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荣膺羽球王国的徽号,这并非是偶然的事情。

马来亚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利,一切环境都促进羽球的进步。

因为羽球等于家庭的运动,一家男女老幼都可以在一起玩耍。就新马两地而论,两代或三代以羽球驰名的家庭已经不少,对于这些家庭,我们可以很恰当地称它们为“羽球世家”。

在本月4日5日一连两晚决赛中,马来亚的健儿有最精彩的演出。无论进攻退守,单打双打,样样都有美妙的镜头,供观众欣赏。球儿打到最紧张的关头,万千的观众的情绪完全给一只重仅四分之一盎司的羽球控制住,视线跟羽球一来一往,心绪随球拍的反复挑拍,而最后一击,判定分数的当儿,全场掌声,有如雷鸣。至于世界各地的球迷,静坐收音机旁边,欣赏报告员报告战情的经过的,更不知有多少。

马来亚荣膺羽球王国的徽号,这值得我们骄傲,不过这儿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马来亚的气候这么热,一万几千人聚集在密不通风的羽球馆看球,所有观众都是汗流浃背,而正式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感觉如何,不问可知。我主张新加坡政府应该提前拨出一笔款项,协助羽球馆装置冷气。事实上,只有在冷气设备的羽球馆中,各位优秀球员才能够打得头头是道,不失常态。

羽球馆的冷气设备,对于当地的球员和观众固然需要,对于外地来的球员和观众更是有迫切的需要,尤其北欧的来宾,他们过惯寒冷的气候,现在忽然置身于热烘烘的羽球馆中,这简直是活受罪。纵使他们很有修养,不说主人太刻薄,至少他们要说一声,新加坡的物质条件太差,不能够使人玩个痛快。因为这缘故,我主张这次汤杯比赛过后,马来亚羽球会的负责人,应该向政府交涉,请政府拨款帮忙该会充实羽球馆的设备,把马来亚变成名副其实的“羽球王国”。

第二,培养羽球人才。运动人才,像其他各方面的人才那样,既靠天才,又靠培养。关于天才那方面,我们可以略而不谈;关于培养这方面,我们实在不可放松。记得几年前,美国某公司拟聘黄秉璇为职员,为期五年。幸亏这事情没有成功,否则,五年之内,美国的优秀青年在黄秉璇的训练下,真是如虎添翼,回头再率师到马来亚参战,相信马来亚很难确保汤杯,而“羽球王国”的招牌恐怕要拆下来了。

简单说一句,关心马来亚的羽球运动的人,不要自满,更不要自傲。我们应该趁这机会,充实羽球馆的冷气设备,同时须加紧培养人才。

1955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