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求学十年,这十年的时间,是我平生最快乐的日子。其中一半的光阴花在燕京大学,另一半花在国立北京图书馆和政治学会图书馆。

燕京大学是美国的教会在华创办的十一间大学之一。这间学校的前身是汇文大学及协和神学院,后来因为校长司徒雷登先生的工作能力被美国的教会朋友所赏识,捐款源源而来,所以他就在北京西郊购买几百亩地皮,照固定的长久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建筑校舍,添置图书,聘请教授,增加学生。到了抗战的前夕,燕京大学不但占中国教会大学的首席,而且在中国仅有的少数学术机关中,占了相当地位。

原来北京的胜景,郊外占了十分之七,城里仅占了十分之三。城里除景山和三海之外,其余的胜景,完全得力于金碧辉煌的宫殿,静穆闲适的公园。至于郊外,胜景层出不穷:亭亭玉立的玉泉山,豪华气派的万寿山,雄浑宁静的西山,已经够你消受。就在这些优美的环境中,拥有林园之胜的燕京大学,是不会被人忽视的。

假如暮春三月,你从北京西直门出来,沿途杨花柳絮直扑你的襟怀。大约走了十几华里,经过一个古老的乡镇——海甸——你已经抵达燕京大学。校门是朱红的,一进校门,通过一座苍老古雅的石桥,前面便是绿油油的草地。草地的中央矗立着一对华表,华表上雕龙舞凤,这是中国古代的雕刻的精华。抬头一看,中央为贝公楼,楼上为大礼堂,楼下为办公处。左边为穆楼,即法科学生的课室;右边为生物大楼。这三座大楼,造成一个品字形,整整齐齐,一丝不苟。我们穿过生物大楼,跑到另一个院子,中央为图书馆,右边为化学大楼,左边为生物大楼,这儿又是一个品字形的一组筑物,整整齐齐,一丝不苟。从贝公楼和图书馆的夹道中跑出来,直上一个小坡,坡上有个朱栏玉砌的八角亭,亭的中间悬挂一个古老的大钟,钟声响处,无论怎样懒惰的学生也会从甜梦中醒过来。

由钟楼的斜坡跑下来,便到未名湖畔。湖的左边为男生宿舍与食堂,右边为高耸的自来水塔,湖光塔影,相映成趣,而薄暮时分男生宿舍的灯光,反映到湖底的荡漾的景象,更使人神往。湖的中央有个小岛,岛前有个石船,这是一般高谈阔论的同学们最好的去处。沿湖绕了一周,回头再往山坡上爬,这儿是全校的脊骨,即校长司徒雷登先生的住宅——临湖轩——的所在。

临湖轩可以说是燕大男女两校的交界,过了这个界限,便抵达女校。这儿有个哲楼,即文科学生的课室,前面有两座秀丽雅洁的四方形的建筑物,别号姊妹楼;其中一座为女校主任的办公室,另一座为男女同学谈情说爱的场合。由姊妹楼往南走,这儿有两排砖墙建筑的朴素的楼房,即女生宿舍。宿舍的中央有个花园,花园的尽头处有个女生体育馆,这与男生宿舍的尽头处的男生体育馆,刚好成个对称。

燕大的校舍,不是一朝一夕建筑成功的,而是按照固定的蓝图逐步构成起来的。除女生宿舍特别显出朴素外,其余十几座建筑物都是中西合璧,外表宛若宫殿,内部全是西式的设备,夏凉冬温,既清洁,又干净;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后在建筑上所得的一种结晶品。

教职员的宿舍,起初仅有两处,即燕南园和燕东园。前者是在学校的围墙之内,后者和学校相距一二百码。这两个地方各建筑一二十座雅致的洋楼,每家都有独立的花园。在燕南园的外围有个偌大的农场,里边试种各种农产品,饲养各种家畜,每当深秋收获的时候,农场总要开个展览会,欢迎各界参观。

校园的北邻为朗润园。朗润园到处有参天的古树,澄清的湖水,连绵的山坡,尤其隆冬已过,湖上的厚冰已经融化,雪白的鹅儿在湖中游来游去,这自然而然地造成美妙的风景。这儿原先也是个王府,后来被燕京改为教职员的宿舍,所有宿舍全是平房,虽然内部都有现代化的卫生设备。

