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年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给印度作北面的大屏藩;昼夜白浪滔滔的孟加拉湾、波斯湾、印度洋,给印度做东西南三面的天堑。在地图上看印度,它差不多像个等边三角形。这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它有个世界闻名的恒河。从恒河流域所发生的文化,刚好和中国的黄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底格里斯河流域(Euphrates Tigris)所发生的文化并驾齐驱,造成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祥地。

整个印度,好像一块大拱石插入于大海汪洋中。它东接缅甸,西接阿富汗、伊朗。东邻雨量充足,一年差不多有六个月下雨;西邻干燥不堪,整个陆地被沙漠气候笼罩着。东邻是农业民族,西邻是游牧民族。印度因为有高山、大河,加上半岛的地势,孟加拉湾的信风,这样就决定它的雨量和种植物。从孟买三角洲的浓密森林,中经恒河流域的绿油油的稻田的平原,横达旁遮普(Punjab)的半山区,直抵西北的沙地。这些地形和气候的变化是逐渐的,看不见的,可是东西两端却造成极剧烈的对照。

印度位于北纬8度至35度之间,它的面积为1,138,814方哩。从极北到极南,从极东到极西,约达二千哩,比较英国大了20倍。印度这个国家,可以算是地大、人多、雨量足。它的信风影响到它的雨量,雨量直接影响到气候,而它的气候和土地利用及人口分布很有关系。在印度的西部,风儿直接吹向那些以壁立千仞的葛次山(Ghats)为背景的低地,每当6月初旬,霪雨为灾,山洪下降,到处堆满了水;到了雨过天晴,不用几天工夫,潮湿闷热的气候,就够把绿油油的田野晒成褐黄和深灰的颜色。在印度的东部,信风从东南一直吹到恒河流域,在时间或空间上,变化都不会那么剧烈。无论在东海岸或西海岸,每年的雨量平均为80寸至100寸,但是西葛次山深处,离海岸仅百哩的地方,雨量便降到25寸至40寸。西北方的平原不到20寸。信德省(Sind)及旁遮普省不够10寸。由于气候和雨量的关系,除了继续不断地从事灌溉工作外,主要的是靠天吃饭,看看当年的信风是有利还是有害。

根据1951年的统计,印度的人口达356,879,394人。密度为每方哩275人。就印度全国而论,各地的人口的密度相差很厉害,有的地方每方哩仅得6人,有的地方却高达2000人。简单说一句,在肥沃的平原,雨水充足的地方,人口密度很高;在崇山峻岭,气候干燥的地方,人口密度很低。从1891到1941那五十年间,印度的人口差不多增加了39%。这些数字颇使人惊奇。在面积上、人口上、生殖的速率上,印度和整个欧洲是不相上下,可是欧洲的人口的增加,和它的工业化的程度相伯仲,而印度的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并没有跟着增加。

印度的人种相当复杂,但人种的歧异远不如语言那么显著。印度的方言多达180种至220种,不过大多数方言都是无关重要,虽然语言学家对于这事情是很有兴趣。事实上,印度最流行的方言仅有14种,其中多数是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印度的语言主要分为两部分:南方通行达罗毗荼语(Dravidian tongues),其中最重要的为德鲁古语(Telugu)、泰米尔语(Tamil);北方和中原的人民,讲印度-雅利安语(Indo-Aryan Languages),在数量上占全部人口四分之三;例如印地语(Hindi)及其旁支,它可以算是世界有名的语言之一。将来印度逐渐强大,国际地位天天提高,印地语像中国的北京话一样,无疑地将成为印度的标准国语

截至现在,英语成为印度的知识分子的通用语,但是印度精通英文的人不算多,虽然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零零碎碎地懂得说一点洋泾浜的英语。严格说来,印度的主要语言所流行的区域并不限于每一省界,因此,印度国会里有些议员曾提议,按语言所流行的面积的大小重新分配省份。有些地方一定要保存各自的古语,这对于各省人民的相互往来上是个大阻碍,其中最不合理的莫如大多数印度-雅利安语系之墨守梵文,德累维底语之墨守巴利语(Pali)。有人曾提议用罗马字,但这恐怕不被接受。目前印度政府仍用英语为官方文字,不过方言也逐渐被采用了。大体上,爱国主义者多赞成印地语(Hindi),或者比较简单一点印度斯坦语(Hindustani)二者之间,印地语更带着文学的意味,为的是它运用高度梵文化的术语。至于乌尔都语(Urdu),这算是蒙古的宫廷庙堂的语言,在结构上,在基本字汇上是大同小异,不过它是用波斯文的写法,并且使用很多波斯文的字汇。关于印地语和厄都语的辩论,自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后,就告一结束了,因为前者决定用印地语,后者(尤其西巴基斯坦)是用乌尔都语。

