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唐新求圣教目录 | 圆仁 | 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一卷,日本圆仁撰,贤宝题记,贤贺题记,真超题记,编号二一六七。 |
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 | 圆仁 | 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一卷,日本圆仁撰,编号二一六六。 |
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 | 圆仁 | 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一卷,日本圆仁撰,编号二一六五。 |
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 | 佚名 | 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佛教目录,一卷,编号二一六四。 |
常晓和尚请来目录 | 常晓 | 常晓和尚请来目录,三卷,余函,大正二一六三。前有本寂撰雕入唐四家请来录序,即以下四目,大正不载此序。 |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 | 佚名 |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一卷,日本禅证题记,编号二一六二。 |
御请来目录 | 空海 | 御请来目录,一卷,日本空海撰,有进表并颂,庆贤题记,编号二一六一。求法目录。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编。大同元年十月(806年),空海从唐回日本时呈献给天皇。内容有六,前三种为请来之经律论疏章传记 |
传教大师将来越州录 | 最澄 | 传教大师将来越州录,一卷,日本最澄撰,亮照跋,编号二一六〇。 |
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 | 最澄 | 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一卷,日本最澄撰,真超序,有进表,编号二一五九。 |
观世音经笺注 | 丁福保 | 佛经笺注,丁福保均步趋王逸注《楚辞》、李善注《文选》的前例,于经文每句之下注解字词义据,疏通文句大意。但这本《观世音经笺注》毕竟是观世音菩萨应化的典籍,丁氏于此之外,还增注了一些史书中的灵验故事,连同卷首的《观世音经灵异记》一并附上。《观世音经笺注》原为丁福保创办的医学书局所出的《佛学丛书》当中的一种,民国七年铅字排印出版。道崇法师根据此本,重新加上了规范标点。钟锦先生再校一遍,并将丁福保的《畴隐居士自述》和印光大师的《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九通作为附录。因为前者涉及印光大师对丁福保笺注的评价,后者可以了解丁氏的生平,对于我们阅读丁福保居士的佛经笺注,有些参考价值,所以一并附后印出。 |
虚空藏菩萨经 | 佚名 | 梵名A^ka^s/agarbha -su^tra 。亦名《忏悔尽一切罪陀罗尼经》,又名《不可思议方便智救济一切众生经》,还名《能满一切众生所愿如如意宝珠经》,该经文由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译 。又称虚空藏经、虚空藏菩萨神咒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述说佛陀住佉罗底翅山时,虚空藏菩萨从西方一切香集依世界之胜华敷藏佛所来诣,以神力变娑婆世界为净土,大众两手皆有如意摩尼宝珠,由其珠内流现种种宝。次说除病得福之诸陀罗尼,及念此菩萨可得忆持不忘之力用,并圆满诸愿。刘宋昙摩蜜多译之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之虚空孕菩萨经二卷,皆为本经之同本异译。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 佚名 | 一卷,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的一部分节录,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与佛的两番问答。初次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二次问答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便。末段特别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弘大誓愿与神奇力量,并劝众生忆念归敬观世音。颂文之后,以持地菩萨称赞闻持本品功德作结。 |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 法护 |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异译本,五卷,宋法护译,如经名所述,是阐释诸佛境界的经典,属于大乘五大部之宝积部,被重要论书《究竟一乘宝性论》所引述,其梵文原本尚存,公元六世纪初,由印度译经师 昙摩流支 译成中文;于同一时期,扶南(今柬埔寨)法师僧伽婆罗再将此经译为汉文,名为《度一切佛境界智严经》,但此译字数不足,属于简单译本; 五百年后,印度三藏法护及汉地高僧惟浄等共同再度译为中文,名为《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 胡宅梵 | 胡宅梵演述,一卷,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文,范古农居士校正,弘一法师鉴定。《地藏菩萨本愿经》 唐实叉难陀译。该经主要讲述了地藏菩萨宿世发救度众生大愿的来由,宣扬地藏菩萨伟大的愿力和地狱的阴森可怖,对推动我国地藏崇拜的形成起很大作用。 |
金刚般若经演古 | 佚名 | 佛典注疏。清寂熖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序称,本书会合唐宗密《纂要》和宋子璿《刊定》两部,“删烦取要而融通之,其间敷演挑剔,不悖古德之意。窃命名曰演古”。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玄奘 | 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唐玄奘传,有序及唐不空译莲花部普赞叹三宝,内题梵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尾题本作语,编号二五六。 |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法月 |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译。出日本石山寺藏钞本(目录不载),与大正藏二五一重译本稍异,殆初译也。石山寺藏又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般若译钞本(目录不载),与大正藏二五二般若共利言译,祗数字出入,今不重出,附识于此。