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西欧各国去参观的人,没有一个不羡慕它们的堂皇富丽的建筑物,深刻奥妙的文化传统,提高而又普及的教育制度。但是,假如你进一步追究,它们为什么能够达到这种程度,我可以毫无犹豫地答道,这主要的是得力于它们的殖民地。
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欧各国便先后充分运用它们的海权和空权来征服亚非各国。从15世纪的葡萄牙,到16世纪的西班牙,17世纪的荷兰和比利时,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它们的繁荣和康乐,就是建筑在各自的殖民地上。宗主国越来越富强,到了国家富强之后,文化、教育、卫生的水准就跟着提高。这本是很自然的趋势。另一方面,各殖民地因为长期受外族的统治和剥削,它们很快便陷于贫无立锥的境地。到了生活没有着落的时候,救死唯恐不暇,那里还谈什么教育。贫穷加上愚蠢,很容易造成疾病。到了贫、愚、病三者同时进攻的时候,无论多么聪明,多么有志气的人,也会壮志消磨,不敢抬起头来,更不敢竖起脊梁来做人了。
甘地出生前的印度,就是殖民地的一个重要典型。
甘地的秘书庇亚拉尔(Pyarelal)在他所著的两厚册《甘地传》里,对于甘地未出生前的印度的社会经济的背景,曾提供极丰富的资料。现在很扼要地叙述几点,借以证明殖民地的生活是多么可怜。
截至1857年,整个印度的几亿人民中,仅有256人,每年可以赚到360镑(合印币5,400卢比)。到了二十五年后,在每年可以赚到一万卢比以上的2,388名高级文官和军官里,印度人仅有60名。
虽然东印度公司曾修正章程,准备改善印度人的待遇,但是英国却有些官员认为他们应该在禁止加薪和欺骗之间加以选择。事实上,他们是想尽办法来降低印度人的收入。只因印度人的社会地位很低,他们仅能担任小书记或类似的低级的职位,所以他们的天才完全被埋没。政府的决策和行政机构,科学和技术的崇高的任务,完全由英国人担任,印度人没有份儿。更糟的是,到了退休年龄,英国的官员以及科学技术人才,个个满载而归,回到英国去优游林下,享受他们的晚景,而印度的低级职员对于政府的决策和行政机构,科学和技术的崇高的任务,根本莫名其妙。
为什么印度人会这样愚蠢,没有能力担任比较高级的职务呢?答案是,这完全和教育政策有关系。起初,英国还有一部分开明人士,提议多遣派一些优秀的教员到印度去考察和改良教育,可是英国教育部有些顽固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失掉北美洲这块丰富的殖民地,为的是英国曾让美国设立许多学校和专门学院。假如英国照样在印度提倡教育,结果将重蹈覆辙。更干脆说一句,印度的教育水准提高了之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至多能够维持三个月。
在本质上,当时英国的顽固的统治者,非常反对印刷所和报纸、杂志、书籍流传到印度,他们希望印度永远停留于野蛮和黑暗的阶段。
但是,要统治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政府需要一大批受低薪的办事员来处理日常事务。因此,英文教育的传播,便成为当务之急。当时兴办教育的有两大源流:政府学校要训练书记,教会学校要训练传教士,而终极的目标,就是要怎样控制印度。
谈到教育,当然离不了语文问题。殖民地的宗主国所提倡的是外国语,而不是母语。这也许是无知,也许是有意,宗主国所派来的高官大员一味抹杀印度的母语,尽力歌颂英语。一代文豪兼史家马考莱,当他担任印度教育部部长的时候,他曾说:“单单一个书架优秀的欧洲书籍,就抵得上印度和阿拉伯全部土人的文学。”他把东方的语言和文学当做有病的手或足,最好把它切断。
另有一位名叫达夫的官员说:“当罗马人征服一个省份的时候,它们马上动手实施罗马化的工作;这是说,他们要努力培养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学的兴趣,其目的是要转移被征服的人民的思想、感情,幻想于罗马的轨道,因而增进罗马的利益。”
说来还是马考莱更彻底。他认为英文教育的目的,是要创造一批人才,血肉和肤色是印度的,可是兴趣、意见、道德、知识都是英国的。凡是受这种教育的人,将成为传播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到印度民间,同时,也是使他们自己的东西复兴的工具。这就是所谓“渗透”的理论。英文教育的真正成功,是使那些受它影响的人,忘记国家,违反印度利益,变成“假欧洲人”。他们失掉依据,失掉自己,失掉国家。
