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以农立国;80%的人口都是农民。尼赫鲁明知印度要成为现代化的国家,必须振兴工业,但在农业问题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之前,它必须倾全力来发展农业。因此,第一次五年计划,以农业为重点;第二次五年计划,重点稍微有些变动,但农业仍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为农业非常重要,所以尼赫鲁说:“我们将以血汗来工作,以便增加农业生产。假如我们不这么办,我们就不能实行这计划。这是很显明的事实。我们须在增加农业生产,以便实行这计划,或者根本不实行这计划,二者之间有所抉择。此外,没有别的生路。”
的确,土地是印度最宝贵的资产,它给许多人民以就业的机会,同时,它也是国民所得主要的来源。因为这缘故,农业的改良以及农业的现代化的工作,在经济发展中很有地位。
印度全国的面积达8.11亿英亩,其中粮食的生产占78%,其他农产品的数量极有限。
要改革农业,须从土改着手。自印度独立以来,各省的立法机构便从事调整雇主和佃户的关系。虽然有些省份的佃户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地租也比较减低,但是把土地所有权转移给佃户的工作却进展得极慢。由于行政效率的低落,农村组织的脆弱;土改工作并没有达到政府当局所预期的地步。
为制定一个具体的土改政策起见,设计委员会特于1955年成立一个土改委员会。该会的主要工作就是处理雇主和佃户的关系,一个人应该拥有多少土地,以及农业的改革等问题。
关于土地所有权,目前仅限于两大类:(一)从国家直接领到一些土地,(二)向地主租到一些土地。在最近的将来,拥有一些土地的农民,将占耕种者的大部分。不过政府早就注意到土地的兼并或土地的一再分割,所以它便定了条例,限制人民所拥有的土地不得超过某种限度,同时,也为避免农民因分家或还债关系,把土地一再分割。按照土改委员会的规定,一家人所拥有的土地,每年平均的总所得为1600卢比,或净所得为1200卢比,并且不要少过一只犂的单位。
地租暂定不得超过农产品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各省政府得向业主提议,请他们把土地交给政府,然后由政府给以相当的赔偿。
当第一次五年计划期间,除一些省份强迫实行最低限度的工资及分配住宅所在外,对于贫无立锥的农民仍丝毫没有益处。大家知道,在目前的状况下,仅有少数农民能够在农村安居乐业。随着国家的强盛,经济的发展,政府决定给那些一向在社会经济上得不到任何机会的农民以积极的帮忙。
土地既然是农民的生命,所以他们对于土地的管理应该负着相当的责任,尤其是提高生产的效率,保护土壤的肥沃,他们更要小心。他如佃户的租地权的保障,各地段的土地的实行合并,合作社的发展,政府所给的经济的支持及技术的指导等事情,须通过立法机构,制定法律,使土地得到合理的管理。
凡是有计划、有系统的工作,它的成绩总比没计划、没系统的工作好得多。第一次五年计划既然以农业为首要的工作,它所费的钱占全部计划的45%;但是由于农业的增产,它马上会终止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准备各种条件,作进一步的经济发展。
农业的增产是有代价的。它是得力于灌溉、肥料、良好的种子、日益扩大的新填地。因为各大水坝次第建筑成功,在第一次五年计划内,早已有1000万亩土地得到水利的实惠。肥田粉的消费量差不多增加了一倍。中央拖拉机组织的努力,使新填地的面积扩大了100万多亩。此外,由于运用机械来种植,以及运用人工来开发,使可耕地逐渐扩大。
可耕地的扩大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怎样充分利用土地,使生产力不断增加。由于灌溉的发展,农业方法的改良,从前没有人注意的园艺、畜牧、牛奶场,已经被人注意。从前仅知道利用土地来种稻,现在他们也知道利用土地来种植棉花、烟草、咖啡、胡椒、马铃薯、椰子、甘蔗。特别重要的是,过去他们对于水果和蔬菜的种植不大重视,现在政府却以贷款的方式使果园和菜园的生产天天增加了。
就农业方法而论,大家公认日本的种稻的方法比较各国都高明。政府有见于此,它便鼓励农民采用日本的种稻的方法,结果,稻田的产量大见增加。从前一般印度农民根本不知道“深耕”是什么一回事,现在他们也懂得这种方法,使农产量大大提高。
在过去,饥荒的年头,大家老是不够吃;丰收的年头,农民又叫苦连天,大喊“谷贱伤农”。现在大家知道单纯增加生产,仅解决了农村问题的一面;另一面,须指导他们怎样推销农产品。因此,农业市场问题就值得政府考虑。
在第一次五年计划下,政府已经运用它的权力来扩大农业市场,例如公秤的规定,产品种类的区分,市场消息的传播;这些工作都使农民免受不法之徒的欺骗,同时,又鼓励他们提高产品的质量。因为品质高,并且样样都符合政府所规定的标准,所以这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逐渐抬头。
