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佛学常识课本 | 李炳南 | 李炳南撰,“佛法”是什么?他原是一种“觉悟学”。吾人处在宇宙间,万事万理,好像都带著神秘。你看著是黑,结果他却是白;你看著是圆,结果他却是方。差不多总给你猜的相反,所以人就感觉著苦闷了。佛法就是对于宇宙人生,万事万理的一个解答者。因他有这等的重要性,所以人人都应当去研究。不过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千头万绪,颇为复杂,佛法也就显得玄妙了。有一般人,尝责备佛法,立论太高,陈义太深,极不通俗化,所以不易普及。且不要错怪!这并不是佛法本身问题,其实是宇宙森罗万象,本不简单。佛法要解答这许多问题,自然就显得高深了。但是,佛法虽然头绪复杂,义理高深;假能寻一条线索,提几条大纲,作一个初步的介绍,先使学者得到一个轮廓,或可就引起探讨的兴趣,这是编这本书的意义。古人说:“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大家要想深入佛海,这本书也未尝不可作个津梁。这本书的编辑,就是本著上面说的意义。材料取纲要,组织取条贯;并且词采语体,篇采简短。举纲要,有条贯,就可得一个轮廓;语体便是通俗化;篇短免去用脑厌烦。用他教课或是自修,似乎都还适用。这本书虽然才三十六课,也等于广大的佛法,缩了一个小影。说是见了一斑固可以,说是见了全貌也可以。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 | 于凌波老居士撰,于凌波老,河南省洛阳县人,1927年出生。于老居士著作颇丰,有关佛学之著作,从早年的《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以至最后完成的《现代佛教人物辞典》共有三十四种;世俗杂学方面之著作,有《健康长寿手册》、《古今艺文志趣》等十多种;其他散见各佛教杂志及一般报刊者则不计其数。唯识名词白话辞典,是一部初学唯识者手边备用的工具书。唯识学在佛学领域中,一向称为难治之学,它名相繁琐,辞意艰深,古人称此学‘文如钩锁,义若连环’,‘字包千训,辞含万象。’由此可知这是一门‘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极难通达’的学问;但相对的,它也是一门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理论,佛学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词,都见之于唯识学中。果然能通达了唯识学,则再读其他经典,名相问题既已解决,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笔画是以首字繁体排列】 |
唯识义灯增明记 | 善珠 | 《唯识义灯增明记》四卷,日僧善珠撰,是对慧沼《唯识了义灯》的注释。收入《大正藏》第65卷。 |
成唯识论略疏 | 普寂德门 | 成唯识论略疏,6卷,日本 普寂撰,《大正藏》第68卷。 |
唯识三十颂注释 | 贞庆 | 注三十颂,一卷,解脱上人御注释,收入《大正藏》第68卷 |
八识义章研习抄 | 珍海 | 八识义章研习抄,3卷,日本珍海记。卷上 ,释名门第一 ,辨相门第二 ,卷中 ,辨相门之余 ,根尘有无门第三 ,大小有无门第四 ,真妄依持门第五 ,真妄熏习门第六 ,卷下 ,迷悟修舍门第七 ,迷悟分齐门第八 ,修舍分齐门第九 ,对治邪执门第十 。 |
大乘一切法相玄论 | 基辨 | 一卷,日僧基辨撰,收入《大正藏》第71卷。 |
法苑义镜 | 善珠 | 《法苑义镜》六卷,日本 善珠述。是对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的注释,这些书中引用诸如《论语》《左氏传》等汉籍释读文义,除具有佛学义理研读之价值外,同样具有文本校勘的意义。收入《大正藏》第71卷。 |
五心义略记 | 佚名 | 《五心义略记》两卷,日本兴福寺释清范抄,收入《大正藏》第71卷。 |
唯识义 | 真兴 | 日僧真兴撰,六卷分本末。明历四年出版,收入《大正藏》第71卷。 |
