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南洋,是唇齿相依。没有华人的刻苦耐劳的精神,整个南洋到现在恐怕还是一片荒地。没有南洋的丰富繁盛的物产,2000万华人的生活实在不容易解决。精神和物质协调,天时、地利、人和合拍,这才造成南洋目前的地位。
谁也知道,南洋的文化是比较落后,不过这种落后的情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逐渐改良的。第一代的华人多不识字,第二代粗通文字,第三代已经列足于作家和艺术家之林了。新从中国来的文人,研讨南洋过去的历史,目睹现在的状况,默察将来的发展,谁都觉得十分高兴。
我认为南洋的文化应以当地文化为本体,加上中国、印度、回教文化的旧传统及欧美文化的新思潮,造成一种和谐的适合当地的需要和趣味的文化;这样才能够生根,才能够繁荣滋长,才能够开花结子。
无论在数量上或品质上来看,华人多是南洋社会的中坚分子。因此,中南文化的交流的责任,无疑的是落在我们华人的身上。
提到沟通中外文化,我们不能不承认唐朝的玄奘(596—644)为良师,不能不结交近代的严复(1853—1921)为益友。玄奘自幼即不断研究佛经。他曾说:“学贵经远义,重疏通,钻仰一方,未成探颐。”又以翻译者多有讹谬,所以亲自跑到印度,广求异本作参考。那时,交通梗阻,危险异常,玄奘所受的切身的痛苦,比较《西游记》的作者所想象的还厉害。现在引用《大唐三藏圣教序》的一段如下,可见玄奘的历史的一斑:
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步;百重寒暑,蹑霜雪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欲达。周游西宇,十有四年;穷历异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玄妙门,精穷奥业。三乘六律之道,驰骤于心田;一藏百箧之文,波涛于海口。爰自所历之国无涯,求取之经有数。总得大乘要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译布中华,宣扬胜业。
那时,中国没有佛学的字典、辞典或其他可以参考的类书。玄奘单靠自己的聪明和魄力,打破翻译的难关。史称玄奘“精厉晨昏,计时分业,虔虔不懈,专思法务,言无名利,行绝虚浮”。只有这样专心一志的学者,才能够把道理最深奥的佛经广播中土。
玄奘死后将近1200年,中国又出了一位翻译能手——严复。严复是福州船政学堂出身,光绪六年,派赴英国留学,入海军学校,习战术炮台诸学。返国后,任北洋海军学堂教习。二十六年,义和拳作乱,联军军北京,乃避地上海,专事译著。严复在中国学术史上最大的贡献,在于介绍近代西洋思想。从前虽然也有人灌输新思想,但是多没有组织,没有选择,派别不分,瑜瑕参半。只有严复实行精选精译,而《天演论》、《原富》、《法意》、《群己权界》等书,不但风靡一时,给“五四运动”作催生婆,而且译文本身就是个最优美的文学作品。难怪古文家吴汝纶推崇备至,说只有严复的学力和文字才可以谈到翻译。
南洋和中国壤地相接,尤其越南、暹罗、缅甸、印尼、马来亚和中国的关系更深。年老的越南人,多通中国的古文辞,写得一笔颜筋柳骨的工楷。最近几十年,越南人因为专读法文的缘故,中文的程度显然降低,但是,拉丁化的越南文所用的新名词和成语仍以中文为蓝本。暹罗等于第二个潮州,当地人士多数能操潮语,而潮剧在暹罗及南洋各地的流行,把中国的民族英雄和民间故事传播到每个角落。读者如注意南洋各地很普遍地崇拜关公,便知中国和南洋的文化关系是多么密切。马来亚和菲律宾,等于闽南人的第二故乡。在苏岛和印尼,客人也能够找到安身立命的据点。甚至安土重迁的闽北人,在北婆罗洲的诗诬也能够建立一个“新福州”。
像南下的华侨是漫无组织一样,中国的文化的流布南洋也是毫无计划。这种自生自灭的方法,从前还是可以应用,现在未免太落后了。
我认为有志研究南洋问题的同志,须结合起来,成立一个中南学会。中南学会的总会设在新加坡,然后在南洋各属成立分会。这个会的中心工作是:翻译和编纂,调查和研究,演讲和参观。兹分述如下:
