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战发生后,国大党本身也遭遇很大的危机;一方面,敌对的政党回教同盟(Muslem League)在它的领袖真纳的领导下,积极活动,并且博得大多数回教徒的热烈支持;另一方面,国大党内部起了分裂,机会主义者鲍斯(S. C. Bose)富有号召能力,有一度在竞选国大党主席的时候,他的票数竟多过甘地,幸亏尼赫鲁有旋乾转坤的力量,他和一般同志即刻采取行动,请鲍斯辞职;鲍斯不甘寂寞,另组新党,名为“前进集团”(Forward Bloc),而这种公开的分裂,无疑地会削弱国大党的力量和威望。

在内外的夹攻下,国大党仍励精图治。原则上,国大党对于欧战丝毫不感兴趣,但是当欧洲的局面越来越危殆,国大党不得不完全忘记以前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向英国伸出同情的手。到了1940年8月8日,印度总督也发表一项声明,说:(一)战后将成立一个代议机构,替印度计划一部新宪法;(二)扩大总督的行政委员会,增加印度的委员;(三)委任“战时咨询委员会”,包括英属印度各邦的代表。

这恐怕是一种缓兵之计,其目的仍不想印度完全独立。

国大党对于这种建议,当然不大满意;于是在甘地的领导下,又发起反抗运动。这是十月间的事情。

这种僵局一直维持了一年半时间。到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以雷霆万钧的力量,一下子席卷整个南洋。到了1942年3月8日,连仰光也陷落了。情急计生,英国特派阁员克利蒲爵士(Sir S. Cripps)到印度,旧事重提,把去年8月印度总督的建议改头换面地再提出来。他允许印度在战后可得到自治领的地位,同时,还让它有制定宪法的团体,不过印度政府的组织仍维持现状,不准备更改。

针对这建议,国大党极力反对,全国人民也响应这号召。克利蒲代表团白跑一趟,空手回到伦敦。

当国大党和英国谈判时期,它绝对不敢希望回教联盟能够给它以什么帮忙。回教联盟认为自己的人数太少,假如采取近代民主国家的“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的方式,它一定会被国大党打得落花流水,而一切政权将落到国大党的掌握中。由于党见太深,它倒希望国大党失败。因此,当国大党在各省的部长辞职的时候,回教联盟却兴高采烈地庆祝了一天。

1942年8月8日(距离印度总督的声明刚好两周年),全部国大党委员会,通过了一条议案,发动最大规模的斗争。虽然国大党还没有什么实际的准备,但政府方面却先发制人,马上采取行动。9日的清晨,国大党所有领袖全部被捕,国大党被宣布为非法团体。因为领袖被捕,致群龙无首,谁也控制不了这种局面,所以暴动、偷割电话线、毁坏铁轨和火车站等事情层出不穷。政府当局昧于时势,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来对付暴动和捣乱的群众,甚至在飞机上开枪射杀手无寸铁的人民。据官方的估计,被捕者超过六万人,其中一万八千人没有经过审判,而死伤人数竟达二千五六百名。

真是无巧不成书。当政府采用高压手段来对付爱国运动的时候,国大党内的机会主义者鲍斯却从印度逃出来,偷偷地跟德国和日本发生密切的联系。当1942年,日本席卷马来亚的时候,大批印度兵成为日本的俘虏。鲍斯趁这机会,和日本成立一种协定,自称为“印度民族军”的领袖。他在新加坡成立一个“自由印度”的政府,到了第二年,他的军队和日本军队,手携手地向印度进军,差不多要达到印度的边境。

1943年10月,魏韦尔勋爵(Lord Wavel)继林烈高勋爵(Lord Linlithgow)为印度总督。1945年3月,他飞往伦敦述职,回印之后,便提出他的建议,说:除总督和总司令外,政府会议的委员,须从印度各政党领袖中选出,其中回教徒和印度教徒的人数应该相等。他召集了一个会议来遴选人员,不幸国大党和回教联盟谈不拢,所以这次会议功败垂成。

不久之后,英国的工党又卷土重来。工党领袖们洞悉世界的潮流,一心一意地要打破英印的僵局。他们决定重新选出印度的中央和各省议会,从速召集起草宪法的机构。到了1946年选举的结果,国大党得到压倒多数的胜利,而回教联盟也赢得许多回教徒的选举区的票数。

随着日本的屈膝,鲍斯所组织的“印度民族军”也向英军投降,许多军官在通敌叛国的罪名下,受了审判。关于这件事情,《高级印度史》(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的三位作者都异口同声地认为英国政府做得不大漂亮,因为一般印度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现在一经审讯,反而使他们明了当时有这么一个组织。接着,民族主义的浪潮风靡全国,各大城市都有游行示威。