唯识分量决 | 善珠 | 唯识分量决一卷 日本 善珠 撰,卷首有唯识分量决感得记。原本醍醐寺及神光寺藏古抄本。唯识份量决者。秋篠先德善珠僧正所撰。释唯识论中。四分及比量义。实为斯学秘键也。然流布已绝故。学者咸谓逸亡不传焉。以为憾久。但松室私记间间引文。仅窥其一班耳。然予曾获半珠。而未能完璧。今也善缘。得见全宝。欢喜曷堪。聊记缘由以述感怀。 |
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 | 宝静 | 宝静法师讲述,学人逸山、性明记录。佛说阿弥陀经为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为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所宣说。此经为佛经中极少数非由佛陀弟子提问,而由佛陀不问自说的经典。此经于前半段宣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的庄严以及阿弥陀佛佛号由来与意义;其后阐明劝导众生诵念阿弥陀佛之名号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后以东、南、西、北、下、上等六方诸佛亦劝导其土众生相信阿弥陀佛及其极乐世界之事迹作结。 |
佛说鬼问目连经白话文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述说诸饿鬼问恶报业因于目连,目连乃一一答之。 |
佛说罪福报应经白话文 | 佚名 |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佛在迦维罗大树下,说罪福报应,慈悲忏法中广引之。 |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 李炳南 | 李炳南撰,经皆佛说。人咸知之。兹复冠是二字。不以赘乎。然诸经虽云佛说。只是总相。其中之言。实括数种。如启请语。质疑语。毁谤语。苦恼语。欢喜赞叹语。承受拥护语等。类多菩萨声缘。天龙八部。人鬼等众之所发。此则除经家例语外。从始澈终。全为佛语。味犹水中乳素。酥中醍醐。精似矿提纯金。璞剖美玉。声出金口。句集真言。统体圣教。毫无夹杂。题曰佛说。标其异余经也。既如是矣。一句莫非圆音。一字亦属密藏。尝闻赞叹他经。曾曰持四句偈。胜施七宝。吾亦曰受持此经。乃至一句。功德广大。已逾恒沙。盖牟尼璎珞。散置地上。随意俯拾。皆是珠王也。他经正宗分。佛语开端者。亦标佛说。只是体例。岂若此经贯串一如耳。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 道源 | 道源撰,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
往生论 | 世亲 | 全一卷。梵名Sukha^vati^ -vyu^hopades/a 。世亲(梵Vasubandhu )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净土论、往生净土论、无量寿经论、无量寿优波提舍经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论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谓修习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并次第得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等五种功德;前四种功德为入功德,能入于莲华藏世界,自受法乐;园林游戏地门则为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烦恼,游戏神通至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本论为唯一印度撰述之净土论部,净土宗特重之,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三部经合称三经一论,为正所依之经论。其论述颇为深妙,大旨与摄大乘论(无著造)十八圆净之说一致。北魏昙鸾著有往生论注二卷。又日本正仓院圣护藏中藏有本论之古写本,与现行本略有出入。 |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 | 斌宗 | 一卷,斌宗撰。今有本省尊宿斌宗法师,出生佛化家庭,幼年披剃,求法国内,留学海外,教契天台,行归净土,一生行化,几无暂息,掩关著述,不遗余力。其间所著弥陀要释文辞显畅,论理清彻,净土教义,阐发无遗,诚为今时难得佳作,惜未印行,致稽利世。自师去岁撒手西归,检点遗著,发现此释,为欲法宝不绝,慧命有继,发行流通,索序于余,聊作简介,尚希修净业者,各备一册,玩索有得,必如饥者得遇醍醐,莫不法喜充满矣。 |
