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正信的佛教 | 圣严 | 该书是圣严法师根据当代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还原了佛教的本来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义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团发展。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因果与因缘,唯心与唯名,活佛与活菩萨。学佛的基础,在家居士如何学佛,修行的次第和方法。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权威,是你了解佛教,修行入门的最佳参考书。 |
佛系人生 | 本焕 | 佛系人生 : 本焕长老禅喜集。本焕长老是我国佛教界的领袖,也是德高望重的著名高僧。他一生忧国忧民,践履佛教界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时刻将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本书精选了作者一生所创作的精华文章数十篇,同时还附有语录、问答、大事记等内容。以全面的视角让大家了解一个百岁高僧的修行人生,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佛系智慧。 |
禅门修证指要 | 圣严 | 禅宗虽称不文字,并非不用文字,相反地,倒是善用文字来傅播佛法的一个宗派。“不立文字”的主张,出於菩提达摩的<入道四行>所称:“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於文教”。过了二百多年,至圭峯宗密的《中华傅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始有“然达磨西来,唯傅心法,故自云:我法以心傅心,不立文字”之句。到了宋朝,杨仪序道原的《景德傅灯录》时,也说,“首从於达磨,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践阶梯,经登佛地。”由於文字的教义,是用符号,形容事物整体或局部的观念,并不等於事物的本身。如果以为文字即是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观念的本身,便永远无法见到文字所要表达的事物了,所以达摩主张“不随於文教”。可是,文字仍是一种最好的工具和媒介,为了使人达到不立文字的目的,最初还得用文字来作为通往悟境的路标。 |
吉祥荟萃 | 冈波巴 | 在《吉祥荟萃:冈波巴大师全集》中,从浅到深、由显到密遍及噶举教法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冈波巴大师根据阿底峡尊者的噶当传承及那若巴尊者的噶举传承所著述的西藏最早的一部菩提道次第书——《解脱庄严论》;也有结合道次第而对广大弟子们所做的普遍的训道开示——《吉祥荟萃》、《倾城佳丽》、《功德荟萃》、《珍珠之鬘》和《法会大开示》。《吉祥荟萃》对于研习西藏教法的东土佛子来说,真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 |
增壹阿含经新译 | 悟慈 | 此经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经中也多处提示了“六度”、“三乘”等大乘菩萨道思想,还记载了第一次佛经集结之菩萨藏集结(一般称大众部集结),阿难在窟内与诸大声闻完成四阿含的集结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集集结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赞叹“方等大乘意玄遂”、“难明难了不可观”。当然,作为小乘基本经典,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盘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基本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 |
维摩经六讲 | 圣严 | 圣严法师在纽约东初禅寺的六次演讲,《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简称《维摩诘经》或《维摩经》。梵文Vimalakīrti是净名及无垢称的意思,故在学者间,常称之为《净名经》。这六场演讲,是由法鼓山文教基金会主办,每场的听众都有二千至三千人,现场有中华电视公司派了三架录影机及一台OB车,录制成为影视带于该公司的公益节目时段播出。另由苏丽美居士将录音带整理成电脑印稿,再经我在纽约,先后花了七十多个小时,修订、润饰、删补。后三篇完稿于一九九四年六月,已于《人生》月刊连载完毕; |
