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分布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阴之苦集及八正道。即中阿含之梵达经也。漏分布者,五阴之苦集,为有漏之分布也。 |
力士移山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增一阿含经八难品之别译。 |
离睡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目连说离睡之法,即中阿含经之长老上尊睡眠经也。 |
乐想经 | 佚名 |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说外道计一切为乐,佛不计不乐。即中阿含想经。 |
赖吒和罗经 | 佚名 |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称罗汉赖吒和罗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记述赖吒和罗闻佛说法而立志出家,得证阿罗汉果。十年后,返家为父母说法。又僧伽提婆所译,收于中阿含之赖吒和罗经,为本经之同本异译。 |
苦阴因事经 | 佚名 | 佛说苦阴因事经,一卷,西晋法炬译。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下之别译。 |
苦阴经 | 佚名 | 佛说苦阴经,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上之别译。 |
九横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述众生寿命未尽而遭横死之九种原因,此即:不应饭、不量饭、不习饭、不出生、止熟、不持戒、近恶知识、入里不时不如法行、可避不避。本经与七处三观经(大正藏第二册)之第三十一篇同本。[出三藏记集卷二] |
戒香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与《佛说戒德香经》同 |
戒德香经 | 佚名 | 佛说戒德香经,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说戒香普闻,胜于世间诸香。出杂阿含三十八。小乘经也。 |
解夏经 | 佚名 | 佛说解夏经,一卷,赵宋法贤译。与增一阿含二十四卷善聚品,佛说受新岁经同本。说七月十五日解夏之法。佛向舍利弗等问三业可忍。舍利弗亦向佛求可忍,并为五百比丘求可忍,尊者页擬舍说伽陀赞。 |
箭喻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译者不详。一卷。是《中阿含经》第二百二十一《箭喻经》的异译本。经中谓摩罗鸠摩罗问佛世间有边无边等义,佛为说此喻。有鬘童子,欲佛说一向世之有常,佛呵责之,说拔毒箭之喻。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碱水喻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于西晋(265~316),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佛陀为诸比丘宣说水喻七事,举人没于水;或从水中出,复还没于水;或从水中出,而住于岸,乃至达彼岸等,以比喻人由溺于罪恶之状态而至证悟之七个阶段。此经计有四种译本,以收于中阿含经中之水喻经为最详细,其他三本则大同小异。 |
寂志果经 | 佚名 | 全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相当于巴利文长部第二经沙门果经。为长阿含第二十七经沙门果经之异译。系佛陀应阿阇世王之请问,而详述沙门之日常生活及现生所受殊胜之果报;因而令阿阇世王忏悔弑父之罪且归依佛。由本经亦可知佛陀时代印度人之思想生活,以及当时印度六师外道之思想。 |
护国经 | 佚名 | 佛说护国经,一卷,赵宋法贤译。护国长者之子出家得道。为俱卢大王说法。与佛说赖吒和罗经同本。法华经仁王经金光明经,称为护国经之三部。 |
恒水经 | 佚名 | 佛说恒水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与中阿含赡波经同本。 |
海八德经 | 佚名 | 佛说海八德经,一卷,秦罗什译。举大海之八德,比显戒经之八德者。见小乘部。 |
古来世时经 | 佚名 |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阿那律说往昔施支佛饭福报,佛赞叹之,并为比丘说未来轮王及弥勒事,以衣施弥勒,令转施众僧,即中阿含说本经。 |
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 | 施护 |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一卷,宋施护译。说长者女须摩提,嫁于满财长者子,令其家供养佛僧,同悟道者。出于增一阿含经须陀品第三十。 |