1946年2月19日,英国首相阿特里宣布他要派出三位部长访问印度,他的目的是要使“印度完全独立这事情提前实现”。接着,他又特地提出完全独立是印度宪政史上的目标。三位部长于3月间抵达德里,跟国大党及回教联盟接二连三地开了几次会议。因为国大党和回教联盟的意见很分歧,所以代表团便于5月16日发表一项声明,提出他们对于印度未来的意见,并且拟定起草宪法的程序。

代表团提议整个印度须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联邦政府。联邦政府管理外交、国防、交通等问题,其他职权交给各省各州去处置。英属印度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旁遮普(Punjab)、西北边境的省份、信德、俾路支斯坦;第二部分包括孟加拉、阿萨姆;第三部分,其他各地。代表团还提议设立临时政府,这个临时政府是从各政党领袖所参加的总督执行委员会改组的。

6月6日,回教联盟首先表示接受代表团的提议,不过它重新表示,巴基斯坦成为完全自主的国家,算是印度回教徒的既定的政策,不变的方针。国大党却干脆反对总督所提出的成立临时政府的建议,但是它赞成参加立法议会,以便起草宪法。到了6月29日,代表团就飞返伦敦。

回教联盟要求总督照他的计划,着手组织临时政府,不管国大党参加不参加。总督不赞成这意见,因为他本人曾宣布这个政府应由接受代表团的计划的各政党组织成的。此外,对于代表团的计划,国大党和回教联盟也是意见分歧,找不到结论。

经过剧烈的辩论后,回教联盟正式拒绝代表团的计划。于是总督便进行改组执行委员会的工作,根本没有邀请回教联盟参加。国大党的绝对胜利,引起回教徒的热烈反对,而回教联盟就选定1946年8月16日为“直接行动”的日子。那天,回教联盟的党员多数仍限于和平的游行示威,但加尔各答有一部分党员却控制不住感情。许多印度教徒被杀,他们的房子店铺也被焚毁抢劫。接着,印度教徒采取报复手段,有好几天,加尔各答成为械斗的中心。联盟的领袖及总督都袖手旁观,并没有想法挽回这恶劣的形势。

当印回两大宗教的教徒互相屠杀、报仇、生衅的时候,尼赫鲁却于9月2日,担任印度总督所召集的执行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尼赫鲁是个很有办法的人,他马上飞往印度教徒较多的比哈尔省(Bihar),用最强硬的手段,停止暴乱和骚动。这样一来,回教徒较多的地区也自然而然停止仇杀的行动了。

在尼赫鲁的指导下,总督的执行委员会俨然像个内阁,同时,把印度政府的全部精神和态度改变过来。印度总督魏韦尔的权力现在已经降低到零度,他想利用各帮派平等待遇的理由,把回教联盟的领袖也请来参加他的委员会,以便维持均势。总督告诉尼赫鲁说,回教联盟赞成参加立法议会,所以准备改组执行委员会,把回教联盟也网罗进来。

事实上,让回教联盟参加政府,刚好破坏立法议会的合作精神,为的是联盟的会员曾公开反对集体负责的建议。尤其重要的是联盟并不准备参加立法议会,联盟领袖真纳曾正式宣布,他从来不赞成这主张。这事情使总督十分尴尬,弄得进退失据,不知道怎么办才行。

在印回两大党不能兼收并蓄的状况下,印度政府决定不理回教联盟,单独由印度国大党于12月9日,组织立法议会。普拉萨德(Rajendra Prasad)被选为主席,各种委员会的委员也相继遴选出来,大家同心协力地准备起草宪法。

但是一般形势还很紧张,直到1947年2月20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它的重要决策后,这才缓和过来。英国政府说,它决定退出印度,并且特任蒙巴登勋爵(Lord Mountbatten)为印度总督,负责筹备移交的手续,把所有政权从英国人手里交还印度人。

这种历史性的决定,使整个印度欢欣鼓舞。美中不足的是回教联盟对于这事情却表示很冷淡,他们又故态复萌,采取“直接行动”。在回教徒较多的地区,如旁遮普、西北边疆省份等处,杀人、放火、奸淫、劫掠等暴行,差不多是司空见惯,不成为新闻了。

一般说来,印度教徒及锡克人(Sikhs)一向赞成印度的统一,可是摆在眼前的铁的事实,使他们不得不改变观念,承认此路不通。在无可奈何的状态下,大家赞成把印度暂时分成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而蒙巴顿勋爵便于1947年6月3日,在印度电台发表他的声明,说他将采取适当的步骤,把政权交还印度人。

三十年来,甘地和尼赫鲁所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到了今天才算大功告成。这个东方两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将要新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