无量寿经讲记 | 圣严 | 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为阿弥陀佛,是因为他在修行菩萨道的阶段,发了四十八个大愿,最后不但修行成佛,也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救济一切众生。而叙述阿弥陀佛成佛的因缘,以及发愿的愿文,就是《无量寿经》的主要内容。 |
明末佛教研究 | 圣严 | 《明末佛教研究》所收四篇稿件,是对明末的居士佛教、禅、净、唯识,作了全面性的调查研究,所用的工力和时间,相当可观,对于资料的搜集、分类、研判,多半是在精读多读的方式下产生。明末佛教,在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由宗派分张,而汇为全面的统一,不仅对教内主张“性相融会”、“禅教合一”以及禅净律密的不可分割,也对教外的儒道二教,采取融通的疏导态度。诸家所传的佛教本出同源,渐渐流布而开出大小、性相、显密、禅净、宗教的局面。到了明末的诸大师,都有敞开胸襟,容受一切佛法、等视各宗各派的伟大心量,姑不论性相能否融会,显密是否一源,台贤可否合流,儒释道三教宜否同解,而时代潮流之要求彼此容忍,相互尊重,乃是事实。是故明末诸大师在这一方面的努力,确有先驱思想的功劳。 |
学佛知津 | 圣严 | 本书提供基本的佛教常识,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一窥佛教究竟。圣严法师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化解一般人对佛教名相典故的疑团。篇篇都是学佛者不可不知的常识,例如:原始佛教,怎样做一个居上?怎样修持解脱道?为什么要做佛事?等等,并为好奇的读者解惑:神通的境界与功用、神鬼的科类、佛陀的生灭年月、僧人的姓名源流、舍利考原等等。透过本书,可以以清楚原始佛教的成立过程与思想,具体掌握修持的要领,并且了解许多佛教典故由来,丰富你的学佛人生。本书是从“佛教是什么”、“佛教实用法”、“璎珞”的三本旧书中选辑而成。也就意味着这是那三本书的精华。可为读过“正信的佛教”的缁素大德,提供更多的佛教常识,名之为“学佛知津”。 |
放下的幸福 | 圣严 | 为什么一个人可能得到一切却仍旧不幸福?因为幸福其实是来自自我的“放下”、烦恼的“消融”,而不是任何东西的“获得”。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
圣者的故事 | 圣严 | 圣严法师将敞见于经律中所记载的圣徒事迹,汇集编写成一则则生动的故事,运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将二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在目。他们的度化故事,展现了佛法平等普化的智慧;他们的行谊,得以为后世学佛人的典范。期待读者亦能由其中获得启发,开启智慧解脱的大道。 |
印度佛教史 | 圣严 | 佛教如今已是一个遍布全球五大洲的世界性宗教,然在其发源地──印度,如今却凋零不振。无论如何,在佛教史上,印度永远都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她是释迦牟尼佛的故乡,更重要的是今日世上各主要佛教宗派,如北传、南传及藏传佛教的思想教义,均在佛教行之于印度的一千七百多年间完其大备。 在此期间,印度更发展出丰盛的佛教艺术,不论是雕刻、建筑、绘画、文学都是今日世人的文化瑰宝。本书从不同层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佛在印度的整个发展过程当可做为有心深入佛法人士的“溯源”之入门。 |
长阿含大本经讲话与游行经直译 | 悟慈 | 『阿含经」在佛教的藏经里,应该是一部最为有价值的经典。学佛的目的,在于学佛的为人,而『阿含经』即为和佛陀有着直接关系的典籍。佛陀降世,度化众生的一切事迹,均在『阿含经』里面,是一切经典的母胎、根干! |
长阿含经新译 | 悟慈 | 《长阿含经》是佛陀在释翅提(释迦种族)国,迦维林中(迦毘罗城外之园林)时,十方诸神妙天,集到其处,礼敬三宝,称赞佛德。其间四净居天以偈赞叹佛陀。佛陀因欲降伏地神,乃至帝释等诸神,暨诸眷属神的幻伪虚妄之心,而结神咒(陀罗尼)。八万四千诸天,听佛所说后,即皈依佛法。 |
杂阿含经新译 | 悟慈 | 《杂阿含经》原始佛教基本经典,是“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近现代学者公认为佛灭后“五百集结”中,最早集成的一部经典。全经包括五十一相应,乃佛祖在世时对弟子所说的重要教理,以“五蕴”、“六入处”、“十八界”为禅观,对“缘起”、“四圣谛”的阐释,了知一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杂阿含经》是禅修的经典,文章精简杂录,超过一千三百多篇经文,包含:“五阴诵”、“六入处诵”、“杂阴诵”、“道品诵”等。 |