林业占全国面积的22%,但政府决定把它增加到33%。年来政府已经努力扩充森林的地段,希望多生产一些木材来适应国家的需要。在林业计划下,政府拨出2.5亿卢比来发展林业。新植树的面积达30万亩,其中10亩是用来种植工业用的木材,如火柴木、柳条、有加利树等东西。
在过去,种田的事情,是由农民自生自灭,政府根本不想去管它。现在政府却以发展农业为己任,所以它对于农业的研究不遗余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设立的农业研究院,都负起实际发展农业的问题。例如旱地种植法,土壤的保护,土地的管理和利用,谷种的选择,肥料的利用等问题,它们固然很热心研究,就是林业、渔业、畜牧业、家禽业等问题,它们也十分关心,甚至牲口所需的饲料来源及其营养的价值,它们也极注意。原则上,各省是分别进行研究工作,但中央政府要把各地方研究的成果加以调整联系,让大家都知道,同时,它还要把研究和实行的距离尽量缩短。此外,它曾指定一批专家,把印度和美国的农业研究院的工作来个比较,看看优点在哪儿,劣点又在哪儿。事实上,农业经济的研究,这部分工作现在已经抬头,但将来一定更见进步。
无论农业的研究也好,实行也好,印度政府老是觉得人才不够分配。过去的学生多是学习文科和法科,所以专门研究农业的人才,实在少得可怜。随着大规模农业计划的发展,政府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也增加。据估计,目前政府至少需要四千五百名专门研究农业的人才。为着应付这个难题,政府已经新开办四间农学院,同时,给现有的几间农学院充实设备。每间学校都有附设的农场、种子场、家禽场、果树园,在讲师的指导下,由全体学生亲自动手来做。至于兽医的人才,政府已经采取紧急措施,让现有的学院上下午开班,轮流上课,同时,还设立短期补习班,加紧训练人才。
一般说来,农业、兽医、畜牧等专门人才,印度都同样需要。政府决定把各地方办理得很有成绩的农学院,发展为设备完善的中心,以便招收和训练研究生。
谈到印度的农业,它是有一段惨淡经营的历史。因为要发展农业,必须先发展水利,而过去印度的水利事业却落后不堪,水利往往成为水患。许多地方,一遇大雨滂沱的季节,山洪暴发,洪水泛滥;可是雨季一过,田园都呈龟裂的状态,满目荒凉,连一点一滴的水源都找不到。
为着彻底解决农业问题,政府先要发展水利。不过这工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成功,所以政府一开始便订定十五年的计划,使全国大大小小的河流的水利得以充分利用。
普通人所谓水利,仅指灌溉工作,其实防范在水利上也相当重要。当1954至1955年间,印度山洪暴发,大闹水灾,人民损失不堪。从那时起,防范问题像灌溉问题一样,引起政府当局的注意。全国各河的流域,都由政府设法防范。
为加强防范工作起见,政府对于大大小小的河流所经过的地方,尽量建筑长堤、护岸、扶壁。这些工作有的是短期内便可实现,有的须长期努力才可成功。不过政府对于这工作一点也不放松,却是有目共睹。
在订定水利计划之前,政府曾注意两件事情:第一,大型水利计划和中型水利计划,必须分配得很平均,因为前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后者比较轻而易举。当第一次五年计划期间,政府偏重前者;到了第二次五年计划期间,政府却注意后者。第二,政府须统筹兼顾,使全国各地区的需要都得到应有的关照。
截至现在止,受大型和中型水利计划的实惠的地方,已达2500万亩。政府希望在第三次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前后一共十五年),受水利计划的益处的地方将达5000万亩。
和水利有同等重要的,就是电力。当第一次五年计划的初期,印度全国的电力仅有2300万基罗瓦特。政府希望在15年内,把电力增加到700万基罗瓦特。照过去几年的成绩来看,这个目标可以提前达到。
当1956年4月,我到印度去参观的时候,我的首要的工作,就是参观水利工程和电力站。蒙印度政府的帮忙,特地派个专员,领导我到距离加尔各答城几百里的地方,参观了两个水坝,一个电力站,至今记忆犹新,尤其在水坝上的平湖泛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同游的互不相识的几十名男女旅客,个个引吭高歌,那种得意忘形的姿态,现在回想起来,难免要窃笑。
当印度要发展水利和电力的初期,它曾礼聘美国的“田域安计划”(T. V. A)的高级工程师来指导。不久之后,美国专家解聘,所有工作完全由印度的专家来设计和执行。我们对于巧夺天工的科学和技术,本来有无限的羡慕,当时亲眼看到我们的伟大的邻邦能够产生一大批利用自然及控制自然的科学和技术人才,不禁暗中替它欢喜。
十一年来,印度的农业已经有普遍的进步;就在这巩固的基础上,政府又订定更高更大的目标;要达到这种目标,仍须全国上下的长期努力。