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立法会议所组织的九人教育委员会,对于本坡的华文教育问题相当注意。近来该会除征求各界提供意见,以备参考外,还个别地邀请教育文化界人士发表伟论。大家晤谈的结果,异口同声地承认两种语文的重要。
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兼逻辑学家密勒(J.S.Mill)曾说:“要精通一国的语文,必须兼通几国的语文,才易为力。”这句话在欧亚两洲更是说得通。例如荷兰的学者,假如不通德文、法文、英文,他的荷兰文的程度将大受限制。又如日本的学者,假如他不懂中文、德文、英文,他们的日文的程度恐怕也很有限。至于南洋各地,无论越南、印尼、马来亚,假如一个学者要精通当地的语文,他至少须懂得中文和一种欧文(越南的法文、印尼的荷文、马来亚的英文),这才能够对于当地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假如时间和精力许可,那么再加上梵文,这才可以说是到家。
马来亚的华校,一向重视两种语文教育,一般学生的英文程度多超过教育局的期望。事实上,由华校出身的学生,因为兼通两种语文的关系,对于这华洋杂处的社会,更能够应付裕如。这种铁的事实,战前的殖民地官吏及侨生子弟都不承认。到了太平洋战事发生后,日军长驱直入马来亚,他们严格地禁用英文,就在那时间,一向以单纯受英文教育为莫大光荣的人,到此不得不暗中叫苦,同时,他们才第一次领略到中文应用的范围有这么神通广大。
战后的国际形势转变,中国列为五强之一。中文在联合国里列为五大语文之一,中文地位的提高,更加强一般华籍子弟学习的兴趣。
关于学习语文的方法,现在比从前容易得多。三四十年前,一个人仅能靠老师的当面传授。假如老师的基础太差,那么一错再错,将是贻误终身。现在我们有一切新工具——留声机、收音机、丽的呼声,电影、电视、录音机——一个喜欢研究语文的青年,大可无师自通。这些新工具,欧美先进国早已充分利用,而且成绩卓著,相信马来亚的公私教育机构,将会充分利用这些新工具来促进语文的教学。
本来华校学生学习母语,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在此时此地受教育,单纯学中文,一定像从前的侨生子弟单纯学英文那样,患着偏枯的毛病。为折中起见,华校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英校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取人所长,补己所短,互相切磋,互相补充,这对于文化交流的工作将有大贡献。
195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