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 | 佚名 | 一卷,佚名,梁张保达题记,尾题大目犍连变文,编号二八五八。 唐五代变文。敦煌卷子写本。今存写本凡九种,七种为残本,一种首尾完整而略有缺漏,一种首尾完整,题名《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结尾有“《大目犍连变文》一卷”和“贞明柒年辛巳岁四月十六日净土寺学郎薛安俊写”字样,当抄写于五代后梁时。内容写目连母青提因隐匿供养诸佛的资财,堕入阿鼻地狱。目连成正果后,不见其母,而得已升天庭的父亲启示,入冥间寻母,见母身受苦刑,援救无术,乃求诸如来。如来率八部天龙,打开地狱,救出青提。目连去王舍城乞得饭食奉献母亲,青提则因贪婪之心未灭,食未入口,即变为猛火。如来嘱目连广造盂兰盆,每年七月十五广济饿鬼,青提始可得救。故事据《佛说盂兰盆经》敷衍而成。敦煌卷子写本另有写目连救母的说唱本,残本,其体制与变文相若,今人拟题为《目连变文》。又有《目连缘起》,亦写目连救母故事。唐代以转变形式演唱目连故事已相当流行,孟棨《本事诗》记有张祜见白居易时,即以《目连变》唱词相答问。后世戏曲、曲艺多有演唱目连故事者。宋有杂剧《目连救母》,明清有《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劝善金科》及宣卷等。近代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曲,习称“目连戏”。 |
王梵志诗集 | 王梵志 | 王梵志诗集,一卷,邓庆长题记,编号二八六三。梵志原名梵天,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唐代著名诗僧。其诗大半属说理格言,质朴浅显,极似佛家偈语;亦有少数作品,描写个人生活心境,生动自然,别具特色。原集久佚,历代书目不见著录,《全唐诗》亦不曾收其诗作。敦煌石室卷子出,始发现其作品。原卷为英人斯坦因劫往伦敦者有六种残卷,现藏不列颠博物院。为法人伯希和劫往巴黎者有五种残卷。现巴黎图书馆藏有《王梵志诗》三残卷,其中后汉乾祐二年(949)樊文昇写本(伯4094)日本羽田亨曾影照,近人董康亦曾就之手抄一本。国内印行者有刘復校录本,载《敦煌掇琐》。郑振铎校补本,载《世界文库》第五册。郑本系就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伯2718)录出,又以(伯3266)残卷参校,共有诗九十二首。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出版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较为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