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的期间应该限于几年,这是个很有趣味的问题,但谁也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问题在这儿,留学的期间太短,对于外国的东西认识不清楚;留学的期间太长,对于本国的情形难免太过隔膜。到了那时,说外国人不像外国人,说中国人不像中国人,仅能算是半番。

近代中国最初遣派留学生,多限于小童。小童到外国有个便利,也有个不便利。在学习语言这方面,小童的吸收力极强,不用几年工夫,便可学得标准的外国语。另一方面,因为出国太早,本国的文化的基础太过脆弱,他没有能力辨别外国文物制度的优劣,仅能生吞活剥地一股脑儿搬过来,结果,未见其利,先蒙其弊。

经过长期的教训,我们才知道遣派中学毕业生到外国去留学是个失算。因此,自抗战的前夜,中国政府已经规定出国留学生,必须先在国内著名大学毕业,并且有两年以上的社会经验。这样一来,他们才知道自己所缺乏的是什么,国家所需要的是什么。此外,他们对于某一部门的学科已经有相当基础,对于国际有名的教授已经有相当认识,对于自己所专攻的一部门的图书已经有相当领略,所以他们出国后,便可按图索骥,去找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看情形,好像探囊取物,毫不费力。

事实上,由国内著名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经过两年的社会服务的经验,他们再到外国去留学三年,十九都能成器。这办法已经事实的证明,认为可以采纳施行。

目前各国的驻外使节,有的限两年,有的限三年,必须调迁。一来使他们有回国述职的机会,多和国内社会有所接触;二来他们调迁之后,可以到一个新国家去吸收新知识,结交新人物。集思广益,增进见闻,这倒是个办法。

简单说一句,出国的年龄,不要太小,太小就胸无所主,很容易受外国思想的左右。此外,出国的时间不得过长,过长就会“久假而不归”,永远不想回来了。尤其旅居欧洲大陆,那儿异性的问题很容易解决,只要最低限度的生活费无忧,他们只好继续住下去,把故国和故乡置之脑后。

但是,任何原则都有例外。从前唐三藏玄奘)法师,他在印度留学了18年,他不但不给外国同化,而且能够吸收人家的菁华,把它发扬光大。对于祖国固然是莫大的功臣,对于他所留学的国家也有很大的贡献。

话又说回来,中国这位老留学生之所以出类拔萃,因为他在26岁出国前,早已对于中国的学问有很大的成就。同时,他的出国,目的不在镀金,而在于悉心研究印度的佛典,用力既深,成绩自然优异。到了他回国后,他便能够把自己所吸收的东西贡献出来,所以每个留学生应该以玄奘为模范,而留学期间不必作硬性的规定。

1956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