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文明,导源于恒河流域。早在六千年前,印度的文明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地步。把印度的文明和波斯、埃及相较,它不但毫无逊色,而且有超越同时代各大国之势。

印度是个宗教和艺术有最高度发展的国家。它的宗教和艺术都是独出心裁的,不是由外国输入的。据柴尔德教授(Prof. Childe)的意见,印度早就发展都市文明,富商巨贾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而且努力从事对外贸易。它的文明是出世的,而又入世的。在出世方面,它有玄之又玄的宗教,美妙神化的艺术;在入世方面,它早就注重各种实用的东西,而澡堂和沟渠的建筑,据说也是印度人最早发明的。

谈到印度的文明,印度人非常夸耀他们的《吠陀经》(Vedas)。这个词的词根,是指明智、或明论的道理。这是说,知识的总汇,里边包括了赞美诗、祈祷文、魔术、礼俗,以及歌颂自然的神秘的诗篇。印度人的重视《吠陀经》,就像基督徒崇拜《圣经》、回教徒爱护《古兰经》一样,把它当做有关于宗教知识的源泉。

像《吠陀经》是印度最古的有关于宗教知识的经典一样,《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是世界最长的史诗。这首诗共有十万行,它的内容,是叙述古代印度各部落的战争。它和另一首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对于北印阿逾阇国十轮王太子罗摩的功勋有相当详细的记载,同时,因为诗歌容易记忆,加以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不断利用这两首诗的资料来改作,所以它们一直被流传下来。

印度的佛教对于世界和平有极大的贡献。佛教的开山祖释迦牟尼出身于贵族,生活极为优裕。当他三十岁左右,他忽然看透人生的苦乐。于是他舍弃人世的一切浮华,脱离妻子,放弃家庭,穿着袈裟,以行脚僧的身份,从事苦行修道。他的戒律非常严格,希望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上换回宁静的心情。经过长期的深思冥想,他这才顿悟人生的大道理。他认为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根源。他要抑制一切情欲,他要提倡平等友爱。他尊重生命的神圣,不许人随意杀生。这种清心寡欲的教义,对于印度历代的哲人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翻开印度的历史,我们知道它曾被外族侵入了26次,最后的一次为英国。在15世纪末叶以前,印度的侵略者都是从陆地而来。除波斯、希腊、罗马外,最重要的侵略者莫如蒙古的成吉思汗及波斯王那第耳(Nadir Shah)他们先后侵占了印度,劫掠了不少金银财帛,同时,也把印度的科学和艺术带回去。

1497年,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Vasco da Gama)驶了三只大船,直叩印度的西南海岸。从此印度才遭遇漂洋过海而来的侵略者。

当葡萄牙人占领了印度的果阿(Goa)时,他们曾引起荷兰人和法国人的妒忌。荷法也争先恐后地到印度去做买卖,把印度所出产的胡椒、肉桂,及其他香料一一运回去。

英国对印度垂涎了好久,可是它迟迟不敢动手。事实上,它是不得其门而入,直到1588年,它把当时雄视全球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打到落花流水后,英国才一鼓作气地开始跟印度通商。

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在伦敦组织成功。九年之后,它重新注册,得到英国亚洲贸易的专利权。

在葡萄牙和荷兰的角逐下,英国变成举足轻重的国家。起初(1635年),英国和荷兰合作,把葡萄牙打败,然后二者好好地分赃。接着(1642年),英国背弃盟誓,反荷亲葡。这样一来,英国的商人得在葡萄牙所属的一切殖民地(澳门除外)里做买卖。十年之后,英荷正在欧洲打仗,英葡手携手地把荷兰在印度的势力扫荡得一干二净。

荷兰的势力既然衰落,葡萄牙的势力也仅限于几个埠口。这时候,法国雄心万丈。拿破仑的远征埃及,希望利用埃及来作进攻印度的跳板。法国的政要曾一再怂恿俄皇帮忙法国向印度进军,不料俄皇保罗一世被刺,法俄的军事同盟胎死腹中。到了1818年,英国把印度中南部完全克服后,它便高枕无忧地成为印度的主人翁了。

在经济上,英国是采取英国工业、印度农业的政策。自工业革命成功后,英国再也不需要印度的印花布了。相反的,它把织物品及其他工业制造品源源输往印度。这样一来,印度的工业固然一蹶不振,手工业也吃了大亏,印度的财富继续不断地流到伦敦,弄到它陷于极度贫穷的农业国家。乡下人没法子在故乡安居乐业,纷纷跑到城里去找工作,城里多余的失业者又纷纷跑到乡下,大家都无事忙,大家都找不到饭吃。据名作家斐雪(Louis Fischer)所引用的英方的统计,从1800至1900年间,印度饿死的人数,实在多得可怕。第一个25年,100万人;第二个25年,400万人;第三个25年,500万人;第四个25年,1500万人。贫穷使印度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饥寒交迫的生活使他们怒发冲冠,最后,化愤怒为力量,星星的火种,马上扩大为燎原的大火,而1857年的“大屠杀”(the Mutiny),可算是这种不近人情的经济政策所铸成的大错。