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 | 李圆净 | 李圆净撰,1929年国光印书局出版,叙述地藏菩萨显灵故事18则。书前有《地藏菩萨本迹录》。 |
净修捷要 | 夏莲居 | 净修捷要(一名五念简课), 夏莲居居士撰。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
四帖疏 | 善导 | 唐善导大师观无量寿经之疏,有四卷,故谓为光明四帖之疏。又曰证定疏。谓证得定之人之疏也。以善导发得三昧,蒙圣者冥加,而造经之科文故也。选择集下曰:‘条录观经之文之刻,颇感灵瑞,屡预圣化。既蒙圣冥加,然作经科文,举世而称证定疏,人贵之如佛经法。’本书是善导的主要著作,也是唯一的教义书。大概是善导中后期的著作,从定善义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在善导讲授《观经》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是《观经》的注释书,由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卷构成。 |
阿弥陀秘释 | 觉鍐 | 一卷。觉鑁撰。12世纪的作品。从密教的立场记载阿弥陀佛名号观的书。汉文体,由大意、名号、字相字义三段组成。第一段大意是说阿弥陀佛是自性法身观察智体一切众生觉了的通依,第二段中,在天竺称为阿弥陀,在中国阿弥陀有一三的翻译名,以一三的翻译释出名号。“一三”的别名,若按实义解释,分别是法身如来、大日如来的异名。三段解释阿弥陀三个梵文字的字相字义。觉鑁的净土思想,名号观的理解上重要的书。在秽土之外显示净土是为了方便极恶的众生,强调自己心的弥陀,本义是在现世感受净土。与法然净土教的乖离性显著。 |
彻选择本愿念佛集 | 辨长 | 二卷。也称为《彻选择集》、《彻选择》。圣光撰。法然《选择集》注释书。为了贯彻该书的本意而写的书。圣光七十六岁,被认为是入寂前一年的撰述。根据三祖良忠的《彻选择鈔》上记载,《彻选择集》上下两卷在下卷被撰述后,加入了上卷。但是《彻选择集》上下两卷的日期,上卷是“嘉祯三年六月十九日”,下卷是“嘉祯三年六月二十五日”,所以从日期的报道来说,可以说首先是上卷,之后是下卷。然而,在良忠的《彻选择鈔》上的开头,他说:“问,得名如何。回答,制作这本集的行为,是在先师(圣光)《智度论》中阐明菩萨修行的相,在现在的净土门上眺望的时候,是以通局应该念佛的道理为依据而被选出来的。至于题名,是担心的。或者是四义集或者是彻选择。但是,予应该是已故上人的遗弟·选择传授的问题。”他的集,是宣扬念佛之义的意思。 |
末代念佛授手印 | 辨长 | 一卷。也称为“授手印”。圣光撰。五重传法的第二重、三卷书之一。他是记述法然传授的念佛往生的教诲,用手印作为证明的秘书。圣光在《授手印》的背书中作为近代人的义,列举了“幸西一念义”、“证空弘愿义”、“行空寂光土义”三人的义,并以此为邪义。因此,圣光在《授手印》序中撰述的理由是:“上人往生后,诤其义于水火,致其论于兰菊,还失念佛之行,空废净土之业。……这里贫道龄已达七旬,余命又不几。……依此,在肥州白川河边、往生院内,结二十有众徒,限定四十八日夜,修法如净。”拜佛。在这期间,为徒们失去称名之行而烦恼,为空虚地废除正行的工作而悲伤…弟子听凭过去的传闻,沙门根据相传,将其记录下来,留下并赠送给向后。为了决定末代的怀疑,为了准备未来的证明,以手印为证明,就像笔记一样“ |
净土二藏二教略颂 | 了誉圣冏 | 全一卷。日本了誉圣冏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三册。又称净土略颂。即立二藏二教二顿之教判,论净土宗之教相为相顿教。谓一代佛教分声闻、菩萨二藏,菩萨藏分顿、渐二教,略颂各教之要义。其中顿教分性顿、相顿,判定净土教为相顿,乃本书之创倡。全篇计由一百六十六颂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