第一,翻译和编纂。我认为中南学会的第一步工作,须选译中国的名著一百部。这一百部书的分配是:哲学十部,史学十部,传记三十部,文学五十部,另外还要编纂字典、辞典、地图、历史年表、统计表。每部书选定后,即刻由专家译成越、泰、缅、马、印、菲六种文字。这第一步工作完成的时候,我们就有一百部书,每部译成六种文字,等于六百种名著贡献给南洋各属人士了。南洋人士看见我们这些无价之宝的典籍,谁都有“过屠门而大嚼”的心情,漫说细心阅览,或专心发掘;光是看一看派头,闻一闻书香,已经可以改变他们对中国的观念了。百年来,南洋各属人土久受欧美的浪人精神上的虐待,硬说我们是没有文化的国家,他们以为鸦片、小脚、辫子可以代表中国文化,他们爱把洋行买办、大班以及对外国人乱谈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胡说外国文化的文化流氓来代表中国的文豪,而寄居异地较久的华人,因为出国的时间太长,对于中国的文化认识不清楚,因而缺乏坚定的自信心。其中势利的观念比较浓厚的人,甚至随声附和,说中国没有文化,说中国的文豪只有买办和通译,众口一词,百诼莫辩。事实上,中国是没有文化么?一部体大思精的《红楼梦》,大可睥睨托尔斯泰、狄更斯等人的全集;一部汪洋浩瀚的《史记》,尽可压倒吉朋、卡莱尔、麦考莱等人的名著。他如孔老管孙的哲理,左孟庄骚的文章,李杜苏黄的诗篇,都是训诂精确,声调铿锵。曾涤生所谓“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这只有中国古代的大块文章当之无愧。
中国的历史悠久,一般人把前唐后汉分不清楚。中国的领土广大,普通人对于各省各县位置非常渺茫。因此,关于中国的历史大事记、世系表、全国地图、分省地图、特别市地图、经济地图,应该一一介绍到南洋。又,沟通文化的工具,如字典和辞典更是刻不容缓。这些工具书可分为简明的及详尽的两种;简明的利于初学,详尽的便于专家,兼程并进,计日程功,使南洋各属人士看了我们的整套名著后,不敢再骂中国为没有文化的国家,而不通中文的侨生子弟也可以挺起脊梁骨承认自己为华人的后裔了。
第二,调查和研究。从前中国的读书人,离开书本便没有学问,现在这种错误的观念已经改正过来了。研究地质地理的要实地测量;研究动植物学的要实地搜集标本;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的要实地调查初民的生活;研究民俗学的,要实地汇集各处的民歌民谣。所谓科学方法,就是分门别类地搜集资料(data),有了丰富而可靠的资料,才能够谈到具体研究,所以调查和研究是二而一,一而二,不能任意分开的。
最近十几年来,研究南洋问题的人逐渐增加,这是个可喜的现象。不过,这些人的研究的对象只限于历史,同时,他们所运用的资料只限于断简残篇的书本的考订,这是不够的。我们不否认书本的重要性,不过书本的研究须和实地的调查并驾齐驱,这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实说,国内人士对于南洋问题十分隔膜,而久居南洋的华人对于个人有关的个别问题也许懂得很清楚,可是对于整个南洋,甚至一个单位的状况都不大明了。假如我们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做得好,这不但能够开国内人士的眼界,而且能够主动地提高南洋的文化水准,给南洋社会以切实的贡献。
第三,演讲和旅行。定期的学术演讲和旅行报告,是提高文化的必要条件。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假如他老是不运用笔锋或口头来传达他的见解和心得,久而久之,他的腹稿便告遗忘。相反的,他如要经常作学术演讲,或为报章杂志撰述文章,他不能不加倍注意观察,努力笔记。笔记积到相当多的时候,稍加整理,便是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每逢星期六,学校当局总要请个有名的学者作学术演讲。当时我的学校有个瑞士籍的老教授德瓦加(DEVAGAS),他每星期都是风雨不移地按时去听讲,而且每次听讲,老是手不停挥地笔记下来。他这种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给我极深刻的印象。在香港的五年间,除中英文化协会偶尔举行一两次学术演讲外,剩下的只有扶轮社和联青社的饭后谈。饭后谈的时间太短,普通只有二三十分钟,谈不了什么东西。但是有系统的学术演讲,不论时间的久暂,总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无聊生活好得多。
