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得好,“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这是说,人类自出生以来,便懂得吃吃喝喝,但是真正能够领略饮食的风味的人却不可多得。
由饮食的材料及制造的方法,我们可判断一个国家的文化的高低。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所以中国人对于饮食品的制造的方法特别考究。我们的食品的范围的广泛,绝不是欧美人士所能想象得到。山隈海角的岩石上的燕窝,崇山峻岭的夹缝中的竹笋,空中的飞禽,海里的游鱼,只要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东西,我们一定想法把它们找到。
这还不够,譬如鱼类,外国人吃鱼,把鱼头、鱼尾、鱼肚完全扔掉,鱼翅更不用说,但我们却能够异想天开,把鱼头、鱼尾、鱼肚做成无比的美味;至于鱼翅,这是我们的珍品,虽然制造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工夫。又如家畜,外国人只懂得吃一些瘦肉,把肝、肠、肺、肚、腰等东西完全掉在垃圾桶里,但我们却有办法,把肝、肠、肺、肚、腰等东西做成佳肴。他如熊掌、猴脑等山珍海味,我们都不惜以全副精力把它们一一搜集起来,一饱口福。
中国人的食品稀奇古怪,本非外国人所能想象得到,中国人的烹调艺术达于化境,更非外国人所能望其项背。外国人只懂得白煮和油炸,我们却懂得煎、炖、烤、焗、炒、炸、烧、酥。五品调和,百美齐备,一件名菜出场,总要达到色、香、味并皆佳妙的地步。中国人的食品和烹调的方法有这么高明,这岂非高度文化的象征?
其实,饮食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象征,它本身就是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的结晶品,请问一个国家费了多么长久的时间去研究饮食,这不是高度文化是什么?
在欧美各国中,对于饮食比较有研究的,首推法国。法国菜的美,在于选择材料的精审,材料也配得很恰当,我恐怕这是受中国菜的影响。
我时常有个幻想。中国大可不必研究原子弹、氢气弹,只需在饮食方面再下工夫。材料固然要精审,做法也必须到家。至于食堂须布置得雅幽大方,用具须保持清洁卫生,招待须面面周到,这都是我们应该努力的地方。到了那时,凡是尝过中国菜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我们的文化伟大,这比较目前许多国家费了那么多钱去办新闻处更有实际的效果。
有人说,驻外使节必须带两个得力的随员:一个厨子,一个秘书。秘书的精明干练固然很重要,但厨子的功劳也不可抹煞,因为他才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的菁华。
1955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