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一日起,我和刘宾雁同志接受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女士和她的顾问保罗・安格尔先生夫妇之邀,参加这一年一度的国际作家盛会。出发之前,我顾名思义,打算来美国以后,可以安静地写出一本剧本来。《剧本》月刊的主编凤子同志早在两三年前就“将”过我一“军、“你为什么不写一部现代题材的戏?是怕犯错误么?”我这人是不服输的,便说:“我怕什么?不死,一定写!”但海口不可乱夸,一九八一年改编了《阿Q正传》,混过去了;这一九八二年该写了吧,何况到美国后可以排除许多干扰,不写何待?可是为了出国,从春天起就忙于事务上的准备,对剧本无暇顾及,连个题材都没有考虑好。行前改变主意,还是写《太平天国三部曲》中的一部,即改写关于石达开的故事吧?因为我在一九三六年初写的《石达开的末路》在“文革”中被判为“反共”之作,而且说我是“反共老手”,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改写它:可以自我平反。但是写它要携带大批资料,又不可能。到美国以后,才知道这三个月中在爱荷华只有七十八天,另外时间要去东、西海岸游览。而我在这七十八天中又两去芝加哥,一去洛杉矶,费了半个多月时间。而在爱荷华也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难于安定下来。于是改变计划,写点回忆录之类的东西吧。说到回忆录,我又犯难。北京出版的《新文学史料》,原是本好刊物,我起初很爱它,比如茅盾同志的回忆,单作为史料来读,就获益非浅!但是近来写的人多起来了,鱼龙混杂,也有不少弊病,这从每期都有许多“更正”可知。但还有许多无法更正的,就难办了。比如,有人借名人以自重,说郭老、茅公对他如何如何,或说周总理生前多次召见他、或说几次看过他的戏等等,都是死无对证的事。又有人自称与“左联”的关系如何如何,或称对地下党干过什么什么,也都无从查对;有些深知内情者,又不愿公开掲露,以伤和气。这就使“史料”成为某种宣传品,害人不浅!自然,我并不是指《新文学史料》而言,目前各地刊物也大量网罗此类稿件,编者不明真相,又无从查对,往往受骗。至于记忆不清,把时间、地点、人物都搞错的,就无法一一去加以更正了。因此,对这一类回忆录,我可未敢趋时。最后,只好缩小范围、缩短时间,想写点十年动乱中的见闻。我过去是不写日记的,但从被揪回北京之日起,不知由于什么念头,却偷偷写下极为简单的日记,这只有自己懂的、极为简略的文字,到一九七三年因病返回南京以后,才用半年多的时间一一整理出来,写成七本日记,大致一年一本。但是这日记自然没有带出国,要想回忆整个“文革”旧事,也很难。于是又缩小范围,只写点我的干校生活吧。因为这段经历印象较深,感受较切,而且不写全貌,只写几段难忘的人与事,可以不需日记来查对了。因此名为“断忆”。但由于信手写来,有时把在北京“牛棚”中的事也扯进去了,并不限于云梦旧事。至于“云梦”的来历,已在第一篇中解释过了,不赘。
从九月六日到十一月十日,断断续续,共写了八篇“断忆”。想再续写下去,实不可能,因为十九日去东海岸的飞机票都已定妥,势难更改。此后去纽约、波士顿、华盛顿七个城市,十二月十五日重返爱荷华休息,才有机会重读一遍初稿。读后觉得颇有再说几句的必要。
一九七八年起,中国文学界冲破“四人帮”所设的桎梏,出现了蓬蓬勃勃的气象,产生了大量中青年作家,发表了无数优秀作品。但为时不久,有些评论家发言了,说这都是“伤痕文学”,实不足取。自然,少数作品,专写丑恶和鲜血淋淋的事件,是不足取的,但一概以“伤痕文学”视之,并不公平。十年动乱中,国家和人民都遭受巨大的创伤,除少数宠儿之外,谁不在心灵或肉体上伤痕累累?文学艺术如果不反映这些伤痕,那才是咄咄怪事!难道说,一个作家可以把十年动乱一笔勾消,而专事歌颂什么“一举”的功绩么?伤痕文学不是不该写,而是写得不够:我们还没有反映十年动乱的深刻而伟大的作品出现!不把造成十年动乱的社会根源、思想根源深挖出来,我们这社会主义社会要前进,四个现代化要实现,那是缘木求鱼!所以伤痕文学是应该存在的,但不应该加上引号。
自然,加引号或不加引号的伤痕文学这四个字,如今没人提及了。这是个进步:因为我们的作家走向深刻了。但伟大的作品还有待出现。
我所以要说这么一些老生常谈,自然是为自己这篇“断忆”开脱。因为重读之后,颇怕有人说:“伤痕文学”又来了!我不否认,我在这里边,是又触动十年动乱某些伤痕之处的。不过,我决没有在那些旧伤口上抹盐,倒是企图涂上些止血剂的。是否做到,自不敢必。而且重读时颇感文笔有些油滑之处,是极不该的。希望读者不要当它“一笑散”。一个作者的能力有限,读者想不至于以效果来逆推动机的,所以我只略加删削,便寄付编辑部了。数日后又将去美国西海岸,事实上也无暇细改。如果我这些“断忆”,能为未来出现的伟大作品提供一砖一瓦的素材,于愿足矣!
最后,我感谢聂华苓女士所主持的“国际写作计划”这组织,是它让我得以写出这本小书。
作者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七日记于
美国爱荷华城五月花公寓
(据《收获》1983/03 由 Tin 于 2020/10/09 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