在欧美,学术演讲像音乐会和演剧一样,要收入门券。有些学者或艺术家,就靠这种公开演讲来谋生。南洋各地,学术荒落。赛球跑马,虽然有很多人肯掏腰包,但是学术演讲根本没有人注意。假如要收入门券,恐怕大家都望而却步了。这是社会的风气问题。我们知道移风易俗的工作很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只要假以时日,让南洋社会人士知道学术的重要,由认识而进为嗜好,由嗜好而乐此不疲。到了文人学士能够靠学术演讲来维持生计的时候,南洋的文化水准是相当可观了。
欧洲各国的旅行事业十分发达。有些国家,如法国、瑞士、意大利,都靠旅行业来争取外汇。光就法国而论,外人到法国去游历的每年不下三十万人。这笔庞大的收入,给法国政府增加了不少外汇。
基于几十年来国家多故,地方不靖,我们中国人只有逃难的痛苦,没有旅行的快乐。加以旅店及运输交通的设备不大完善,一般人视旅行为苦差。“在家千日好,出路半时难。”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中国人对于旅行不感兴趣。
平心而论,南洋各地的旅店及运输交通虽然比不上欧美,但是年来已经有长足的进步。久居南洋的华人,因为先天对于旅行不感兴趣,所以极少人会利用旅行的机会。住在泰国的人,没有到过马来亚;住在婆罗洲的人,没有到过菲律宾。甚至住在一邦的东隅的人,没有到过西陲去参观,这宁非憾事?
目前外汇统制严厉,出入口的签证手续十分困难,但是,在可能范围内,我们仍须培养旅行的兴趣,时常组织旅行团,找机会到各地去参观。
学术演讲重在耳听,旅行考察重在目视。事实上,一个人只有亲见亲闻及亲身经验,才能够发生深刻的印象,真挚的情感。上述三点,是展开中南文化交流的必要的步骤。但这事情是应该怎样进行呢?
目前政治问题十分复杂,一举一动,须特别小心,免得人家给你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因此,展开中南文化的交流的工作,须由有事业雄心的文化团体来干。
新加坡现有的几个文化团体,多少已经有些成绩。假如大家能够协力同心,起来组织中南学会,吸收中外的同道,诱掖优秀的后进,大家以艰苦卓绝的为文化牺牲一切的精神,干一番传道授业的神圣工作,我相信这计划并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
从前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所主持的研究室,每年都拨出巨款培植专家,所以关于南洋问题的研究,日本人的成绩超过其他国家。南洋是华侨谋生的地方,其中经商致富的颇不乏人,不过这些人多缺乏眼光,他们宁愿把财产在所得税、遗产税及姨太太等名目下消散净尽,他们雅不愿为人之所不能为,以提倡文化为职志。
我个人老是相信人类的观念会随环境而转移的。目前一般富商巨贾们对于文化虽漠不关心,安知将来南洋社会的文化水准提高之后,他们受了环境的熏陶,不能不作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呢?
生命是短促的,学术是长久的;金钱是有限的,文化是无穷的。珍重生命的人,应该寄生命于学术;爱惜金钱的人,应该积金钱于文化。成千累万的富贵家庭早已烟消云逝了,可是玄奘和严复的沟通中西文化功绩,却是与天地同休。
中南文化的交流工作,范围既广,收获尤丰,对于学术和艺术很有根底的青年,如肯在这方面痛下苦工,迟早会有成就。一面把中国文化的菁华介绍给南洋,一面把南洋文化的瑰宝介绍给中国。站在公正而平等的地位,实行文化的交流。这是书生报国的一个方法,同时,这也是增进中国与南洋人士互相谅解的一个步骤。
1949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