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听二女朗诵《琵琶行》,利落清脆,好像听唱歌一样的悦耳。当她读到“十三学得琵琶成”的时候,我忽然有所感触。我觉得这句诗对于宝贵的童年实在描写得太透彻了。

日前我谈到托儿所和幼稚园的重要,这事情少数人知道,多数人还不大明白,至于小学和中学这十二年教育的重要,恐怕谁也不会否认。

在童年时代,一个人如能够找到良好的老师指导,学问的基础不怕打得不切实,一代文豪梁启超,他少时已经饱通经史,尤其《孟子》和《史记》这两部书,他读到滚瓜烂熟,到了19岁那年,他才拜康有为的门下。因为事前他早已储蓄了丰富的学问,心里有所准备,所以他给康有为提示一下,马上发生顿悟的作用。前后判若两人。假如梁启超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下过苦工夫,虽然他有机会让十个康有为做他的老师,恐怕也是对牛弹琴,一点也不能吸收进去。

原来学问之道无他,只要少时立定规模,以后朝夕不间断地用工夫,以求纯熟;熟能生巧,千变万化,其妙无穷。

须知学问得力处,全在累积的功夫。一星期多看一部书,一年五十二部,十年就有五百二十部了。假如中等资质以上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在良师的指导及益友的鼓励下,养成爱好看书的习惯,到了高中毕业那年,他的基础已经很可观了。但是,在这期间内,一些不知自爱的学生,以应付考试,鬼混文凭为鹄的,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后虽有机会进大学,也无非浪费父母的金钱,按时缴纳学费,给大学备员充数罢了。

学问的基础靠累积,学问的进步却是循着“加速度”的方式;基础好的人进步越来越快,基础较差的人进步越来越慢,甚至像北方人骂人“老赶”那样,永远赶不上。结果,走到半路,废然而返。到了那时,正是“掘井九轫,而不及泉”,前功完全白费了。

马来亚的英校,过去完全不读中文,年来才开始教导,但时间有限,所得不多。另一方面,许多华文中学对于英文不大注意,平时倒没有什么,到了进大学的时候,原文参考书看得不大明白,外国教授的演讲听得一知半解,至于动手找材料、写报告,更是难若登天。

小学阶段不用说,假如从初中这阶段起,对于中文英文数学这三门基本功课,老老实实地下一番工夫,将来进大学的时候,哪里会遭遇这么大的困难?

魏文帝说得好:“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我希望初中以上的同学们能够看到这篇文字,及时努力。因为中学时代,各部门功课没有搅好,以后进大学也是徒然。

“十三学得琵琶成”,它分明告诉我们,要上进须靠幼年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