在政治上,殖民地的宗主国一贯地运用“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的政策。英国当然没有例外。

平心而论,英国人统治印度,比较荷兰统治印尼、法国人统治越南高明得多。但是外族的支配本国的政权,这事情使印度人认为是奇耻大辱。英国人说印度人忘恩负义,这种诉苦,可说是他们对印度人丝毫也没有谅解。

英国人前往印度,领到最高级的薪水,得到最优渥的待遇,住着高楼大厦,讲究繁文缛节,过着天上人间的生活。这种行为分明告诉印度人,他们是处于被征服的地位。

从前印度人还可以荷枪实弹,随便出入,自经过1857年的大屠杀后,英国人对于印度人更不信任了。军政大权完全操在英国人的手里。1915年,印度的高级文官,95%由英国人担任。1923年,印度人居高位的仍不到10%。印度人不但没有权,姑定他们能够得到英国人的欢心,夤缘幸进,找到一官半职,可是他们的政治地位一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便一落千丈了,因为英国人越信任他们,他们越被同胞唾弃。

当大屠杀时期,回教徒处于领导的地位,所以英国人恨之入骨,凡事都给印度教徒以相当的便利。到了印度教徒对于政治富有野心,而且加紧从事政治活动的时候,英国人又利用回教徒来打击印度教徒了。

英国把印度弄成四分五裂,有的地方由英国直接管辖,有的地方间接由英国统治,但表面上由印度王公主理。远在1860年,英国政治家坎宁(Lord Canning)曾说过:“从前马尔科姆爵士(Sir John Malcolm)认为我们如把印度分为若干郡县,恐怕我们的帝国不会维持到50年;但是,假如我们保留了一批毫无政权的土邦来做皇家的工具,只要我们的海军仍处于优势,我们永远仍能在印度生存。”在印度独立前,那些毫无政权的野心,甘心做英国的工具的王公的数目达550人之多。英国人以为有了这大批土皇帝做他们的工具,他们在印度的政权可以维持到万万世,不知道这些家伙全是“银样蠟枪头”,中看不中用,平时用来作点缀品,铺张门面还过得去,一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他们只好全部投降了。

在教育上,殖民地的教育单纯是“书记教育”,它仅教殖民地的顺民粗识一点初步的英文、算术,文能传达上峰的命令给同胞,武能拿棒子守大门,就可以算是尽教育的能事。其中有些人比较富裕,他们可以到英国去学习法律、医学、会计、工程,学成之后,就回国任律师、医生、会计师、工程师,对于个人的享受也许有相当把握,对于整个国计民生却没有多大裨益。据《英属印度统计撮要》,1939年,印度仅有1,306名农业家,2,413名工程师,719名兽医,150名技师,63名森林家,3,561名医生,而当时印度的人口已经超过三万万人。以那么庞大的人口,仅造就三万分之一的专门人才,这可以说是殖民地教育的大失败。在殖民地主义者的心目中,以为“愚民政策”是最安全的政策,不知道愚民平时固然可以无条件地服从统治者的支配,到了他们觉悟自己的处境及其所以陷于愚蠢贫困的原因的时候,那沛然莫之能御的反抗力量,将源源而来,谁也抵挡不住了。

印度如此,印尼如此,越南如此,其他各殖民地也莫不如此。虽然各地的步骤有缓急先后的不同,但他们要求彻底解放的目标却没有两样。

在争取解放的过程中,有的人主张急进,有的人坚持缓进。主张急进的人运用暗杀的恐怖手段,恐怖手段引起政府采用高压政策,而高压政策,更加强恐怖手段。坚持缓进的人运用不合作的手段来对付主子。他们知道在一切落后的印度,如用恐怖手段,这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而且使一般人民发生反感,得不到应有的同情。在这期间,印度须求内部统一,把宗教的歧异及阶级的偏见完全消灭掉,然后采用国货,不用洋货;再进一步,实行罢工,使外国的工商家觉得极大的不方便。须知殖民地主义者的最大目的,在于经济侵略,夺取政权仅算是一种手段。到了他们深刻地觉得殖民地的子民个个觉悟,用和平的不合作的罢工手段来制他们的死命的时候,他们只好自认晦气,卷着包袱回到老家去了。

第一次大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提倡的“民族自决”的口号,给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者以一服强心剂。此后,印度的解放运动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他们以爱国活动为职业,以坐监拘留为休息,那种前仆后继的牺牲的精神,赴汤蹈火的英勇的行为,早已博得全世界有正义感的人士的同情。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士兵在战场上也有壮烈的表现。战后,工党领袖深明世界潮流的趋向,洞悉殖民地主义早已不合时宜,于是双方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下举行几次谈判,印度这个古老的大国,终于1947年8月15日,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庆祝它的新生,而过去一切不愉快的关系也一笔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