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手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并不是一首无病呻吟的诗篇,这是一首充满惊人的意志及充足生命力的天籁。本来唐人诗有“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个写实兼抒情的佳句,可是西北自经一番改造后,气象为之一新,化沙漠为绿洲,把这块不毛之地变成绿茸茸的良田了。

干这种旋乾转坤的大事业的,不是别人,而是本文所要叙述的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于清仁宗嘉庆十七年(即公历1822年)十月初七日,生于湖南湘阴东乡左家段。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在家乡教些学生,同时,家里还有几十亩田,每年可收租谷四十石,这正是过去中国农村里半耕半读的家庭的一般情形。由这种清寒家庭出身的人,多养成勤俭的美德,平时可以过着安定的生活,不必伸手向杀人不见血的资本家去借钱;如遇聪明优秀的子弟在考试上比较出人头地,他马上可以飞黄腾达起来。

宗棠年轻的时候,只在家里跟祖父和父亲读书。到了19岁那年,才到长沙城南书院,从山长贺熙龄问学。熙龄的哥哥长龄(字耦耕,湖南善化县名士),家里藏书很多,宗棠时常向长龄借书。长龄是《皇朝经世文编》的总纂,这部书是清朝嘉庆以前名臣大儒关于国计民生的论文的结集。因为宗棠时常跟长龄来往,无形中受了他很大的影响。宗棠不想做单纯的咬文嚼字的读书人,他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这种高尚的志气就在长沙求学的几年间养成的。

除学问上受贺长龄直接的熏陶外,宗棠的事业的雄心也受了他间接的影响。原来长龄有两个知己,即陶澍和林则徐,他们试办漕粮海运,整顿盐政,兴办河工,造成当日江苏的治绩。尤其是林则徐,他在广东禁烟,在云南处理回事,后来在谪戍伊犁时期,开凿坎井,教民纺纱织布。宗棠一生景仰陶林二公,以后一切设施,可以说是效法前贤。

在学问上,宗棠比较当时一般读书人的眼光高得多。人家整天钻研八股文和试贴诗,他却专攻地理和农政。据秦翰才君的意见(按:秦君曾著《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是研究左宗棠最有心得的一人),宗棠在18岁那年,就阅读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齐道南的《水道提纲》,分别做成笔记。这些笔记虽然没有发表,但是后来他的朋友胡林翼所著的《读史兵略》,和详细编注水道、海疆、道里、都邑、关隘的“大清一统图”,就含有宗棠所想做的工作的意味。他曾遍读历代讲农事的著作,也是分门别类地笔记下来,计划编成一部《朴存阁农书》。他很注意“区田”问题,他曾把“区田”画成图样,作成说明,还在柳庄亲自试验这种区田的方法,结果,相当成功。他曾在家乡种桑、养蚕、种茶、种竹及其他花木。因此,他出山以后,到处喜欢教兵士耕田种树,说得头头是道。

宗棠搞通这些学问后,他还没有机会一展自己的怀抱,但他一点也不灰心。他曾说:

古人经济学问,都在萧闲寂寞中练习出来,积之既久,一旦事权到手,随时举而措之,有一二桩大事办得妥当,便足名世。

他具备这种坚定的自信心及多年的素养,到了四十岁左右,机会就来了。当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洪秀全的太平军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一万名兵。那时清政府的吏治腐败,军队废弛,苛捐杂税,民不聊生。以这种老弱残兵,跟新兴的势力抵抗,不用几个回合,已经打得焦头烂额。第二年,太平军攻入永安,建设太平天国。再由此北进,深入湖南。清军一味在后边追赶,太平军乘势直趋长沙、岳州而入长江;更沿江东下,占领江宁,即以江宁为都城。欧美各国在上海的领事馆都承认太平军为革命军,纷纷各电其本国,报告严守中立。太平天国俨然成为与清廷对峙局面。

