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黄尊生博士的一篇演讲,内容是说马来亚华校学生的华文程度太低。我看完之后,心里相当难过。

年来维护华文教育的口号,响遍整个马来亚。不但校长和教员都大声疾呼,连在校学生也作同样的呼吁,这儿可见维护华文教育这问题,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无论成人或学童都有同样的感觉。

但是我们的高呼口号,并不能掩盖我们脑子的空虚。就中学生诸君而论,每年仅读两册国文。这两册国文是否已经完全读完?教师的解释达到什么程度?同学们的了解和接受又达到什么程度?课余之暇,同学对于中国文史的名著看过多少部?看完之后,是否做过笔记?曾否将困难问题提出来向老师讨论?

上述那些问题,我相信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很勇敢地自已提出来检讨。因为平时对于华文漠不关心,没有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到了中学毕业前上《最后一课》的华文的时候,许多人应悔在中学的六年间并没有充分研读华文,更没有时常向老师质疑问难。至于自动阅读中国文史名著,自动做笔记,时常检阅各种工具书,使每个闷在心里的难题都得到合理的解决的,更是凤毛麟角了。

英校学生不懂华文,可说是情有可原;华校的学生的华文程度如太差,谁也怪不了谁,只能怪自已太不用功。

有些青年告诉我说,他们的华文之所以不太差,为的是他们的华文教员太蹩脚,这话似乎有理,其实不然。俗话说:“有状元的弟子,没有状元的先生。”高明的老师,固然是传道授业时期必要的桥梁,但是,假如学生肯拼命用功,没有高明的老师也毫无关系。孟子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寥寥数语,充分表现他的自信心。

本来做学问的人,如能找到高明的老师,一经指点,宛若发聋振瞆,那种乐趣,实在不是语言所能形容出来。不过高明的老师不可多得;不得已求其次,只好拼命看书,以“私淑子弟”的资格向古今中外的大学者、大作家学习。反正“言为心声”,一个学者或作家是否高明,在他的著作里可以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开卷有益”,宋太宗这句话并没有骗人。只要学生喜欢看书,阅读一本名著后,马上会引导你再看几部名著。好像看电影一样,当正片没有上映前,你已经看了几部试片的样本,由一个介绍另一个,佳片层出不穷,名著也俯拾即是,越看越明白,越明白越爱看,到了那时,便会觉得“欲罢不能”是什么滋味。

华人不懂华文,是个耻辱。华校学生的华文程度太低,更是个耻辱。目前因为环境复杂微妙,中国的大学者不能随便到这儿来讲学。因此,真正爱护华文的学生更应该熟读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