝之规模也。是以我乘内证智如来金言。自受法乐高祖定判。悉非显为自证说旨乎。若又依之云尔者。思自证极位超言议境过心思域。争有说法义乎。加之案文段起尽。住自证境无众生蒙益义故。住神变加持三昧说今经(见)尔者两方也。 |
大疏谈义 | 运敞 | 大疏谈义,10卷,日本运敞撰。《大日经疏》注释书,《大日经疏》全称《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亦称《大疏》、《本疏》。 |
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 | 法住 | 《大正藏》第79卷,日僧法住撰,六百年前,南山大传法院的学头中性院赖瑜师,提出了“大日经教主加持身”的新说法,与金刚峰寺的法义不相符,于是带领他的门徒迁居到根来,创立了根本道场,树立了加持身教主的法幢。从那时起,金刚峰寺的学说被称为古义,根来的学说被称为新义。双方辩论已久,就像冰和炭不能相容。直到天明年间,吾丰山智幢房的法住僧正,深入探究了渊源事相的秘密,调和了新义和古义的差异,撰写了《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二卷。于是,新义和古义合而为一,多年的分歧就像从醉酒和梦中忽然醒来。 |
净土文类聚钞 | 亲鸾 | 《净土文类聚钞》是亲鸾大师八十三岁时,以汉文所撰述,八十八岁时重新润饰誊稿。收录于《大正藏》第八十三册,真迹本收藏于京都本愿寺。本书是《教行信证》之精要的略说,故《教行信证》称为《广文类》或《广本》;本书则称《略文类》或《略本》。本书首先提示「净宗教义」的大纲;次述「念佛正信偈」;最后以「三信一心」的问答,详明信受的极要。 |
爱染王讲式 | 觉鍐 | 爱染王讲式,一卷,日本觉鍐撰。 |
求闻持表白 | 觉鍐 | 求闻持表白,一卷,日本觉鍐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4册 |
唯识二十颂讲记 | 于凌波 | 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 在我国,唯识宗是大乘八宗之一,为法相宗的异名。法相宗又名普为乘教宗、应理圆实宗、慈恩宗。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名为法相宗。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为唯识宗。由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普为乘教宗。由所谈的义理,均为圆满真实故,名应理圆实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窥基二师所弘传故,名慈恩宗。而此宗的学统,是传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 |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 | 赵亮杰 | 拙著‘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于民国五十七年初版后,十七年间,颇蒙各界谬誉!已有两万五千余本,流通各界。据各方反应,悼嫌文字太长,一者请起来很吃力;二者丰富的内容,非耐心细读,不能了知;若能层层标以‘子目’,不但文短易读,且如商品说明,吸引读者,不请而请。读后复查,按照目录,亦易寻找。余甚以为然,今增标‘子目’一百四十余条,经千华出版公司重新排印,发行流通。 |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 于凌波 | 成唯识论,是我国法相唯识宗的基本论典。 我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佛典上说,释迦世尊灭度九百年顷,无著论师出世。他梵名阿僧伽,住世于印度笈多王朝(320|500)时代,他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父名憍尸迦,居国师之位,有子三人,长即无著,次名世亲,幼名师子觉。无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传他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曾欲自杀,后得遇宾头卢罗汉为讲小乘空观,他初闻悟入,然犹不能满意。据说天宫兜率内院的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国,为无著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金刚般若论》五部大论,无著承弥勒之说,造对法、显扬等论,集众宣之,广弘此宗。此宗以《瑜伽师地论》为主依论典,故后人称之为瑜伽行学派。 |
十义量 | 韩清净 | 韩清净撰,十义者何?一世间有情义,二佛教义,三真如义,四种姓义,五善巧义,六因缘业果义,七唯识义,八净土义,九成佛义,十立宗义。 |
二十唯识白话译本 | 吕澂 | 《二十唯识白话译本》,是现代中国佛学大家吕澂先生对《唯识二十论》的白话翻译本。《唯识二十论》为印度佛学瑜伽行派一系重要论师世亲所撰,主要从设难辩驳的角度建立唯识学的思想基础。此论玄奘法师译本文义深邃,索解困难,吕澂先生对其进行逐句白话译述,以便于学人读解。吕先生译述的抄录本,上面有吕先生的亲自校改,只是先生生前并未予以公开发表。这次加以整理,借《世界哲学》篇幅发表,以供同好。《译本》底稿内容只有白话译文,没有配以《唯识二十论》原文,而且白话译文也只有“点顿”式断句。这次整理,依据吕澂先生主持编校的《藏要》所收《唯识二十论》,将原文分段列入白话译本中,分别以[原文]及[语译]标出,并将原文、白话译文一并标以相应的新式标点,以利读者阅读理解。 |
