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印度这么贫穷的国家筹备206.9亿卢比来举办全国性的长期的事业,实在不大容易。中央和各省从税收项下可得73.8亿,中央和各省的公债项下可得52亿,已得的外援15.6亿,想得的外援或加税多借36.5亿,赤字财政29亿。

这笔钱怎样分配呢?

要得个简单明了印象,最好是列个表:

根据这张开支表,我们便知第一次五年计划多么重视农业。除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开支已经相当可观外,其余水利和电力,都应该记在农业的项目上。电力和工业的发展固然很有关系,但在重要的水利计划上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至于交通和运输,它在全部开支表上占了很大的成数,但交通和运输的发展,主要的是适应农业和工业的需要。

在这五年间,工业的比重不大,许多工业只好让私人和外国来投资,同时,政府也可以举办一部分。把这三项加在一起,数目不算太小。

至于社会事业,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只因经费有限,所以许多事情都不能一一实施。尤其是在独立的初期,由于印巴的分裂,处置难民的问题,把政府当局弄得筋疲力尽,不然,这笔款子大可用来作社会事业。好在一般人民对于政府有极大的信心,他们愿意尽个人的微薄的力量,从事扫除文盲及改良卫生的工作,这无形中使政府各部门能够节省不少开支。

两大目标既定,全部收支分配清楚,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怎样实行。这是属于公共行政的问题。谈到公共行政,设计委员会便提出了四大办法:一、廉洁;二、效率;三、经济;四、合作。现在分述如下:

一、廉洁。在任何公共事业上,最重要的是廉洁。廉洁的反面为贪污,贪污的影响是等于慢性的自杀,它将使人民不再信任政府。因此,在行政上和公共生活上,政府的首要工作须根绝贪污。

其实,在公共行政上,可以舞弊的机会实在多。政府应该成立一种机构,随时随地调查行动可疑的人物。假如人证物证都被找出来,贪污罪名成立的时候,有关人物应受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制裁。

目前印度的政府官员每年须呈报不动产的数目。遇必要时,再能使官员及其近亲呈报动产的数目。假如报告书不能使人满意,那么政府将采取行动,作进一步的调查追究。

简单说一句,要保持公务员的廉洁,除严密提防外,还须赏有功,罚有罪,赏罚严明,连贪污的人也变成了廉洁。

二、效能。无论中央政府或各省政府,少数公务员须负起繁重的责任,得不到必要的帮忙。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于那些本来可由下级职员担任的工作。此外,由于新政策所带来的新责任,各部门的秘书处都要负起天天在增加中的创造工作。为增加效能起见,设计委员会提议,中央政府须有系统地检阅各部门近年所加的新任务,看看哪些事情可以转给下级干部去做。中央如此,各省也没有例外。因此,该部提议实行合理的分工,让各组的主脑都可以自由运用职权,多联络、少牵制,虽然在实行之前,须得到部长的许可和信任。

三、人才。在殖民地政府下,印度有“印度文官处”(Indian Civil Service)。自印度独立后,它就成立一个“印度行政处”(Indian Administrative Service)。这个机构的成立,为的是训练人才来负责中央和各省的重要职务。由于政府的任务加重,它须经常补充下列的人才来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经营中央和各省的大企业,实行土地改革,粮食管理及其他发展的工作。

关于常务的位置,现在由“铨叙部”(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担任。铨叙部和有关各部门取得联络后,向各大学及其他教育当局招募人才,经过考试及格录取后,便由“印度政府训练学校”加以严格的集中训练。各种指导员不但学有专长,而且经验丰富,这样才能够提高行政的效能。

四、方法。无论政府所招募的人才多么高明,训练多么严格,假如工作的方法不十分健全,效能显然会减少。针对这问题,设计委员会提议,内政部须成立一组,专门负责组织和方法。这组的主任须和各部的人事处,尤其是须和财政部发生最密切的联系。关于简化行政手续,改良各部管理档案的制度,提高稽核的效能,都需要一一做到。

老实说,监督和巡视的方法,是加强行政效能必不可少的办法。高级公务员须随时抽出一点工夫来巡视下级的工作。巡视用不着装模作样,有时来个突击的巡视,这更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警惕的心理。此外,上级和下级,须时常保持联系,这不但能够消除许多无谓的隔膜,而且更能够关照到他们的生活状况。

