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生活的反映。一篇大块文章,一首绝妙诗篇,多少是和作者的生活有关。文学固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但想象力仍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文学家不过运用他的巧妙的手法,把实际生活的情形夸大或强调,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罢了。

文学像其他一切艺术那样,离不开形式和内容。形式的美妙,配合内容的充实,就是好的作品。一股说来,形式可学,内容不可学;形式可向前人的标准的著作里吸取滋养料,内容却需要自己的切实体验。假如没有美妙的形式,结果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假如没有充实的内容,结果是言之无物,空空洞洞。

尼采说:“一切文学,我爱以血书的东西。”事实上,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主要的是血汗眼泪的结晶。“十年窗下勤苦读”,是学习写作的技巧时的努力;“新诗改罢自长吟”,是正在写作时的细心推敲的辛苦。至于内容,那更是作者全部生命和灵魂。假如没有丰富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作者仅在文举技巧上做工夫,结果难免流于无病呻吟。

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莫过于先秦两汉。那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有的是,其中最突出的人物应推太史公司马迁。太史公的父亲是个史官,家里藏书很多,这说明他是家学渊源。太史公游览天下名山大川,这表明他旅行广阔,见识丰富。因此,他的文章像长江大河,疏荡有奇气。这还不够,他因为替李陵向汉武帝面前讲话,汉武帝发他的脾气,使他受了腐刑,一生变成残废的人物。这种不共戴天的奇耻大辱,逼得他非呕尽心血,把毕生的大学问、真见识表现出来,不足以发泄心里不平之气。因为事前在材料技巧上作有计划的准备,所以他这部洋洋五十万言的《史记》出来的时候,马上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放一大光彩。后人在史料上也许有所补充,但就文学作品而论,他仍不失为中国文坛的巨人。

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作品之所以达到清新淳朴的地步,为的是他所过的是恬淡寡欲的生活。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这说明他不结交权贵,所以心安理得,用不着跟人家勾心斗角。他跑到乡下去种田,这说明他决心接近自然。因为他在生活上思想上都倾向自然,所以他才能够毫不费力地写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飘飘欲仙的神品。假如他没有亲身过着田园的生活,或者身在江湖,心怀魏阙,整天到处去打听宦海浮沉的消息,预备找个机会,以便东山再起,我想他一定写不出那一百多首代表一代风格的好诗了。

唐代天宝之乱,一般人民流离失所,加以那时交通不便,医药缺乏,平民所受战祸的影响,可说是十分严重。我们的诗圣杜甫生在那时代,亲尝家破人亡的苦痛,所以他除了记述个人倒霉的情形,如“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等名句外,还充分表露他的反战的情绪。他那些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泪》、《无家别》的几首诗,真可说是千古绝唱。因为他一向反战,所以当他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他简直高兴得连眼泪也流下来。假如杜甫一面想发国难财、戡乱财,一面又在象牙之塔里做反战诗,生活既没有体验,感情又不真挚;我想恐怕连半句值得传诵的诗也写不出来。

谈到中国的女词人,谁也不会忘记宋朝的李清照。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夫妻两人,恩恩爱爱,寸步不离,过着最写意的生活。因为平素的生活太理想了,所以到了她的丈夫死后,她这才亲切地尝到寡妇的凄惨的状况。她那首《声声慢》所表现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句子,简直是一字一泪。假如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没有那么真挚,她死了一个丈夫便算了,哪里会写出这种动人的词句呢?

中国的旧小说,到如今,还没有一部会赶得上《红楼梦》。《红楼梦》不但是中国旧小说的代表作,就是陈列在世界文学的杰作里,也是占着最崇高的地位。为什么曹雪芹有这么大的魔力,把所有读者弄得如醉如痴的境地呢?原来《红楼梦》里所描写的生活,就是曹雪芹亲见亲闻亲身体验的生活。有了真实的生活做背景,加上他的丰富的想象力,体贴入微的描写功夫,无怪读者会百读不厌。

以上五个例子——太史公、陶渊明、杜甫、李清照、曹雪芹——无非说明文学的生命和灵魂完全寄托于丰富的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感情才能深切;到了拿笔写文章的时候,所有材料,好像“群山万壑赴荆门”一样,浩浩荡荡,欲罢不能。文章写成之后,自己来个朗诵,也有无限的乐趣。

再进一步说,从事创作的人固然要注意生活,甚至欣赏别人的作品的人也必须有实际的生活经验。从前曾国藩的儿子生病,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在那时候,他才体会到《论语》所说的“父母惟其疾之忧”那句话的真正的意义。叶绍钧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里也说:“健康的疲倦”这句话,只有自己有劳动的经验的人,才知道劳动以后的疲倦,的确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

文学是反映人生,离开人生根本没有文学。因此,喜欢文学的人,不要单纯在文字技巧上做工夫,更重要的是应该从体验实际的生活着手。

1954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