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人口逐渐集中于都市。住在都市的人可得到种种便利,住在广大的农村的人却被人忽略了。

农村的人主要的是靠农业及其副产品为生。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人类能够控制自然,所有天灾都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在科学还没有十分发达的国家,农民多是靠天吃饭,“乐岁终年苦,凶年难免于死亡”,这几乎等于农民的命运。

战后新加坡发展得相当快,尤其最近五年来,市区内摩天楼接二连三地建筑起来;市区外的几个新村,起码都建筑了几百间至两三千间新屋。不过这些鳞次栉比的新屋,是中上阶层的人所住的地方,怎样也轮不到终年胼手胝足的农民。

一股来说,农民多住在郊外,一出大门,便是田园。因为地势较低,沟渠又狭窄,所以大雨一连下降几天,农村四周的围堤,很可能被大水冲破,造成水灾。我们只看最近豪雨降临,一般村民大有谈雨色变的情形,便知农民的生活多么值得我们同情。

农村交通不便,住在农村的人迟早会和外界隔膜,造成呆头呆脑的状态。因此,我们不谈改善农村生活则已,要改善农村生活,必须先改良交通,使一般农民花了最低的车费,就能够抵达市中心区。农村的卫生设备因陋就简,刚从都市到农村的人多看不惯,不过新式的卫生设备所费很多,非政府出来办理不行。老实说,新式的卫生设备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只要维持得法,它可以永远保持洁净,这对于当地的公共卫生不消说有很大的益处。

农村的医院设备太差,有的地方不但没有医院,甚至接生院也没有几间。偶尔农民有什么毛病,他们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在这当儿,“救伤车”成为农民及其他家庭唯一的靠山。万一他们生了急病,他们可以拨个电话,请救伤车来把他们送到附近的医院。这是生死关头,所以救伤车的设备越多越好。

农村的学校办得不好,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有的地方根本连学校的影儿也没有。在可能范围内,有五百人口以上的农村都应该创办小学校,让当地居民有上学的机会,至于中等以上的学校,稍微远一点也无妨。

目前我们的都市大有人满之患。政府计划发展卫星镇,无非设法把都市人口,分散到卫星镇来。可是今日的卫星镇,就是未来的大都市,剩下还有广大的农村,亟待我们开发,而一般农民的生活更需要我们注意。

总之,农村的生活是辛苦的,一来他们的收入有限,二来他们的环境恶劣。假如政府不积极帮忙他们,他们真是毫无办法。另一方面,政府如肯用全力来发展农村,改善农民的生活,这才可说是社会政策的成功。

1956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