自第一次五年计划按部就班地实施后,印度的发展真是一日千里。到了1956年,它又来个第二次五年计划。事实上,经济问题是有连续性的,没法子作硬性的划分。第一次五年计划,不过奠定经济建设的初步基础;第二次五年计划,等于第一次的延长。再进一步,在起草第二次五年计划的期间,设计委员会的心目中有第三、第四次……五年计划的远景。这样一来,每次计划既有重点,同时又可以使长期建设工作连接得天衣无缝。

第二次五年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国家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使国家生产原动力增加,以便促进未来的各种计划的进行。政府固然要想适应目前的需要,但最重要的还是长期的计划。印度的工业化来得较迟,所以它们必须在短期间内,把别的国家费了一百几十年的工作全部完成。因此,它对于人力、财力的运用必须经济而有效,一点也不可浪费。它必须在固定的目标下,把全部资源作通盘的打算,然后有计划地逐渐开发。

它的目标是什么呢?

它的目标有四:(一)尽量增加国民所得,以及提高国家的生活水准;(二)迅速工业化,特别注意基本的重要工业的发展;(三)扩充就业机会;(四)减少所得和财富的不平均的现象,并且使经济力得平均分配。

这些目标是有互相关系的。假如生产和投资没有大量增加,那么国民所得就没法子作突出的增加,同时,生产程度也不能有显著的改进。要达到这目的,经济建设的工作,如开发矿产,促进基本工业,如钢、煤、机械,便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同时举办这些事业,人力、财力须好好地利用。我们知道,印度的人力相当可观,所以扩大就业的机会,这事情也是急不容缓。此外,各种事业发展后,它的效果须平均分配于大众,虽然政府所采取的是比较温和的手段。换句话说,经济的目标和社会的目标,根本分不开,而手段和目的须互相关照。

老实说,印度经济政策是采取社会主义型的路线。一切办法不是为私人的利益,而是为社会的利益着想。将来经济比较进步后,所得利益须多分给那些不幸的一群,这样才能够避免财富集中,而且使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提高。

社会主义型的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根据一定的主义或教条。相反的,每个国家须按照各自的传统来发展,同时,社会经济政策必须随时调整,以便适应环境。虽然如此,基本观点却是百变不离其宗。这是-说,提高生活程度,扩展就业机会,培养共有共享的意识。

关于第二次五年计划的费用,设计委员会暂定480亿卢比,比较第一次已经多了一倍以上。这笔款是由中央政府及各省政府共同负责的。其中水利和电力占18%,农业及社会计划占12%,工业和矿业占19%,运输和交通占29%,社会福利包括安置难民的住宅及善后工作占20%。

假如把第二次五年计划和第一次作个比较,我们马上可以看出,在费用上,它有显著的更动。交通和运输的分量最重,工业和矿业次之,农业、水利和电力,社会事业的费用都是逐渐减少了。

本来五年期间,动用480亿,这数目并不算太大,但印度是个穷国,就是竭泽而渔,也没法子填满这数目。在无可奈何的状况下,印度必须接受外援。但外援一来,很可能有许多拖泥带水的不愉快的条件,这事情尼赫鲁曾经再三考虑过。“接受呢?还是不接受呢?这是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问题时常萦绕他的梦魂。他的难过的情形,相信不下于哈姆雷特。

针对这问题,尼赫鲁曾发表一篇重要的演讲,题为《经济的民主》。它的结论是:

只要我们够刚强,我不知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敢接受那种会使我们迅速进步的援助。有了那种援助,我们便能够做许多我们本来要搁置下来的事情。外援包藏一点危险,但还不至把我们束缚到要作精神上的妥协。假如外援不会影响我们的政策或我们的活动,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敢接受援助。

事理既然想通,不愉快的后果又预先点出,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将裹足不前;那些肯真正帮忙印度的人,它将张开双手来接受。事实上,外援的后患在于附带有什么条件。假如没有条件,印度又怕什么?

西方国家本来想给印度以经济援助,但它们不是嫌印度的野心太大,便是说它太浪费。结果,所谓经济援助,老是空雷无雨。为着这种事情,英国的权威杂志《曼彻斯特导报》曾仗义执言,为印度撑腰。该报说,印度的错处,仅在制定第二次五年计划前,没有考虑到可能运用的外汇有多少,其他事情都没有可以非议之处。

尼赫鲁对于设计委员会推崇备至。他说:“设计委员会工作得非常努力、非常热心、非常诚恳,他们准备这计划的时候,是具备真正的十字军的精神。”

五年计划,无论第一次或第二次,以及将来的无数次,是印度起死回生的仙丹,不但设计委员会以十字军的精神来准备,连全国人民都以十字军的精神来埋头苦干,积极实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