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辨法法性论 | 弥勒 |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主要论著。弥勒著,纳措茨程嘉哇与噶哇多杰合译。是解释唯识见的一部论著。世亲论师作注。 |
肇论 | 僧肇 | 佛学论文集。东晋僧肇著。一卷(或作三卷)。其中心是论述并发展般若、三论空的中道思想。首篇为《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概括全书大旨。后载四篇论文:一、《物不迁论》,论述了其“即动而求静”的动静观。认为“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从而得出了“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的结论。二、《不真空论》,论述了其“即万物之自虚”的本体论。认为世界万有皆因缘所生,有非真有,无非真无,故虚假不实谓之“空”。指出:“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三、《般若无知论》,论述了其“无知、故无所不知”的认识论。认为要认识佛之“真谛”不能依靠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不起作用,只能依“照”(直观)。指出“般若之能照”即在于其“无知”,“般若之所照”即在于其“无相”,“是以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斯则不知而自知”。四、《涅槃无名论》,分十九章,以一问一答称一折一演,论述“涅槃”既无生灭,亦无名相,绝非名言所能表述。该书注疏本颇多,主要有晋惠达《肇论疏》三卷,唐元康《肇论疏》三卷,宋遵式《肇论疏》六卷、《肇论疏科》一卷,宋晓月《夹科肇论序注》一卷,宋文才《肇论新疏》三卷、《肇论新疏游刃》三卷,明德清《肇论略注》六卷。 |
明高僧传 | 如惺 | 八卷。明代释如惺撰。《大明高僧传》简称为《明高僧传》。此书写成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题书名中的“大明”,即指成书年代,不是指内容范围。此传内容始于北宋末直明代,至于《宋高僧传》止于北宋初到北宋末这一百数十年。《大明高僧传》仍是空白,并无片言记载。此传内有三科,即《译经》、《解义》、《习禅》。《译经》科中只著录元代沙罗巴一人,《解义》科中著录了自南宋至万历年间四十四人,《习禅》科中著录了自北宋末迄元仁宗年间六十七人,正传有一百一十二人,另附见有六十八人。在体裁上与梁、唐、宋三部僧传相同,每科之后无“论”,当是全书没有完成的原故。其中有关主张各宗融合的看法,正是时代要求的反映。此书的优点是,填补了北宋末至明代高僧传记的空白,为研究佛教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不足之处有:首先,一些高僧的传记如性澄、蒙润、本无、如玘、绍宗等,所记事迹过于简单。二是,前后重复和误将北宋人写成南宋,将地名误作籍贯等疏忽之处也不少。正如作者自序所言,是“随喜录之,以备后之修史者采摭”,因而没有严肃加工整理。尽管如此,它仍是一部有价值的佛教著作。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丁已嘉兴楞严之般若堂刊。 |
唐高僧传 | 道宣 | 又称《续高僧传》。唐道宣著。简称《续僧传》。佛教高僧综合传记。三十卷(或作四十卷)。唐道宣撰。成书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本书写成之后的二十年中,作者又陆续增补改订,最终成为现今流传的本子。因本书是继梁代慧皎《高僧传》所作的传记体佛教史,故名《续高僧传》。明、清藏本均为四十卷,《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作三十卷。全书分为十科:一、译经、二、义解、三、习禅、四、明律、五、护法、六、感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杂科。每科后附以作者论述。其“自序”称:“始梁之初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载”。自序又称正传三百三十一人(一作三百四十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实际正传为四百八十五人,附见二百十九人。扬州刻经处有单刻本,名为《续高僧传二集》。 |
梁高僧传 | 慧皎 | 佛教史书。亦称《梁高僧传》。南朝梁慧皎著。十四卷。为类传体。除“序录”一卷外,共分十门:一、译经,二、义解,三、神异,四、习禅,五、明律,六、亡身,七、诵经,八、兴福,九、经师,十、唱导。每门之后附以评论。载自东汉永平七年(64)至梁天监八年(509)间僧人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二百余人。因时地所限而详于江左诸僧,略于北方僧人。所谓“伪魏僧”仅得四人。其《序录》述本书宗旨为: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此后唐道宣著《续高僧传》,北宋赞宁著《宋高僧传》,明如惺著《大明高僧传》,体例大致依此,合称《四朝高僧传》。本书历代藏经均收。金陵刻经处更名为《高僧传初集》,分十五卷单刻。 |
藏要 | 欧阳竟无 | 三辑,欧阳渐、吕澂编校。支那内学院于1929年出版第一辑,1935年出版第二辑。1985年,金陵刻经处将尚未完成的零本编为第三辑,与前两辑一起成套出版,十册。另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和上海书店的影印本。《藏要》系支那内学院禀承杨文会编辑《大藏辑要》、进而对历代大藏经作整理考订的遗训,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原计划从全部藏经中精选要典,分为六辑,然后以之为基础彻底整理全藏。这一工作自1927年开始。编校采取刻校、译校、类校三周校勘方式,汉文本取南宋后思溪藏本为底本,勘以北宋福州及高丽新雕版,订正注明误文夺字。尽量搜罗国外校印的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及康藏各种刻本的藏文大藏经,对译文中错落晦涩之处,对照标注。并取有关义解之异籍参证,分清段落,剖析章句,阐明学说上的相关联系。对重要义理,用提要体裁写成叙,概括其大意,说明各书的传承和变化。最后仅编成三辑,共收书七十种,四百余卷,其中作出叙文者仅二十余种。第一辑收《大般若经第二分舍利子般若》等大乘经十种,小乘经一种(《杂阿含经缘起诵》),及《菩萨戒本》、《十诵比丘戒本》等戒律三种,《中论》等大小乘论十一种。第二辑收《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经》等大小乘经八种,《四分戒本》等律六种,《十二门论》等大小乘论十三种。第三辑收《大般若经第十六分》等经十一种,《清净毗尼方广经》等律二种,《十住毗婆沙论》等论十种。该书编校方法科学严谨,校勘精细,标点准确,甚便于阅读研究,堪称最佳的佛经校勘本、精选本。印行后获得国内外好评。 |