校园的西邻——即校园的对面——为蔚秀园。蔚秀园久历年所,荒芜不堪。因为这儿是一些研究生及助理员的宿舍,所以燕大收买这块地皮后,也因陋就简,没有好好地修理,既不如燕南园和燕东园的整齐划一,又不如朗润园的古色古香。

除上述四个地方外,整个成府及海甸,到处都是和燕大有关的人员居住。自清朝倾覆后,海甸这个古镇理该没落,谁料由于燕大的创办,使这个地方又重新繁荣起来。

举一个例。燕大东门外,有个人别号长三。起初他做小贩,在校门外卖一些零食,如包子、饺子、酱肉、酸辣汤一类的东西。因为燕大的学生多数来自富裕的家庭,他们喜欢零食,所以这个近水楼台的小饭馆,整天都有学生来光顾。长三眼明、手快、心狠、口甜。当他一见两三个男同学邀了两三个女同学来吃东西的时候,他便笑容可掬地表示欢迎。他亲自下厨房去关照厨子,等到菜煮熟时,他亲自端来给他们吃。到了吃完还钱的时候,张三说记他的账,李四又说记他的。长三却抓住男生要在女生面前表示阔绰的心理,狠狠地捞他们一票,所以在记账的时候,张三李四各记一笔数。他的消息很灵通,谁的家里的汇款寄到,他早已有相当把握,他向你招呼一声,问你家里的老太太好吗,话没有说完,你不由得不马上还清旧债。由于经营得法,不上几年工夫,长三已经腰缠万贯,建筑新屋子,购买田地,娶媳妇,嫁女儿了。

其实,光凭美丽的校舍来批评燕京,这只知道燕京的外表。要真正认识燕京,须彻底明了它的自由研究的精神。本来燕京是个教会学校,而且校内有宗教学院,但是,信教的学生不到十分之一,学校当局绝对不强迫人家信教。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图书仪器的设备却尽量充实,同时,关于学术的研究却积极提倡,双管齐下,不用十年工夫,已经表现优良的成绩了。

1929年间,燕京和哈佛大学发生关系,成立一个“哈佛燕京学社”。这种国际学术的合作,不但使燕京提高地位,而且使燕京的经济来源充足,走上正确的“慢而稳”的大道。

谁也知道,哈佛在美国的地位宛若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自哈佛委托燕京大规模地购买中文书后,燕京很合理地得到一笔手续费。图书馆的负责人便利用这笔手续费来添置图书,到了抗战的前夕,燕京所搜集的方志和文集之多,在国内的少数大图书馆中已经占了一个地位。

图书的增加,养成学生读书的兴趣。每天从早晨9时起,到晚上11时止,图书馆里老是有人在读书写作,尤其晚上,图书馆座无虚席,后到的人只好静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宿舍去潜修。

在燕京没有搬到海甸以前,北京各大学的名教授以兼任数校功课为光荣,一来这表示某某教授能叫座;二来各校时常欠薪,非兼任数校,不易维持一家数口的费用。自哈佛燕京学社成立后,少数名教授的待遇大大提高,而且他们教书的钟点尽量减少,以便有充分的时间作专门的研究。研究所得,有《燕京学报》及其他学术刊物供他们发表。稿费的收入,可以添置一些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书籍。安身立命,心胸泰然,只有这种心情,才可鼓励人专门研究学问。教授所发表的成绩越来越多,各方慕名来求教的学生越来越众。“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济济多士中,不难找几个敏而好学的青年,作传道授业的对象。

哈佛燕京学社招收十个八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一年可得国币500元奖学金。这笔奖学金的数目虽小,但收效很大。因为研究院的课程不多,研究生可以跟一个指定的导师研究一个问题,从编订目录、拟好大纲,到搜集资料、动手写作,研究生可时常跟导师交换意见。两年的不断研究,只要中等资质的学生,也可以写好一篇洋洋十万言的专门论著。论文脱稿后,由教授代为推荐,交给学术杂志去发表,或者印成专书,一下子就获得专家的美名。这些新出炉的专家,大多数都分散到各省各地去教书,小数仍留在北京继续研究,做一天有一天的心得,干一年有一年的收获,经过长期的累积和素养,他们可稳坐于专家的宝座了。