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 | 佚名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共有二种 分别是: 其一:大明太祖高皇帝御制般若心经序 其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唐释慧忠撰)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异译本 | 佚名 | 又名《金刚经》、《金刚般若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经文主要宣扬“般若性空”之理,主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平等心对待一切差别相,破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任何一物而体认般若实相的境地。因金刚有坚、利、明三性;而般若有实相、观照、文字三性。所谓“实相”,在佛不增,在众不减,历众劫不亏;实相又是诸法之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正如金刚之坚。所谓“观照”,指能观照分析世界之万象,正如金刚之利。所谓“文字”,指需用文字才能表现实相与观照的道理,恰如金刚之明。以金刚喻般若,以般若求解脱,故名“金刚般若波罗蜜”。此经流传广泛,影响极大。现存异译本有五:(1)玄奘译《大般若经》第九会,又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2)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3)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4)隋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5)唐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诸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本最为流通。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 夏莲居 | 全称《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简称《无量寿经会集本》或《会集本》, 是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而成。 净土宗为佛教三大宗门之一。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此经以实相为经正体,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以往生极乐世界净土,证得三不退转为归宿。 1946年,夏莲居自1932年发愿会集《大经》,已历十五年,稿经十易。初冬,黄念祖居士为祝母梅太夫人六十寿辰,敬承母命,发心重印千部。舅父梅光羲居士为作长序,备陈会集缘起与始末经过。岳父萧龙友老先生作跋。夏莲居值此胜缘,重加修订,将初本三十七章增为四十八章。又于本经印成后,决定补入“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四句,列于勘误表中,而成最后定本。 |
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 佚名 | 全一卷。东晋昙无兰译。又称国王不犁先尼十梦经、国王不黎先泥十梦经、十梦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册。系增一阿含大爱道般涅槃分品第九经之异译单行经。另有二异译本,即《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及《舍卫国王十梦经》。不梨先泥,为梵名Prasenajit 之音译,巴利名Pasenadi ,音译波斯匿。内容叙述波斯匿王所做十个奇怪之梦,外道以为不吉,劝王杀爱妻、近臣等以祀天;后蒙佛陀以正智解梦,遂得安心。 |
杂阿含经 | 佚名 | 杂阿含经,一卷,失译,梵Sa&mdotabv;yukt&amacron;gama。附吴魏二录,于大部中撮要,译出别行。 |
大般涅槃经 | 法显 | 凡三卷。东晋法显译。又作方等泥洹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佛陀入灭前后之情况。属小乘涅槃经。本经缺少大乘涅槃经所说之‘佛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论旨。其异译本有三:(一)西晋白法祖所译之佛般泥洹经二卷,(二)东晋译(译者不详)之般泥洹经二卷,(三)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之长阿含游行经三卷。此外,今人巴宙亦译有大般涅槃经,系从南传巴利文经典译出。[开元释教录卷十三、出三藏记集卷二、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六、法经录卷三] |
金刚经疏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首残尾全,但无尾题,据内容拟题。所疏乃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现存部分相当于传世罗什本第九分至第三十二分。但此疏原文未作如此分段。疏文在结束一段疏释时,常结一偈诵。如疏第一菩提果之后,诵曰:“或后曾修戒定惠,不知诸法本元由。妄执我真以为真,所作违于无我理。以违利故名颠倒,还被业知之所牵。常生三界牢狱中,纵得生天不脱苦。”又如“亲同宿林鸟,晓即随缘去。恩爱当头栖,相看如陌路。”这些偈颂与经文大抵无直接关系,相当于“劝善诗”之类。为其他经疏所未见。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与讲经文有何关系,值得研究。又疏文中有:“已前上、中两卷了,从此以后入[下]卷”之语,则原著或为三卷。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金刚经疏 | 佚名 |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首尾皆残,据内容拟题。所疏为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现存残卷所疏经文自“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至“当来之世,……受持读诵”。其形式一般是先引经文,然后以“无著云”,引用无著的《金刚般若论》,或以“论曰”,引用世亲的《金刚般若波罗经论》。疏内并引用世亲《经论》中的无著颂而说明之。疏文还引用了《遗教经》、《摄大乘论》、《往生论》等多种经典,其中以真谛言论引用最多,研究者或谓作者与真谛或有某种关系。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