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文庆翻译离骚》那篇杂文里,我曾提到林文庆、伍连德、辜鸿铭、李登辉四位的大名。我说他们都是第一代侨生的代表人物,在文化工作上都有相当成就。
关于林文庆的翻译工作,前文已经有所叙述,兹不赘。
伍连德研究的是西医,可是他回国后,对于中医大感兴趣。他不但精研中医和中药,而且把他研究的结果用英文写成专著。目前中国各省研究中医和中药的风气很盛,连历代著名的医生的画像都用彩色版翻印出来,以广流传。甚至巴黎也成立了一个大规模的针灸学会,专门研究中医和中药。饮水思源,伍连德在中医和中药的研究和传播上,的确是很有功劳。
辜鸿铭自幼精通英文,及长又兼通法文、德文、日文、拉丁文。中文虽半路出家,但他对于文学很有天才,对于中国的哲学和诗学更有深刻的认识。他任张之洞的幕府多年,所结交的多是博雅的文人学士,所以他用英文著述的《春秋大义》(The Spirit of China),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常有独到的见解。至于他所译的《大学》,更是妙语横生,兴味盎然。
李登辉是印尼的侨生。他虽然对于中国文化没有深入的研究,但他对于英文的文法和修辞却下过苦工夫,所以他编的英文课本,曾流行一时。
一般说来,侨生最适合做翻译工作。他们一面接受祖国的文化遗产,一面又有机会吸收当地的文化,假如教导有方,在中文和外文的学习上,兼收并蓄,双管齐下,将来对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工作上一定有很大的贡献。
侨生子弟多数都很聪明,他们学习外国语的机会也较多,这是他们占便宜的地方。但是,他们有个通病,即浮躁浅薄,强不知以为知。假如他们能够静静地作个旁听生,这倒不坏,可惜他们都不甘寂寞,爱发议论,道三不着两,难免识者一笑。
他们应该知道,同样是侨生,林文庆、伍连德、辜鸿铭、李登辉之所以成为博雅君子,为的是他们不是单纯受殖民地的教育,而是跑到英、美等国去受正牌的科学教育后,又跑到祖国去接受道地的中国文化遗产。根底既雄厚,机会又凑巧,结果,他们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的工作上,左右逢源,没有一条路走不通。
久居加拿大的人,他们多数精通英文和法文。久居瑞士的人,至少也懂得驾驭两三种文字。这种地理上的便利,给文化的交流以良好的影响。侨生子弟应该充分利用环境的便利,先把华文的基础打得十分巩固,然后从头学习外文。等到中外语文很有把握后,再精研一两门科学,将来的成绩一定很可观,尤其在翻译这方面。
1955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