这种培养少数学有专长的研究教授和学生的办法,每年用不着三五万元,但它的效果可以造就一些代表学校,甚至代表国家的人才。光是从功利主义的观点来说,这笔款花得很有价值。

“万物静观皆自得”,真学问都是从冷落清静的环境中得来的。古代的名山古刹的书院近代,各大学的研究院,甚至一些设备较好的监狱,都是大人才的制造所。为什么这些地方能够产出优异的人才呢?为的是清静的环境,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专门研究一二问题,而专门的不间断的研究,是学人成功的关键。

学校每周有一次公开演讲,担任演讲的人,有的是军事、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角色,有的是文化教育界的权威。天真无邪的学生,对于军政要人,是不感兴趣的,相反的,他们对于名震文坛的作家却甘拜下风。例如鲁迅先生最后一次赴北京时,曾到燕京去演讲,他的南腔北调的官话,除江浙同学能够完全明白外,其他同学至多只能够领略梗概。但是,当鲁迅先生发言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听不懂的人也硬着头皮听下去。这一点就是名满天下的文人应得的精神上的报酬。

燕京的学生,除致力学术的探讨外,他们对于政治活动也有相当兴趣。他们组织学生自治会,管理膳、宿、运动、娱乐,同时,还出版学生周刊。其中比较积极的分子也曾加入政党,形成小组会,在校内活动。他们活动的目标,在于控制学生自治会,因为通过这个机构,他们退可以为同学谋福利,进可以批评校政的得失,甚至暴露某些不称职的教职员的罪状。凡是受学生自治会指摘的教职员,他们的饭碗迟早有打破的危险。

学校每星期五晚,照例有娱乐的节目。普通是公演电影,偶尔由国剧组排演旧戏,锣鼓喧天,笙歌达旦,而演员们唱功的圆润,板眼的准确,台步的纯熟,使人一看便知他们在国剧的方面下过大工夫。的确,北京的国剧的气味很浓厚,学生界不用说,连街头巷尾的洋车夫或堂倌都能拉一手胡琴,哼几声老调。到了京戏大众化的时候,一般人民可以无师自通,不学而能了。

学校每年校庆那一天,总要开一次恳亲会。住在北京附近的校友们扶老携幼地回到母校,有的拜会老师,有的访晤良朋,多年阔别,一旦重逢,此中的乐趣,不是局外人所能想象得到。就在校庆那一天,女生宿舍全部开放,让大家参观。平时高悬门上的“男宾止步”的禁令,今天暂时失掉效力。同样的,男生宿舍外,平时虽然没有贴着“女宾止步”的禁令,但女宾都是三过其门而不入。今天她们却有机会到这儿来看个究竟,这不能不说是快事。一般说来,男生的宿舍,书籍多,课外活动的用具多,但室内略形零乱。女生的宿舍,衣服多,化妆品多,但室内整洁异常。男女合校,互相研究,联络感情,这对于青年人的身心的培养非常有益。

谈到运动,燕京也不算落后。北京最普遍的运动为篮球,而燕大的篮球健将多来自通州潞河中学和天津新学院。学校虽聘有体育指导员,但他的职务只是传授最新的运动规则与方法,对于出奇制胜的战略并不十分究心。因此,北京举行运动会时,我们的运动员并不十分活跃。

网球也是同学们爱好的运动的一种。当秋高气爽的节期,全校一二十个球场都被人占满,他们连战十回合,一点也不感觉疲倦。我对于任何运动都外行,只好以锻炼脚力的散步为健身的唯一出路。幸亏燕京的校园很大,而周遭的胜景也是数不尽、看不完。我每天早晚都要散步,积四五年的经验,散步已经变成我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了。

优美的自然环境,雄伟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尊重自由研究的精神,造成燕京的良好的学风。加以同学们颇能洁身自爱,做事勇于负责,所以到处受人欢迎。虽然由于学校的历史太短,在中国政治上没有抢到地盘,但是,从远处着想,燕京的师长和同学们的追求真理、争取自由、彻底为人群服务的精神,迟早会受明眼人的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