在那种思潮的激荡下,一般意志薄弱,头脑颟顸的印度青年,他们心甘情愿地要放弃母语,以便全盘西化。他们要吃西餐,穿西装,尽量模仿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他们所受的教育越高,欧化的程度也越深,结果全国增加了许多和人民格格不入的假西洋人。
最使印度的青年志士难受的,就是宗主国为着南征北伐,拓土开疆,专门把殖民地子民用来做炮灰。据那位自由党的印度事务部部长摩莱(John Morley)的说法,光是19世纪一个世纪内,英国就在印度发动111次战争,其中大部分都是利用印度的军队。印度须负担这些战争的一切费用;此外,在这期间内,英国曾在印度以外的许多地区打仗,印度除了负担九千万镑外,还须时常派兵。换句话说,英国在亚洲各地打仗时期,印度须尽量出钱出力,而印度所作的一切牺牲,完全是单程交通,从来得不到任何代价,这充分证明英国对印度的政策是很自私。
世间的事情,不能光看表面,须洞悉内幕,了解底蕴,这才能够明白真相。当四十年前,我们看印度的地图,只见铁路网纵横交错,心里十分羡慕,因此,我个人也非常同情孙中山先生的言论,说殖民地比较次殖民地还高一筹。
事实上并非如此。根据印度史家的分析,我们这才知道这些铁路网曾给印度带来无限的灾害。印度花了三亿镑所建筑的22,000英里长的铁路,并不是为印度的利益着想,而是为英国的军队,英国的贸易,以及为英帝国主义榨取印度的资源着想。铁路当局公开歧视印度的制造品,让原料流出,让英国的制造品输到印度的消费者的手里。铁路经营不善,年年亏本,损失由人民负担,利润却跑到商人的口袋。
原来印度的铁路虽然是个股份公司,但印度政府须保障它的固定的利润。假如铁路亏本,政府须负担一切损失,政府须从税收项下抽出5%作保证金。平均每年须从税收项下发出四千万镑,分给各股东作股息。
铁路公司一年分派股息两次。上半年营业状况较佳,获利较多,同时,公司把应付的债务迟迟不付,移到下半年营业状况较差,获利较少的时候,一次付完。这些债务完全由印度的人民来负担。说句老实话,这种办法是双重的抢劫(Double Robbery)。据专家们最新的估计,在整个19世纪内,英国每年从印度赚到一亿镑。
谁也知道,印度以农立国。在农业国家里,人民唯一的靠山是谷物。当铁路还没有建筑前,谷物的流通较慢,农民可以储藏一些谷物,以备水灾或旱灾的年头的需用。自铁路陆续建筑了之后,在秋收后的一两星期,农村里所剩余的米麦,已经全部落在商人的手里,好让他们牟利。因此,一遇水灾或旱灾的年头,农民们只好抢地呼天,白白挨饿。从前一个地区受水灾或旱灾的打击,邻近的区域还有余蓄,可以想法救济;现时在铁路运输的刺激下,邻近的地区也没有剩余片粒,所以这更加重饥荒的程度。
在这种情形下,印度越来越穷。它的元气斲丧净尽。一面是殖民地官员的荒淫无耻,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一面是殖民地子民的贫穷、愚蠢、疾病。那些眼光短浅的印度知识阶级,由于过度的自卑感,致完全丧失自信心、自尊心。他们忘记自己的祖先曾有最光荣的传统,他们也不敢希望将来有什么伟大的前途。庄子说得好:“哀莫大于心死。”当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多数人,丧失了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时候,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全身保妻子,在努力学习一点英国文化的夹缝中,找个生存的机会,他们再也不想治国平天下等大问题了。
但是,当芸芸众生都是糊里糊涂地过着行尸走肉的时候,革命志士却愿意以他们的头颅,以他们的热血,争取国家的自由,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康乐。
就在少数革命志士的鼓励下,那些头脑比较清醒的人物,便起来响应。从前印度如发生水灾、旱灾、饥荒、瘟疫,一般人多抱着“只扫自己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完全置之不理。现在大家却十分热心,自动地组织服务队,为那些受水灾、旱灾、饥荒、瘟疫以及遭遇其他天灾人祸的难民请命。修道院、医院、育婴堂、学校,像雨后春笋一样,接二连三地建筑起来,而且增加得很快。人人抱着献身的精神,为国家的前途效命。印度这么一个睡狮,现在也要醒来了。
印度革命的时期已经成熟,它所需要的就是一位有主张、有才学、有胆识、不怕任何牺牲的领袖,肯起来负带头的责任,而责任刚好落在圣雄甘地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