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王者固然最信神权,但因王畿的狭小,四围又都是些小国家,已开化的和未开化的,不尽能交通无阻,所以他们并无远行的可能,也就不能到远处去拜神。《左传》中记楚昭王生病,卜者告诉他是河神作祟,应该去祭,他说:“江、汉、睢、漳是楚国的‘望’,才是应当祭的。河距我们远了,我就算有了错处,河神也管不着!”就不祭了。古代命国中的大山川为“望”,也命山川之祭为“望”。各国有各国的望,谁也不想越界去祭神。

春秋战国之世,齐和鲁是文化的中心,泰山是这两国的界墙。他们游历不远,眼界不广,把泰山看做了全世界最高的山,(连聪明的孔子也曾说:“登泰山而小天下!”)设想人间最高的帝王应当到最高的山头去祭天上最高的上帝,于是把这侯国之望扩大为帝国之望,定其祭名为“封禅”:封是泰山上的祭,禅是泰山下小山的祭。他们又说:自古以来七十二代之君,当他们得了天下之后,没有一个不到泰山去封禅的。

最早记载这件事的要算《管子》,其中有《封禅篇》。但管仲为齐桓公成霸业,是齐国人崇拜的偶像,他的书全非自著而出于齐人的杂集;《封禅篇》又已亡,唯《史记·封禅书》载有管仲论封禅一段话或是从那篇抄出来的。今把它大意叙述一下,以见封禅在战国时的意义。

这上面说: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想行封禅之礼。管仲提出抗议,道:“从前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我只记得十二个。从无怀氏、伏羲神农……到周成王,都是受命之后才行这个礼的。他们那时候,嘉谷生,凤皇来,东海得到比目鱼,西海得到比翼鸟,有十五种不召而自至的祥瑞,然后封禅。现在有这种东西吗?”桓公自己知道没有这么大的福气,只得息了这个妄想。——这一说和五德终始说同出于齐人,亦同出于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受命的天子得到他的符应;不过得到了符应之后,五德说希望他定出制度,封禅说希望他到泰山去祭天,有些不同罢了。

第一个去实行这个学说的,也是秦始皇。他做了皇帝三年,巡狩郡县,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人,走到泰山下。他已从“秦文公获黑龙”上证明了他的受命,当然要实行 这个所谓自古相传的典礼。不幸封禅之礼虽说为旧章,究竟没有实际的根据,临到办事的时候,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得不到一个结论;有的还唱高调,以为只须极简单的礼节,扫地而祭就够了。始皇怒他们的不济事,把他们完全斥退,自己到泰山顶上去行封礼,又到梁父山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大都采自秦国祭上帝时所用的。诸儒既不得参加这个大典,怨恨得很,恰好始皇走到半山碰着大风雨,躲在树下,就暗暗地讥笑他,以为犯了天怒。不久秦亡,这班儒者又造他谣言,说他给大风雨击坏了,或者说他没有到山顶就退下来了。

“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这是齐、鲁间人的信念。但始皇成了统一之业,到底眼界广了,他把全国的名山大川整理了一过。他以崤山——旧时秦国的门户——为界,定其东边名山五: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其西边名山七: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山、鸿冢、渎山。泰山的地位固然高,但也不过是十二个名山中的一个罢了。

汉高帝得天下,四面乱嚷嚷的,没有工夫做这种事。文、景时要安定人民,也不想做这种夸大的事。直等了六七十年,到武帝即位,这种学说才因投合了天子的脾胃而蓬勃地兴盛起来,司马迁特地作一篇《封禅书》来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