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时代先驱,这句话是从历史上可得到证明。
漫说两千年前的东汉的大学生参加政治活动,光是60年前的“公车上书”及36年前的“五四运动”,每次都是学生打先锋,每次在政治上、文化上都发生最佳的果实。
为什么说学生是时代的先驱?因为学生年纪轻,精力充沛,能够忍人之所不能忍,为人之所不能为。此外,他们没有家庭的负担,赤条条一身无悬挂。因为他们只问正义,不计利害,所以对于事物的观察相当客观,至少他们比较那些酒色财气一应俱全的官僚政客强胜万倍。
有人说,学生应该老老实实地在学校读书,不应该参加社会活动,等到学问充实,技能知识增加时,才来做事不迟。这句话很有道理。事实上,在凡百事业都上轨道的社会,青年们除专心研究学问外,只懂得谈恋爱、寻开心,用不着多管闲事。可是当旧制度已经腐蚀,新制度正在产生的时候,新旧两大势力,好像拔河戏一样,你拉过来,我拉过去,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在这当儿,没有家庭负担,没有社会关系,没有利害观念的学生,他们会明辨是非,看清黑白;然后把他们的全副力量加进去,把相持不下的局面,整个改观,造成历史的转捩点。
我承认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他们的处世的方法,人生的经验,办事的能力都超过学生,但他们都患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毛病。所以在天下太平的时代,那些饱经世故的油腔滑调的老官僚,可以毫不费力地办理例行公务,一点也不会出岔子;不过到了危急关头,要他们明辨是非,他们反而坠入五里云雾中,连舵儿也把握不住了。
饱经世故的油腔滑调的老官僚,正是曹孟德所嗟叹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们大可糊里糊涂地苟延残喘,留恋禄位,但是年富力强的学生却不愿意跟他们一样胡闹。为挽狂澜于既倒,学生不得不凭着满腔的热诚,幼稚的经验,发表他们对时局的意见,甚至要直接参加社会活动。
平心而论,学生运动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免不了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它的作用好像接生婆一样,使新制度的产生更为顺利。这一股生力军值得社会人士重视、爱惜、保护,不应该任意摧残。到了新制度稳定下来的时候,社会上一切事情都上了轨道,青年们除专心研究学问外,只懂得谈恋爱、寻开心,用不着多管闲事了。
只因学生是时代的先驱,所以在平时,他们须锻炼身体,努力学业,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们才挺身出来表示意见,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
195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