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
教你们写作课的谷剩瑞老师约我和你们见见面,我很高兴地答应了。他又要求我对你们谈谈,大概是想让我讲点写作的秘诀吧,我可就很有点迟疑了。因为我确实没有什么秘诀,若是有,我写的文章就不全只有很少人阅读了。
有了几岁年纪,长篇巨著一般都无力阅读了,只还读读中国古典诗词,字数少,随时可以放下,对我比较合适。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秘诀,却受到一些启发,作为冒牌的秘诀,给你们讲讲,或者你们还不至厌听吧。
宋朝大词人辛弃疾写过这样一首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我觉得很有意味。我们知道,生活是一切文艺的源泉,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等到有真情实感的时候,动笔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万不可以的。
辛弃疾主战收复失地,为主和苟安的人所忌恨,在一些时候,他知道矛盾中的愁滋味,却又不敢明言,只好欲说还休。只能说天凉好个秋了。你们可以真话实说,不必只说今天天气哈哈了。
有真情实感时,真话实说,姑且作为秘诀的第一点吧。
诗人杜甫有两句诗是大家时常听到的: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极言多多读书作为借鉴的必要。前些时读到一篇文章,说五四时期的作家、翻译家,除译著外,都有渊博的学术专长,可以自成一家,现在似乎疏忽了这一点。我看这话说得很好。多读中外名著作为借鉴,可以说是写作的基本功,十分必要,万万不能忽略。我有两位名师,鲁迅和恽代英,教导我,读书不应只限于文艺,也要读些社会科学和科技方面的,我因为这话很有道理,现在也传授给你们吧。可见我大公无私,并不保留什么秘诀。但写作时有两件事要特别注意。一是万万不可犯抄袭的毛病。近来报刊时有揭发这种弊端的。我并不是不相信大家,顺便提一下,希望不要见怪。另一件是关于模仿。英国作家史蒂文森为提高写作能力,有意模仿别人的作品,作为练习。有人认为这种模仿对他很有好处,也有人认为这样做有损于他文章的风格。
我在小学读书时,吟读熟过多篇古文,教师总鼓励我模仿文章的格调,有时作文还因此得到赞赏。但鲁迅先生教导我,可以从借鉴的作品得到启发,但一定不可以模仿。我现在认为鲁迅先生的意见是对的。
多读中外名著作为借鉴,但不模仿,可以算作写作秘诀的第二点吧。
历代王朝有种科举制度,就是考试诗文,考取的可以给官做。读书人对此像现在考大学,考留学一样热心。在接近考期的时候,朱庆余进谒张籍,送上自己的诗,意在请他在考场之外,看看他的才华。同时附上这样一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表面是写新嫁娘的诗,实际是想问问张籍,自己的诗艺如何。
诗对我们的启发,就是写作要像妇女画眉一样,美益求美,精益求精,不怕下功夫推敲修改。
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得很出色,一次也许是想偷取一点秘诀,我问问他怎样写作。他说下笔之前先构思,把全篇大体想好,然后不起草稿,下笔一挥而就。写完后看两三遍,改少数字,还要读读听声音如何。可见鲁迅先生写作也是精益求精的。
写作不能草草率率,要精益求精,可以算是秘诀的第三点吧。
在生活中有了真情实感,有许多名著作借鉴,精益求精地写出了作品,要发表也是人之常情嘛。可是好点的编辑还会退稿并提点意见,坏的编辑干脆置之不理。这也不必灰心丧气。你们多数人大概读过《简爱》,作者夏绿特·布朗蒂所写的第一部小说是《教师》,一位法国批评家对它评价很高。但是《教师》被六个出版家拒绝刊出,等作者以《简爱》得名后,这本书才有出版的机会。你们的作品得不到发表的机会,也许是编辑错了,也许是他们对了。只要能坚持以上所说的所谓秘诀三点,我相信你们是终于会成功的。
鲁迅先生还说到,对于青年作家,有两种危险:打杀和捧杀。打杀,就是有些所谓批评家,对于初出茅庐的作家吹毛求疵,提出十分苛刻的责难,使他们不敢再动笔。捧杀,就是见到青年作家写出比较好的作品,就大捧特捧,称之为天才和新秀。这些作家往往被冲昏头脑,自鸣得意,以后倒写不出好作品来了。先生的话不是无的放矢,值得深思。希望你们遇到打杀的批评家,不要垂头丧气;遇到捧杀的批评家,不要趾高气扬。
谢谢诸位!
1992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