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序注 | 佚名 | 圆觉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序。 |
圆觉经略疏序注 | 圭峰宗密 | 圆觉经略疏序注,一卷,唐宗密撰,宋如山注,内题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序。后半唐裴休序注在续八七 |
圆觉经集注 | 佚名 | 圆觉经集注,二卷,宋元粹述,居简序。 |
圆觉经直解 | 德清 | 圆觉经直解,二卷,明德清解并跋,有宗密略疏序,程梦旸后序。 |
圆觉经近释 | 一雨通润 | 圆觉经近释,六卷,明通润述。 |
圆觉经要解 | 佚名 | 圆觉经要解,二卷,明寂正要解并序及后序。 |
圆觉经精解评林 | 焦竑 | 圆觉经精解评林,卷上,明焦竑纂。 |
圆觉经句释正白 | 佚名 | 圆觉经句释正白,六卷、首卷一卷,清弘丽着,佚名序,王应华序,江起龙跋,有科文。 |
圆觉经析义疏 | 达天通理 | 圆觉经析义疏,四卷,通理述,心兴较订。 |
大宝积经述 | 佚名 | 大宝积经述,一卷,唐徐锷撰,眉注藏欠此一本故收。按已见碛嘉两藏本经前。 |
楞严经义疏释要钞 | 佚名 | 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六卷,宋怀远录并序。全称《首楞严义疏注经释要钞》,简称《楞严经义疏释要钞》。佛典注疏。宋嘉祐六年(1061)怀远录。是宋子璿撰《首楞严义疏注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义疏》虽流通已久,然缺钞,故应子璿之弟子所请,集成钞文,释疏之要义。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集注 | 佚名 | 楞严经集注,十卷,宋思坦集注,元子文后叙,元长叙,契了序,前有科文并排科冠上。简称《楞严集注》。佛典注疏。宋思坦(钱谦益《蒙钞》作“怀坦”)集注。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释文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正宗分又有六分:(1)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2)依常住真心以起圆行;(3)依正助两行以分圆位;(4)承三法既备问名受持;(5)因释余疑广辨七趣;(6)无问自说预明禅境。注释援引兴福惟悫、资中弘沇、携李洪敏、真际崇节等诸师之文及《玄赞》、《熏闻》、《删补疏》、《补遗》、《纂注》等书。本书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刻印流布,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熏闻记 | 仁岳 | 楞严经熏闻记,五卷,宋仁岳述。 |
楞严经要解 | 戒环 | 楞严经要解,二十卷,宋戒环解,及南序,行仪跋。亦称《首楞严经要解》,简称《楞严要解》。佛典注疏。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分三科:(1)通释经题;(2)通叙科判;(3)正释经文。作者在“通叙科判”中称:“《楞严》即般若、法华之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本书前有南宋建炎元年(1127)沙门及南序。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笺 | 佚名 | 楞严经笺,二十卷,宋惟慤科,可度笺,科文不载。(总目科误作释) |
楞严经合论 | 雷庵正受 | 楞严经合论,十卷,宋德洪造论并序及后序,正受厘论入经删补并序,彭以明跋。 |
楞严经正脉疏 | 佚名 |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十卷,科文及悬示各一卷,明真鉴撰并序跋,广丰缘起,朱俊挺跋。 |
楞严经通议 | 德清 | 楞严经通议,十卷,明德清述并序,清谛闲重刻序。附补遗一卷,出梦游集卷四十三,古本卷二十七。本藏甲三二梦游集存目,已见嘉续,今不重印。亦称《首楞严经通议》。佛典注疏。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德清述。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书前有作者所撰《通议提纲略科》。正文分三分:序、正宗、流通。“正宗”又分为二:初大开修证之门、二曲示迷悟差别。在“大开修证之门”中又设四科:示三观之体、示三观之相、示三观之用、结三观之名。并不详解经文,只在“议其条贯而通其大纲”。书后另有《楞严通议补遗》一文。本书于清光绪二十 年(1894)重刻,被誉为“教苑之司南,禅宗之正眼”。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摸象记 | 祩宏 | 楞严经摸象记,一卷,明袾宏述并序,附诸经,出云栖法彙,见新编续藏。亦称《楞严经摸象记》,简称《摸象记》。佛典注疏。明万历三十年(1602)袾宏述。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作者在引文中称:因感于古来诸家于《楞严经》“彼此角立,如盲讥盲”,故主张释经只要言之在理,如盲人摸象虽不得象,未尝非象。该书除摘取《楞严经》语句百余则,“略为剖析,以例全帙”,对《般若心经》、《圆觉经》、《法华经》、《华严经》、《永嘉集》等亦略举一二则,予以解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楞严经悬镜 | 德清 | 楞严经悬镜,一卷,明德清述并序,虞淳熙序,出梦游集卷四十一,古本卷二十五。本藏甲三二梦游集存目。 |
楞严经臆说 | 圆澄 | 楞严经臆说,一卷,明圆澄注并序。明代释圆澄撰。《楞严经臆说》一书,是对 《楞严经》的注疏。《楞严经》全称为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称除 《楞严经》外,还有 《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该经由唐代般刺蜜帝译,共十卷。该经主要内容是,“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因众生不明自心“性净妙本”,故流转生死,当修禅定,以破各种“颠倒”之见,通过由低到高阶段的修炼,达到 “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圆澄根据自身所学和切身体验,对《楞严经》加以注释,阐述他对经义的见解,对研习 《楞严经》有一定帮助。现见载版本有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刊本。 |
楞严经圆通疏 | 天如惟则 | 楞严经圆通疏,十卷,元惟则会解并序及劝持序,克立跋,明传灯疏并序,虞淳熙序,袁世振序,有凡例。八九套出前茅二卷(嘉续不载)。 |
楞严经玄义 | 传灯 | 楞严经玄义,四卷,明传灯述,传如序。 |
楞严经秘录 | 佚名 | 楞严经秘录,十卷,明一松说,灵述记。 |
楞严经文句 | 智旭 | 楞严经文句,十卷,明智旭撰述并后序,道昉参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