八识规矩颂讲记 | 于凌波 | 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八识的行相、业用、性别、识量、所缘、相应等,全包括在颂文之中。唯颂文辞约理著,言简义丰,每一颂中都有许多佛学专有名词,若不详加讲解,一般人很难了解。因此,乃有八识规矩颂讲座的开设。 |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 范古农 | 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撰,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述。此颂唐玄奘法师所作。将心王八识。类分为四。各作三颂。均前二颂论凡界。后一颂论圣界。注解用贯珠法。将颂句分析嵌入。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李炳南 | 李炳南撰,李炳南是当代有修有证的净宗大德,他培育出来的高僧净空法师正在世界各地弘扬净土法门。为了续佛慧命,使无数修学净土法门的众生不走入歧途,后学曾琦云现将李老居士巨著《佛学问答》有关净土部分编译成普通话,贡献给大家。编译时已将一些重复问题作了适当删减,并结合现时代的情况,在问答中适当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
净土安心法门 | 李炳南 | 李炳南撰,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 雪公老恩师往生前一年所做的一篇完整开示,前后总共十七次,可以视为是他老人家一期教化的最后嘱咐。 |
现观庄严论略义 | 华智仁波切 | 藏传佛教五部大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也叫《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在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一般来讲,格鲁派寺院专学本论要四到五年。《现观庄严论》的作者是弥勒菩萨。当年无著菩萨在鸡足山苦行十二年,被弥勒菩萨以幻化身摄受到兜率天,得到《弥勒五论》的教授。《略义》将《现观庄严论》的意义作了摄略,它本来零散地存在于华智仁波切的著作中,后经搜集、整理,才成了这部《略义》。《现观庄严论》在印度有二十一大讲义,而藏地各教派的注释也最多。如果按各大教派和各大上师的传承解释,内容很多,能从总体上把握《现观庄严论》的内容。 |
现观庄严论 | 弥勒 | 全称《般若波罗蜜多优波提舍(教授)·现观庄严论》。藏传佛学以此为“弥勒五论”之首,各教派均极重视,而汉传未译,弥勒五法中未列此论。系略摄二万五千颂般若经之纲要。组织为三智、八事、七十义。极为简要地概括了一个凡夫循序修持以达到成佛境地之全部过程,共272颂。分为八品:(1)一切种智品;(2)道智品;(3)一切智品;(4)一切正等现观品;(5)顶现观品;(6)次第现观品;(7)刹那正等现观品;(8)法身品。前三品令遍知一切智性、次四品为令于一切智性得自在而说加行,终品说由加行可达到佛果。三智为:基智、道智、一切种智。七十义为三智三十法,四加行三十六法,法身四法。印度依据此论而注释般若二万五千颂之著作甚多,藏文《丹珠尔》中收有二十一种,其中以圣解脱军和狮子贤的诠释为最权威;藏文的注释更多,其中以宗喀巴的《善说金鬘疏》为最著名,汉文有法尊(1902—1980)的译本及略解,详细研究的著作尚少。 |
高级佛学教本 | 方伦 | 高级佛学教本,三十六课,方伦居士著。 |
中级佛学教本 | 方伦 | 中级佛学教本,三十八课,方伦居士著。 |
初级佛学教本 | 方伦 | 初级佛学教本,三十六课,方伦居士著,佛学入门书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 韩清净 | 一百卷,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 韩清净,原名克宗。直隶(今河北)河间 人。光绪举人。早年研读瑜珈唯识著作不解其义,发愿从事 佛学研究。长期在房山云居寺专治法相之学。1927年创立三 时学会。著有《唯识三十颂诠句》、《唯识论述记讲义》、 《佛法略谈》等。清净毕生致力于法相唯识的研究。他主张:研究佛典,必先研究法相唯识,而《瑜伽师地论》和《摄大乘论》更是必读的两大论典。他晚年致力于《瑜伽师地论》的校订工作,撰成《瑜伽师地论科句》四十万言,又融会本论前后文义,综考所有关于此论之疏释,撰成《瑜伽师地论披寻记》七十万言。后来又将二者合编为《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这部百余万言的巨著,可说是清净毕生精力之所注。遗憾的是,此书尚未出版,而清净于一九四九年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
佛学常识课本 | 李炳南 | 李炳南撰,“佛法”是什么?他原是一种“觉悟学”。吾人处在宇宙间,万事万理,好像都带著神秘。你看著是黑,结果他却是白;你看著是圆,结果他却是方。差不多总给你猜的相反,所以人就感觉著苦闷了。佛法就是对于宇宙人生,万事万理的一个解答者。因他有这等的重要性,所以人人都应当去研究。不过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千头万绪,颇为复杂,佛法也就显得玄妙了。有一般人,尝责备佛法,立论太高,陈义太深,极不通俗化,所以不易普及。且不要错怪!这并不是佛法本身问题,其实是宇宙森罗万象,本不简单。佛法要解答这许多问题,自然就显得高深了。但是,佛法虽然头绪复杂,义理高深;假能寻一条线索,提几条大纲,作一个初步的介绍,先使学者得到一个轮廓,或可就引起探讨的兴趣,这是编这本书的意义。古人说:“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大家要想深入佛海,这本书也未尝不可作个津梁。这本书的编辑,就是本著上面说的意义。材料取纲要,组织取条贯;并且词采语体,篇采简短。举纲要,有条贯,就可得一个轮廓;语体便是通俗化;篇短免去用脑厌烦。用他教课或是自修,似乎都还适用。这本书虽然才三十六课,也等于广大的佛法,缩了一个小影。说是见了一斑固可以,说是见了全貌也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