印度受教育的人数不算太多。1931年,全国受教育的人仅占6.9%;1941年,增加到12.2%,不过这种百分比是随地域和性别而有高低不同。一般说来,沿海和沿江各大城受教育的人数多,内地及乡村受教育的人数少。男性受教育多,女性受教育少,虽然过去一二十年间,女性受教育的百分比已经大大提高。印度的教育发展得不大平均,大学生的人数,比较欧洲各国还多。他们大多数都喜欢攻读文科和法科,研究理科和工科的比较少。这样一来,当印度要实行经济建设的时候,它就感到人手不够。除非它努力发展乡村的小学教育,及提倡理工科;它的教育制度实在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印度是个农业国家。它的人民至少有四分之三是和农业有密切关系。虽然它的农业特别着重当地所消费的食粮,但印度的大部分人民仍觉得营养不够。因为营养不够,抵抗力就降低,一遇时疫,他们难免于死亡。

印度的可耕地分得很小很小,平均每个农民仅得一亩地。政府曾想法鼓励人民兼并,但进步并不太快。年来没有立锥之地的农民激增,数目达到二三千万人,这些人,工业显然没法子全部吸收。

乡村的贫农的生活是够惨的。因为贫穷,他们不得不乞灵于借贷,而乡村的债主往往是谷物的经纪和零售商人。他们的家里根本没有储蓄,加以他们对于市场的行情十分隔膜,甚至丰年,他们也是寅吃卯粮。至于歉收的年头,他们简直应付不来。此外,逢年过节,或者家里要举办男婚女嫁的大事,他们更是债台高筑,永远没法子翻身。

印度农民的贫穷,似乎没法子想象。他们不但没有经常给他们的土地加肥,而且把牲口的粪土也拿去做燃料。除非将来电汽十分发达,让农民也可以利用比较廉价的燃料外,谁也不能禁止他们照旧用粪土来做燃料。此外,无论牧场或森林都很缺乏;没有牧场,牲口的饲养大成问题;没有森林,土壤的保护也很费力。

在交通这方面,印度铁路的长度占了全世界第四位。可是由于地大人多,它绝对没法跟美国和苏联对比。美国平均每550人有一哩铁路;苏联地广人稀,它平均每2000人也有一哩铁路;至于印度,9750人才有一哩铁路。印度的铁路多数是单程交通,其中有电气设备的仅限于孟买、马德拉斯等大城及其近郊或附近的城市的路线。它的主要的公路多是和铁路平行,大部分农村并没有什么公路。它的海路,主要的是靠英国的轮船。印度自己经营的船公司,吨数很有限。在航空方面,年来印度曾迎头赶上,创办印度航空公司,不过这事业才开头,要充分发展,还须相当时间。

印度的大城颇多,我们可以按照它们人口的多少来定先后的次序:加尔各答(Calcutta)、孟买(Bombay)、马德拉斯(Madras)、海得拉巴(Hyderabad)、拉哈尔(Lahore)、亚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德里(Delhi)。这七个大城,人口多的超过六百万,少的也有成百万人。

像现代各国一样,人口都集中于大城及其近郊,印度也没有例外。将来印度需要城市和乡村平均发展,尤其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才可解决印度的经济。无怪印度政府厉行第一次五年计划的时候,它的主力都放在农业的彻底改革上边。

在过去,印度的宗教上的斗争,使国家的元气大受损害。自印巴分治后,印度境内信奉回教的人不到十分之一,差不多没有一个大城是回教徒占绝大多数。虽然宗教上的歧异还是存在,不过这事情只限于对外关系,所以问题比较简单。好在印度的文化是多彩多姿的,除它和回教格格不入外,其他信仰上不同的宗派都能够得到它的宽容。

印度人的阶级(Caste)观念之深,这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阶级这个词为葡萄牙文,意思是指种族的纯粹,特别是指肤色。替阶级制度维护的人说,阶级制度在印度历史上曾尽力保证社会的延续性和安定性,否则它早就受人侵略了。现在时势已经改变,印地的旧传统照理须连根带蒂地被推翻了。事实上,在现代化的城市里,阶级制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所谓“贱民”(Untouchables)现在已经可以自由自在地进出寺庙,到学校受教育,使用井水了。这些权利早已得到法律上的支持,虽然在辽远的乡村里,一般社会人士受了传统的约束,仍没有放松阶级的界限。

印度的阶级分为四等:(一)贵族、(二)武士、(三)商人、(四)贱民。不同阶级的人不通婚。这种阶级上的区别,主要的是为了经济关系,免得肥水流入别人田。事实上,印度如要进步,它必须得到全体农民的一致支持,而农民主要的是属于较低的阶级。在阶级观念没有取消的时候,办事的效率将大大减低。例如一个书记,他所属的阶级比较他的上司还高,所以他的上司没法子指挥他,必须转弯抹角地绕个大圈子才行。虽然如此,二者之间仍难免时常会发生摩擦。

过去的印度,就在人口众多、语言复杂、人民贫困、宗教歧异、阶级悬殊的环境下,过着落后地区的生活。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有待于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有待于旋乾转坤的领袖。英雄不怕环境的恶劣,因为艰难困苦的环境,正好鞭策人努力,促进人思想。只要刻苦耐劳,沉着奋斗,怕什么事情搞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