那时曾国藩丁忧在乡。因为湖南省原办有团练保卫乡里,清廷知道白莲教之役,团练大可利用,于是任命曾国藩办理本省团练。宗棠奉命襄办曾国藩军务,在长沙金盆岭募练楚军五千人。八月中,带往景德镇、浮梁、德兴一带,和太平军健将决战,就给他在徽州、饶州两府站定了脚跟。第二年,他奉命督办浙江军务。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他又受任闽浙总督,仍兼浙江巡抚。他一方面向浙江进发,一方面仍防守徽州、饶州后路,收复和抚恤兼施。到了同治四年十二月,他把建国十三年,占地十一省的太平军,结束在嘉应州的黄州嶂。

太平军既被曾、左、胡、李等人打败后,他们的余伙便向西北发展。陕西、甘肃两省的汉人和回人,偶有纷争,本来是双方械斗性质。这一次,不幸事变扩大,各地土寇,纷纷响应,捻军在陕南,土寇在陕北,其余各地为陕回。不久之后,纷乱的局面蔓延到甘肃,全省先后被陷落的郡县城池,约有三十处。

清廷看见陕、甘的局面这么严重,未免暗中叫苦。他们知道军民和民团,除了多隆阿外,都不中用,所以仍想到利用湘军。凑巧刘蓉做了四川布政使,川境的太平军早已结束,便先就近擢迁陕西巡抚,命他带着湘军和川军入陕西。刘蓉曾参赞曾国藩的军务,他和左宗棠同样以高明的战略知名,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宗棠忽由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当他奉到命令,他就毫不迟疑地负起这个重任。

原来左宗棠对于西北问题早就有具体的认识。当他22岁上京会试前,他曾把平日对于时局的观念,吟成《癸巳燕台杂感》八首,其中第三首说: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输官稻,砂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根据这种认识,他一任西北的职务时,就下了一个断语,说:“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又难于筹粮。”当西北事变初起,陕、甘兵力确是不够;后来各方调拨,又嫌太多。系统纷歧,指挥不易;编制杂乱,品质低劣。严格说来,在西北用兵的人,每感无兵可用的苦恼。西北各省,自来贫乏。在平时,甘肃和新疆的政费,也要靠江南各省的接济。自经洪杨之乱,江南各省破坏不堪,自己财力也很支绌,对于别省需要,更是漠不关心。姑定西北找到可用之兵,它们也会觉得捉襟见肘,支付饷项十分困难。须知西北各省兵饷固难筹,粮秣也很缺乏,而且粮秣这东西不能在同一地方大量采购,免得军队未见其利,老百姓早蒙其害。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姑定在财政上有办法,购粮问题仍旧不能解决。最后,西北的运输工具,只有骆驼。骆驼本身就要食料,不能就地取给,须得随身装载,七除八扣,剩下实在有限。照当时的计算,要花两石的粮价,才能运到一石的粮。换句话说,要花一石半的饷,才能养活一名兵。这还是就关内说,至于关外,那要十石的粮价,才能运到一石粮。

宗棠细心估计种种困难,所以他下个结论,说在西北边塞用兵,最好只使用最少数的精兵。兵数越小,财政、粮秣、运输等大问题都容易解决。

左宗棠所带领的湘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子弟兵”。子弟兵的好处在于亲信可靠。他的办法是:先由统领自己去找营官,营官自己去找哨官,哨官自己去找什长,然后由什长按照规定条件,在某一地区,自己去找勇丁。这些勇丁多是同乡亲戚朋友,大家容易互相关照。宗棠带了这些子弟兵到西北后,严加管束,明于赏罚,同时,鼓励勇丁们耕田种菜,使他们得锻炼身体而又增加生活的趣味。此外,他还懂得因时制宜,利用东北的健儿来做骑兵,使传递消息及联络前后方等工作更见灵活。

当同治六年二月,左宗棠的大军从汉口出发,分三道入陕,他的心里已经很有把握地准备应付三方面:第一是西捻,他们已进入陕西而仍在河南和湖北之间流动;第二是回民,他们的势力弥漫于陕回北部的中间及甘肃的南部,只剩兰州、秦州、宝鸡一线来保持内外的交通;第三是土寇,他们在陕西的实力颇不小。他审度客观的环境,估计主观的力量,于是下个正确的判断。他说:

以地形论,中原为重,关陇为轻;以平贼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以用兵次第论,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后官军无后顾之忧,饷道免中梗之患。

根据这个正确的判断来定的战略,先后经过四大战役——金积堡、河州、西宁、肃州——的苦斗后,他才把甘肃全省十三年的扰乱告一结束。

陕、甘的问题解决后,宗棠便想法怎样安顿回民。他把固原的陕回几千人,安顿在平凉的岔沟一带;金积堡的陕回一万多人,安顿在平凉的化平川一带;河州的陕回一万人,安顿在平凉、会宁等处;西宁的回陕两万多人,安顿在平凉、秦安和清水等处。他这种断然的处置,曾遭各方面的反对,但是他认为这是一劳永逸的办法,所以毅然决然照原定的计划去做。他的眼光和魄力,的确不是普通人所能望其项背。

满清末年的局势的危殆,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同治三年四月,新疆的变局已经发生;经过六七年工夫,清政府毫无办法,到了后来,还是要借重汉人。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就整个新疆问题,密询左宗棠,宗棠坚决主张政府不能放弃新疆,为的是新疆一失守,唇亡齿寒,西北各省都保不住。他又认为用兵西北,所费并不太多,即使停止进兵,经常费用,照常也要支付,所省有限。只有多费一些心血、一些本钱,把新疆问题全盘解决,使它能够自给自足,这才算是真正省钱。幸亏清廷接受宗棠的建议,让他统筹统办新疆军务,从兵源到财政,从粮秣到运输,都由他一手擘划。他先把甘凉粮料运存肃州,再从肃州运存玉门,然后头批部队开拔到玉门;用自己的营盘的驼只,搬玉门存粮到安西,随后部队跟着到安西;誊出车驼,回头搬第二批粮料,接着第二批部队开拔。这种层层递接的办法,使人力和畜力,可以舒展,不至有什么意外。当每批军队到了安西,小小停顿,然后再继续前进。因为过了安西到哈密,一路都在沙漠中行走,沙漠中水源缺乏,饮料大成问题,须预先细心计划,使人马都不至缺乏饮料,才可行军。这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办法,正是左宗棠的拿手好戏。因此,当他到了新疆后,在短短的一年间,经过三个阶段的战役,便把新疆问题解决。金瓯不缺,领土完整,他这种彪炳的功勋,真不愧为一代将才。

西北的军事节节胜利后,宗棠便加紧整顿吏治。在人事方面,他标榜“廉干”二字;就是说,既要清廉,又要能干。他主张新疆须设省,从吏治改善民生。他曾说:

官无论大小,总要有爱民之心,总要以民事为急,随时随处切实体贴,所欲与聚,所恶勿施,久久官民浃洽,如家人父子一般,斯循吏之选矣。勤理案牍,操守端谨者次之。专谈应酬,不干正事,沾染官场习气者,为下。其因循粉饰,痿瘅不仁,甚或倚任丁役,专营私利者,则断不可容也。

官民浃洽,下情上达,到处为人民想办法,迟早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在消极方面,他实行禁烟;在积极方面,他开渠凿井,振兴蚕桑,创办机器织布,使人民衣食无忧,然后可以进一步谈到教育文化。

西北地瘠民贫,自经兵燹之后,市容益形冷落。宗棠认清教育是长久事业,所以就在军事很吃紧的时期,他还能够建立了一个书院,监督书院的事情,甚至亲自给一般生童批阅文卷。在他的鼓励下,新的书院建筑了几十间,义学创办了几百所。此外他还刊印书籍,而刻书的费用,都由他个人的薪水项下拨付,没有动用公款。影响所及,一般小吏也懂得兴学和刻书,希望运用教育文化的力量来制造健全的公民。

老实说一句,中国的西北,自经左宗棠的平定和整顿后,国人对它才有深刻的印象。论军事,他是绝对成功;论经济、社会及教育的设施,这需要长期不断努力。可惜后继无人,所以他走了之后,西北又是一团糟。本来边防问题,是需要眼光和魄力的,这种非常的责任当然不是常人,尤其是贪污无能的人所能负得起。

1951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