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钱的人不买书,没钱的人买不起书的社会里,文化教育的发展一定大受阻碍。南洋就是这么一个社会,所以出版业到如今还不大发达。
但是从历史的观点看来,最近几十年来,南洋社会是天天在进步中,而战后十年来进步的迅速,简直使关心南洋文化教育的人稍微得到一点安慰,虽然没有一个人会觉得满足。
在教育方面,战前连小学教员都要到中国去聘请,战后南洋的高中毕业生源源而来,所以小学师资绝对不成问题。将来南洋大学办得有声有色后,中学的师资问题也跟着解决了。
在文化方面,战前连小学课本都要到中国去采办,战后南洋各地已经编就好几套课本,最近还有人着手编纂初中课本了。至于报纸和定期刊物,这儿已经有几家树立相当的规模,销路与日俱增,这证明南洋并非完全文化沙漠。
随着文化教育水准的提高,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单行本,光是南洋商报所出版的书籍,已经不下一百种,其中大部分曾得读者的好评。
根据这认识,我们须倾全力来发展南洋大学。南大办得成功后,它可以设立一个大学出版部,出版纯学术的杂志和丛书。这些东西将通销到全世界各大学的图书馆,而南大的教授和作家将列足于世界学者之林了。
关于提高南洋文化这问题,我觉得社会上的有力分子及专心向学的文人,须共同负起这责任。
我们知道,新加坡的开明的资本家,如李光前先生等,对于文化很有兴趣。事实上,在他的庞大的机构里,有“李氏基金会”的组织。这个组织对于社会事业,曾有相当的贡献。为什么不趁这机会拨出一笔款来培养十个二十个学人,让他们专心向学,不必整天为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精光?假如他有意成立一个像南洋研究院那样的机关,网罗人才,从事研究出版事业,将来它对文化的贡献,大可和南大并驾齐驱。(参阅《星期六周刊》二九零期,拙著《筹建南洋研究院》。)
在文人那方面,我知道大家的生活固然清苦,但是本着“君子固穷”的精神,我们仍须硬着头皮,跟恶劣的环境奋斗。各种条件比较优良的人,可以多做一些工作;一般生活不大如意的人,可以少做一些。一致百虑,殊途同归,最重要的是每个学者,每个文人,都要严守他的岗位。
无所讳言,目前南洋的文化教育的水准不算高,但是每个人如具备孔子的勇气和魄力,很自信地说一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么未来的远景一定很灿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