法集要颂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即出曜经三十三品法偈,皆是佛所说也。天息灾生在北印度迦湿弥罗国,是中印度惹烂驮罗国密林寺僧,施护则是北印度乌填曩国帝释宫寺僧。他们原系同母兄弟,在太平兴国五年(980)一同携带梵本来京,也受到优待。那时法天等已游历归来,太宗叫他们审查宫廷收藏的各种梵本。因为他们兼通华语,能够翻译,太宗动了重兴译经的念头,遣内侍郑守钧计划在京中太平兴国寺的西边建筑译经院。过了两年,院屋建成,天息灾等便受命住入开始翻译。 |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金刚力士哀恋不息,帝释慰止之。 |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阿难请问荼毗之法,佛言应如转轮圣王,又悬记千年后佛体显神变之事。 |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 佚名 | 亦称《佛临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佛垂般涅槃教诫经》、《佛垂般涅槃略诫经》、《佛临般涅槃经》等,简称《佛遗教经》、《遗教经》。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叙述释迦牟尼即将进入涅槃前对弟子们所作的教诫。大意是要弟子们遵守戒律,精进修行,争取解脱。此经起初被视作小乘经,自《开元录》起移入大乘经。在历史上影响较大,唐太宗曾诏派写经生专门书写此经,付京官、刺史各一卷,以此规范僧尼行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梵志頞罗延问种尊经、梵志问种尊经。东晋竺昙无兰译于太元六年至二十年(381~395)。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頞波罗延婆罗门(梵Assala^yano )与五百婆罗门人至祇树给孤独园,诘问世尊有关种姓平等、自性清净之论说,世尊遂以入溪洗垢、王得贤臣,及火、出生、日月、父母合会等之譬喻,解说人生而平等,惟以所行之善恶为贵贱之别。本经为中阿含卷三十七阿摄和经之别译,内容亦相当于南传巴利文中部(Majjhima nika^ya)之第九十三经。 |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之异译,先出。度者,入之义也。 |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 佚名 |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与《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同 |
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 佚名 | 一卷,唐般若三藏译。佛说那罗延力之量,比较佛力。因说为施食者得此佛力也。 |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 佚名 | 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同本先出。佛住法林菩提光明宫殿,与比丘及剎尘数菩萨不可说八部俱。文殊菩萨兴问,伏一切诸盖菩萨演说如来不思议法。信者当得种种三昧,及陀罗尼。 |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 佚名 | 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佛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十方之诸佛,现菩萨之形,为观音普贤等,无量之菩萨,现声闻之形,为舍利弗等。佛入三昧,名如来不思议境界。于诸相中现十方之佛刹,于诸好中现往昔之行门,于是德藏菩萨问普贤菩萨此三昧之名,普贤说其名义及证得此三昧之福德因缘。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 佚名 | 全一卷。又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续入法界品、华严经入法界品。唐代地婆诃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依华严探玄记卷一载,本书系针对晋译六十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卷五十七后半)摩耶夫人以下至弥勒菩萨之前,所缺欠之八、九纸之经文,予以补充之作,为根据新梵本翻译之传世经典。内容叙述善财童子求访有德童女等九人之经过。即善财依摩耶夫人之劝,往见正念王之童女天主光、善知众艺、贤胜、坚固解脱、妙月、无胜军、尸毗最胜等善知识,后至妙意花门城之童子德生与童女有德之处,二人以不可思议之善根力,令善财童子之身柔软光滑。 |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 佚名 | 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与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同本异译。 |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 佚名 |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译,佛在鹫峰山中,十方梵天来集。弥勒菩萨请问,佛为说慈心妙观法门。宜急流通。 |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佛为文殊说大乘四谛。及三十七品法。 |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鹫峰,频婆娑罗王子请问佛号功德?佛以十方各一佛名答之,并出夙愿功德。 |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了本生死经,稻秆经同本异译。 |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 佚名 | 昔者世尊,游罗阅祇说经散慧。初语亦善中语亦善竟语亦善其义微妙。净修梵行。所讲广普。时王便给使数十馀人。常采好花以给王家。後宫贵人采女大小。一日俱出城外采华。欲还入城路迳遇佛。 |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 佚名 | 一卷,秦罗什译。佛在只陀林中,淫女弃一小儿于路边,众皆往观,佛诣其所作种种问答,次使现通,诸天蒙光皆来集,因名不思议光。佛为波斯匿王说其往因,并授记。 |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 | 佚名 |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说四恐畏。如四山合逼,无能避者。亦名除忧患经。亦出四意断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