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坡来了一个英国青年高佛莱氏,他从伦敦出发时,身上仅带了五十镑,到了他抵达澳洲时,仅剩了五先令。他在澳洲工作了一年多,稍微有些积蓄,现在准备回英。为着多参观一些国家,他不惜跋涉山川的辛苦,决定由陆路经过暹罗、缅甸、印度、阿富汗等地才回去。据他旅行的经验,越贫穷的国家,他的人民越富有友谊和同情心;乡村的人比较城市的人更易接近,更诚挚热情。这种观察一点也不错。

中外的大学者、大宗教家、大文豪,如孔子、苏格拉底、耶稣、莎士比亚、甘地,他们多么爱护穷人,歌颂穷人;另一方面,他们多么讨厌富人,藐视富人。“富人想进天国,比较骆驼进针孔还困难。”你想诅咒人的话有哪句比这更深刻?《威尼斯商人》一剧里用一镑钱一磅肉的故事来讥笑贪婪悭吝的犹太人,读者一看永远也不会忘记。至于安贫乐道的古代中国的读书人,他们一生所追求的是真理、是正义、是学问,他们多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目标那么高尚,意志那么坚决,他们宁死也不会接受一块昧着良心的钱。

英国青年旅行家,以一个既没有名望,又没有金钱的人,到处参观,他所受的白眼恐怕比较青睐多了十倍百倍。就他所得到的同情而论,这主要的是来自穷人,你说奇怪不奇怪?

目前美国号称第一富强的国家。据我的久居美国的朋友的报道,美国人表面上好像很天真,可是一谈到钱,一点也不天真。假如你袋里没有钱,你休想向富人借到一块钱。假如你真正那么老实,向他开口,他会很干脆指导你到银行去抵押东西,利息照付。换句话说,有无相通的美德已经被人完全忘记了。

读者也许会觉得奇怪,美国人把钱看得那么重,为什么他们对于“慈善事业”如学校、医院、教会一类的机关,又肯大力出钱呢?理由是:他们很看重广告,对于有广告价值的东西,他们不惜出一点小钱,希望换回大钱。假如单纯私人的借贷或帮忙,不但金钱一去不回头,而且也没有什么好处。在商人重利的社会里,假如金钱不能变成更多的金钱,谁也不做那种傻事情。

“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生意无人做。”在工商业越发达的都市,在财富越集中的国家里,人情更是薄如绵纸。人类关系仅限于钱,没有钱,免开尊口。

英国青年旅行九个国家,换回这么宝贵的教训,说越贫穷的国家的人越富于同情心,这话是很有理由的。为着提高人类的同情心,政治家和宗教家的看法,稍微不同。他们认为这是社会制度关系。假如厉行社会主义,相信人类的同情心将会普遍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