圣严说禅 | 圣严 | 《圣严说禅》没有教授禅修的方法,而是用一百则禅语的解说,让读者体验禅修者的心境,遇到困顿逆境时,可以当做精神食粮;遇到烦恼痛苦时,可以当做清凉散;遇到无奈时,可以当做避风港;遇到消沉落魄时,可以当做良师益友鼓励;遇到得恴忘形时,可以当做缓和冲撞的手刹车。 |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 道信 | 禅宗四祖道信(580~651)撰,原书已佚,仅由楞伽师资记道信条之记载,而知道信曾著有本书。又据同书道信条所用之资料,若推测其书曾大量摘录本书内容,则依其所述,道信于本书主张以坐禅观心为主之五种禅要,即:知心体、知心用、常觉不停、常观身空寂、守一不移等。 |
阿弥陀经摘注接蒙 | 李炳南 | 阿弥陀经摘注接蒙,菩萨戒优婆塞德明李炳南述,此编采弥陀疏钞撷补为蓝本。编排仍依其式。所以存其原型。于前人不掠其美。不乱其例也。 |
佛遗教经浅释 | 宣化上人 | 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佛之遗教经,也就是佛的遗旨经,佛遗嘱当时的弟子,也遗旨给你、我和他──现在的佛的弟子,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依教奉行。 |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 | 宣化上人 | 宣公上人曾三次宣讲本文:一九七四年在金山禅寺以本文为教材,教导西方人学习中文,惜未讲全;一九七九年于万佛圣城开光典礼后,特为远来访客,及城中四众弟子讲解;一九八五年于金山圣寺第三度讲解。由此可知上人对本文之重视,吾等学佛修行之弟子,岂能不深加研习熟读之?上人三次畅述,各有所重,本当一一刊出,但因整理未及,本站特将各次讲解之菁华,先行编辑并合上网刊载。日后容或人力允许时,再行各别次单独刊出。 |
解深密经语体释 | 演培 | 宇宙万法,简言可该之曰:法性真空、名相假有而已。惟其性空,则言语道断,冥蒙湛寂,无由觉其所,以之开示于人,必藉名相以章之。观夫浩浩三藏,旨在法性,而文句不皆为名相乎?欲得鱼,必先筌也。顾其间而有通专,解深密经,是其专者,且为法相学之滥觞焉。 |
入中论颂讲记 | 演培 | 演培法师著,福建莆田广化寺出版。《入中论颂》是依华严的十地行果与般若的毕竟空理而组织成的,在菩萨的大行中,显示诸法的真理,从诸法的真理中,以明菩萨的大行,真可说是做到了实践与理性的统一。 演培法师用白话文综合讲解《入中论颂》的要义为使修学者能契合于经义,修习无我的正观从而达到生死的解脱。 本书依华严的十地行果与般若的毕竟空理而成,乃中观论著。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 | 演培 | 佛法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忏悔法门则为其中之一,且是极重要法门,亦最极殊胜方便法门,因有这法门,能与人以一自新之路,不致对错误行为,感到前途的绝望,做人如对前途绝望,不特没有勇气做人,甚或走上相反道路,更加无恶不作,那就不可救药!为此,佛特说有忏悔法门,使知果能诚心忏悔,还可做个佛化新人,走上做人的光明大道,甚至踏上解脱,菩提的大道! |
六祖坛经讲记 | 演培 | 佛教向以佛陀所说言教为经,其它任何佛子说法,不论印度论师,或是中国宗师,其言说,或称论,或称疏,或称注,或称解,或称记等,绝对不可称经,以示对佛言教特别尊重。现六祖所说亦称为经,当是出于后来学者的推崇。六祖言教,虽极浅白易懂,如无重要内容,怎可被尊称经?近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六祖坛经大义」一文中说:「依照佛门惯例,佛之金口说法始称『经』,菩萨们的祖述则称『论』。只有惠能坛经却称『经』,此亦是佛门中一变例,而且是一大变例,这一层,我们也不该忽略过。若说『坛经』称『经』,不是惠能之意,这又是一种不必要的解说」。六祖称为祖师,现说其言是经,当极尊敬。 |
楞严大义 | 惟贤 | 我们现在学《楞严经》、拜《楞严经》,目的只有一个:由染趋净,息妄归真。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道理。 “首楞严”三个字就代表真心。“首”,代表第一,最高的一个;“楞严”就代表王三昧,禅定中最高的、像王一样的,叫“王三昧”,这是佛果位的禅定。我们就是要恢复真心,修楞严大定。楞严大定包括佛的三身(报身、化身、法身)。“首楞严”译为中文,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就代表五蕴、十二处等。 息妄归真,即要明妄明真。什么叫妄心?什么叫真心?都是我们要明白的。去妄,即七处征心这一段;归真,即在八还辩见这一段。以这个次第来看,明征什么心?什么是辩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