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洋第一代的侨生子弟里,林文庆、伍连德、辜鸿铭、李登辉都算是了不起的人物。林文庆、伍连德二位是开发新福州的英雄黄乃裳的女婿,他们算是连襟,而且都是以医学闻名于世。辜鸿铭、李登辉二位搞的是英国文学,虽然前者雄于著述,后者长于办学。统观这四位侨生,他们的文章事业,各有千秋,在华侨的历史上,他们的名字将永远不致被人忘记。
当我在北京的时候,我曾读过林文庆先生翻译的《离骚》。我对于林先生的魄力和信心,深致钦佩。等到我安抵新加坡后,由朋友的介绍,住在吾庐俱乐部,就在俱乐部里,认识文庆先生。彼此说些客套话后,他就请我喝威士忌酒,一杯又一杯,一连喝了三杯。多年戒酒的我,在一个平生所仰慕的老作家面前,只好忘记一切,开怀痛饮。我问林先生为什么要翻译《离骚》。他告诉我说,当他担任厦门大学校长的时候,有人笑他是个峇峇,懂得什么中国文化。假如他继续在南洋谋生,那么笑骂任由他人笑骂,他可以置之不理。现在他要当厦门大学校长,那“峇峇”两字,仿佛一块烙铁,伤透他的心,于是他发愤向学,努力钻研中国古籍,以便洗雪不懂中国文化这个罪名。
他曾请教友人,看中国古籍里什么书最困难。人家告诉他说,中国文学里最艰深的莫如诗,中国古诗里最难懂的无过于《离骚》。因此,他才下个决心,从事彻底研究,越研究越有兴趣,最后贾其余勇,把它翻译出来,交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举成名,中外学术界人士,多刮目相看,谁也不敢再把他当做不懂中国文化的峇峇了。
据接近林先生的朋友说,他翻译《离骚》时,曾得到厦大英文系某教授的帮忙,这事情不能说不可能,但最后的修饰、润色、校勘、审定都出自他的手笔,可以说是毫无疑义。
林文庆先生是新加坡获得皇后奖学金(Queen's Scholarship)的第一人。他在爱丁堡大学研究的是医科,但他对于英国文学的兴趣也十分浓厚,天资颖悟,基础切实。在34年前的新加坡社会里,他的言论的娓娓动听,态度的温文尔雅,待人接物的和蔼可亲,可说是侨生中的瑰宝。因此,陈嘉庚先生创办厦大时,一定要礼聘他去当校长。可惜在当时交通不大方便的时代,侨生和国内人士多格格不入,所以在办学上他不能算是太成功。
林文庆先生所译的《离骚》,早已绝版。年来中国政府对于中国文化的提倡不遗余力,除翻印古籍,以广流传外,著名的杰作如《离骚》也已经再度翻译为英文,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
本来文学上的名著不只一种翻译,所以林先生在中国文坛上仍有他的地位。
1955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