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武吉班让新邮局开幕的时候,交通与工务部长汤姆斯说:“民选政府现正竭力赶速推行各项计划,借以协助乡村居民。……希望借此机会,使乡村居民和市区居民,享受同等的公民权利,负起同等的公民责任。”

在从前交通不便的时代,乡下人和城里人,判若两个不同的阶级。乡下人因为早眠早起,生活简单,身体比较健康。另一方面,因为他们的生活太辛勤、太率真,用不着跟人家勾心斗角,久而久之,他们的脑子不大灵活,此起城里人来,他们似乎愚蠢得多。

城里人整天在办公室中过生活。下班之后,他们的时间还消磨于茶楼、酒店、歌台、舞榭,而飞机场、火车站、码头的送往迎来,无一不会消耗时间和精神,虽然他们所得的代价是见闻多、交游广,既可益智,又可增加活动的资本。

随着交通的发达,乡下人和城里人的分别越来越模糊。现在中上阶层的社会,有不少人在城里办公,在乡下住家。白天为着接洽生意的便利,非挤在寸金尺土的市中心区,简直是无公可办,至少在接洽事务上要遭遇种种不必要的麻烦。到了下班后,他们必须回到宁静的郊外的别墅去休息。那儿的附近,不是有竹篱茅舍,小桥流水,便是有眺水观山,眼空今古的环境。白天在城里的疲劳,换回郊外的一夜宁静的睡眠。到了周末和假期,办公室关了门,他们更可享受人间的清福了。

老实说,在现在欧美的大都市里,乡下和城里的距离实在很小。由一个大城到另一个大城,坐火车或地下车不过是一个钟头的光景,所谓乡村,不用半个钟头便可到达。在那种情形下,你要区别谁是乡下人,谁是城里人,的确不大容易。

新加坡的进展为现代化的城市,时间不算久。在战前,一般人都挤在大坡和小坡,做生意是在那地方,住宿也在那地方。到了战后,都市发展的计划才按部就班地实施,尤其中峇鲁、亚历山大律、后港、杨厝港、樟宜律、汤逊律等地的新村的建筑,新屋鳞次栉比,一来便是几百间,把本来都是标准的乡村区域,化为人烟稠密的城里了。换句话说,你在城里所能得到的一切便利,在距离市区五六英里甚至七八英里的乡下,照样可以享受得到。

虽然如此,一些收入较少的农民或小商人,他们一住在距离市中心区较远的地方,便很少有机会进城。对于这些安土重迁的乡村的居民,政府并没有忘记。相反的,政府当局已经很坦白地说:“你们如要告诉政府任何事情,可投函在邮局信箱内,即可转达。”这是说,久居乡村的人仍旧得到政府的眷念。

1955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