伏淫经 | 佚名 | 全一卷。西晋法炬译。此即中阿含行欲经。内容记述给孤独长者分别说明求财与受用之胜劣不同。此处之‘淫’,非指色欲,而指非法求财,荡然无礼者。 |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 杨岐方会 | 禅宗语录。宋仁勇、守端等编集。一卷。杨岐方会(992—1049),北宋禅宗僧人,杨岐派的创始人。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包括仁勇编《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守端编《后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语录》、《潭州道吾真禅师语要》及《勘辨》、《偈颂》几部分。据书末所附《序》及题记,此书初为守端于皇祐二年(1050)传出,“编成一轴”;元祐三年(1088)重刻。收录于《古尊宿语录》卷一九。今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雪堂拾遗录 | 雪堂道行 | 一卷。全称《雪堂行和尚拾遗录》,又作《禅门拾遗录》、《雪堂行拾遗录》、《雪堂道行禅师拾遗录》。宋代雪堂道行编。辑录黄龙悟新、翠岩圆玑、黄龙恭、文殊宣能、白杨法顺、张无尽、黄山谷等禅林缁素三十余人的机缘语要,内容与《宗门武库》属于同一类型。收于《万续藏》第一四二册。 |
学菩萨戒法 | 智旭 | 佛前自誓受戒。肇于梵网。详于地持璎珞等经。今参以诸经行法。总出十意。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赞礼归依。六悔除恶罪。七启白请证。八正诵戒经。九发誓礼佛。十发愿回向。 |
选佛谱 | 智旭 | “选佛”之语,始于禅客点悟丹霞。而《选佛图》,传创自捺麻僧也。学士解缙作《升官图》,故捺麻僧作《选佛图》。必应博谙教乘,深知禅律,未有不达法门中事,辄敢师心自创立者。惜其失传,无从得见。万历己未,曾于留都,购一《升佛图》,绝无伦次,甚为可嗤。癸亥,于武林随喜一《选佛图》,乃幽溪无尽大师所作,具显十法界升沉之致,足称尽美。乙丑,于松陵睹一图,统收三教,而理致不清,亦无足取。己巳,幻寓灵谷,有别以一图相示者,云是捺麻作,而文理尤为不通,恐决非旧物,特愚妄者之托名耳。事不获已,仿幽溪意,自制一图。兼增凡圣因行,及种性差别,以彰不一之机。设无根信位,及大权护法,以开圆转之路。逆恶猛心,准《观经》而许归净土。阿鼻极苦,依《华严》而径登兜率。诸天有降德贬坠之苦,无色有穷空轮转之殃。皆本教乘,非出臆见。又幽溪仅用佛骰一轮,故升沉迥隔。此用四轮齐掷,故转变无方。辛未梓行,吴地流通已广。次于古杭西山,别见二图,亦未全美,故皆不传。辛巳寓漳南,每思吴门所刻,犹有未允当处。复改一图,掷用六轮,方得一界还造十界,一掷备显升沉。癸未,刻之最李。然六轮一掷,六字纷陈,准折详明,方堪行动。粗心浮气之人,每以为苦。辛卯冬,归卧灵峰,深念此图利益,能使人即游戏间,顿知六道往还之疲苦,三乘出要之差别,猛切念佛,求出苦轮,诚为不可思议。而幽溪一图,则失之简。予向二图,并失之繁。展转反侧,竟夕不寐。爰思但用二轮,以为掷行方便,既易于行,仍多转变。复手书一图,缁素咸称尽美尽善。且启于曰:“此图行,真足令人通达一切佛法。请更著谱,以申明之,庶俾愚者亦藉此了知世出世间道理。虽有智者,亦不敢妄加增损于其间也。”予韪其说,述谱如左。 |
相宗络索 | 王夫之 | 佛学著作。王夫之著。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共29节。收入《船山遗书》(太平洋书店本)和《船山全书》(岳麓书社本)。依《成唯识论》、《解深密经》等经典,对法相宗的主要概念、范畴,如八识、九缘、十二支、五位唯识、八识转成四智等进行简要的阐释。认为众生轮回“流转之根祸生于末那,还灭之法,即以斩断末那为擒王破竹之元功”。第七末那识是诸恶的纲宗,一切斩断末那,即能转识成智,证圆成实性,修成正果。对法相宗的渐悟说加以发展,认为“相宗显标渐教,密示顿宗,在人自悟耳”,以禅说相,是其独到见解。船山生平未尝佞佛,但在批判佛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同时,对于其在理论思维上的成果,尤其是法相宗在认识论上“大辨体其至密”(《周易外传》卷一)的分析方法,亦有所吸取。如《思问录外篇》以“志”释第七末那识,以“量”释第八阿赖耶识,认为“人之所以异乎禽者,唯志而已矣”,把有无坚定正确的志向,作为人禽、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分野,显示船山既入佛又辟佛、能入能出、出入自如的思想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